周氏三兄弟:周樹人、周作人、周建人結局如何?屬他最為可惜

2020-12-14 有品味的歷史

在民國的文壇上,出現了赫赫有名的三兄弟,人稱「三周」,老大周樹人,老二周作人,老三周建人。

「三周」裡面,老大最為出名,他也就是我們熟悉的魯迅。老二周作人在民國時期的文壇以文採出名,在文學成就上絲毫不亞於自己的大哥。老三周建人後來成為了我國著名的科普作家。

三兄弟從小在母親魯瑞的撫養下一起長大,各自都接受了良好的教育,都走過「百草堂到三味書屋」的旅程。長大後,大哥周樹人和二哥周作人分別去了日本留學,而周建人基本留在家鄉,一邊侍奉母親一邊就學。

三兄弟,三種經歷從此三兄弟的路開始分叉,而各自學識、認識、思想、文風都慢慢地形成了。

在日留學期間,相比起大哥魯迅的憂國憂民,周作人倒是過得頗為充實。他在日本攻讀外國語,不僅是學習了日文,還學習希臘文、梵文和俄文,加上在國內時有著深厚英文基礎,可以說,周作人是我國最頂尖的語言學家之一。

但比起其他語言,周作人還是偏愛日語和日本。在日期間,他非常深入地研究了日本的經典文學。所以周作人的文風追求「情」與「味」的境界,文風溫和衝淡,這是一種類似日本化的審美。

而且周作人在日期間還遇到了自己一生的摯愛羽太信子,兩人在1909年正式結婚。偏好日本的文化,娶日本的妻子,本身就很平淡溫和的性格,這些給周作人將來的人生抉擇帶來了巨大的影響。

大哥周樹人的日子可就沒有周作人那麼愜意。周樹人在到達日本後,去了仙臺醫科,想學醫救國的他在那裡拼命學習。有一次在醫學生解剖考試上,周樹人考了高分,這讓同學們不敢相信「低能」的中國人能考這麼高分,所以他們紛紛去告狀,說肯定是老師藤野九郎洩題給周樹人。

這件事鬧得很大,雖然最後不了了之,但卻深深地刺痛了周樹人,讓他感受到了國家貧弱不堪會讓國民受到怎樣不公的欺凌。看著日俄戰爭紀錄電影事件,看到屏幕上那些被砍頭的同胞,那些呆滯漠然的眼神,周樹人深刻地明白了,學醫可以救人,但是不能救國,只有文化才能改變國民的精神。

這件事後不久,周樹人就離開了仙臺,來到了東京,開始學習寫作並嘗試翻譯文學作品。此時的周樹人已經開始轉變成為我們的魯迅了。他的眼光開始看向這個社會,開始認真思索許多事物的本質。

而老三周建人,一直在家當老師。他對自然科學很感興趣,曾經自己去家鄉的山區考察過植物,還發表過相關書籍。他的科普作家之路也從此刻開始起步。

三兄弟,三條路回國後的1918年,周樹人正式用魯迅作為筆名,開始在文壇上大展拳腳。魯迅成為了白話文運動的主力和新文化運動旗手性人物。《阿Q正傳》不僅是第一部白話文小說,而阿Q也是魯迅批判文學的重要組成部分。

而周作人在散文上的成就也獨具一格,比起剛勁深刻的大哥魯迅,周作人的作品給人一種的清新淡雅的感覺。此時,這倆兄弟不管是文風還是思想,都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從此,民國文壇上的二周成為了眾人關注的焦點。

周建人雖然在文採方面不如兩位大哥,但是他在生物科學類和社科類的造詣上很有建樹。周建人三十年代發表的關注婦女引起了社會的廣泛討論。

雖然在事業上主張新文化新思想,但是在家庭親情中,魯迅可是較為傳統的大哥做派。由於父親早逝,秉持著長兄如父思想的魯迅回國後一直孝順母親,並且十分關心兩個弟弟的生活。在1921年全家搬到北平後,魯迅自己出錢給家裡買了一個很大房子,足夠自己和兩個弟弟的家眷住了。

但是好景不長,周作人的妻子羽太信子喜好享受,重奢侈。據魯迅妻子許廣平回憶,當時周作人家裡有一堆傭人,羽太信子出門就要坐汽車,還喜歡出入各種高檔商店購買一大堆東西,每個月還得往日本娘家寄錢。這樣奢侈的開銷,就算周作人是著名作家,也無法承受。

魯迅還經常拿出自己的津貼接濟周作人,但是羽太信子的生活越發奢靡,最後連兩個北大教授兼著名文學家都養不起她了。而羽太信子的性格也不好,弄的家裡是非口舌不斷。很快,兩兄弟因種種原因徹底決裂。但是三弟周建人知道大哥和二哥的事情後,堅決站到了大哥這邊,直至去世。

抗日戰爭前一年,魯迅因病去世,全國各界紛紛自發紀念魯迅先生。抗日戰爭後,周作人作為北大留守教授留在了北平。很快,周作人就在日本人威逼勸誘下,答應和日本合作,還在汪偽政權擔任要職。

而周建人,一直在後方為中國奔前走後。

三兄弟,三種人老三周建人解放後擔任過多處要職,先後出任教育部副部長、浙江省長等職務,為新中國的組織建設作出了巨大的貢獻。老大魯迅雖然早早去世,但他的光芒和精神依然在中國文學史和思想史上閃耀。而老二周作人在解放後為人民文學出版社默默地翻譯編書,直到生命的盡頭。

三兄弟的人生經歷不禁讓人唏噓不已。三兄弟中最有靈性最聰明的周作人,卻在人生的大是大非面前一直做了錯誤的選擇,導致兄弟不睦,自己晚年慘澹。周作人也是三兄弟中最可惜的一位,憑他的靈性,可以發展到很高的程度,不比魯迅差,但選擇真的很重要。

魯迅是白話文運動和新文化運動的代表性人物,是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之一,韓國文學家將其評論為:「二十世紀東亞文化地圖上,佔領領土最多的作家。」

作為一名高產的作家,魯迅涉獵的領域非常廣,主要的代表作品有《野草》、《朝花夕拾》、《阿Q正傳》、《彷徨》、《吶喊》、《故事新編》,今天給大家推薦一本《魯迅作品集》,這套書包含了以上六本作品,內容明朗純真,具有很高的閱讀價值。

有興趣的讀者朋友們可以買一本看看,或者給家裡正在上學的孩子們買一套看看,魯迅的作品具有啟蒙的意義,適合各階段人群品讀。這本《魯迅作品集》原價108,現在只要79,現點擊以下連結可以購買:

相關焦點

  • 魯迅三兄弟,個個都是名人,三弟是生物學家
    大家都知道,魯迅先生原名叫周樹人,魯迅是他的筆名,因為他的筆名影響之大,好多人對他的真名反而生疏了。他們周氏兄弟本有四個,魯迅先生為長,四弟早夭,二弟周作人三弟周建人都是著名人物,有學術上都有不凡的成就。
  • 魯迅一家三兄弟,各個知識淵博,為何最後卻會鬧掰?
    引言「一顆老鼠屎,壞了一個鍋粥」,用這句話來形容魯迅的一家的狀況再合適不過,魯迅家裡加上魯迅一共有三個兄弟,分別是周樹人、周作人、周建人,他們都在中國的近代史上有著各自的成就,可以說是個個都知識淵博,為何兄弟三人最後會鬧掰呢
  • 魯迅和周作人夫婦大打出手,反目成仇老死不相往來,親侄飲彈自盡
    原創 北岸木子話文史 2020-06-27 12:44:26談到中國近代的文化史,魯迅是一個繞不開的人物,魯迅的兄弟周作人、周樹人同樣在文化方面頗有建樹。但是這兄弟一家關係卻不和睦,一度大打出手,周建人的二兒子還因為家庭關係原因飲彈自盡。
  • 魯迅三兄弟的書法,竟預示迥異人生!
    魯迅三兄弟各有自己的成就,魯迅文風犀利思想深刻,周作人儒雅平和,在當時的文壇兩兄弟各有千秋。三弟周建人雖不在文壇,卻自學成生物學家,後來官運亨通。三兄弟一母同胞,但思想、性格乃至文風,迥然不同,這也造成了他們不同的人生道路,而書法恰恰能反應他們各自的性格!
  • 撕裂的家族:魯迅為何和周作人大打出手?其親侄為何飲彈自盡?
    多年後在他的作品《吶喊》中,他寫道:「凡是愚弱的國民,即使體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壯,也只能做毫無意義的示眾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為不幸的。所以我們的第一要著,是在改變他們的精神」。魯迅是個文人,但他清醒冷靜,為了救國也多次改變了自己的人生走向。
  • 一家三兄弟,老大受後世尊崇,二哥成了漢奸,老三成了副國級
    他的弟弟一個是叛徒,另一個是副國民般的高官。在三兄弟中,魯迅最有名,但他並沒有當官,留下了後世膜拜尊崇的美譽。魯迅一生的功績很多人都知道,我在此不再贅述。我們來看看魯迅的兩個弟弟。二哥叫周作人。取名依據的是《詩經》中的「紂王壽考,雅不為人」。「做人」的意思是革故鼎新,可見二哥的野心不小。
  • 魯迅極熱,周作人極冷,一母同胞的兄弟為何鬩牆之爭?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魯迅回憶起兒時的各種生活細節,也讓讀者知道了他原來還有兩位年幼的弟弟周作人、周建人。對於大眾來說,魯迅的弟弟中較熟悉的是周作人,這位外貌、性格以及為人處世都與魯迅有著天壤之別的弟弟,最終也走出了一條與魯迅截然不同的道路。周氏兄弟出生於紹興一個名門望族,由於祖父和父親的離去,身為長子的魯迅早早地擔當起了家庭的重任。
  • 同一屋簷下,為什麼魯迅的骨頭那麼硬,他弟弟的骨頭那麼軟?
    想必所有人都知道,魯迅,原名周迅,又名周樹人,與弟弟周作人只有一字之差。魯迅先生不僅在那個戰火紛飛動蕩不安的年代,即使是在今日,也是大家最為熟悉和敬仰的作家。而作為他的弟弟,周作人也並不是一直就活在大哥的榮耀的背影裡,他最初的履歷表其實很光鮮亮麗。
  • 魯迅發表《阿Q正傳》後名聲大噪,弟弟周作人的一個動作讓人心寒
    魯迅姓周,原名周樹人,他還有二個弟弟,其中大弟弟叫周作人,小弟弟叫周建人。其時,周作人在北京大學做教授,也是一位大學者,大散文家、大評論家。而且,周作人和哥哥魯迅一樣,也在新文化運動的陣營裡,一直為新文化運動在搖旗吶喊。那麼,周作人對於魯迅寫出了《阿Q正傳》這樣的名著有什麼反應呢?應該說,哥哥寫了好的作品,弟弟應該一睹為快,然後欣然提筆,給哥哥的小說寫幾篇評論文章的。
  • 晚年周作人:81歲高齡卻靠臭豆腐和玉米糊艱難度日
    然而,並不是所有的長壽之人,晚年的生活都是幸福的,例如我們今天要說的周作人。他的晚年生活就十分的痛苦,只能依靠著臭豆腐和玉米糊艱難度日。如果你對周作人不是很了解,那麼你一定知道他的兄長周樹人,也就是為全國人民所熟知的魯迅先生。相較於自己的兄長,周作人的名氣顯然要小很多。
  • 周氏家族簡介
    成油(仙銳),是唐朝末年的荊南節度使,他是淮西人,成油生前本姓成,並未姓周,他是死後才被梁太祖朱溫賜姓周的。三是元朝末年,福建泉州蘇姓改姓周。唐朝末年,蘇益人福建,定居同安,裔孫昌盛,成為南方大族之一。蘇益的六代孫居住福建泉州卓源鄉新康裡,因遭糧累,財產沒官,族人還受元朝官軍圍剿,各自逃難,其侄蘇可安改姓周。自此以後,這支周氏族人繁衍,並遷移入臺灣新竹縣。
  • 五千年周氏家世
    他從小喜農藝,善於種植,因培植了稷,而被人們尊稱為后稷。稷即穀子,又叫粟,其米即小米。古文「周」是鳥與田粟的合文,是大鳥救棄的圖騰記述,後成了周姓的標誌(見圖)。點擊加入周氏宗親會臺璽,棄之子,繼后稷之官,繼承棄的農植事業。叔均,臺璽之子,仍為夏之稷官,被尊為田祖。叔望,叔均之子,仍為夏之稷官,娶姞氏,生子不窋。在不窋時代,部落已改稱為周部落。
  • 全方位解讀《周氏大家族》查族根
    成油(仙銳),是唐朝末年的荊南節度使,他是淮西人,成油生前本姓成,並未姓周,他是死後才被梁太祖朱溫賜姓周的。三是元朝末年,福建泉州蘇姓改姓周。唐朝末年,蘇益人福建,定居同安,裔孫昌盛,成為南方大族之一。蘇益的六代孫居住福建泉州卓源鄉新康裡,因遭糧累,財產沒官,族人還受元朝官軍圍剿,各自逃難,其侄蘇可安改姓周。自此以後,這支周氏族人繁衍,並遷移入臺灣新竹縣。
  • 晚年的朱安明明有許廣平和周作人接濟,為什麼債臺高築拮据生活?
    魯迅去世後,朱安不僅有許廣平的接濟,還有周作人給的零用,為什麼不僅債臺高築,而且生活拮据,最後不得已要出售魯迅遺物呢?1899年,二十一歲的朱安與十八歲的周樹人在家人的操持下訂婚。1901年,迎上周樹人年末畢業,正好雙喜臨門的婚禮因為周樹人取得日本留學的獎學金而無奈推遲。1906年,周樹人被母親稱病的謊言從日本騙回來,隨即與朱安成婚。從此這個女人開始了她從不解到失望乃至絕望的孤苦生活。
  • 斷交之後,魯迅發表三篇小說向弟弟示好,周作人為什麼不接受?
    魯迅父親死後第二年,1897年,周氏家族分家,他受到幾個叔叔的欺負,得到的財產明顯偏少,魯迅感到不公平,不願籤字,叔叔們向他施壓,倔強的魯迅不肯低頭,和兩個幼小的弟弟一起與叔叔爭執,結果叔叔們責罵他,祖父還要拿家法打他,讓魯迅內心感受到親情的涼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