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中,魯迅曾提出什麼樣的人是「中國的脊梁」,而魯迅自己也活成了很多中國人心目中的「精神脊梁」。《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魯迅回憶起兒時的各種生活細節,也讓讀者知道了他原來還有兩位年幼的弟弟周作人、周建人。
對於大眾來說,魯迅的弟弟中較熟悉的是周作人,這位外貌、性格以及為人處世都與魯迅有著天壤之別的弟弟,最終也走出了一條與魯迅截然不同的道路。
周氏兄弟出生於紹興一個名門望族,由於祖父和父親的離去,身為長子的魯迅早早地擔當起了家庭的重任。記憶尤深的是魯迅在三味書屋桌子上刻下的早字,只是為了勉勵自己每天更早地起床,去為父親買藥和自己上學讀書。
據林語堂等人回憶,魯迅待人極其熱情,對待各種後生晚輩也是盡力幫助,蕭紅、蕭軍等人初出茅廬時就受到了魯迅的照拂。由於從小身兼重任,因此魯迅身上體現得更多的是一種因責任感、使命感加身的魅力。
同樣身為周家兒子的周作人,因為上有哥哥魯迅,因此就活得更隨意自在些。周作人為人很冷漠,性格也是淡淡的,似乎周圍的一切事情都不能引起他的興趣。魯迅的祖父周介孚因為科場行賄案被關了八年,在這期間周作人一直跟著家人陪著祖父,他淡漠的性格也是在這一段時間內形成。
兩兄弟除了個性差異之外,對待女性的不同觀點也成了他們之間不和的原因。周作人很痛恨女子做妾的這一習俗,認為是對女子的摧殘和不公,當魯迅因為不敢違抗母命娶了朱安,之後又和許廣平在一起後,他從心底裡就對自己的這位大哥頗有微詞。
周作人妻子羽太信子的到來,成了兩兄弟不和的導火索。1909年周作人和日本妻子羽太信子結婚,隨後跟著周作人一起住進了北京八道灣的老房子。羽太信子性格潑辣,又患有間歇性的疾病,因此周作人很畏懼這位日本妻子,對於她的很多意見言聽計從。很多傳言說魯迅與周作人不和的原因,就是這位羽太信子。
儘管魯迅和周作人兩兄弟多年來一直不和,但是1936年魯迅逝世,周作人原本是上一堂《六朝散文》的課,他卻拿了一本《顏氏家訓》走進教室,接著講了整整一節的《兄弟》。還未到下課時間,周作人揮一揮衣袖說道:「對不起,下一堂課我不講了,我要到魯迅的老太太那裡去。」
魯迅的三弟周建人曾說過,魯迅逝世的前幾天,一直翻閱的是周作人的書。而在周作人即將離世之際,身邊擺的也大多是魯迅的雜文。儘管兩兄弟有過無數的爭執,但是在生命彌留之際,依然給對方留下了唯一的一個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