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5年,新文化運動的革命浪潮席捲了整個文化界,一群學習過西方先進文化教育的讀書人們,渴望在那個時代裡,率先打破傳統的迂腐。為了推崇文藝運動,一個年輕人就率先做出來棄醫從文的決定,他便是後來人們所知的魯迅。
在那個迷茫的時代裡,魯迅是一個難得的清醒的人。彼時他還是仙臺一個普通的醫學生,倘若循規蹈矩地認真學習到畢業的話,今日我們所知的魯迅,應當是救死扶傷的醫生之一。但是學業進行到一半時,魯迅卻突然「半途而廢」了。
多年後在他的作品《吶喊》中,他寫道:「凡是愚弱的國民,即使體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壯,也只能做毫無意義的示眾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為不幸的。所以我們的第一要著,是在改變他們的精神」。
魯迅是個文人,但他清醒冷靜,為了救國也多次改變了自己的人生走向。但偏偏在打理自己的家庭時,他卻似乎有些力不從心。他的整個大家庭,在後續發生了非常大的變故:兄弟不和,親侄自盡,家族間的血緣也差點斷盡。
飲彈自盡的親侄子
1941年,周家大院裡傳來了一聲槍響。等到人們從震驚中反應過來,匆匆跑去察看情況時,年輕人已經倒在血泊中失去了氣息。這個用手槍結束了自己生命的,正是魯迅的侄子,也就是其三弟周建人的兒子周豐三。
周豐三結束自己生命時,僅僅只有十九歲。由於事情發生得太突然,人們一時沒有反應過來,周豐三就在周家的警衛面前飲彈自盡了。當時已是1941年,最為艱難的時間段已經熬過去大半了,周豐三為何突然崩潰了呢?
有人說,逼得周豐三自殺的,很有可能是其二叔,更有可能是其父親。都是這個自殺的年輕人的至親,但似乎也是使得他面對生活時,失去了活下去的勇氣的「兇手」。
周豐三是周建人的兒子,但在他短短不到二十年的人生中,父親卻是常年缺席的,他只一直與母親生活在一起。
原本父親是為了討生活而在外拼搏,在他慢慢接受父親時,卻意外地發現,這個常年不著家的父親,在外面有了一個新的家庭。他和留守在家的母親,也成了被拋棄的孤兒寡母。
而他當時唯一能依靠的母親,實際上也非常地無助。他的母親羽太芳子是一個日本女人,當時時值抗日戰爭期間,母子承受的壓力非常巨大。在這個時候,他的親生父親實際上也是「名存實亡」了。
當時倘若能有家人的支持,周豐三或許不至於走上不歸路。可惜的是,他所在的大家庭關係錯綜複雜。即便幾個伯父都是身居高位的讀書人,依然在家庭生活中處處難以相處。就連大伯父魯迅,也和他的母親心生嫌隙。
但在早年,周建人要娶日本女人進家門時,魯迅倒是支持的一方。只可惜在多年後,他原本看好的弟媳,還是因為家務事而與自己鬧崩了。
矛盾叢生的大家庭
眾所周知,魯迅的兩個弟弟都娶了日本女人為妻。在傳統的大家庭中,能接受日本兒媳的,還是不多。更何況當時時值抗日戰爭的白熱化階段,人們也不敢將日本人往家裡招。
周老太太曾經對別人這樣說過周建人的婚事:「對於這樁婚事,親戚本家中,有說好的,也有不贊成的」。其中持反對態度的,要佔絕大多數。
然而令人意外的是,家中一向最痛恨日本人的魯迅,在當時卻是不反對的。因為魯迅也是個明事理的人,一方面他雖痛恨日本人,卻也是有區別的。對於一個沒有參與侵略的日本女子,他還是像平常人一般對待;其二便是,他也不想插手弟弟的婚姻生活。
這和他原本不幸福的婚姻也有一定的關聯。當年迫於封建包辦婚姻的壓力,魯迅娶了一個他完全不愛的女人。這是他悲劇婚姻的開始,在互相折磨了多年之後,他更加珍惜心意相系的婚姻。所以只要弟弟娶的不是侵略者,他是絕對不會反對的。
然而,魯迅這種不插手弟弟婚姻的態度,在最後倒也使得他的侄子覺得孤立無援。周建人出軌之後,羽太芳子曾求助魯迅,但魯迅堅決不幹涉弟弟的事情,卻不曾想,弟媳和侄子因此而覺得失去了所有的庇護。
更何況,魯迅和羽太芳子不和,已經不是一天兩天的事情了。魯迅作為一個讀書人,自然是不可能和女子斤斤計較的。他既然能接受日本女人進家門,為何卻在日後的生活中,與她處處不和氣呢?
實際上,並非魯迅有意為難弟媳婦,而是對方的做法令他實在不滿。在最開始時,魯迅還非常信任弟媳,甚至將家中的錢財交給她,由她來打理家中的衣食住行。只因當時的妻子沒有文化,魯迅更相信羽太芳子的理家能力,可惜最終卻被證實是錯付了。
等到家中的錢多次被羽太芳子揮霍一空,大伯父與弟媳的矛盾便也爆發了。羽太芳子作為傳統大家庭的媳婦,當時的魯迅又是一家之主,自然是不敢和他正面相抗的。但即便羽太芳子看起來低眉順眼,卻也對魯迅懷著很大的不滿。兩人從未正面爭吵,但兩人不和的事情,卻是人盡皆知的。
等到周建人婚外再娶其他女子時,羽太芳子迫於無奈只能去求助魯迅,卻碰了一鼻子灰。這使她心灰意冷,更使得他十幾歲的兒子,在家庭中矛盾中感到人生無望。當時的魯迅一心投入在自己的工作中,無暇去關注到家庭中有什麼不對勁的現象。
就這樣,周豐三內心鬱結,但卻無人知曉。等他做出震驚整個大家庭的事情來時,對於匆匆趕來的人們而言,一切都已經太遲了。他們來不及了解這樣小輩的自盡之舉,也始終想不明白,究竟是什麼令他絕望地舉起了槍。
而他們本該是心知肚明的。除了父親明晃晃的拋妻棄子的鐵證之外,還有無數將他壓倒的人生稻草。哪怕他當時不到二十歲,也自認已經看透了絕望的一生,正如死水一般。
親侄子自殺,魯迅錯在關懷不夠,但在這個大家庭中,他早已分身乏術。
大打出手的親兄弟
魯迅自己和弟弟關係也並不怎麼親近,特別是二弟周作人,後來兄弟倆甚至還打了一架。奇怪的是,關於兩兄弟為何鬧到這步田地的原因,大家也說不清道不明。
魯迅和弟媳不和的事早有苗頭,周作人也心知肚明。但兩人是手足,也是受到高等教育的讀書人,應當不屑於因為這樣的雞毛蒜皮而鬧得兄弟決裂。
更多的詳情無人知曉,人們只知道這對兄弟有一天突然大打了一架,隨後周作人遞上了一封絕交信,骨肉手足至親自此各走一邊。
或許也是因為這樣,在與魯迅決裂之後,周作人推崇的思想也和哥哥背道而馳。他後來成了親日一派的讀書人,也就是人們所說的漢奸。
至此,在周家三兄弟中,二弟已經是人人得而誅之的親日讀書人,而三弟遠走,也早已和周家有了很大嫌隙。
個人的絕望,往往也是來自令人絕望的家庭。在周家絕望的大環境中,魯迅依然能保持自身不受影響,多虧了他的學識和個人的堅守。
但侄子周豐三畢竟不同於他,一方面年紀太小,又早早地經歷了家庭的離散。一方面是他對於生命已經產生了迷惘,或許在舉起手槍時,他還真正地看清楚了自己的人生。
小結:
應當如何評價早早離去的周豐三?可惜人們或許對他短暫的一生也無從知曉,只知他是大文豪魯迅的侄子,也對他艱難的一生略有耳聞。
一段原本就不被看好的父母婚姻,孩子出生之後,父親常年遠離家庭,他短暫一生中背負的,本就是別人不常有的故事。不為人知或許於他也是一種幸事,在大華年華裡選擇飲彈自盡的他,或許正是怕極了這世間揣測的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