撕裂的家族:魯迅為何和周作人大打出手?其親侄為何飲彈自盡?

2020-12-22 懸月觀史

1915年,新文化運動的革命浪潮席捲了整個文化界,一群學習過西方先進文化教育的讀書人們,渴望在那個時代裡,率先打破傳統的迂腐。為了推崇文藝運動,一個年輕人就率先做出來棄醫從文的決定,他便是後來人們所知的魯迅。

在那個迷茫的時代裡,魯迅是一個難得的清醒的人。彼時他還是仙臺一個普通的醫學生,倘若循規蹈矩地認真學習到畢業的話,今日我們所知的魯迅,應當是救死扶傷的醫生之一。但是學業進行到一半時,魯迅卻突然「半途而廢」了。

多年後在他的作品《吶喊》中,他寫道:「凡是愚弱的國民,即使體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壯,也只能做毫無意義的示眾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為不幸的。所以我們的第一要著,是在改變他們的精神」。

魯迅是個文人,但他清醒冷靜,為了救國也多次改變了自己的人生走向。但偏偏在打理自己的家庭時,他卻似乎有些力不從心。他的整個大家庭,在後續發生了非常大的變故:兄弟不和,親侄自盡,家族間的血緣也差點斷盡。

飲彈自盡的親侄子

1941年,周家大院裡傳來了一聲槍響。等到人們從震驚中反應過來,匆匆跑去察看情況時,年輕人已經倒在血泊中失去了氣息。這個用手槍結束了自己生命的,正是魯迅的侄子,也就是其三弟周建人的兒子周豐三。

周豐三結束自己生命時,僅僅只有十九歲。由於事情發生得太突然,人們一時沒有反應過來,周豐三就在周家的警衛面前飲彈自盡了。當時已是1941年,最為艱難的時間段已經熬過去大半了,周豐三為何突然崩潰了呢?

有人說,逼得周豐三自殺的,很有可能是其二叔,更有可能是其父親。都是這個自殺的年輕人的至親,但似乎也是使得他面對生活時,失去了活下去的勇氣的「兇手」。

周豐三是周建人的兒子,但在他短短不到二十年的人生中,父親卻是常年缺席的,他只一直與母親生活在一起。

原本父親是為了討生活而在外拼搏,在他慢慢接受父親時,卻意外地發現,這個常年不著家的父親,在外面有了一個新的家庭。他和留守在家的母親,也成了被拋棄的孤兒寡母。

而他當時唯一能依靠的母親,實際上也非常地無助。他的母親羽太芳子是一個日本女人,當時時值抗日戰爭期間,母子承受的壓力非常巨大。在這個時候,他的親生父親實際上也是「名存實亡」了。

當時倘若能有家人的支持,周豐三或許不至於走上不歸路。可惜的是,他所在的大家庭關係錯綜複雜。即便幾個伯父都是身居高位的讀書人,依然在家庭生活中處處難以相處。就連大伯父魯迅,也和他的母親心生嫌隙。

但在早年,周建人要娶日本女人進家門時,魯迅倒是支持的一方。只可惜在多年後,他原本看好的弟媳,還是因為家務事而與自己鬧崩了。

矛盾叢生的大家庭

眾所周知,魯迅的兩個弟弟都娶了日本女人為妻。在傳統的大家庭中,能接受日本兒媳的,還是不多。更何況當時時值抗日戰爭的白熱化階段,人們也不敢將日本人往家裡招。

周老太太曾經對別人這樣說過周建人的婚事:「對於這樁婚事,親戚本家中,有說好的,也有不贊成的」。其中持反對態度的,要佔絕大多數。

然而令人意外的是,家中一向最痛恨日本人的魯迅,在當時卻是不反對的。因為魯迅也是個明事理的人,一方面他雖痛恨日本人,卻也是有區別的。對於一個沒有參與侵略的日本女子,他還是像平常人一般對待;其二便是,他也不想插手弟弟的婚姻生活。

這和他原本不幸福的婚姻也有一定的關聯。當年迫於封建包辦婚姻的壓力,魯迅娶了一個他完全不愛的女人。這是他悲劇婚姻的開始,在互相折磨了多年之後,他更加珍惜心意相系的婚姻。所以只要弟弟娶的不是侵略者,他是絕對不會反對的。

然而,魯迅這種不插手弟弟婚姻的態度,在最後倒也使得他的侄子覺得孤立無援。周建人出軌之後,羽太芳子曾求助魯迅,但魯迅堅決不幹涉弟弟的事情,卻不曾想,弟媳和侄子因此而覺得失去了所有的庇護。

更何況,魯迅和羽太芳子不和,已經不是一天兩天的事情了。魯迅作為一個讀書人,自然是不可能和女子斤斤計較的。他既然能接受日本女人進家門,為何卻在日後的生活中,與她處處不和氣呢?

實際上,並非魯迅有意為難弟媳婦,而是對方的做法令他實在不滿。在最開始時,魯迅還非常信任弟媳,甚至將家中的錢財交給她,由她來打理家中的衣食住行。只因當時的妻子沒有文化,魯迅更相信羽太芳子的理家能力,可惜最終卻被證實是錯付了。

等到家中的錢多次被羽太芳子揮霍一空,大伯父與弟媳的矛盾便也爆發了。羽太芳子作為傳統大家庭的媳婦,當時的魯迅又是一家之主,自然是不敢和他正面相抗的。但即便羽太芳子看起來低眉順眼,卻也對魯迅懷著很大的不滿。兩人從未正面爭吵,但兩人不和的事情,卻是人盡皆知的。

等到周建人婚外再娶其他女子時,羽太芳子迫於無奈只能去求助魯迅,卻碰了一鼻子灰。這使她心灰意冷,更使得他十幾歲的兒子,在家庭中矛盾中感到人生無望。當時的魯迅一心投入在自己的工作中,無暇去關注到家庭中有什麼不對勁的現象。

就這樣,周豐三內心鬱結,但卻無人知曉。等他做出震驚整個大家庭的事情來時,對於匆匆趕來的人們而言,一切都已經太遲了。他們來不及了解這樣小輩的自盡之舉,也始終想不明白,究竟是什麼令他絕望地舉起了槍。

而他們本該是心知肚明的。除了父親明晃晃的拋妻棄子的鐵證之外,還有無數將他壓倒的人生稻草。哪怕他當時不到二十歲,也自認已經看透了絕望的一生,正如死水一般。

親侄子自殺,魯迅錯在關懷不夠,但在這個大家庭中,他早已分身乏術。

大打出手的親兄弟

魯迅自己和弟弟關係也並不怎麼親近,特別是二弟周作人,後來兄弟倆甚至還打了一架。奇怪的是,關於兩兄弟為何鬧到這步田地的原因,大家也說不清道不明。

魯迅和弟媳不和的事早有苗頭,周作人也心知肚明。但兩人是手足,也是受到高等教育的讀書人,應當不屑於因為這樣的雞毛蒜皮而鬧得兄弟決裂。

更多的詳情無人知曉,人們只知道這對兄弟有一天突然大打了一架,隨後周作人遞上了一封絕交信,骨肉手足至親自此各走一邊。

或許也是因為這樣,在與魯迅決裂之後,周作人推崇的思想也和哥哥背道而馳他後來成了親日一派的讀書人,也就是人們所說的漢奸。

至此,在周家三兄弟中,二弟已經是人人得而誅之的親日讀書人,而三弟遠走,也早已和周家有了很大嫌隙。

個人的絕望,往往也是來自令人絕望的家庭。在周家絕望的大環境中,魯迅依然能保持自身不受影響,多虧了他的學識和個人的堅守。

但侄子周豐三畢竟不同於他,一方面年紀太小,又早早地經歷了家庭的離散。一方面是他對於生命已經產生了迷惘,或許在舉起手槍時,他還真正地看清楚了自己的人生。

小結:

應當如何評價早早離去的周豐三?可惜人們或許對他短暫的一生也無從知曉,只知他是大文豪魯迅的侄子,也對他艱難的一生略有耳聞。

一段原本就不被看好的父母婚姻,孩子出生之後,父親常年遠離家庭,他短暫一生中背負的,本就是別人不常有的故事。不為人知或許於他也是一種幸事,在大華年華裡選擇飲彈自盡的他,或許正是怕極了這世間揣測的目光。

相關焦點

  • 魯迅和周作人夫婦大打出手,反目成仇老死不相往來,親侄飲彈自盡
    原創 北岸木子話文史 2020-06-27 12:44:26談到中國近代的文化史,魯迅是一個繞不開的人物,魯迅的兄弟周作人、周樹人同樣在文化方面頗有建樹。但是這兄弟一家關係卻不和睦,一度大打出手,周建人的二兒子還因為家庭關係原因飲彈自盡。
  • 六個字,讓這個家族出了36個皇后、36個駙馬、92個宰相
    王氏家族自誕生之日就很「豪」,家族史上更是出了王羲之這樣的千古書聖。但王氏家族的「豪」,遠不止如此。據記載:「琅琊王氏自漢諫議大夫王吉以下,更魏晉南北朝,一家正傳六十二人,三公令僕五十餘人,侍中八十人,吏部尚書二十五人。」另據《二十四史》記載,從漢朝到清朝1700多年中,琅琊王氏家族出了36個皇后,36個駙馬,92個宰相,文人名士更有600多位。
  • 魯迅一家三兄弟,各個知識淵博,為何最後卻會鬧掰?
    引言「一顆老鼠屎,壞了一個鍋粥」,用這句話來形容魯迅的一家的狀況再合適不過,魯迅家裡加上魯迅一共有三個兄弟,分別是周樹人、周作人、周建人,他們都在中國的近代史上有著各自的成就,可以說是個個都知識淵博,為何兄弟三人最後會鬧掰呢
  • 同為回憶百草園的文章,魯迅只寫2000字,周作人竟寫了7萬字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全文僅有2000多字,而周作人1951年在《亦報》上開設的「百草園」專欄,曾圍繞著「回憶百草園」的主題,寫作了95篇,長達7萬多字的系列文章。本文將結合周作人先生文章,和我個人的閱讀理解,帶您領略藏在魯迅文章背後的「秘密」。魯迅家族緣何敗落?
  • 寫下《故鄉》的魯迅,晚年為何不願回故鄉?真是因為富不返鄉嗎?
    中國人向來有著葉落歸根的傳統,尤其對鄉愁情節嚴重的文人們來說更是如此,為何魯迅晚年卻不願回到故鄉呢?還是因為遵循那個「富不返鄉」的古老傳統, 因為自己變富了,生怕回去以後會被借錢,因此不願回去?真正的原因應該是多方面的。第一,魯迅對於故鄉的大多數親人沒有好感。
  • 魯迅極熱,周作人極冷,一母同胞的兄弟為何鬩牆之爭?
    對於大眾來說,魯迅的弟弟中較熟悉的是周作人,這位外貌、性格以及為人處世都與魯迅有著天壤之別的弟弟,最終也走出了一條與魯迅截然不同的道路。周氏兄弟出生於紹興一個名門望族,由於祖父和父親的離去,身為長子的魯迅早早地擔當起了家庭的重任。記憶尤深的是魯迅在三味書屋桌子上刻下的早字,只是為了勉勵自己每天更早地起床,去為父親買藥和自己上學讀書。
  • 美知名女歌手曼蒂飲彈自盡
    美知名女歌手曼蒂飲彈自盡
  • 魯迅的漢奸弟弟為何十分同情朱安?大哥對待封建婚姻過於崇洋媚外
    大家知道魯迅是新文化運動發起人,他反傳統、反孔教、反文言,給當時的中國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是有些問題上,魯迅過於激進,封建的東西雖然大部分是不好的,但是很多還是值得傳承的。魯迅提倡白話文,但是文言文不好嗎?我想並不是這樣,至少中國的歷史是用文言文寫的。
  • 魯迅發表《阿Q正傳》後名聲大噪,弟弟周作人的一個動作讓人心寒
    1921年12月,新文化運動正在火熱進行中,魯迅給運動加了一把火,他以白話文語言發表了小說《阿Q正傳》,為人們塑造了一個經典而可憐的人物形象,一時間震動了當時的文化界和思想界。人們對小說產生的強烈反響,是魯迅都沒有預料到的。
  • 同一屋簷下,為什麼魯迅的骨頭那麼硬,他弟弟的骨頭那麼軟?
    答:魯迅的弟弟。想必所有人都知道,魯迅,原名周迅,又名周樹人,與弟弟周作人只有一字之差。魯迅先生不僅在那個戰火紛飛動蕩不安的年代,即使是在今日,也是大家最為熟悉和敬仰的作家。而作為他的弟弟,周作人也並不是一直就活在大哥的榮耀的背影裡,他最初的履歷表其實很光鮮亮麗。
  • 「中日之間」的魯迅、周作人、尾崎秀實 | 訪談學者趙京華
    這便需要進行一場亞洲的革命和改造。今天已經很少有人了解這位傑出的戰前日本中國問題觀察家尾崎秀實,仿佛成了「失掉的歷史環節」。可是你看魯迅的日記、日本人對魯迅和尾崎等人關係的回憶,會發現當年的魯迅和他們有相當深的關聯。魯迅對尾崎秀實的評價是:這個人的德語很好,人也堅實。
  • 斷交之後,魯迅發表三篇小說向弟弟示好,周作人為什麼不接受?
    魯迅父親死後第二年,1897年,周氏家族分家,他受到幾個叔叔的欺負,得到的財產明顯偏少,魯迅感到不公平,不願籤字,叔叔們向他施壓,倔強的魯迅不肯低頭,和兩個幼小的弟弟一起與叔叔爭執,結果叔叔們責罵他,祖父還要拿家法打他,讓魯迅內心感受到親情的涼薄
  • 金一南:周作人怎麼成了骨頭最軟的人,不要當文天祥就要當漢奸嗎
    他們俱有才名,然而其品行上卻是高下立判。一位被稱做「骨頭是最硬的,沒有絲毫的奴顏和媚骨」,備受後人讚頌,而另一個卻在民族危亡之際甘當了漢奸,成為了「骨頭最軟」的一類人。 他們便是魯迅先生與其弟弟周作人。魯迅先生的生平事跡自不用贅述,這位新文化運動的旗手,面對民族危亡的局面發出了那個時代的最強音。
  • 家庭悲劇:荷蘭人在紐約被槍擊死亡,槍手飲彈自盡
    在美國紐約Queens的一個公寓單位中發生了一宗荷蘭人死亡慘案,一名美國男子,槍殺了其荷蘭太太及前妻,還有一名6歲的孩子,然後飲彈自盡。
  • 魯迅的兩任妻子,一生背道而馳,餘生相互取暖
    但是為什麼我說魯迅不至於到徐志摩和郭沫若的地步呢,因為他從沒有在物質幫助上拋棄過朱安。對於郭沫若和徐志摩來說,家中的那位土掉渣的妻子是眼不見心不煩。而對於魯迅來說,朱安的存在給了他不小的精神壓力,每一個人生階段,他都要思量,如何安置這位老家的妻子。魯迅和朱安的婚姻,對於對方的傷害都很大,當然,魯迅內心的煎熬也彌補不了朱安被蹉跎的一輩子。
  • 魯迅的弟弟,周作人十句經典語錄:堅忍精進這四個字是一切的捷訣
    周作人,原名不叫周作人。周作人是他後改的名字。周作人,是魯迅的弟弟。是周建人的哥哥。周作人,是中國現代著名的散文家、詩人、翻譯家、文學評論家和思想家。周作人,曾擔任北京大學教授,「新思潮」主任編輯,北平世界語學會會長。但,據我所知,世人對周作人,大多存有一些不好的印象,來源於他的部分生平履歷和工作職務問題。但如果我們了解他的文學著作和翻譯貢獻,會知道,周作人的理論和創作是有著一定的影響的。
  • 周作人的一生,文採不菲,卻和親兄弟反目,做人還是要有底線
    從文採來說,周作人的筆墨不亞於其兄弟魯迅,只不過,一個激進犀利,一個平淡樸實,但是從生活和大節上來說,他們卻是天壤之別,一個試圖以筆救國,一個卻被冠上了賣國之名。當然了,也有人將周作人的這些歸咎為他的妻子羽太信子。但事實卻是,若是一個人品性純良,又何至於被妻子所帶偏呢?
  • 周作人留京苦守一承諾,最後為何淪為漢奸?蔣夢麟:這不是他本意
    "把一切損害與侮辱看作浮雲",這是對獄中的周作人最貼切的描述。他,是我國著名文學家魯迅的二弟,這是他最廣為人知的身份。新中國建成之後,他被抓了起來,根由是他曾在日本人和國民政府手下做官,有多少人知道他做官的始末呢?一句漢奸在他身上扣了多久。
  • 魯迅與弟弟一向交好,弟弟娶日本妻子後,弟媳一句話令二人反目
    其實,作為一位同樣需要穿衣、吃飯、上廁所的人,魯迅先生的家庭瑣事和平時鄰裡之間討論的八卦並沒有什麼區別,今天我們就提提魯迅和他弟弟周作人翻臉的事情。 1881年魯迅出生於紹興的一戶富貴人家,四年後其弟周作人出生。兩兄弟的祖父和父親都是有一定地位的讀書人,因此不像一般人家對孩子的放養式管理,他們倆從小就被送到了私塾接受嚴格的教育,這一點在魯迅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就能看出來。後來政府推行了更進步的新式學堂,家裡便沒再讓他們接受之乎者也一類的教育。在新式學堂念書期間,魯迅和周作人都先後拿到了公費留學的名額。
  • 李敖批評魯迅文章用詞錯誤,讀完原作,誰沒水平一目了然!
    李敖先生「文人相輕,自古而然」,這是三國曹丕的感慨,他將其寫進《典論》,成為驚世之語。倘若用這句話來形容作家李敖的心理,尤其是他針對魯迅先生的評價,再合適不過了。魯迅先生一九二五年,魯迅寫過一篇短文,名叫《戰士和蒼蠅》,文中用「營營」來形容蒼蠅的叫聲(原文:營營地叫著,以為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