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魯迅這個名字在人們心中早已印下了深深的烙印,從中學時期起老師就在課堂中向我們講解著魯迅一篇又一篇風格犀利的文章,日常生活中人們也喜歡引用魯迅一些經典的語句。可以說於學術成就上我們大多已對魯迅先生了解了個大概,但反過來看我們又過於將注意力放在他寫的白紙黑字上以至於我們分不清這魯迅到底是人還是文章,結果便是近些年越來越多的人將他塑造成一個了近乎完美的人物。
其實,作為一位同樣需要穿衣、吃飯、上廁所的人,魯迅先生的家庭瑣事和平時鄰裡之間討論的八卦並沒有什麼區別,今天我們就提提魯迅和他弟弟周作人翻臉的事情。
1881年魯迅出生於紹興的一戶富貴人家,四年後其弟周作人出生。兩兄弟的祖父和父親都是有一定地位的讀書人,因此不像一般人家對孩子的放養式管理,他們倆從小就被送到了私塾接受嚴格的教育,這一點在魯迅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就能看出來。後來政府推行了更進步的新式學堂,家裡便沒再讓他們接受之乎者也一類的教育。在新式學堂念書期間,魯迅和周作人都先後拿到了公費留學的名額。
魯迅和周樹人
哥哥魯迅在仙臺醫學院學醫,弟弟周作人在日本政法大學學習,由於距離不遠,他們便和另外兩位朋友在東京一處租了一座宅院共同居住,宅子面積很大,幾個人平時都忙於學習,因此就僱了一位叫羽太信子的日本女傭來管理宅院內外瑣事。當時的清政府經濟狀況大不如前,因此給留學生的生活費並沒有多少,為了讓兩人生活過得寬裕一點,家裡在這幾年變賣了不少家產,這一點魯迅心知肚明。
1906年,為了減輕家裡的負擔,魯迅將留學的機會留給了弟弟,自己則回了老家,這期間羽太信子和周作人產生了戀情並結了婚。
回國後的魯迅受到北京大學的邀請,在北大教起了書,一個月350大洋的工資在當時非常高。雖然自己的薪水非常高,魯迅平時卻過得非常節儉,因為他打算在北平買一座大宅院,一座足以讓全家人都住進去的大房子。
魯迅買的宅子一角
這個願望到1919年終於得到了實現,他與母親商量後賣掉了紹興的老宅,隨後在八道灣買了一座有32個房間的院子。隨後弟弟周作人帶著妻子羽太信子搬了進來,本想著一家人住在一起能過上其樂融融的日子,沒想到悲劇卻由此開始。
1923年7月3日,一切看起來都和往常一樣,魯迅先後和周作人逛了東安市場,又去了東交民巷書店,最後還在山本照相館買了一些古文物寫真集。而到了十四號,一道不可修補的裂縫劈開了二人,魯迅在他的日記中寫道「是夜始改在自室吃飯,自具一餚」。十九日,周作人遞給了魯迅一封信,內容如下。
為何周作人稱自己幸虧不是基督徒,魯迅究竟做了什麼?原來,羽太信子稱自己在院子裡洗澡時被魯迅偷窺,魯迅是已婚人士,偷窺其他女性在基督教中被視為出軌,是要遭到詛咒的,所以周作人會如此生氣,換做常人也會氣急敗壞。這一事件過後魯迅就搬了出去。
可事實真是這樣嗎,我們再把目光轉向這位日本太太上來。羽太信子這個人並不是什麼善物,在來到周家後便性情暴露,平日裡生活懶散、目中無人、花錢無度,曾經她還指責魯迅掙不到錢。另外在鬱達夫的《回憶魯迅》中也提到「周作人氏的那位日本夫人,甚至說魯迅對她有失敬之處」。
魯迅搬出後住的院子
這樣一個人在現在看來完全是個災難,偏偏周作人還是個懼怕妻子的人,平時家中內外都由羽太信子說了算,對老婆的話也是深信不疑。我們仔細想想便能知道,北平宅院大多都是高牆,他魯迅就算色膽包天他也難以爬上那面牆,更何況魯迅是個行事光明磊落的男人,弟媳完全是給魯迅扣上莫須有的罪名。偏偏這件事,與哥哥共同生活幾十年的周作人卻沒有想明白,從前情同手足的兄弟情被這個女人弄得煙消雲散,二人直到魯迅去世也沒有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