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50年代,傘塔跳傘。(圖片提供:中國空降兵軍史館)
這是一段塵封已久的歷史。
1950年,中國空降兵第一支部隊——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陸戰第一旅成立。這是一支絕對的精銳之師:其成員來自全軍抽調的戰鬥英雄,且大多高職低配,旅長由原28軍參謀長朱雲謙擔任。不久,中國傘兵首批62人僅在陸地訓練11天,便從800米高空躍下,完成了「中國軍史第一跳」。
時間太久遠了,許多親歷者已經離世。本報記者幾經周折,才找到了62位勇士中的健在者——退役副師長王福榮。在綠蔭環繞的解放軍某部開封軍休所裡,王老向我們講述了那段傳奇。60多年前傲視蒼穹,從天而降……每一個細節,他仍清晰記得。
我們還採訪到了另外幾位健在的師級首長:某師原副政委張西銘、原師政治部副主任蓋國楨、副師職巡視員張殿林。作為陸戰第一旅的官兵,他們也是中國軍史這一輝煌時刻的見證者。
英雄之師,組建決定由周恩來起草
歷史的車輪悠悠地碾過,記載了中國空降兵部隊艱難而光輝的歲月。7月中旬,從駐鄂空降兵部隊出發,我們抵達中原開封,見到了王福榮等4位老人,他們平均年齡已經超過85歲,其中蓋國楨老首長已高齡90歲,但個個精神矍鑠,腰板硬朗,不難看出曾經的颯爽英姿。伴隨著陣陣清風,我們坐在軍休所的石凳上,聽他們講述那段崢嶸歲月。
1949年8月1日,中央派劉亞樓等赴莫斯科,與蘇聯有關方面商談幫助我國組建空軍部隊事宜。8月18日,劉亞樓電報請示中央:「為準備攻佔臺灣,傘兵登陸對從海上登陸作戰可能發生大的作用,建議軍委準備組織傘兵。如果可以,則準備向蘇聯同志提出訂購運輸機和降落傘,並請其派顧問和教員。」
就在共和國宣告成立剛剛一個多月,中央經過認真研究,由周恩來總理親自起草組建空降兵部隊的決定。1950年4月1日,中央軍委正式發布命令,並電令各大軍區、各野戰軍,抽調一批戰鬥英雄和模範班、排幹部,組建空軍陸戰第一旅。
根據空降兵將處於敵後獨立作戰,必須具備英勇頑強、機動靈活的特點,最終在全軍遴選出戰鬥英雄139名,各種模範289名,功臣2606名作為骨幹,並將陸軍第27軍的「常勝模範連」整建制調入。其中打過大仗佔82.4%,黨員佔73%,英雄、模範、功臣佔60%。
按軍委的要求,到陸戰第一旅的大都實行高職低配。很多連級幹部當排級幹部,排級幹部當戰士。副旅長方銘原為第20軍58師參謀長,副政治委員丁釗原為第25軍91師副政治委員。
陸戰第一旅旅長由原第26軍77師師長王建青擔任,1950年12月,因身體原因離任,由陸軍第28軍參謀長朱雲謙接任。朱雲謙,1932年加入中國工農紅軍,參加過解放廈門及攻擊金門之戰,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後任解放軍總政治部副主任。
我們採訪到的4位老首長,每個人都從槍林彈雨中走過來。現任某師師長鄧明忠告訴記者,張西銘曾參加過濟南、淮海、渡江、淞滬等戰役,共立戰功3次;張殿林曾參加四平、遼瀋、平津、渡江、衡寶等戰役和戰鬥,榮立戰功5次;蓋國楨曾參加萊陽、濟南、淮海、渡江等戰役,榮立三等戰功10次;王福榮參加過濟南、淮海、渡江、浙滬等戰役,榮立二等戰功1次,三等戰功2次。
據蓋國楨回憶:兩個條件最關鍵,一個是身體條件,第二個是打戰勇敢,最低要立過三等功。其中身體要求最為嚴格,要反覆體檢,合格者留下,不合格退回原部隊。這一過程來來回回進行了三個月。他所在的這批人員最後編成一個營,直到1950年9月10日才抵達開封。
初入開封時,一切都很破舊,訓練基地還在維修,不能直接住人,早批次選拔過來的連隊只能先借住到營房周圍的地方。張西銘當時是從上海吳淞要塞炮兵團選拔過來的,8月14號,所在的部隊就抵達開封,先借住在現在開封化肥廠附近的農村裡。
這座軍營是當年日本侵略中國時留下的一個日軍騎兵旅營地,當時儘量改修舊房,連馬廄也全部改為住房;旅司令部機關辦公室,是利用一棟已燒毀的僅存四壁的兩層樓重建起來的。
就這樣,秉承著「節儉建軍」的優良傳統,1950年9月17日,新中國第一支空降兵部隊——空軍陸戰第一旅誕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