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時節,北國早已是寒風呼嘯、江河冰封,然而80多位志願者在參加北京市仁愛慈善基金會組織的「淶水送溫暖」活動中,心底卻湧動陣陣盎然春意。在給淶水縣龍門鄉四家井村和蛟龍口村78戶孤寡老人送去溫暖的同時,志願者也被老人們傳遞的愛所溫暖、感動。
「你們從哪裡來?」
「我們從燕郊來。」
「你們從哪裡來?」
「我從順義來。」「我從懷柔來。」
「我們半夜從唐山趕來。」
……
不同職業、不同年齡的志願者從未謀面,卻因仁愛結緣同行。
清晨六點,整個城市還在「睡眠模式」、地鐵首趟車剛剛啟動、人稀車少、寒風刺骨、路燈搖曳,來自四面八方的仁愛志願者按照規定時間在北京海澱區的巴溝地鐵站集合。
品嘗了慶豐包子鋪師傅們連夜趕製的素包子和豆粥,志願者們各司其職各自就位,分乘三輛大巴迅速啟程,駛向太行山東麓的河北淶水縣。
旭日東升、山路崎嶇,經過近五個小時的山路顛簸,車隊終於順利抵達淶水縣四家井村。
等候多時的縣婦聯負責人和村幹部早已把送溫暖的物資擺放整齊,熱情的村民們冒著嚴寒聚集在村委會門前的小廣場。「歡迎北京市仁愛慈善基金會志願者」的大紅橫幅和樹葉凋零的小樹上披掛著的彩帶,為貧瘠蕭條的山村增添了幾分節日氣氛。
「每戶一袋米、一袋面、一桶油、一袋糖、一條圍巾、一幅賢書法師親自書寫的對聯和福字。」在淶水縣婦聯人員和村幹部的配合下,志願者分成20個小組,各自領取物資。一些事先安排好的年輕村民們用各自的交通工具送志願者去散落在深山裡的孤寡老人家。
72歲的蘇印住在蛟龍口村一棟三間的土屋裡,老人身體還算硬朗,自己種著八分多地。土地貧瘠,只能種玉米和大白菜。「玉米賣不了幾個錢。」看著牆角堆放的玉米和白菜,蘇印老人跟志願者聊著天,笑眯眯的。
「大爺,春聯和福字您看貼在哪裡合適?就貼這門外窗戶邊行嗎?」放下米麵油,志願者小李向蘇印老人諮詢。
「行!」老人一邊答應著,一邊撫摸著脖子上小李剛剛給他圍上的大紅圍巾,開心極了。
19組的三位志願者又馬不停蹄地來到68歲的趙貴文和66歲的趙貴武家。這是一對因殘障而終身未娶相依為命的兄弟倆,低矮的小屋裡黑漆漆的。哥倆一見穿著黃馬甲的志願者就開心地笑,戴上紅圍巾,更是喜不自禁,像天真的幼童。
如此溫馨的場景同時呈現在四家井村和蛟龍口村的不同屋簷下,78位孤寡老人在凜冽的寒風中感受到北京市仁愛慈善基金會志願者們傳遞的「冬日暖陽」般的溫暖。
如果說志願者送到家的大米白麵食油等物品讓孤寡老人有「提前過年」的感覺,那麼,龍泉寺妙音藝術團的演出則讓數百位村民感受到「春晚來到了身旁。」
簡陋的舞臺、簡陋的道具、簡陋的音響設備,絲毫不影響妙音藝術團青春靚麗的演員們的熱情。村民們更是早早就穿著厚厚的冬裝,一排排整齊地坐在露天舞臺下,像大年三十等待「央視春晚」一樣充滿期待。
一曲獨唱聲飄雲外,一段舞蹈婀娜多姿,一個「即興舞臺劇」令人捧腹……這是一個絕無僅有的特殊舞臺,這是一次令人難忘的特殊演出,沒有舞美燈光,沒有預演,甚至沒有節目單,妙音藝術團雖然沒有一流的藝術家,卻是那麼聲情並茂,那麼和諧默契。村民們看得全神貫注,不時報以熱烈的掌聲。而凝聚深情的仁愛全體手語操更是臺上臺下互動契合,天地有知為之動容。
我願意把愛全部給你,把幸福帶給你;
我願意把愛全部給你,把歡樂帶給你;
我願意把愛全部給你,把慈悲帶給你;
我願意把愛全部給你,把信心帶給你;
我願意把愛全部給你,把希望帶給你;
我願意把愛全部給你,把光明帶給你。
所謂「授人玫瑰手有餘香。」一次大型的慈善送溫暖活動,溫暖了孤寡老人,也感動溫暖著每一個參與活動的志願者。
「做慈善事業,是自己實踐善行,不是救濟工作,幫助別人就是幫助自己,成就別人就是成就自己。」學誠法師一語中的。
參與此次「淶水送溫暖」活動的志願者年齡最大的60多歲,最小的僅10歲。無論年長年幼,大家的共同感悟是:與其說是我們送溫暖,不如說是淶水的孤寡老人們在溫暖著我們。
10歲的尹東昊和金智明是中加國際學校的同學,家庭經濟條件優越,平時在學校是英語教學為主,漢語教學為輔,很少有機會接觸貧困人群。這次在熱心公益的兩位母親帶領下參加活動,實地感受仁愛慈善的力量,平靜地學著大人拿慰問品,貼春聯,很興奮也很受教育。當被問及下次還來不來時,兩個小男子漢異口同聲地說:「還來,一定來!」
我看到這裡的大多數老人都特別的樂觀,雖然他們的貧困程度超出了大多數人的想像,但他們依然非常堅強勇敢的面對著生活。我們走訪的其中一戶老人,住在非常破舊的房屋中,房間低矮,窗戶狹小,為了抵禦寒冷,用塑料布糊住了,即使在白天,屋裡開著燈都依然昏暗。接受我們物資的是一位上了年紀的婆婆,他的老公去世十幾年了,兒子因為燒傷,需要一直躺在床上調養,兒媳住進了精神病院,還有一個剛上小學的小孫子,家裡現在基本上就是靠婆婆一個人在支撐著。讓人絕望的遭遇,我想,這樣的一個家,有多少人能有勇氣繼續支撐呢?然而婆婆跟我講述這些的時候,沒有一絲的抱怨,似乎並不覺得這是上天額外給她的苦難。這,對於她來說,就是一種生活,一種正常要面對的生活,就像一個人要面對上學、工作、結婚生子一樣的平常的生活。我不知道是怎樣的一種豁達,可以如此坦然的面對生活的不幸。我不知道我們此行,是否給老人們帶來了溫暖,但是我知道,我的心,已經被老人溫暖了。生活其實並不容易,每個人都面對著自己的苦惱,如果我們不能自己選擇怎樣的生活,那一定要學會怎樣面對這不可選擇的生活。
鋪就仁愛之路,傳遞慈善之光。
扶貧助困的同時,廣大志願者也同時在茁壯成長。正如北京市仁愛慈善基金會秘書長劉志峰所說:「兩年來看到了村落、養老院、每個家庭的變化,看到大家的生活變好一些了,感到由衷的高興。這是堅持的力量,修建,關懷,長期堅持之後的變化,給予了我們更大信心。政府的力量巨大,路修通了,扶貧力度也很大。仁愛做了補位慈善,融入團隊,仁愛是每個人心靈成長的平臺。」
往期精選:
安寧陪護日記 | 流水不還,珍惜生命中的每一個因緣
助學| 一個講了6年的真實故事
讓 | 善 | 良 | 的 | 人 | 更 | 有 | 力 | 量
讓 | 有 | 力 | 量 | 的 | 人 | 更 | 善 | 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