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駱炳浩
攝影徐軍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曾經輝煌的富陽工藝美術品總廠,被譽為富陽書畫界的「黃埔軍校」。由富陽區文廣旅體局、靈橋鎮政府聯合主辦的「家在富春江上」靈巖文脈——原富陽工藝美術品總廠回憶展,今天上午在富春山館開幕。展覽將持續至10月18日。
位於富春江南畔的靈橋,與書畫有著極深的淵源。這裡是唐代書法大家孫過庭故裡,也是元代大畫家黃公望寫生處、國家非遺項目「富陽竹紙製作技藝」發源地之一。靈橋境內的靈巖寺,更是一個「傳奇」的地方,小小的一方寺院將一邑書畫界的半壁江山攬於其中。
靈巖寺,始建於後漢乾祐二年(949),舊名南山院。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改稱靈巖寺。上個世紀50年代,寺產由政府劃歸專門生產造紙用簾的靈橋制簾廠,即富陽工藝美術品總廠的前身。
1972年外貿恢復後,因竹絲屏風繪畫需要,在蔡定山老師的招募下,廠裡集結了一批杭州、富陽的老一輩書畫家。他們有的師承名門,有的畢業於高等美術院校。這些畫師不但設計和繪製工藝產品,創作國畫,還收徒教學,富陽熱愛畫畫的一些青年紛紛來到靈巖寺拜師學藝。1980年底,富陽工藝美術品總廠畫室人員從靈巖寺搬遷到富陽城區西堤路的新廠房。從此,繪畫隊伍更加壯大。儘管企業在1996年破產,但靈巖學風未變,靈巖精神尚存,靈巖情懷依舊。
靈巖文脈,如澗之泉,涓涓綿長。為了讓社會各界更多了解和認識原富陽工藝美術品總廠發展變遷的歷史,富陽博物館徵集書畫作品,搜集實物與文獻資料,精心策劃籌辦靈巖文脈——原富陽工藝美術總廠回憶展。老職工、外加工人員紛紛響應,拿出珍藏多年的物品,創作書畫作品,撰寫回憶文章。
此次展覽分為「緣起靈巖」「踵事增華」「一脈相承」三部分,共展出由原富陽工藝美術品總廠的老師、職工、學員所創作的近百幅書畫作品,以及工藝品、實物資料等。「這是一次原工藝美術品廠歷史回憶展,也是一次靈巖記憶藝術創作活動,富陽工藝美術品總廠的畫師們借這一契機,共同重溫那段學習、工作、生活的難忘歲月,傳承與發揚老師們的高尚品德與高超技藝,共同書寫靈巖文脈新風骨,共同繪就富春山居新畫卷。」老職工、畫家蔡樂群說。
靈巖書畫院院長、富陽區第三屆德藝雙馨文藝工作者蔡定山老師在開幕式上深情地回憶道:「50年前,我邀集了多位畫師來靈橋制簾廠參加竹絲屏風繪畫創作。他們深厚的文化修養,精湛的筆墨技法,認真的創作態度,是中國書畫的人文正脈。他們率真坦誠,不求名利,言傳身教,為幾代人的從藝道路起到了不可替代的引領作用。半個世紀以來,形成了靈巖書畫傳承的清晰脈絡,有不少書畫愛好者拜師學藝,為富陽書畫繁榮、靈橋鎮『中國書畫之鄉』建設做出了不可或缺的貢獻。」蔡定山還帶來了專門為本次活動創作的畫作《勝春光》,贈予富陽博物館收藏。
「今天的再次相聚,是工藝廠遷至富陽40年後的首次回憶展,實屬不易,彌足可貴。今天的再次相聚,聚之於靈巖回憶,聚之於書畫藝術,聚之於文脈傳承。」 靈橋鎮黨委副書記、鎮長何海強在開幕式上致辭時表示,不管產業如何轉型升級,靈橋鎮始終把靈巖文脈作為靈橋鎮最為獨特的瑰寶,並始終致力於書畫文化的發展和靈巖文脈的傳承,不斷擦亮「中國書畫之鄉」金字招牌。
今天下午,靈巖書畫院換屆暨「富春山居·味道山鄉」第五屆靈巖雅集活動在靈橋鎮舉行。
編輯 劉乃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