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畢業於黃埔軍校,卻一生無為,生了個女兒當歌星,現在家喻戶曉

2020-12-16 騰訊網

鄧麗君與父親鄧樞

說起鄧樞,估計會無人知曉他是誰。但倘若說起他的女兒鄧麗君,那就是真的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在中國音樂的殿堂中,鄧麗君三個字不僅是一位歌手的名字,更是一位裡程碑類的人物。

而在鄧麗君的幼年之際,正是因為有著鄧樞的教導,才能讓她取得如此過人的成就。但是倘若你認為鄧樞是哪一位出色的歌唱家或者作曲家,那麼就真的大錯特錯了。

鄧樞是一位軍官,並且是一位不折不扣的黃埔軍校教出來的學生。

認真的夢想

1921年,鄧樞出生在河北邯鄲的一個小村落裡。年幼的鄧樞與許多同孩子一樣,父母都是農民,並且沒有什麼文化,一輩子只能以種地為生。但是與許多人不同的是鄧樞從小就想要報效祖國,因為在他成長的那幾年中,正是中國社會形勢最嚴峻的幾年。

他從小便見識了因為家庭貧困不得已賣自己的孩子來換取糧食的一幕,也見識到了因為戰爭的摧殘家破人亡的場景。

戰爭下的普通民眾

反而,在當時的情況下,一些達官貴人或者說手握實權的人士因為自身地位的優越性並沒有體會過這些人間疾苦。

所以年幼的鄧樞便從小立願要做一名軍官,希望可以通過自身努力來改變這破敗的社會環境,並且結束當時打得熱火朝天的軍閥混戰。

有了這一目標的鄧樞便十分刻苦的去學習,即便是在後期戰爭期間他也沒有放下功課。所幸鄧樞十分刻苦認真,成功憑藉優異成績考入了黃埔軍校。

民國時期的黃埔軍校無異於現在的清華北大一般,身為全國頂級的軍事院校,許多人均對其趨之若鶩。況且因為前幾期黃埔軍校的學生均在軍界各處任職,其校長與校內領導班子均是響噹噹的人物,所以黃埔軍校無異是爬向軍界最快的一把梯子。

黃埔軍校

1924年,黃埔軍校從1200名考生中正式錄取了350人作為正式學生,其競爭激烈程度可見一斑。

但是在這種競爭環境下鄧樞可以順利通過考試,足見其自身的努力程度與聰明才智了。

雖然鄧樞成功考入了黃埔軍校,但是在競爭如此激烈中脫穎而出的他在入校後反而變得平庸了。

在校期間的鄧樞本來打算大展拳腳來學習軍事知識,但是因為其自身資質平庸,並且因為沒有出色的軍事天賦,他反而成為了在之中墊底的存在。並且在鄧樞考入黃埔軍校的時候,軍閥混戰的局面已經消失,當時的中國已經和平統治時代,這也給鄧樞帶來了不小的打擊。

二戰爆發

所幸當時的鄧樞並沒有選擇輕言放棄,反而在校期間由於1937年戰爭的爆發,讓他有了更為強烈的渴望去守護和平。

在畢業後鄧樞又投身到戰爭中去,最終的他因為出身與戰功的原因被封為少尉。本以為就此開始仕途之路的鄧樞卻在任職少尉之後一直原地踏步,直至1952年晉升中尉,最終以中尉軍銜退役。

1948年末,鄧樞舉家搬遷臺灣,並且因為歷史因素的影響其一直在臺灣定居。

年幼的天后

在臺灣的日子還算是鄧樞人生中最為得意的幾年,少了年少時的危險,也少了青年時的戰爭。

但是這種生活並不能一直持續下去,好幾次退役後的鄧樞都在問自己這一生究竟做過了什麼,如果說會打仗的話,現在已經不打仗了,那麼自己還有什麼可以謀生的技能哪?

況且雖然名義上鄧樞是軍官退役,但是就當時的實際情況而言,臺灣的軍官真的是太多了。鄧樞以中尉的身份退役在當時的情況下根本就是不值一提的小事,也因此鄧樞一家依然一貧如洗。

京劇

這時的鄧樞突然想起自己少年時曾經跟隨家裡的長輩學習過幾年京劇,便邀請幾個友人一起舉辦了"康樂隊"來演出賺錢。並且在"康樂隊"如火如荼發展的時候,鄧樞家裡迎來了家中唯一一位女兒——鄧麗筠。

在鄧麗荺來到自己家裡之前,家中已經有了三個孩子在嗷嗷待哺,現在隨著新成員的到來,對這個貧困的家庭而言更是雪上加霜。

百般無奈之下的鄧樞只能用軍隊所給予的退役金和自己演出賺的錢開了一家米店來貼補一家五口之用。

日子就這麼一天天地活著,小鄧麗筠也在一天天的長大。

年少的鄧麗君

後來年幼的鄧麗荺發現自己父親唱的京劇挺有趣,便央求著父親教自己唱戲。年老的父親拗不過她便教了她兩嗓子。

也就是這一教,教出來一位中國流行音樂界的天后。

鄧樞在教鄧麗荺唱戲的時候,突然間發現自己的女兒音色與常人不同。因為他之前也曾經教過自己兒子唱戲,所以他十分清楚當時兒童應有的腔調是怎麼回事。

但是對於從自己女兒嗓子中唱出的歌聲,對於鄧樞來說是一次實打實的意外之喜。從那以後鄧樞便開始教導女兒學習京劇,並且抽空還把老朋友叫到家中來一起教導。

但是對於鄧樞而言,自己僅僅會京劇一種藝術,其他的雖然也會但並沒有很好。而且就女兒目前的情況而言,確實可以進行多方面發展。

鄧麗君

鑑於女兒的發現,當時的鄧樞一咬牙,就算家裡再貧窮,也要為自己的女兒請一位老師輔導音樂。

所以,鄧麗荺開始在課餘時間與父親請來的老師學習音樂,從此開始了歌唱之路。

1961年,他們更是請到了當時的"九三康樂隊"來為自己的女兒指導。同樣也是在這段時間,鄧麗荺的名字在臺灣人口中慢慢的被傳成了鄧麗君。在當時的身份信息並不確定的情況下,索性一家人直接以鄧麗君稱呼家中唯一的女兒。

後來到了1967年,鄧麗君在與家人商量過後正式休學,開始了自己的演藝生涯。

在此後長達數年的演藝生涯中,鄧麗君以其出色的作品與精湛的歌藝迅速走紅,最終成為了中國乃至亞洲歌壇一顆璀璨的新星。

鄧麗君照片

1990年5月,在鄧麗君如日中天發展的時候,其父鄧樞因為生病的緣故,病逝於臺灣,此時的鄧麗君也是因為急性腎炎入院治療。

後來直到1995年,鄧麗君病逝於泰國,結束了其一生的故事。

人生之感悟

其實縱觀鄧樞的一生,他是幸福的。早年的他雖然生活在戰亂的中國,但他也憑藉自己實力成功存活下來。後來更是考上了黃埔軍校,實現了自己從小就樹立的夢想。

再後來戰爭期間,雖然當時戰爭情況慘烈,但鄧樞再一次憑藉自身過硬的實力活了下來,並且在後來移居臺灣為自己也是為家裡鋪了一條平穩發展的路線。

鄧樞一家人

雖然中年生活走過一段時間的曲折,但是這一段曲折的生活也為後來他晚年生活的幸福奠定了基礎。

在其晚年生活中,他更是憑藉自己女兒鄧麗君的名氣與地位獲得了較為平和的晚年生活,並且在這種狀態下結束了自己的一生。

結語

對一個家族來說,與其說是家族遺傳影響人的一生倒不如說是一個良好的家教更為合適。就拿鄧樞一家舉例子而言,就是因為鄧麗君從小生活在自己父親鄧樞唱戲的條件下,她的天賦才得以被展示出來,並且發揚光大。

而且對於當時貧困的鄧樞一家而言,在發現自己家孩子擁有出色的唱歌天賦之後,他並沒有選擇扼殺孩子的天賦,反而儘自己最大的努力來幫助她系統的學習。

總是後來鄧麗君為了唱歌選擇輟學的時候,鄧樞也是尊重鄧麗君的選擇,並沒有強加幹涉,這對我們都有十分深刻的啟示作用。

鄧樞與鄧麗君

這也教導我們應該選擇在正確的時間內做正確的事,不能因為一時的得失而選擇長久的痛。

況且在新時代背景下發展的我們,因為缺少舊社會時的種種磨礪,使得許多人開始滿足於現在的舒適反而忘記了以前的痛苦。

在艱苦條件下依舊求學的鄧樞同樣為我們立了一個深刻的榜樣,我們應該學習鄧樞那種不畏艱難,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努力精神。

努力不一定會成功,但是不努力,就絕對不會成功。

相關焦點

  • 他畢業於黃埔軍校竟一生無為,生了個女兒成為歌星,如今火遍海外
    他因無法生活去當兵,當兵之時正好趕上黃埔軍校招生,他通過自已的努力,終於成為黃埔軍校的高材生,成為一名中慰但卻一生毫無作為,以致他的家庭情況很是拮据。生了個小女兒卻成為紅極一時的海外歌星。
  • 此人畢業於黃埔軍校碌碌無為,生個女兒卻成為歌星,如今家喻戶曉
    當年鄧麗君的影響力是今人難以想像的,她優美動人的歌聲,為她贏得了「十億個掌聲」,生前足跡更是遍布中國臺灣、中國香港、日本、東南亞各國以及美國等,是真正意義上的第一位在全球華人界有著巨大影響力的歌手。時至今日,臺灣鄧麗君墓地每天都有歌迷前來祭拜。顯然,鄧麗君已經成為一個時代標誌,更是一個文化的標籤。對於鄧麗君的父親來說,能生下這樣一個女兒,足以驕傲一生了。
  • 他是黃埔畢業的高材生,30多年庸碌無為,生下一個女兒卻家喻戶曉
    有些孩子,因為父母的光環太強大,一生都受到了影響,比如說民國才女林徽因,她到現在還被人所談論,而她的子孫都改了姓,因為外人對他們的期盼太高,關注太大了。有的人一生碌碌無為,卻因為兒女的關係被人認識,比如說我們今天要說的主人公,他是從黃埔軍校畢業的。黃埔軍校是著名的軍事學校,培養了很多聞名的優秀人才,比如說李宗仁、胡宗南、杜聿明,他卻是個意外。
  • 他畢業於黃埔軍校一生籍籍無名,去臺灣後生個女兒成家喻戶曉明星
    在生活裡,有些事你不得不讚嘆人生的奇妙,有的人他一生籍籍無名,碌碌無為,但是女兒倒是爭氣,長大後成為了家喻戶曉的女星,就這樣,他也成為了人們口中耳熟能詳的別人的父親,他的名字叫做鄧樞,畢業於黃埔軍校。黃埔軍校是為培養革命軍人而生,但是縱觀之後它的發展,我們不難看出,真正在歷史上留名的大多數都是前六期的學員,之後就稍微不再顯現了,鄧樞卻是一個奇葩,他是黃埔14期的學員。
  • 黃埔軍校高材生,畢業後窮困潦倒,女兒成日語歌后至今讓人懷念
    黃埔高材生鄧樞鄧樞在他爺爺奶奶身邊待了幾年之後,這種親人陰陽兩隔的事情再一次發生在他的身上,他的爺爺奶奶相繼離世了。親人離世的心情是絕望和無助的,這人一傷心就會想要哭泣,可當一旦到了最痛苦的時候,反而一滴眼淚都流不下來了。親人接二連三離他而去,這在鄧樞的心裡狠狠地扎了幾把大刀。
  • 他畢業於黃埔軍校卻默默無聞,生一女反倒成為大明星,大家都認識
    可以說如果不是因為生了個好女兒,鄧樞會跟很多默默無聞的中低層軍官一樣,湮滅在歷史的洪流中。1921年,鄧樞出生在河北邯鄲市的一座普通村落裡。鄧樞出生時是個亂世,朝不保夕,鄧樞的父母還沒來得及等他長大就撒手人寰,沒有一技之長的鄧樞為了生存,毅然決然走上了從軍之路,並在16歲的時候,也就是1937年,考入了黃埔軍校第14期。
  • 政協委員建議恢復黃埔軍校成都舊址 百歲學員女兒:太想告訴父親...
    馮樹國與女兒馮麟受訪者供圖「現在每每聽到校歌都會非常興奮」據史料記載,黃埔軍校始建於廣州,後遷至南京、成都、中國臺灣等地。馮麟回憶,出生於成都的父親,在中學即將畢業時,和同學們一起看報時偶然發現黃埔軍校成都本校的招生簡章,「當時正是抗戰時期,爸爸經常跟我說,他和同學經常一起唱《松花江上》這首歌,唱著唱著,他們就淚流滿面,很快哭成一片。」本著強烈的抗戰信念,看見招生簡章後的他們,馬上決定報考,「然後,爸爸就被錄取了。
  • 1937年淞滬會戰,參加戰鬥的師以上軍官有多少畢業於黃埔軍校
    中央軍的師以上軍官差不多都是黃埔軍校前三期畢業,排以上軍官大都是後來中央軍校的,在當時淞滬戰場雲集了大量黃埔軍校畢業生。黃埔一期生胡宗南率第一軍,黃埔一期生黃杰率第8軍,黃埔一期生桂永清率黃埔軍校教導總隊。
  • 這位飛將軍一生頗受爭議,活了103歲,生了個兒子卻家喻戶曉
    其中不乏形形色色的將領,今天要說的這位有些特別,活了103歲的他爭議一直未斷。你可能沒聽過他,但是一定聽說過他的兒子,所以各位讀者要看到最後啊。這位就是畢業於黃埔軍校的孫元良,他頭上有多個官職,這裡就不一一贅述了。後來任第一團團長的他參加了我國歷史上的大規模北伐戰爭,在這裡需要插入一個小插曲,孫元良有個外號叫做「逃跑將軍」。
  • 黃埔軍校的畢業生,相當於現在什麼學歷?你知道嗎
    提起黃埔軍校,大家都知道這是一所著名的軍事院校。許多我們所熟知的軍事人才,就是從這所學校畢業的。而黃埔軍校的教員,更是由當時最具分量的人才團隊組成,許多名將都曾經在黃埔軍校擔任要職。保家衛國,培養人才為了大量招攬適齡人才,黃埔軍校當時的招生標準可以說嚴格,卻一點兒也不苛刻。根據黃埔軍校《招生簡章》的要求,要進入黃埔軍校,需要先接受為期6個月的入伍訓練,考核通過後才可以正式成為黃埔軍校的學生進行為期一年的軍事、政治學習。
  • 【七賢裔孫】梅洲有位滿腔愛國心的黃埔軍校生吳立厚
    當時黃埔軍校第四分校設在廣西桂林市平樂縣,和國民黨中央陸軍測量學校同在一個地方。「升官發財請走別路,貪生怕死莫入此門」的對聯高高掛在黃埔軍校第四分校的大門上。學習時間二年,於1941年畢業。      抗戰中的軍校條件很艱苦,學員自己造房,房子條件簡陋,點的是桐油燈。吃飯定量,只有野菜,用水是引用山上的泉水。軍事理論科目,要學戰術,學典範令、築城學、地形學,學繪製地圖。實戰訓練很苦,每天都是摸爬滾打,訓練非常嚴格,他都咬牙挺住。      在軍校期間,吳立厚先生各門功課考試成績都是優秀,受到教官和學員們的稱讚。
  • 珍貴的《周至籍黃埔軍校英雄榜》
    黃埔軍校第一期(1924年5月至1924年11月)周至籍學員: 何文鼎(1903-1968)黃埔軍校第一期畢業。陝軍陸軍混成旅軍士養成所肄業,中央訓練團將官班、陸軍大學將官班甲級第二期畢業。曾任陝軍第一師騎兵團見習官。1924年春由于右任保薦報考黃埔軍校,同年5月到廣州,入黃埔軍校第一期第三隊學習。後升任第七兵團副司令官 ,中將軍銜。何文鼎因1945年12月在67軍軍長任上堅守包頭有功獲青天白日勳章。
  • 黃埔軍校與保定軍校和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的區別與聯繫
    由於在這一時期廣東革命政府的政治環境非常不穩定,比如商團叛亂、陳炯明盤踞一方等等因素,以及1926年國民革命軍即誓師北伐,所以黃埔第一階段的學制非常短暫,比如黃埔一期學生1924年5月5日正式入校,當年11月30日即完成畢業考試,前後不到7個月時間就大部編入部隊參戰(第二次東徵),連畢業典禮都是次年6月補辦的。
  • 黃埔軍校第一至十九期姚家老兵名單(更新)
    七期:姚本培,行稱姚尚武,字植棠,號心栽,生於一九一三年十月十三曰,系黃埔軍校第七期畢業。之後在時任軍長高述勳部任團長,抗戰期間隨高軍長投誠於共產黨時因內奸告密不幸遇害。軍校畢業後,仼國民黨炮兵團團長,1949年在成都起義,加入中國人民解放軍,起義時冒著生命危險,與地下黨聯繫,帶著大炮及士兵,為成都的解放作出了特殊的貢獻,他復員證書是朱德籤證的,劉伯承將軍曾設宴招待,原計劃參加抗美援朝,後因有胃病復員回沁源,回沁後即參加教育工作,是沁源中學創建時的第一批教師,當時沒有體育教師及化學教師,他是開創人之一,後創辦高中也是開創人。
  • 看一看我們的開國將帥,有多少人是黃埔軍校畢業的?
    大家都知道,黃埔軍校是第一次國共合作的產物,被譽為國共兩黨將帥的搖籃,培養了許多能徵善戰的革命將領,為東徵、北伐和抗戰的勝利,立下汗馬功勞。今天秀才就和大家一起來看一看,我們的開國將帥,有多少人是黃埔軍校畢業的?
  • 此二人都是黃埔軍校的高材生,既有才華,又能打仗
    包括蔣介石陣營著名的王耀武,杜聿明,宋希濂,胡璉,張靈甫等一批悍將都是畢業於黃埔軍校。正因為黃埔軍校出了那麼多風雲人物,才使得他的名氣最響亮,同時影響也很大。黃埔軍校為近代史上,也為國共雙方輸送了無數的軍事將才。然而就在蔣介石陣營中,有兩位全能型的將領也是畢業於黃埔軍校,這兩位將領不僅能打仗,同時還很有才華,能夠做到文武兼備卻是難得。
  • 廣德兩兄弟,一個畢業延安抗大,一個畢業黃埔軍校
    今天給大家介紹的是蘇村的抗日兩兄弟,一個畢業延安抗大,一個畢業黃埔軍校。 朱傳德,1937年12 月上旬朱傳德所在宣師被迫解散,他流亡到武漢,尋找黨組織,1938年初,朱傳德經武漢八路軍辦事處批准,他和同學孫宗溶3月初到達延安,入延安抗日軍政大學(延安抗大)學習。延安抗大畢業後被安排到皖南新四軍任參謀。
  • 黃埔三傑是黃埔一期中的哪三個?這三個,都是湖南人
    引言在我國軍事史上,黃埔軍校的存在不可取代,因為培養出了太多人才,很多人直接影響了當時國家局勢。從北伐到抗日戰爭,從解放戰爭到抗美援朝,期間都離不開從黃埔軍校畢業的人才。在黃埔軍校的第一期學員中,有這麼三個人,他們表現非常突出,分別是蔣先雲、賀衷寒、陳賡。當時有這麼三句話眾人皆知:蔣先雲的筆、賀衷寒的嘴、陳賡的腿。因為外界傳說比較多,所以他們在當時被譽為「黃埔三傑」。比較有意思的是,他們三個還都是湖南人。
  • 黃埔軍校 簡史
    圖:左起 校長蔣介石、校總理孫中山、國民黨黨代表廖仲愷黃埔軍校創設之初,由總理、校長及國民黨代表組成的校本部為最高領導機構,下設政治、教授、教練、管理、軍需、軍醫六部。軍校吸取蘇聯建軍經驗設立的黨代表和政治部是黃埔軍校成為新型革命軍校的重要標誌。
  • 15歲進黃埔軍校,官拜陸軍中將
    除《後來》、《為愛痴狂》、《原來你也在這裡》外,這三部作品也是劉若英經典的代表作,一直流傳到現在。這就是所謂「虎門不出犬」,在劉若英家裡,得到了充分體現。劉若英的爺爺——劉詠堯,也是個大人物,是個軍中將領。劉若英的外公——劉詠堯劉詠堯,湖南醴陵人。現在他的生活放在一起,簡直就是「開放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