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初,坐落於青藏高原湟水谷地的西寧市,連續降雪數日,天寒地凍。然而這並未消退西寧市成功保留「全國文明城市」榮譽稱號後,全體市民的喜悅自豪之情。
2010年,西寧市踏上創建全國文明城市徵程,2017年榮獲「全國文明城市」稱號,2020年再獲殊榮。這份沉甸甸的榮譽背後,貫穿著西寧市始終堅持「建設幸福西寧 打造綠色發展樣板城市」的城市發展思想、認真回應老百姓對美好生活嚮往的執著追求、不斷為城市賦予文明底色的堅實步履。
聚焦民意讓群眾安心
「設施老化,垃圾到處亂扔,滿牆都是亂貼的小廣告,小區地面坑坑窪窪,物業也沒有……」住在西寧市城中區禮讓街辦事處解放路社區新華街1號院的居民要秀玉提起小區曾經的狀況,有道不盡的苦水,「總的來說就是『髒亂差』。後來不斷變化,如今小區大變樣,路面整潔了,樓道燈亮了,汙水管道不堵了。」新華街1號院是「高齡小區」。因建造年代久,道路破損、綠化不足、房屋老化、停車位緊缺等問題曾經是居民的「心頭病」。近年來,解放路社區以鞏固全國文明城市創建成果為契機,全面升級改造老舊小區。「以前小區是土路,現在改成了水泥路,平平整整,還有保潔員打掃衛生,乾淨多了。」82歲的要秀玉在新華街1號院生活了10年,面對煥然一新的小區,要秀玉感觸頗深,「最感動的是給我們房子加裝了保溫層,冬天不冷了!」
老舊小區是市民的家園,也是文明城市建設的「面子」。近年來,不單是新華街1號院,一項項老舊小區、院落改造工程在西寧全市拉開序幕,一個個三無小區、「高齡小區」完成了華麗蛻變。截至目前,西寧市綜合改造老舊小區1.55萬套。「小區現在既『好看』又『好住』。」正在城西區勝利路街道西交通巷社區北苑小區健身廣場活動筋骨的馬大爺滿意地說,「養老就在這裡了,哪裡都不去。」
在西寧市,老舊小區改造解民憂,而傾力打造的市民中心則以優質服務暖民心。「真是太高效了!謝謝你們!」11月30日,當記者走進西寧市市民中心,眼見的是寬敞明亮、井然有序,聽到的是熱情和氣、尊重耐心。運營於2019年的西寧市市民中心是集行政審批服務和體育文化服務為一體的多功能市民綜合服務平臺。34家辦事機構430個辦事窗口實現市民企業少跑腿、快辦事、好辦事,24小時自助服務區、智能無人值守受理站等讓服務「不打烊」。「5分鐘辦完營業執照,還能郵寄到家,估計明後天就能拿到,太方便了!」剛用無人值守受理站機器辦理完業務的市民張女士止不住地誇讚。
文明實踐讓群眾暖心
12月1日早上6時50分,55歲的謝豔清已抵達城西區通海路街道光華路社區新時代文明實踐站。「每天七點準時排練,隊員都不能遲到。」謝豔清揮動手中的粉色扇子,聲音洪亮地對記者說,「雖然天氣冷了,但我們跳舞的熱情不減。我特別喜歡跳舞,社區新時代文明實踐站成立後,有了專門的舞蹈室,還有專業老師定期指導。現在我已經學會了兩支舞蹈,有時候還去學學旗袍走秀,精氣神滿滿。」話音剛落,隨著音樂響起,謝豔清踩著節奏翩翩起舞。
當謝豔清沉浸在舞蹈的喜悅中時,86歲的趙培貞已經和老姐妹楊秀蘭來到勝利路街道景林佳苑愛老幸福食堂用餐。
由於子女忙於工作不能常陪伴在身邊,外加年齡大,做飯成了趙培貞生活中的難事。2019年,西寧市相繼在城中區、城西區多個社區打造了143個愛老幸福食堂,為全市60歲以上老人提供配餐助餐服務。趙培貞和眾多老人吃飯難的問題得以解決。「我支氣管不好,消化功能也差,食堂的飯菜口感綿軟,適合老年人。」
在西寧市,還有更多「看得見」的暖心舉措讓市民綻放幸福笑容。城西區未成年人校外心理健康教育輔導站持續7年通過拓展訓練、講座、主題繪畫比賽等活動,點亮了未成年人的「心燈」。城中區南川西路街道香格裡拉社區多彩志願服務隊走進社區每個角落傳友愛、送溫暖。公筷公勺、分餐制、半份菜,撬起西寧市第五中學等中小學校的文明新風尚。大通農商銀行文明信用工程讓5.88萬戶農村文明信用戶嘗到了「文明信用」帶來的甜頭……一項項活動、一個個舉措將新時代文明實踐的溫暖新風吹進市民心裡,也收穫了他們的無數點讚。
「飯量小的同學現在基本可以光碟,這學期浪費現象少了很多。」西寧市第五中學黨辦主任曹建濤說。「來社區就能聽黨課、練書法,平時還能看到喜愛音樂的老人唱歌彈樂器,光是看看聽聽就覺得很開心。」說起現在的生活,城西區通海路街道光華路社區居民李鳳江非常滿足。「現在的日子好啊,學生娃生活得到了改善。家裡除了養牛養豬,還養了15隻公雞。」56歲的大通縣東峽鎮克麻村文明信用戶楊成傑一家四口憑藉「信用」獲得了實惠……
綠色生態讓群眾舒心
自城北區北川河濱水綠道落成後,年輕的上班族叢玉就常來這裡快走,有時候還會約上朋友一起跑步。「上班在辦公室坐著,缺乏運動,現在附近建了綠道,每天我來散散步,周邊綠化也搞得好,一邊散步一邊欣賞美景。」叢玉笑著說。
綠道點綴了叢玉的生活,也彰顯了西寧的生態本色。地處高原的西寧市生態脆弱、資源貧乏,阻礙了城市發展。從2015年開始,西寧市積極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蹚出了一條綠色生態發展之路,實現了從「風吹石頭跑」到「綠水青山」的轉變,闊步邁向「綠色發展樣板城市」。
政策制定讓生態文明建設有了「約束」。西寧市成立市委綠色發展委員會,建立綠髮、發改、財政、城管等多部門有機兼容、激勵相容的工作機制,監督激勵推動綠色發展各項工作落實。相繼形成了綠色發展樣板城市和創建全國文明城市的「鐵規矩」——《西寧市建設綠色發展樣板城市促進條例》《西寧市南川河流域水環境生態補償方案》《西寧市森林生態效益分類分檔補償試點方案》等。在城鄉深入實施綠色產業、治理能力、「高原綠」、「西寧藍」、「河湖清」、綠色人文六大建設行動。
務實的各項工作讓「生態美」在城鄉永駐。「幸福西寧·花園城市」綠化美化彩化行動、機械化清洗清掃行動提升城市「顏值」。已建成的465公裡綠道、508.7公頃的湟水國家溼地公園等成為市民休閒娛樂的好去處。全市建成區綠地覆蓋率保持在40.5%,人均公園綠地面積達到12.5平方米,呈現出了「讓森林走進城市,讓城市擁抱森林」的美好景象。172支綠色志願服務隊、2.63萬名志願者深入城鄉積極宣傳綠色生活方式。遍布城區的「綠色生活·幸福驛站」引領市民踐行綠色健康生活……一系列紮實的舉措讓西寧收穫了亮眼的成績。西寧市相繼入選第三批國家低碳城市試點、全國「無廢城市」建設試點,成為首批國家水生態文明城市,榮獲國家衛生城市、全國園林綠化先進城市、國家森林城市、國家園林城市等稱號。今年11月,西寧獲得「2020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榮譽稱號。
如今,站在城市最高處俯瞰西寧全景,目光所及之處皆有綠色。優良的生態環境已成為每個西寧人的驕傲。綠道、公園、森林等為這座城市繪製了一幅生態宜居美麗畫卷。「現在西寧更美了、更文明了,我們都是幸福西寧人。」市民崔凱自豪地說。(來源:精神文明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