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點擊上面的藍字關注,謝謝!
倘若利川不是中部海拔最高的城市,那麼它的冬天根本不值一提。利川城側臥於利中盆地的東南角,海拔1000來米,四周的山都比它高500米至1000米,在晚秋時就可以在寒池山和齊嶽山等一眾高山上搶先體會到冬天的味道。
倘若利川的冬天不下雪,那就不僅僅讓本地人失望,還會讓周圍低海拔的人們感到失望,雪要稍微大一點,有個冬天的樣子,那些冷得打哆嗦的人們也會開車冒著危險翻上齊嶽山去玩耍,在戰場上前歌后舞的巴國遺民為了玩可以什麼都不顧。
不管什麼時候,齊嶽山都是利川人邁不過去的一個坎。人們騎馬、拍攝、烤全羊、賞雪、看風車等的首選地幾乎都是齊嶽山。毋寧說那些被本地人拍爛的齊嶽山雲海、風車、馬和雪景,橫亙在利中盆地北沿的齊嶽山讓泠冽的北風變得溫柔了些,雖然齊嶽山並沒有秦嶺太白峰那3700多米的高度,也沒有華中屋脊神龍架的3000來米的高度,但是自古作為川鄂自然的分界線,詩仙詩聖等一眾文人騷客都未曾到過的地方,那也是在南國少見的北國風光,這就是周邊地區及本地人極力推崇的賞雪極佳處。
利川城也是在周邊地區少見的可以在冬天被雪覆蓋的城市,這也就是利川的冬天比周邊的其它城市更冷的緣故。冷,怎麼解決這個問題?以前是燒火坑,延至後來的煤炭爐子,一直到現在的天然氣和電爐子,以及鄉下的柴火爐子,爐子差不多是利川每個家庭的必備品,沒有爐子,客來了都呆不住。利川人冬天吃飯基本上都是圍著爐子吃,一個鍋裡有湯菜,還備有冬天美味的白菜,一家人圍坐爐子邊燙火鍋,冬天在利川吃必須吃得熱氣騰騰,這樣才有味道。
自從天然氣進入了利川以後,利川的爐具生產商如同雨後的春筍冒出來,十年前的高速公路和鐵路開通後,外面的不鏽鋼進入了利川,閃閃發亮的不鏽鋼烤火爐也被各個爐具廠家研製出來,成了利川有別於其它任何地方的一個產業,遠銷周邊省市的寒冷地區,氣煤電柴的各種款式的爐子應有盡有。
拍攝:楊波
到利川來旅遊,冬天最適合進騰龍洞、玉龍洞、朝陽洞這些四季恆溫的洞穴,洞外雪花飛舞,洞內溫暖如春,如果夏天進這些洞,洞內就比較冷了。如果有幸遇上了大雪,利中盆地的山巒就如同一屜蒸熟的大白饅頭,它們大小不一,有的擠成一堆,有的各自為陣,一派雪國景象。而利川在古代最好的雪景應屬利川古八景中的甘溪積雪,如今利川城的觸角已經延伸到了甘溪山的腳下,公路蜿蜒曲折,一直越過山的那一邊,從城裡出發,也就二十分鐘就可以欣賞到甘溪積雪,科學技術的進步也讓這個美景少了很多的神秘感,而它的美卻一直存在。當然現代人更多的是喜歡一窩蜂地去齊嶽山玩雪,畢竟不是每個人都有文人雅客的興致,他們以為熱鬧就是對的,大多數人不會對美有很深層次的思考,所以利川那八處美景只能稱為利川古八景,確實是現代人審美情趣的一種退步。
拍攝:楊波
利川的冬天兼具南國和北國的特色,北方有的地方的第一場雪落下只有第二年春天才會完全融化,輕盈的雪落在地上久久不會融化,會被低溫凍成顆粒狀,踩上去撲哧撲哧響,南方的雪飄落後很快就會融化,然後又迎接下一場雪的到來,利川的冬天就是這樣的覆蓋和融化的循環中靜待春天的到來……
拍攝:楊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