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能避開猛烈的歡喜,自然不會有悲痛的來襲。
01
感情中最大的悲哀,莫過於你心愛的人就睡在你身邊,心卻跟你隔了十萬八千裡。
如果說,大部分的渣男渣女是他們經過自我選擇後所呈現的結果。
那麼有一種人,他們卻被迫成為愛情裡的「人渣」。
他們有著一個既浪漫又悲傷的暱稱:「永遠無法摘星星的人」,也就是心理學中的「迴避型依戀人格」。他們渴望成為愛情裡披荊斬棘的勇士,最後卻只成為了別人眼裡四處逃竄的逃兵。
02
在心理學概念中,將成人的依戀分成了三大類型:
安全型依戀人格:他們很容易與他人相處和信賴對方。
焦慮型依戀人格:很容易在感情中沒有安全感,以致於會用非常過分的要求來苛求對方,但是會因為太希望受到對方的關注而將他人嚇跑。
迴避型依戀人格:他們常常會懷疑那些對他說愛的人,會害怕離得太近會受到傷害,所以會因為未來可能會出現的分離情況而避免當下感情的付出。
在早期的調查報導中顯示,依戀安全型人群為56%、焦慮型為20%、迴避型為24%。
從近幾年的數據上來看,安全型的人群有下降的趨勢,僅為42%。而恐懼型和迴避型則在緩慢上升。
而相較於其他兩種依戀類型,迴避型依戀人格問題更為複雜一些。
迴避式依戀人格產生的原因多數是源於孩童時期的感情沒有得到父母的重視,或是被忽視被拋棄,從而對親密關係產生恐懼逃避心理。
長大後,迴避式依戀人格雖然不會造成太過嚴重的影響,但每當他們進入親密關係時,就會激起他們對過往不好經歷的回憶,既羞恥又絕望。
就像是,從沒被愛過的人,遇見愛會恐慌不安。
一方面,他們對於感情的渴望十分強烈,一方面他們又會對自己的心動心理感到恐懼。
他們希望感受到對方的愛意,卻又害怕將自己的情感反饋給對方。糾結、害怕、逃避,是他們在感情中的常態。
藝人阿嬌,在上一段婚姻當中的狀態便是這樣。
她一歲時,父親去世母親改嫁。所以,無依無靠的她只能在各個親戚家庭中輪流寄宿,過著顛沛流離寄人籬下的生活。
童年的不美好和長大後被搞得人盡皆知的感情過往。
她的不安和敏感便在這些挫折的打擊下被逐漸被放大。
即便她嘗試著走進婚姻,但還是無法忽視自己對他人的拒絕心理。
與前夫賴弘國在節目中的互動,從一開始就有一種非常明顯的疏離感。
對方稍顯親密的舉動都會引起阿嬌下意識的逃離。
而兩人私下相處時,阿嬌總會用一種雙手抱臂式的動作抱住自己,似乎想通過這個動作來保護自己,同時也抗拒別人的接近。
最終,這段讓阿嬌「抗拒」的婚姻,在賴弘國一句「她不讓我碰」中,宣告結束。
03
太宰治寫過這樣一段話,非常適合迴避型依戀人格:
若能避開猛烈的歡喜,自然不會有悲痛的來襲。
對於他們來說,最好的感情狀態就是擁有一個永遠不會帶給他們反饋的暗戀對象。當你不喜歡他時,你就是他們心中的白月光,是一顆嵌在心口的硃砂痣。
可當你反過來喜歡他時,你就變成了應該待在垃圾桶裡的有害垃圾,與你呼吸在同一片空氣下,都會讓他們產生厭惡的心理。
於是,迴避型依戀人群在感情中,總是忽冷忽熱,若即若離。
上一秒還能深情款款的和你膩在一起,下一秒就翻臉不認人的玩失蹤。
等他心中的牴觸心理消失後,他又裝作若無其事的樣子扮演著一個深情伴侶的角色。
可話又說回來,患有迴避型依戀人格的人就真的無法擁有正常的感情了嗎?倒也不見得,人們心理的依戀類型並非是一成不變的。
它會隨著時間、選擇、伴侶的類型、經歷關係和重要的事情發生改變。當一個受過傷害的迴避型依戀人格遇到了一個能夠治癒他傷痛的伴侶,那麼困擾他多年的難題也就迎刃而解。
辯論達人傅首爾在一檔節目中,對她的丈夫深情告白,一貫女強人風格,行事大大咧咧的她,童年也曾有過至暗時刻。小時候,她為了能夠見媽媽一面,不惜用喝洗潔精傷害自己的方式來換回媽媽憐惜。
遇見丈夫老劉之前,傅首爾從沒想過結婚,可遇見老劉之後,傅首爾才體會到被治癒後的人生能有多幸福。
傅首爾對老劉說:
「我覺得如果沒遇到你,我可能不大可能會結婚的。
我覺得你是我的一份禮物,嫁給你挺好的,我再也找不到誰比你對我好了。」
人生便是這樣,你永遠不知道,你的人生什麼時候就會迎來毀滅性的傷害。
而幸運的是,會有人在黑暗的盡頭,用溫暖的擁抱治癒你。
04
創傷,會在糟糕的人際關係中形成,同時,創傷也會在好的人際關係中療愈。將自己變幸福的責任分一些在親朋和愛人身上。通過他們的付出,才能讓你真正的感受到,你是值得被寵愛,也可以對別人產生期待。
電影《綠皮書》中的一句臺詞:
「世界上孤獨的人,都害怕踏出第一步。」
解決迴避型依戀問題的關鍵,就是邁出去那一步,讓自我界限變得不那麼封閉。
即便遇不到那個可以療愈你的人,最起碼也給自己改變的機會。
與其在原地等待救世主的降臨,不如主動出擊,去尋找和培養一個能夠值得將自己託付給他的人。
生活不會萬劫不復,如果你想要很多很多的愛,但前提是,請把你的心打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