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
「性」作為最基本的生理和心理需要,也是人類動物性的原始本能。弗洛伊德曾說過:人的一切行為都來自於性本能,正是有了性慾,才有了人類的一切社會行為。
但人和動物的本質性的區別在於,人克制了性衝動和性本能,這也是文明的開始。
過去的性愛大多存在於男喜歡女,女喜歡男,男喜歡男,女喜歡女,都有產生性衝動的對象。
可最近出現了一種群體,誰的身體也不喜歡,沒有性衝動,也沒有性慾望,可以有性行為,卻沒有性需求,被稱為「無性戀」,而這部分人群人數日益增長。
什麼是無性戀?
「無性戀」的宗旨是無性,但有戀,也就是性和戀可以分開。不同於柏拉圖式戀愛,也不同於不婚主義,或是獨身主義,無性戀本身對性並沒有過多的敵對思想或者精神障礙。
他們把性看成是感情生活的充分條件而非充要條件,性也可,不性也可,和男性也可,和女性也可,甚至雙性均可。
無性戀者有著與其他人一樣的情感需求,並能形成親密關係,不是一種精神疾病或性慾障礙。
他們仍然有情感渴望和戀愛憧憬,希望和別人互相依靠甚至依戀,而不是成為「獨行俠」。
加拿大副教授博蓋特稱,「無性戀」人群大體可以分為兩類:一是有性衝動,可絕不會表現出來;而是徹底感覺不到性衝動。
這類人的戀愛宗旨是:我們可以相愛,但別想上床;可以跟你上床,但也不能說明我愛你。我愛你,不是因為你的性別;我不愛你,也不是因為你的性別。我對上床不感興趣,因為我是無性戀。
現今社會有7000萬「無性戀」人群,其中中國人口佔五分之一,且呈現上升趨勢。我們不能說這部分人群是突然出現的異族,只能說它形成已久,卻沒有被重視。
說到底,也就是我們固執地認為,所有人都是一樣的,思維固化是矛盾的起源。
無性戀並非沒有需求
西南大學鄭麗軍教授的一項有關中國無性戀者的行為模式研究發現,無性戀者的性吸引和浪漫吸引並不總是保持一致。
他們雖感受不到性吸引,但卻可以感受到浪漫吸引,例如異性浪漫吸引、同性浪漫吸引等。
高強度的工作使職場人不得不「性愛降級」,2018年網易春風聯合獵聘發布的《職場人性福指數大揭秘》顯示,超七成的職場人對目前性生活狀態不滿意;有26.98%的網際網路人表示,工作時間太長嚴重耽誤了他們的性生活。
有人調侃:「睡自己都沒時間,哪有時間睡別人。」時間被佔用,也是無性戀人群產生的原因。
沒時間和別人睡覺,只能和自己睡覺。對性愛質量有追求的人,受困於時間和精力的限制,只能尋求其他的解決方式。
高壓導致的缺覺和焦慮本身就會抑制性慾,越來越多年輕人甚至不再對「性」感興趣。
中國人民大學性社會學研究所進行的調查表明,18歲到29歲已婚或同居的年輕人裡,男性中沒有「性趣」的比例從4.8%上升到12.1%,女性則從12.8%上漲到27.3%。
很多九五後或者零零後開始養貓、養狗就是不養女朋友,認為貓狗或其他寵物可以解決情感需要,因為貓狗基本都有空,但人不一定。
無性戀者其實也有性高潮
哥倫比亞大學性心理研究院的教授LoriBrotto博士在3個月的研究中,測量了38名年齡在19歲至55歲之間的女性(10名異性戀者,10名雙性戀者,11名同性戀者和7名無性戀者)的主觀和生殖器喚醒(陰道脈搏振幅)。
得出結果:無性戀女性的主觀和生理性喚起能力是正常的。換一句話說,無性戀者擁有和普通人一樣的高潮能力,沒有性功能不全和性功能障礙,只是在主觀上不需要。
那些性行為帶來的愉悅,無性戀者也有。只能說,性可以產生高潮,但無性戀者的高潮瞬間,不完全來源於性行為。
既然從生理學上證明無性戀者和有性戀者並無不同,那麼用有色眼鏡看這部分人群就是不對的。所有的存在即是可能,所有的可能都應該被尊重。
無性戀者沒有希望所有人變得和他們一樣,那為什麼要強求他們?我們已經接受了同性戀(全球37個國家和地區已經實現同性戀合法化),為什麼不能接受無性戀?
對任何一種人群的判斷如果僅僅是來源於是否與主流社會相匹配,那麼這將是有失公允的,也會阻礙人類社會的前進。
與無性戀者的溝通交往之道
由於無性戀對性並沒有很強烈的指向和要求,也不會受到外表、社會地位、智商等影響,可以與人進行正常的感情交流,因而不用刻意注意。
正確認識只是為了了解對方,不要對他們過多揣摩,把示好行為當成是曖昧舉動。
即我對你好只是我想對你好,我對你好不是我想睡你。我對睡誰不感興趣。我只要和你就好。
最重要的一點,不要指望一個無性戀者會因為自己而改變,不要把自己的性愛觀強加在他們身上。就如同性戀一樣,無性戀是一種性取向而非心理疾病。
這句話通俗地講就是,我不介意你想睡我,但也別指望我和你一樣想睡對方。
最後,要堅信與無性戀者是可以建立感情、建立關係,甚至步入婚姻的。彼此可以有多元化的相處方式,感情交流方式,發生性關係不是一種刻板模式。
感情維繫來源於我對你的愛以及你對我的愛,愛和性可以分開:我愛你,願意為你有性。如果你愛我,也請尊重我的性愛分離。
「無論你喜歡男人,女人,還是那些非二元/性別的人,愛別人,不一定意味著你想要對他們做些什麼,愛可以只是靠近對方那樣簡單。當他們笑的時候,你可以看到他們的眼睛亮了起來。愛以無數的方式表達,而不僅僅是通過性。」
我們應該尊重每個人的選擇
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我們能做的,就是尊重善待其他人,包括和我們不一樣的人。
也許有人覺得,1300萬在14億人口裡,實在太小眾。但事實上,無性戀的研究對女同性戀者(Lesbians)、男同性戀者(Gays)、雙性戀者(Bisexuals)與跨性別者(Transgender)人群的研究,都有著重大的指導作用。
無性戀者既不是性冷淡也不是性無能,不過是不會從他人身上感受到性吸引力罷了。他們也在尋找屬於自己的族群,和LGBT一樣,他們也需要被人理解,也需要被人接受。
我們承認性、愛對人生的重要性,因為這都是人類的本能。但對於一些人來說,有很多事情比做愛和談戀愛更重要,也更有意義。對於無性戀者來說,做不做我說了算。愛,可以做;也可以不做。
你有臉書帳號嗎?國外社交網站臉書上,現在除了傳統的男/女,已經有56種新的非傳統性別可選。你用蘋果手機嗎?蘋果手機的emoji表情符號,也早就加入了數十種「性別中立」符號。
隨著網絡的普及,各種無性戀社區開始在網際網路和社交媒體上形成。其中,最知名的是Asexual Visibility and Education Network(AVEN),成立於2001年。
對於一些人來說,有很多事情比做愛和談戀愛更重要,也更有意義。都什麼年代了,你還在用狹隘的眼光去看待這1300萬人嗎?
無性戀,沒有病。
- The End -作者 | Bear參考資料:Freud, S., & Rieff, P. (1997). Sexuality and the psychology of love. New York: Simon & Schus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