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戰疫「一家人」|大連抗疫最美家庭事跡展播(九)

2020-12-23 澎湃新聞

抗疫最美家庭

2020年的春天,不該被忘記

本該萬家團圓的日子裡

一大批勇士捨棄小家、保衛大家

他們做彼此的鎧甲

互相支持全力以赴共克時艱

在抗擊疫情的最前線上

在基層一線的防疫陣地中

夫妻檔、父子兵、姐妹花,以至祖孫三代……

攜手同行,並肩戰疫

不同的職業和崗位

同樣的使命與擔當

這一刻,他們是家人也是戰友

成為抗疫戰場上美麗組合

……

我們追尋著最美家庭

講述他們的故事

傳遞最美「家」力量

今日推出第9期

叢慶偉家庭

(大連市抗疫最美家庭)

叢慶偉,大連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感染科主治醫師;陳彥竹,大連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耳鼻喉科護師,我市第三批援鄂醫療隊成員。她逆行出徵武漢最前線,他堅守大連抗疫一線,不同的戰場,同樣的堅守,他們是抗疫路上的最美「夫妻檔」。

工作以來,叢慶偉一直要求自己不僅要通過所學知識救治病人的疾病,還要做一名有溫度的醫生,幫助患者戰勝病魔更要重新燃起生活的希望。隨著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發生,叢慶偉所在科室在朱英主任的帶領下,全力以赴投入到了戰「疫」工作中。也正是從那時起,叢慶偉和他的同事們工作到半夜成了家常便飯。醫務人員進入發熱門診病區,需要嚴格穿戴防護服、口罩、護目鏡、手套等厚重的防護裝備,為了利於工作,他儘量控制喝水,防護服穿久了,說話明顯費力,時常會感到呼吸困難。隨著疫情變化,有很多合併其他疾病的患者需要診治排查,包括急性心肌梗死、急性腦梗死、心力衰竭、肝衰竭、消化道大出血及腎臟衰竭等急重症患者,叢慶偉和他的同事們在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進行診治排查的同時,針對各種急重症積極治療,保證了患者的安全。

愛人陳彥竹,為人熱情開朗,樂於助人,服務熱情,無論她走到哪都像一束光,給周圍人帶來光和溫暖。在新冠疫情肆虐的時間裡,叢慶偉一直在一線工作,每天很晚回家,沒有休息日。陳彥竹看在眼裡,疼在心裡,但仍然每天微笑著鼓勵老公要加油,照顧他的起居,讓他能夠全心投入到戰「疫」中去。

在得知可以報名去武漢支援時,她毅然決定把女兒送到媽媽家照顧。雖然心中有萬般不舍,但她知道沒有國哪有小家,作為一名醫務工作者,一名黨員,此時一定要衝上去。在武漢期間,她盡職盡責完成本職工作,同時更多的關注病人的心理,給他們鼓勵,幫助他們擺脫對新冠病毒的恐懼,陪他們聊聊天,緩解他們的思家之情,出色的完成了援鄂任務。工作之餘,她把自己的心得體會編輯成文字發表,讓更多人了解和關注到援鄂醫務人員的精神風貌,弘揚了醫者仁心的大愛精神。

李楠家庭

(大連市抗疫最美家庭)

李楠,大連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主任醫師,我市第三批援鄂醫療隊成員;範松濤,大連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眼科教授。這對夫妻「天使」在不同的戰場,懷著同樣的情懷,為全力打贏這場抗疫攻堅戰努力戰鬥,用行動踐行初心使命。

2020年2月8號晚4點,李楠接到院裡動員電話後當即決定前往武漢救治新冠病人。她回家後簡單收拾了下行李與家人道別後,與其他醫護人員一道當晚乘包機直飛武漢。在武漢期間,她在雷神山醫院擔任A8病區主任,與醫護團隊在五十多天裡共收治72名新冠病人,做到零死亡,零感染,零復陽,圓滿完成黨和國家交給的任務。

科研方面,作為中華醫學會急診醫學分會第九屆委員會老年健康管理學組委員,中國醫師協會急診醫師分會全國青年委員,李楠主持遼寧省教育廳課題等科研項目3項,主持大醫一院國家自然孵化項目1項;近五年發表SCI論文七篇,其中第一作者或通訊作者三篇,在國家級核心期刊發表論文多篇,獲評中國醫師協會急診未來——傑出青年急診醫師獎;醫療方面,帶領急診科全體醫護人員成功救治了大量急危重症患者,在2019年「1•8大連煤氣爆炸事故」傷員的搶救過程中表現突出,受到市領導慰問。

女兒範昕瀅,作為即將中考的初三學生,在2月9號晚「寫給媽媽的一封信」中寫道:「你飛向武漢的那一刻,我的夢想變了,要做個祖國需要時,有能力挺身而出的人。」該信先後發表於半島晨報、大連晚報、遼寧學習強國、東北之窗雜誌、政協網等多家平臺,以該信內容為素材被作曲家譜寫成歌曲「紙飛機」。李楠在返連隔離期間給女兒的回信「安於平凡」中寫道:我們是中國人,國家有難,匹夫有責,因為我是醫務工作者,醫者仁心,責無旁貸。我想女兒你讀懂了我的選擇,相信在未來的人生中,作為華夏兒女,你也會在祖國需要時做出正確的選擇。

丈夫範松濤作為大醫附一院眼科黨支部書記、教授,疫情期間一直奮戰在本崗位,同時克服各種困難堅決支持妻子馳援武漢,為抗疫的最終勝利貢獻自己的小家力量。

方春曉家庭

(大連市抗疫最美家庭)

方春曉,大連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副主任醫師,我市支援錦州醫療隊成員;孫博,大連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主任醫師。他倆既是同事,又是夫妻,更是戰友,在抗擊疫情的不同陣地,同心抗疫,守護一方安康。

疫情爆發後,夫妻倆和女兒、母親組成的小家第一時間召開家庭會議,決心全力支持國家抗疫工作,貢獻自己綿薄之力。其實最初他們也不知道能做些什麼,每天看著滾動播放的疫情新聞、不斷攀升的統計數據,心緒難平,憂心忡忡。

很快大醫附一院積極響應國家及遼寧省號召,鼓勵相關專業醫護人員報名參加遼寧省馳援武漢醫療隊!全家人當即決定支持方春曉出徵武漢!通知下發當晚她立即請纓參加遼寧省第二批援助湖北醫務隊,並於大年初四全院復工後繼續堅持門診工作,隨後全家人進行緊張的物資準備。在焦急等待後,方春曉突然接到省衛建委急召第二批隊員趕赴瀋陽、大連、錦州三個集中救治中心的抗疫任務,她二話不說服從指揮,奔赴錦州中心連續奮戰16天,圓滿完成任務後才將實情告訴自己父母,並於隔離結束立即參與到本科室工作中。

丈夫孫博於正月初四開始正式上班,並根據科室需要隨時加班,自覺學習新冠肺炎國家診療指南及影像診斷標準,多次籤發發熱門診疑診新冠肺炎患者的胸部CT報告,為疫情期間的臨床診療提供強有力支持。疫情期間他原本希望和妻子一起奔赴前線,但鑑於專業限制,他被留在大連堅守崗位,默默承擔了心理上和生活的所有壓力。

孫博的媽媽是一名人民教師,她非常支持兒媳的行動,出發前每天堅持為她做愛吃的飯菜,她心疼的說:「你太瘦了,多吃點抵抗力才好。」看不到她擔憂的眼神,看到的是朋友圈驕傲和深情的文字,看到的是一位偉大母親對孩子們厚重的愛。出發後照顧孩子及全家飲食的重任都落到她肩上,她不顧自己糖尿病、多次大手術的身體,把家務處理的井井有條,被全家稱為「後勤部長」!

女兒在媽媽離家的一個多月時間,忽然間長大了!每天有計劃的安排自己的學習和運動,不讓大人操心。自學下學期的知識,並突破記錄閱讀了30餘本文學經典,背誦古文。最值得一提的是她主動寫了一封「給武漢抗疫醫務人員的信」,表達了對抗疫醫務工作者的崇高敬意!表達了對祖國對武漢的關切之情!她一有時間就和媽媽視頻匯報學習進展,從不吵嚷媽媽快回來之類,雖然這是她和媽媽分開最長的一次了。

劉文娟家庭

(大連市抗疫最美家庭)

劉文娟,大連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呼吸內科主治醫師,支援市六院醫療隊隊員;石磊,大連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急診科主治醫師。因擔當,而逆行堅守;因大愛,而篤定奉獻。夫妻攜手,同守一座城,為保障大連人民生命安全貢獻小家力量。

在新冠肺炎流行期間,劉文娟主動請纓,奔赴一線支援遼寧省新冠肺炎集中救治大連中心——大連市六院。由於傳染病房的特殊性,整個病房的正常運轉都要靠隊員自己。他們除了進行日常醫療活動,還要承擔起消毒,送檢,打掃衛生,運送垃圾的工作,甚至安裝電腦、維修印表機等。初到傳染病房,劉文娟一邊要克服對病毒的恐懼心理,一邊還要快速熟悉六院的醫囑病志系統,更要熟練掌握消毒隔離防護的程序。除了快速了解每個患者的病史、診療情況,化驗檢查結果,還要按時分別在7點、9點、12點準時上報材料,每隔1小時監測患者體溫、生命體徵,詳細了解患者大小便、吃飯、睡眠等情況。她的兩側顴骨皮膚經常被N95口罩勒破,又痛又癢。

新冠肺炎患者和劉文娟平時接觸的患者不一樣,他們或多或少會出現恐懼、焦慮、抑鬱,甚至輕生的想法。讓她印象最深刻的是,一個重型新冠肺炎老人,雙肺瀰漫性滲出改變,呼吸衰竭,多臟器功能衰竭,建議氣管插管機械通氣,但家屬拒絕。比病情更糟糕的是,患者本人十分消極,完全喪失了信心及求生欲,拒絕治療,時常打翻護士手中的飯菜和藥物等。所以劉文娟她們在積極救治患者的同時,還要特別關注患者心理變化。老人不想吃飯、吃藥,她就多花時間勸著哄著吃。劉文娟認為患者多喝一口水,多吃一口飯,可能就多一分戰勝病毒的抵抗力;醫生護士多停留一分鐘,多說一句溫暖的話,可能患者就多一些求生的欲望,多一些戰勝疾病的信心。在醫護人員無微不至照顧下,這位重型患者終於轉為普通型,最終痊癒出院。

如果說用一個詞來概括這14天的工作體會,劉文娟認為可以是「辛苦」,也可以是患者對生命的「渴望」,還可以是整個團隊為一個共同目標而努力的「熱忱」。

劉文娟能不顧一切奮戰在疫情防控一線,與其愛人石磊的理解、支持與默默付出是分不開的。在劉文娟奮戰一線的時候,他毫無怨言承擔起照顧一家老小的任務,讓劉文娟沒有後顧之憂,積極投身於抗疫中去。同時作為急診科醫生,石磊努力做好自己本職工作。疫情期間,大連市所有醫院取消門診,一時間急診成為醫院的最前線,石磊在積極搶救危重患者的同時,還勇於成為抗擊新冠病毒的一道屏障,守護全院醫患的安全。

原標題:《致敬戰疫「一家人」|大連抗疫最美家庭事跡展播(九)》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