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執導過《這個殺手不太冷》、《第五元素》等經典影片的法國導演呂克·貝松,上周現身北京電影學院為新片《星際特工:千星之城》做宣傳,和同學們分享了這部科幻巨製的精彩幕後故事。雖然是全英文演講,但他獨有的法式幽默仍讓全場笑聲不斷,而他帶來的一段長達6分鐘的獨家片段,更是搶先曝光了星際大都會的炫目畫面和其中千奇百怪的外星生物,看得觀眾們驚嘆不已。據悉,該片將於明年7月在北美及全球上映,並有望引進中國。
看完《阿凡達》
把第一稿劇本扔進了垃圾桶
拍攝《星際特工》,是呂克·貝松醞釀了一輩子的夢。「我十歲的時候第一次看漫畫,《星際特工》就是我的啟蒙讀物。那時候沒有網際網路,那個漫畫每周三隻出兩頁。所以我不得不等六天才能看到新的一集。這麼多年了,我一直都想著,能不能把這個漫畫拍成一部電影,因為這是我兒時的紀念和心願。」
1997年,呂克·貝松執導的《第五元素》成為科幻影片中的經典之作。當時,《星際特工》原著漫畫家也參與了《第五元素》的製作,他提醒呂克·貝松,「你幹嗎不拍《星際特工》呢?」但當時,技術條件並不成熟,因為《星際特工》裡面人類角色只有三四個,其他的全是外星人,需要大量的特效製作。
隨著CG技術的不斷飛躍,拍攝《星際特工》的時機終於出現了,呂克·貝松也寫好了劇本。但這時候,同樣以外星生物為題材的《阿凡達》上映了,並在全球造成轟動。「我看了《阿凡達》,回家以後就把我的劇本扔到垃圾桶裡去了,我絕對是這樣做的。」他坦言,「《阿凡達》的層次太高了,如果我想要在這個市場上存活的話,必須要做得更好。」
後來,呂克·貝松又花了9個月的時間,專門修改劇本,直到達到他心目中的完美。在他設計的星際大都市中,匯聚了3236個外星種族、5000種通用語言、2000萬太空居民。嚴謹的呂克·貝松不僅給這個空間站創造了長達千年的編年史,甚至還為每個角色都寫了五頁紙的背景故事。「現在的劇本已經很好了。」不過他也調侃說:「我希望《阿凡達2》出來之前,趕緊把我這個電影上映,否則還得扔到垃圾桶裡面去。」
嫌棄美式科幻千篇一律,鼓勵設計師自由發揮
「如果非要拿《星際特工》和《第五元素》相比,那麼兩者的區別好比白晝與黑夜。」呂克·貝松指的是特效方面,「《第五元素》裡有188個特效鏡頭,而這部電影裡是2734個。20年前的技術像是恐龍時代,而今天的技術可以無所不能了,我們所面臨的限制就是想像力的缺乏。」他毫不客氣地把矛頭指向美式科幻大片和動漫電影,「這些電影有一個通病,就是千篇一律,讓我看了很不過癮。」
為了讓自己的科幻電影不落窠臼,呂克·貝松在全球甄選了5位美術設計師,其中還有一位中國人。「我不允許他們互相交流,我和他們也不見面,只是每周在網上聯繫一次,甚至不要求他們每周都交稿。」他說,之所以這麼做,是希望給設計師最大限度的自由,「一年之後,我拿到了8000多張大家所能想像到的各種外星人的形象。」他強調,最終成片中30%的外星人物靈感來自漫畫,而70%的外星人物都是再創作的。
有了手繪稿,接下來就是CG製作,這時候呂克·貝松不得不和好萊塢合作了,他選擇了最知名的維塔工作室和工業光魔,前者製作過《阿凡達》,後者製作過《星球大戰》。「因為一個公司做工作量太大,所以我找兩個公司一起合作。但我沒有預料到,六個月後,他們打起來了。」 呂克·貝松笑稱,兩家公司都想超過對方,所以不斷進行修改完善,「我就沒有事做了,就光看著他們給我提交作品。」
從漫畫到設計師手稿再到特效製作,1000多位藝術家工作了兩年半的時間才最終完成。但呂克·貝松並不希望大家一味關注這部電影的特效:「技術是他們的工作,對我來說,故事才是最重要的,還有情感。如果一部電影只有特效,很可能讓人昏昏欲睡。」
搞不懂中國女孩為何尖叫,勸粉絲別對吳亦凡期待太高
《星際特工》的故事設定在公元28世紀,「銀河城」這座地球首都成為了整個帝國的中心。戴恩·德哈恩飾演的男主角Valerian是誕生在這座城市的一個時空警察,卡拉·迪瓦伊飾演的Laureline是他從11世紀的法國帶回來的鄉村女孩,後來也成為了一名時空特警。除了這兩位主演之外,歌壇小天后蕾哈娜和中國人氣偶像吳亦凡也都有加盟。
吳亦凡的影響力讓呂克·貝松有點意想不到,「我們在巴黎拍攝,有時候早上八點就有一大堆小姑娘在門口喊吳亦凡的名字,我就在想,這些人從哪兒來的?」儘管如此,呂克·貝松並不會對吳亦凡另眼相看:「我對他的態度和其他演員一樣,他非常專業,也能完全融入劇組,永遠都準時,我和他合作非常愉快。」他也不忘提醒「小姑娘們」:「告訴他的粉絲們,不要期望太高,他不會有太多的戲份,他演的船長並不是頭號主角,當然還是很酷的。」
活動現場,有人問呂克·貝松打不打算來中國拍一部電影?通常,國外導演們都會客套地表示「很期待」或是「等待機會」。但呂克·貝松卻直言不諱地說:「最適合拍中國電影的應該是中國導演,你們應該去拍中國的故事,你們應該告訴我你們的身份,你們的感受。我不會來中國拍片,是因為我喜歡中國。就像我看到美國人來拍巴黎,也不會看好他們。」(記者 李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