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4日《英國醫學雜誌》(BMJ)發表了來自上海交大附屬瑞金醫院研究團隊的一項關於羥氯喹的論文,結果表明,使用羥氯喹並不能顯著提升輕度至中度新冠住院患者核酸轉陰的機率,而且副作用要高於標準治療。
這篇論文的通訊作者是上海交大附屬瑞金醫院感染科主任謝青教授,由上海瑞金醫院院長寧光教授和副院長陳爾真教授等共同撰寫。這也是由上海科研團隊主導發表在權威醫學雜誌上的首項關於羥氯喹治療效果的研究。
這項臨床試驗採用了多中心、開放標籤、隨機對照的設計,但沒有設置安慰劑組對照。臨床試驗覆蓋了2月11日至2月29日中國16個醫療機構的150名住院患者,羥氯喹組和標準治療組患者比例為1:1。
羥氯喹治療組以每天1200mg的負荷劑量連續三天服用羥氯喹,隨後以每天800mg的維持劑量繼續給藥,輕度至中度患者(148例)的治療周期為兩周;重症患者(2例)的治療周期為三周。發生症狀到隨機分組的持續天數中位數為16.6天,臨床主要終點為28天內病毒核酸轉陰。
研究結果發現,在150例患者中,有109例(73%)在28天前出現病毒核酸轉陰;其餘41例(27%)沒有達到轉陰結果。研究人員進一步統計顯示,標準護理加上羥氯喹組28天核酸轉陰的機率達到85.4%,而僅接受標準護理組的轉陰機率為81.3%,兩者相差僅4.1%。但從不良事件來看,接受羥氯喹治療的患者中不良反應的比例高達30%,遠遠超過標準治療組9%的不良反應率。
上述臨床試驗結果與最近發表的一項針對36名新冠患者的羥氯喹非隨機臨床試驗積極的結果不一致,也與此前的一項關於羥氯喹體外試驗鼓舞人心的結果的出了相反的結論。
瑞金醫院團隊表示,該臨床試驗結果僅適用於持續輕度至中度的新冠患者,並且由於介入治療幹預的時間中位數達到16天,因此無法評估在更早階段使用羥氯喹的抗病毒效力。通常而言,流感的黃金抗病毒治療的窗口期是48小時內。研究人員還表示,使用更高劑量的羥氯喹產生的抗病毒效果並不會增強。
專家相信,抗病毒藥物如能在患者發病早期儘早使用,將能最大程度發揮效果。因為一旦患者體內激起免疫反應,那麼抗病毒的意義就不大了,反而可能需要使用抗炎症藥物。
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感染病科主任胡必傑教授近期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採訪時表示:「羥氯喹如果早期單獨使用,即不與阿奇黴素聯合使用,非大劑量即每天400mg,在降低新冠病死率方面,效果不輸瑞德西韋。」
目前,全球更大規模針對羥氯喹的臨床試驗仍在進行中。羥氯喹的生產商諾華也正在入組440名新冠住院患者,分三組進行對照治療,採取隨機、設盲、安慰劑對照的嚴格設計標準,其中一組單用羥氯喹,一組羥氯喹與阿奇黴素聯合使用,另一組為安慰劑對照。
【來源:第一財經資訊】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