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在赤壁之戰後,為何要哭郭嘉,是因為他想起了郭嘉的那條計謀

2020-12-23 歷史笑春風

#三國風雲錄#

赤壁之戰中,曹操被周瑜率領的孫劉聯軍打得大敗。這一仗,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基礎。在《三國演義》中,對這一戰役進行了精彩的描寫。為了實現這個戰役,以周瑜、諸葛亮為首的孫劉聯軍,使盡了全身解數。他們又是使用反間計,讓蔣幹盜書,使得曹操殺死善於水戰的蔡瑁張允。又是草船借箭,奪取曹操的箭支。最後使出了連環計,把曹操的戰船鎖成一體。在創造好一切條件後,周瑜命令黃蓋詐降,火燒曹操戰船,終於完成了這一以少勝多的壯舉。

曹操在戰役過程中,敗走烏林,歷盡了坎坷。在華容道被諸葛亮安排的各路人馬追殺,狼狽不堪。要不是關羽顧及舊日的情分,放了曹操等人一馬,曹操就可能命喪在這一戰役之中了。因此在戰役結束時,曹操脫險後,不禁悲從中來,放聲大哭。在眾人勸說時,書中寫道,曹操曰,「吾哭郭奉孝耳!若奉孝在,決不使吾有此大失也!」遂捶胸大哭曰:「哀哉,奉孝!痛哉,奉孝!惜哉!奉孝!」那麼,曹操為何要哭郭嘉,難道是因為沒有人提醒他要防備火攻嗎?

一、在戰役中,有人看出了孫劉聯軍火攻的跡象。

其實,在整個戰役期間,雖然周瑜、諸葛亮的行動十分隱秘,但是他們的意圖還是被一些人有所察覺。首先第一個就是徐庶。在龐統到曹營獻連環計的時候,徐庶就看出孫劉聯軍要用火攻。為了全殲曹軍的水師,龐統才讓曹操將船隻都鎖在一起。在火起的時候,船隻無法躲避,會燒得乾乾淨淨。

因此,在龐統完成使命,回江東的時候,徐庶才會出言點破,嚇得龐統魂不附體。幸虧徐庶抱定了在曹營中一言不發的信念,才使得龐統的計謀沒有敗露。龐統在為徐庶想出脫身之計後,雙方互相告辭。徐庶也依計行事,在孫劉聯軍火攻之前離開了曹營,逃脫一劫。

那麼,除了徐庶以外,曹營中就再沒有人看出孫劉聯軍可能會使用火攻嗎?不,至少還有兩個人。這兩個人,一個是程昱,另一個則是曹操。在曹操按照龐統的建議,將船隻連鎖之後,程昱就向曹操提出,船隻連鎖後雖然十分平穩,但是如果對方使用火攻,船隻難以迴避,應該預先做好防備。

程昱看出火攻的危害,曹操怎麼會看不出來?當時曹操就回答程昱,說要使用火攻就必須藉助風力。當時是隆冬時節,只有西北風,沒有東南風。如果孫劉聯軍放火,自己居於上風,敵人只能自己燒自己。因此,自己才沒有做防範火攻的準備。曹操還說,如果是十月小春的時節,自己早就會做出防備了。

我們可以從曹操的回答看出,曹操和程昱一樣,都看出了孫劉聯軍可能發動火攻的可能。但是,曹操自己否定了自己的判斷。這是因為曹操先入為主,認為冬天只有西北風,自己位居上風頭,所以不會遭受火攻的危害。這樣,曹操就自己否決了自己的判斷,也否決了程昱的建議,並且還得意洋洋地用自己的判斷,來嘲笑程昱的見識有不到之處。

但是,出乎曹操意料之外的是,當地在冬天卻颳起了東南大風。黃蓋以詐降為藉口,乘風火燒了曹營。雖然當時程昱又多次提醒曹操,曹操先是不以為意,後是防備已晚,終究釀成了大禍。至於說這場東南風從何而來,書中說是諸葛亮作法借的東風,而曹操的解釋還比較靠譜一些。那就是冬至一陽生,會有可能產生東南風。

不管怎麼說,曹操在赤壁敗在了孫劉聯軍的火攻之下。但是,在整個戰役中,程昱曾經多次提醒他注意火攻,曹操就是因為自己的先入為主的見解,不予採納。所以,他是沒有理由為此責怪謀士們的。可是,他又為什麼要哭郭嘉,而且在言語間還隱含著對謀士們的指責呢?

二、曹操為何要哭郭嘉。

我們可以看到,曹操哭郭嘉的原因,是他認為郭嘉如果還活著,就不會讓自己遭受赤壁之戰的慘敗。那麼,有程昱對他的提醒,曹操依然遭受了火攻。曹操哭郭嘉的原因,肯定不是因為遭受火攻的原因,而是另有原因。

這個原因就是曹操想起昔日郭嘉為自己出的計謀。尤其是郭嘉臨去世前,為自己出的最後一計。在官渡之戰後,曹操率領軍隊討伐河北,想要將袁氏的勢力掃除乾淨。在取得初期的勝利後,郭嘉向曹操提出建議,讓曹操暫時停止對袁譚、袁尚兄弟的攻擊。

郭嘉的理由是說袁譚、袁尚兄弟兩人實力相當,各樹黨羽。如果對他們進攻得太急,就會使得他們聯合起來,一起對抗自己。如果放緩對他們的進攻,他們就會互相火併。那麼,曹操不如暫時停止進攻,做出南下攻打劉表的姿態。等到袁氏兄弟發生爭鬥後,再進攻他們,可以一舉成功。

曹操採納了郭嘉的建議,並且在袁譚和袁尚兄弟打得不可開交的時候,出兵平定了河北。為了掃滅袁氏的殘餘勢力,曹操還遠徵塞外,打敗了袁氏與匈奴的聯軍。袁熙和袁尚兄弟只得投奔遼東的公孫康。這個時候郭嘉已經病死,但是他給曹操留下一封遺書,在裡面寫了如何平定遼東的計策。

曹操按照郭嘉的計策,按兵不動。不久之後,公孫康斬了袁熙、袁尚的首級,送給曹操投降。這是因為郭嘉在遺書中預料,如果袁熙、袁尚兄弟去投靠公孫康,公孫康對他們十分畏懼。如果曹操對遼東動武,公孫康就會和袁熙、袁尚兄弟一起聯合對抗曹操。如果曹操不對遼東動武,公孫康肯定會和袁熙、袁尚互相圖謀。所以,郭嘉勸曹操不要進軍遼東,靜觀其變,果然公孫康殺了袁氏兄弟投降了。

我們可以看到,郭嘉在曹操平定河北的時候,連續運用了這個計謀。那就是對方內部有著紛爭的可能,有勢力相當,就放緩對敵人的進攻。在等到對方內方發生紛爭,產生內亂後,再加以攻擊,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但是,等到了赤壁之戰前,曹操卻忘記了郭嘉的這個行之有效的計謀。他率領軍隊南下,輕易的就奪取了荊州,收編了大批的荊州人馬。並且,曹操還在當陽長坂給自己的勁敵劉備以沉重打擊。在一片大好形勢下,志得意滿的曹操失去了理智,做出了錯誤的決定。

曹操不但沒有休整軍隊,直接將兵力轉向東方,指向劉備。他還給孫權寫信,用言語恫嚇孫權,想要迫使孫權主動投降。誰知道事與願違,這樣反而促使了孫劉兩家的聯盟。在赤壁之戰中,孫劉聯軍共同作戰,打敗了表面強大,實際上困難重重的曹軍。

曹操在失敗之餘,想起了郭嘉的計謀,自然是悲從中來。他在言語中指責那些謀士,也是事出有因。這是因為受曹操的影響,這些謀士也被勝利衝昏了頭腦。他們在曹操寫信對孫權勸降後,居然討論的是,孫權是否會向曹操投降,並且主動率領東吳的軍隊討伐劉備,來以此向曹操效忠。

我們從這裡可以看到,這些謀士的見識,比起郭嘉確實相差甚遠。假如郭嘉在世,他肯定不會讓曹操如此倉促的對劉備和孫權用兵。他會勸說曹操暫緩攻勢,用以休整軍隊,消化荊州的降兵,鞏固佔領區的統治。這樣,孫權和劉備如果發生內亂,曹操就可以趁勢攻擊。如果孫權和劉備聯合起來對抗自己,以曹操此時的實力,加上位居長江上遊的形勢,會比較容易地擊敗他們。

可惜,曹操和他的謀士們沒有郭嘉的思慮,過於急於求成。在過早發動的赤壁之戰中遭受了慘敗,錯失了機會。這也是曹操痛哭郭嘉的根本原因。

結語:

在赤壁之戰中,曹操由於先入為主的意見,認為冬天不會有東南風,因此放鬆了對火攻的防備。誰知道,最終曹操還是敗在了突起的東南風之下。孫劉聯軍用火攻打敗了曹操,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基礎。曹操在事後痛哭郭嘉,後悔忘記了昔日郭嘉的計謀。如果按照郭嘉的「急之則相持,緩之而後爭心生」的策略,曹操是不會遭受赤壁慘敗的。

曹操因此汲取了教訓,他將主力撤回北方,對南方採取守勢,靜觀其變。在遭受了多次挫折後,在建安二十四年,曹操的等待終於有了結果。劉備和孫權的矛盾徹底爆發,孫權向曹操投降,襲取了荊州,擒殺了關羽。曹操等待的機會終於到來了。

只是可惜的是,曹操在這個時候已經傷病纏身,時日無多了。他在關羽戰死不久便離開了人世。他的兒子曹丕沒有他的謀略,在夷陵之戰中無所事事,浪費了曹操創造的機會。不過,即便如此,由於蜀吳自相殘殺,曹魏統一天下的格局已經確定下來了。

相關焦點

  • 為什麼曹操會這麼看重郭嘉,在赤壁之戰後哭說有郭嘉在不會落到如此...
    程昱的這麼多建議如果曹操聽一個就不可能導致大敗,因此曹操事後的那句若奉孝在,不使孤至此也不是在暗罵自己的謀士蠢沒看出東吳的計謀,相反早已經被自己的謀士看破只是自己不聽而已。那麼,為什麼曹操自己這麼清楚,卻依然還會說出這句話呢?
  • 三國歷史:曹操手下謀士眾多,為什麼唯獨器重鬼才郭嘉
    鬼才郭嘉究竟有什麼過人之處讓曹操對他讚不絕口呢?第一:郭嘉很有遠見。說到郭嘉很有遠見想必大家都不相信。早在曹操奉旨徵討袁術時,天下諸侯沒有一個來幫忙的,只有劉備來了,這個時候郭嘉就提醒曹操,劉備此人胸懷大志不願屈居於人下,以後必定是主公的大敵,最好能控制住他。
  • 三國時「志才不死,郭嘉不出」中的志才是誰,為何受曹操推崇?
    曹操早期謀士戲志才有多厲害,為何推崇他?有他三國是另一個樣曹操手下聚集一群能臣良將,也為曹操後來三分天下,而且實力最強奠定了人才基礎。我們無論讀《三國演義》,或者看《三國志》都能看到曹操起家歷程,正是得益於這些人的輔佐。
  • 史上第一「郭嘉吹」:《三國演義》是如何「吹捧」郭嘉的?
    網上有句話叫:「三大吹(藏獒、郭嘉、特斯拉)」,「郭嘉吹」經常在各種有關三國的話題中出現,有些「郭嘉吹」更是貶低《三國演義》。但鮮為人知的是,《三國演義》才是歷史上第一個「郭嘉吹」。首先,《三國演義》在明面上就捧郭嘉。
  • 三國志11老玩家驗證歷史:假如郭嘉不死,曹操是否就能打贏赤壁?
    在經典的三國SLG三國志11中,就有老玩家使用編輯器延長了郭嘉的壽命,讓郭嘉能夠協助曹操打赤壁之戰。本來曹軍由於無人擅長水軍,導致不得不採納龐統的連環計,結果就被黃蓋詐降一艘火船全部點燃,但是有郭嘉在那就不一樣了,郭嘉作為遊戲中智力排第二的角色,自然有著更好的解決思路。
  • 曹魏謀士如雨,為何只有郭嘉成為網紅?
    在曹魏謀士中,如果要選出一位網紅,那麼非郭嘉莫屬,在易中天的《品三國》播出後,出現了許多郭嘉的粉絲,網上也出現的一種說法,所謂的「郭嘉不死,孔明不出」,在之後幾年愈演愈烈,郭嘉的粉絲一度被列為網上四大吹之一。物極必反,在2010年,網上又掀起了一波郭嘉黑的風潮,郭嘉黑們認為郭嘉根本不配與荀彧等人並列,還給郭嘉取了一個「宇宙戰神」的外號。
  • 諸葛亮司馬懿郭嘉龐統周瑜,若按實力排名,誰有資格當第一?
    了解三國的人都知道,這是時期是中國歷史上最動亂的時期之一,不過也正印證了那句話,亂世出人才,這個時期的人才幾乎是所有時期最多的,除了眾多的武將還有很多足智多謀的謀臣,今天所講的就是幾位著名的謀臣。諸葛亮司馬懿郭嘉龐統周瑜,若按實力排名,誰有資格當第一?
  • 尚書令荀攸,軍祭酒郭嘉,為何唯獨程昱以車騎將軍配享曹魏太廟?
    這次只有荀攸一人;第四批在嘉平三年(251年),也是只有司馬懿一人;第五批在景元三年(262年),同樣也是只有郭嘉一人:"是歲,詔祀故軍祭酒郭嘉於太祖廟庭。"曹魏配享太廟一共有26人,這份名單其實大有講究,可說的地方不少,比如同樣是保鏢,為何典韋入選而許褚沒資格?又比如為何荀彧未入選而荀攸位列其中,再比如為何郭嘉最後一位配享太廟?
  • 郭嘉不死,臥龍不出?到底是啥樣的人才會說出這麼扯的話?
    能證明郭嘉有識人之明的不只是他對曹操的判斷,他勸說曹操要儘早處理掉劉備這事,也能說明郭嘉看出了劉備的才能。公元198年,劉備因為呂布的打擊不得已投靠曹操,郭嘉直接向曹操進諫,讓他提前下手以絕後患。只不過是曹操自己對劉備比較愛惜,所以沒有直接下手,讓劉備借攻打袁術之機逃走了,曹操非常後悔。
  • 郭嘉的「十勝十敗」,賈詡的「四勝論」,誰更勝一籌?
    一是跟傅玄的品性不符;二是他也沒有為提升郭嘉形象而編造故事動機;三是傅玄一生以發展國家教育為志向,如:道德教育、國家教育計劃等;四是傅玄一生奔波於分民定業,平役賦;裁冗官,置水官,興水利的事業之中,那有什麼閒功夫去編寫小事故;五是後世百姓士、農、工、商的職業區分,就是傅玄研究後的成果,而編寫小故事這種微末之事,又怎麼能入得了他的法眼呢;六是傅玄本身就具有極深的文化涵養,並有諸多詩篇流傳後世,豈會在乎如此小兒科的故事瞎編
  • 曹操對郭嘉的真實看法如何,這則成語故事說的非常透徹
    這段記載的大意是: 曹操寫信給荀彧,追念傷悼郭嘉說:「郭奉孝沒有活到四十歲,他和我一起東徵西討共十一年,所經歷的危險、困難和障礙都是一起遭受的。又因為他通達事理,對世事看得非常透徹,我很想把身後的事業都託付給他。不曾想卻突然失去了他,真令人悲痛傷心!現在我在上表裡請求增加他兒子的食邑滿一千戶,但這對死者又能起到什麼作用呢?我對他的感情太深厚了。
  • 天生鬼才郭嘉與天生奇才諸葛亮——黃杰
    建安12年,公元207年7月,曹操北徵烏桓,郭嘉因病去世,享年38歲;同年,諸葛亮出山,來到劉備身邊,改變了劉備與曹操的力量對比。,出仕曹操是在建安元年(公元196年),當時的郭嘉是27歲,而很巧,諸葛亮出仕劉備的年紀也是27。
  • 不為人知:俗話說「郭嘉不死便無三國」,歷史上的郭嘉,到底有
    ,於是郭嘉便改投曹操。曹操,一方雄主,為人求賢若渴,奈何曹操生性多疑,手下謀臣猛將,大多都要被曹操多次猜忌,死在曹操手下的英魂不在少數。便是如此的曹操,唯獨對郭嘉禮遇非常,兩人甚至到了同寢同食的地步,郭嘉能夠讓如此曹操為之折服,足以看出郭嘉的才能之高。有句話是這樣說的,郭嘉不死,臥龍不出,若是郭嘉並未因病身亡,臥龍根本也不會有出山的必要,劉備必敗!
  • 如果不是郭嘉早死,還有諸葛亮什麼事兒?
    比如劉備的諸葛亮,東吳的魯肅,再比如曹操的郭嘉。一直以來,都有人對郭嘉英年早逝非常惋惜,說如果不是郭嘉早死的話,赤壁之戰曹操幾乎不會失敗,那後面也就沒有諸葛亮什麼事兒了。 雖然這是歷史的假設,我們且看郭嘉給曹操的貢獻就知道了。
  • 曹操為郭嘉設立一官職,郭嘉死後,只有四人曾擔任此職!
    郭嘉(170年-207年),字奉孝,潁川陽翟(今河南禹州)人。東漢末年曹操帳下著名謀士。在曹操諸多謀士中,唯獨郭嘉最了解曹操,並且兩人關係親密,猶如朋友一般。據載,二人行則同車,坐則同席。在嚴於治軍的曹營帳裡,郭嘉有很多不拘常理的行為,但在偏愛他的曹操眼裡,「此乃非常之人,不宜以常理拘之」。
  • 三國演義中郭嘉和諸葛亮的謀略誰強
    郭嘉是軍事家其謀略上有軍事才能,諸葛亮是全才,不一樣的。1.郭嘉忠心,年輕有為,是曹操的軍事顧問。郭嘉27歲從袁紹的團隊出道,後投奔曹操集團,對曹操忠心耿耿,而且十分了解曹操的為人和性格,曹操對郭嘉的軍事顧問讚賞有嘉,不過郭嘉喜歡酗酒,對於單薄孱弱的身體是個損傷,其曹操對郭嘉的軍事能力非常器重,忠心和力推極力主張曹操攻打荊州,不過劉備降俘郭嘉之後軟禁,英年早逝的郭嘉,倍讓曹操傷心過度。
  • 陣斬烏桓單于的白狼山之戰,曹操虧大了?郭嘉:輸贏根本不在戰場
    曹操拼了命要去打,是看中了什麼別的東西嗎?第一,它是不是一個戰略要地?柳城離曹操當時的大本營許都近1300公裡。如果說它有什麼用的話,大概就是等幾百年後打高句麗用吧。其次,它是不是可以規避袁氏反攻的風險?這其實是個偽問題,因為沒有風險。曹操帳下的各位將領說得沒錯,二袁不成氣候。曹操北上走得那麼難,敵人南下就很容易嗎?好了現在你幫他們鋪了路,反而有點容易了。
  • 曹操的五大謀士——荀彧、荀攸、賈詡、程昱、郭嘉
    而荀攸比之更是有過之無不及,他在品行和智略方面都得到過曹操最高的評價,因此在這段結語中,陳壽將荀攸作為標杆,讓程昱郭嘉等人與之比較,得出結論。綜上所述,荀彧、荀攸、賈詡,是屬於「德才兼備」,而程昱郭嘉,在品行方面,至少是在風評方面就不及那三人了。品行的評價,是前三者與後兩者的第一道分水嶺,下面來看看他們各自的特點。
  • 曹操平定烏丸誰功勞最大?不是郭嘉而是他!
    北徵烏丸前,曹操的多數部下都勸曹操不要進行這次戰役,原因是擔心劉表派遣劉備背後偷襲許都。尤其是張遼,那話說的就更清楚:「許縣是天下的中心。現在天子就在許,主公您遠出北徵,假如劉表派遣劉備率軍進攻許縣,佔領後以此號令四方,恐怕您的優勢從此就要丟失了。」
  • 郭嘉不死,臥龍不出,歷史上的郭嘉,究竟有多厲害?
    郭嘉未死之前,雖然天下已經大亂,各諸侯都在招攬人才,但諸葛亮自比管仲、樂毅,卻始終沒有出山輔佐明主,即使劉表是諸葛亮的親戚,諸葛亮也沒有出山輔佐他,但郭嘉死後,諸葛亮卻出山輔佐劉備,所以有了「郭嘉不死,臥龍不出」一說。歷史上的郭嘉,究竟有多麼厲害?為何會有「郭嘉不死,臥龍不出」一說,諸葛亮真的害怕郭嘉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