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語曾是歐洲貴族語言,後來為何被英語取代?從歐洲霸權演變談起

2020-12-15 有魔氣歷史

歐洲是人類文明的主要誕生地之一,自古典時代便孕育出以古希臘、古羅馬為代表的璀璨文化。作為資本主義的發源地,歐洲同時也是人類近代發展的主要推動區域,經濟、文化、交通等方面均較為先進,並逐漸消除了國家、民族之間交往的一些語言障礙。然而由於自然環境、地緣和歷史文化等方面的影響,歐洲內部的民族結構複雜、語言的差別依舊十分顯著。

古羅馬帝國崩潰以後,歐洲西部被日耳曼諸多部落佔據,英語、法語、義大利語先後誕生,並取代了古典時代佔據主流的拉丁語。進入中世紀以來,在歐洲傳播範圍最廣、影響區域最大的並非後來在全世界廣為流傳的英語,而是與英語有頗多相似之處的法語。那麼,既然法語曾經有過如此輝煌的歷史,甚至一度成為歐洲上層社會的通用語言,為何最終在與英語的爭鬥中落敗了呢?本文就讓我們一起通過法語的興衰歷程窺探歐洲大陸霸權的演化吧!

01羅馬時代:拉丁語和凱爾特語融合

歐洲文明最早起源於愛琴海地區的克裡特島,後來經過了邁錫尼文明、古典希臘城邦時期以後,逐漸發揚光大,希臘語也一度成為地中海地區的商貿通用語言。然而當以希臘人保護者自詡的馬其頓人亞歷山大大帝率領軍隊東徵波斯帝國的時候,位於亞平寧中部的羅馬人也在逐步發展壯大。作為拉丁族群的一支,羅馬城邦以「拉丁姆」為根據地,先後擴張並佔據了伊特魯裡亞、波河平原等地區,並最終驅逐南部的希臘殖民者,統一了亞平寧半島。此後羅馬人先後通過三次布匿戰爭、四次馬其頓戰爭等,將整個地中海囊括成為自己的內海。從此拉丁語取代了希臘語,成為整個地中海世界商貿交流的通用語言。

其實,早在羅馬共和國初期,北方的凱爾特蠻族曾經一度翻越阿爾卑斯山脈,以波河平原(即「內高盧」)等地為據點攻擊羅馬城,所謂「白鵝救羅馬」的故事就是在那個時期誕生的。只是時過境遷,伴隨著羅馬人的崛起,曾經橫行歐洲腹地的凱爾特族群卻遭遇了南方羅馬人和更加靠北的日耳曼人的夾擊。在丟失中歐平原、潘諾尼亞平原等大片領地以後,如今的瑞士、法國一帶就成為他們在歐洲大陸最為重要的活動區域了。不過鑑於「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的人類通理,羅馬元老院和貴族們顯然無法容忍「外高盧」被凱爾特人佔據的事實,畢竟高盧地區位於伊比利亞半島和亞平寧半島中間,完全可以劃分為同一個地緣板塊。

經過了馬略軍改以後的羅馬軍團,在一代傑出統帥凱撒的率領下成功的佔據了瑞士高原和西歐平原大部。自此,拉丁語也開始逐漸在高盧傳播開來,取代了原先的凱爾特語。羅馬帝國時期,伴隨著大批羅馬移民的湧入,一種融合了凱爾特語和通用拉丁語的新語言誕生了,人們將其稱之為民間拉丁語(又稱「通俗拉丁語」)。至此,高盧地區正式從凱爾特語族轉變成為羅曼語族(又稱「拉丁語族」),並一直延續到了今天。

02法蘭克時代:日耳曼語和通俗拉丁語融合

公元5世紀,從古羅馬帝國中分裂出來的西羅馬帝國崩潰了。相較於愈發傾向於希臘語文明的東羅馬帝國,以拉丁語為通用語言的西羅馬帝國對西部地中海世界的影響更為深遠。此時,羅馬帝國所建立的「日耳曼防線」已經不復存在,大批北方日耳曼部落通過侵襲、內附等種種手段南下,湧進了包括高盧地區在內的所有西羅馬故地,西歐由此進入了「日耳曼戰國時代」。

經過一系列博弈,日耳曼部落法蘭克人在先後將西哥特、勃墾第、布列塔尼等勢力徵服以後,成為高盧地區新的主人。從此,原先在高盧境內講著拉丁語的居民與講著日耳曼語的法蘭克新移民開始融合,法語也是在此時失去了非重音音節的。雖然法蘭克人最先佔據著的是高盧、尼德蘭等西歐平原,卻很快在與倫巴底人、阿瓦爾人的交鋒中擴大了自己的疆域,逐步成為一個跨越了西歐平原、中歐山地、瑞士高原和亞平寧北部地區的龐大帝國,其君主查理(即「查理曼」)甚至一度被加冕成為「羅馬皇帝」,被譽為查理大帝。

彼時,亞平寧半島上的羅馬教廷急需法蘭克人的庇護、西哥特王國被阿拉伯人攻滅、東羅馬帝國早已萎縮成為拜佔庭而自顧不暇、海峽對岸的不列顛正處於「七國時代」末期、東歐的斯拉夫人還是一盤散沙,法蘭克帝國似乎是歐洲文明唯一的希望。伴隨著查理曼帝國(即稱帝以後的法蘭克查理大帝時期)的建立,法語也開始逐步規範化。到了公元9世紀,由拉丁語和日耳曼語融合而成的法語已經基本形成。

03卡佩王朝:法語的形成和傳播

雖然現代法語的雛形出現於查理曼帝國時期,但卡佩王朝(987-1328)卻是最先將其作為法國唯一官方語言的時代。卡佩王朝是法國歷史上非常重要的歷史階段,該王朝上可追溯墨洛溫王朝和加洛林王朝的血脈、下可延綿瓦盧瓦王朝和波旁王朝淵源,聯結了從羅馬時代到共和國建立之間的所有階段。不過,卡佩王朝和後來的瓦盧瓦王朝一樣,在法國歷史上都屬於「小王權時期」,國王對封建領主的約束性很低。正因如此,才會有諸如諾曼第公爵這樣軍事力量如此強勁的地方諸侯出現。

諾曼第公爵統轄下的諾曼第公國,其本身就是法國卡佩王朝查理三世與入侵加萊地區的北歐維京人妥協的產物,查理三世也因此被冠以「昏庸者」的諡號(諡號在歐洲古代非常普遍,如有「懺悔者愛德華」、「失地王約翰」、「伊凡雷帝」等等)。正因如此,大多數強大的諾曼第公爵只是名義上效忠於法王,實際上卻有很大的自主性。公元1066年1月,英王「懺悔者愛德華」去世,法國諾曼第公爵便以愛德華曾答應自己繼承王位為由率軍入侵英國,並成為英格蘭的實際統治者,史稱「諾曼徵服」。在英國諾曼第王朝時期,大批英國本土貴族遭受削弱並被趕出了宮廷,被法國諾曼第貴族取而代之,大批古法語詞彙也隨之傳入英國,法語的影響力獲得進一步擴展。

04啟蒙運動:法語地位的提升

雖然從卡佩王朝開始,法語就已經獲得了官方語言地位,並向四周傳播。但是在文藝復興之前,大多數歐洲文人依然覺得法語不登大雅之堂,上層普遍使用和模仿的還是拉丁語和後來的義大利語。這是因為在中世紀的歐洲,羅馬天主教廷的影響力遠超於任何一個歐洲國家,更何況伴隨著神聖羅馬帝國和哈布斯堡家族的崛起,法國在歐洲大陸開始逐漸陷於被圍困的窘境。要知道,鼎盛時期的哈布斯堡家族不僅成為了神聖羅馬帝國的皇室,同時還坐擁匈牙利王國、西班牙帝國、尼德蘭和亞平寧的大部分區域,就連英國也一度在「血腥瑪麗」時期淪為其附庸。然而,文藝復興和啟蒙運動徹底扭轉了義大利語和法語在歐洲的地位。

文藝復興是14-16世紀從義大利地區率先興起的一場人文主義思想文化運動,它極大的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發展,並進一步激勵著歐洲人開闢新航線的熱情。由於大航海時代發現了美洲新大陸,同時開闢了數條通往亞洲的新航線,歐洲人的貿易中心逐漸從地中海地區轉移到了大西洋沿岸,法國坐落在大西洋沿岸、地中海沿岸和歐洲腹地的樞紐位置,獲得了地緣上的發展便利。到了路易十四(太陽王)時期,法語已經被確定成為歐洲的外交語言地位,甚至就連教皇也將拉丁語和義大利語的地位讓與法語了,用以體現法國在歐洲的霸權。

進入17、18世紀,包括法國在內的歐洲國家已經實現了資本的原始積累,開始邁向工業化的新階段。此時以法國為代表的國家依然是一個君主專制和天主教會控制的國家,不利於新興階層的發展,他們強烈要求衝破舊制度在政治、經濟、思想方面的束縛,啟蒙運動由此爆發。此時,引領這場思想解放運動的核心成員大多出自法國,法語也因此成為歐洲思想解放運動的通用語言。當時,整個歐洲上層社會都以會說法語為榮,俄國甚至直接規定年滿18歲的貴族必須會說法語才能結婚。

05拿破崙戰爭:法語地位的衰落

波旁王朝時期的法國,雖然成為了歐洲霸權,並將法語的地位推向了巔峰,但卻也成為啟蒙思想家們討伐的標靶。畢竟王權極具碰撞的波旁王朝,正是被新興資本主義所詬病的對象。到了18世紀末,法國大革命爆發了。伴隨著大革命的爆發以及接踵而來的拿破崙戰爭,整個歐洲都經歷了一場思想解放的洗禮。啟蒙思想和《拿破崙民法典》的傳播,在整個歐洲撒下了民權鬥爭和民族解放的火種,為後來的1848年歐洲革命風潮埋下了伏筆。

頗為有意思的是,伴隨著民族意識的覺醒,歐洲眾多民族反而更加重視起本民族的語言。加上在拿破崙戰爭期間,法國輸掉了特拉法加海戰,促使英國最終完全確立起海上霸權地位,法國的海外殖民事業從此受制於人。拿破崙戰敗以後,法語在歐洲的地位一落千丈,英語的影響力卻越來越大。19世紀初,英國加快了在世界範圍內展開殖民擴張的步伐,成為第二個「日不落帝國」,全球也因此進入了長達百年的「不列顛治世」時代。當然,英國並非沒有競爭對手,沙俄、德國都曾嘗試挑戰大英帝國的權威,而此時的法國卻在地緣博弈的舞臺上屢屢被邊緣化。進入20世紀以後,兩次世界大戰斬斷了德語迸發的道路,卻也沒能給法語再次崛起的希望。畢竟英國和隨後的美國始終是國際秩序的主要制定者,英語也從《凡爾賽條約》的籤訂開始正式成為國際通用語言。

綜上所述,法語起源於凱爾特語、拉丁語和日耳曼語,並在查理大帝時期逐步規劃化。進入卡佩王朝時期,法語獲得進一步發展並取得唯一官方語言地位。進入波旁王朝路易十四時期,伴隨著法國在歐洲霸權的建立,法語的地位也開始被廣泛承認,並成為啟蒙運動的主要語言。到了拿破崙戰爭期間,法國和法語的地位達到了頂峰,卻也伴隨著戰爭的失敗而一落千丈。

此後,歐洲民族意識普遍覺醒,紛紛推崇本民族語言。拿破崙戰爭之後的英國和二戰之後的美國,作為國際秩序的主要制定者,促使英語成為外交領域的通用語音,徹底取代了法語的國際地位。此後,雖然法語在原法屬殖民地國家和部分歐洲國家依然具有一定的影響力,卻遠遠無法與英語相提並論了。

相關焦點

  • 為何法語會成為18世紀歐洲貴族通用語
    18世紀前後的歐洲各國宮廷都通用法語,貴族都以會說法語為榮,甚至在俄羅斯出現貴族不會說法語都不能結婚的現象。為何當時的歐洲貴族都喜歡說法語,船長為你細細道來一,法國是歐洲的霸主1678年法國獲勝,荷蘭遭受重創,法國獲得西屬尼德蘭的弗朗什孔泰、佛蘭德、埃諾等地,歐洲各國承認路易十四「太陽王」的稱號,確立了法國在歐洲的霸權。1680年巴黎市政廳為路易十四獻上「大帝」的尊號,路易十四成為歐洲名副其實的霸主,此後法國的霸主地位一直維持到18世紀。
  • 英語和法語較量幾百年 歐洲上流社會曾經以說法語為榮
    當時統治諾曼第地區的公爵「徵服者」紀堯姆見有機可乘,就藉口愛德華曾答應讓他繼承王位,率領諾曼第的貴族和來自法國的騎士,渡海到不列顛南部登陸,哈羅德二世帶領衛隊和民軍倉促迎戰,中箭身亡。紀堯姆乘勢佔領倫敦,成為英國國王,而且把英國貴族趕出宮廷,用法國貴族取而代之,古法語的詞彙因此得以大量進入了英語,所以英語的詞彙主要是由源自法語的詞構成的。
  • 它曾取代英語,成為歐洲最流行的語言,上層社會以會此中語言為榮
    這就是法語,被稱為世界上最美麗的語言,連現在世界最通用的英語都受到它的影響。 英語和法語不但26個字母相同,就連許多詞彙的寫法也差別不大,這是因為它們都屬於印歐語系,而且法國曾經佔領過英國的緣故。  1066年1月,英國國王「懺悔者」愛德華去世,哈羅德二世即位。
  • 英語是如何形成霸權的?
    語言是文化輸出的最重要工具當今世界是英語霸權的世界,但英語的霸權既不是天生就有的,也不是英語比其它語言更優越,更不是英語適合科學語言,英語的藝術性就更談不上了。那麼這樣的英語怎麼就成了世界的霸主了呢?其實英語的當今地位是伴隨著大英帝國的殖民統治和當今美國的霸權實現的。早期的英語是偏居英格蘭的一個小語種,屬於被歧視的語言,當諾曼人徵服英格蘭時,徵服者諾曼第的語言是國王和貴族的語言,當地土語是受歧視的,此後慢慢形成了英語這種雜糅的語言。
  • 歐洲語言的起源和演變
    而且拉丁詞彙的排列順序無關緊要,不像英語那樣非常注重順序——詞的順序一變,這句話可能就毫無意義。不過,拉丁文也有類似英文in、at、of等詞用來強調語氣。後來,使用拉丁文的人對詞尾變化規則並不是很清楚,反而越來越常用這些介詞。久而久之,拉丁文就從一種詞尾變化多端的語言,演變成一種頻繁使用介詞而關鍵詞的詞形維持不變的語言。
  • 在英語崛起之前,歐洲各國之間交往用哪國語言?
    歐洲最早通用的語言是拉丁語,之後是法語,然後才是英語今天英語的國際地位並非一蹴而就的,並且確立英語國際地位的也不是英國,而是美國!雖然在二戰前英語已經成為國際交流的主要語言,但其統治力還沒有達到今天這種地步,二戰前德語也比較強勢,而法語則是歐洲的老牌強勢語言。在英語之前,法語一直是歐洲各國交流的主要語言,因為自從中世紀之後,法國文化被歐洲認為是最優雅的文化,法國人的園林、建築、服飾一直引領歐洲審美,至於法語則被認識上流語言。
  • 歐洲上流社會曾經以說法語為榮?法語是怎麼衰落?
    在古歐洲的時代,因為文藝復興還有很多歐洲藝術家是法國人。當時掀起了一陣法國熱,同樣在歐洲也對法語很流行,據說當時英國的皇室貴族都以說法語為榮。就在當時如果說法語的話等於自身就和其他不會說法語的人有巨大的差距。
  • 歐洲移民,歐洲說法語的國家有哪些,半數以上的歐洲人會兩種語言
    在歐洲除法國外,比利時、 盧森堡、 摩納哥和瑞士的官方語言是法語,法語是歐盟的官方語言之一。近一半的比利時人和五分之一的瑞士人將法語作為母語,被評為多語種歐洲國家的盧森堡也承認法語為官方語言。法語成為歐洲第二大第一語言(歐洲國家普遍使用多種語言),僅次於德語(英語在歐洲除英國、愛爾蘭外,其他歐洲國家並多用英語,英語只是在全球範圍內用的最多)。
  • 14世紀黑死病橫掃歐洲,卻促使英語成為一種官方語言
    14世紀四五十年代,對於歐洲來說,是一個極為悲慘的世 界,給歐洲人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痕和記憶。人類與病毒的搏鬥,就從來沒有停止過,這樣的歷史事件總在重複上演,給無數的家庭帶來了無法治癒的傷痛,改變本來已經被人們認定的發展軌跡。而歐洲的這場黑死病,不僅使得一場持續百年的戰爭停戰10年,甚至還為英語成為世界語言提供了契機。
  • 英語起源於哪種語言?事實上所有的歐洲語言都出自同一語系!
    語言是文明的象徵,也是文明傳播的基礎,但因為地域的阻隔,各自國家也都發展出了自己的的語言,不同的語言的文字不盡相同,但在結構上肯定會出現相同之處,其中英語因為其結構的簡單性在語法上很容易學習,但因為龐大的詞彙量而很容易讓人望而卻步;而漢語卻恰恰相反,所需詞彙不多,但在語法的變換上十分複雜,這也就導致了中西方的不同思維模式。
  • 普世語言、王朝語言與民族語言:拉丁語是如何在歐洲消亡的?
    19-20世紀,民族國家的權力機構試圖以政治疆域確定語言界限,民族語言的推廣引起少數語言群體的抵制和反抗。 幾個世紀以來歐洲的各種語言相互影響,拉丁語與地方方言之間、各種地方方言之間、地方方言與標準語言之問相互滲透,構成了歐洲語言的動態景觀。將語言置於當時的文化、社會、政治環境中,才能比較全面地認識歐洲語言的發展與演變。
  • 「黑死病」肆虐歐洲,卻促使英語成為官方語言
    14世紀四五十年代,對於歐洲來說,是一個極為悲慘的世界,給歐洲人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痕和記憶。歐洲的這場黑死病,不僅使得一場持續百年的戰爭停戰10年,甚至還為英語成為世界語言提供了契機。不過在整個14世紀,這種令人恐怖的瘟疫仍時常死灰復燃:在1361—1363年、1369—1371年、1374—1375年、1380—1390年間,它又曾多次掃蕩歐洲。經過一系列瘟疫的打擊,歐洲人口大量死亡,至於具體數字,由於缺乏準確的統計,後世估計約為5000萬到1億。
  • 英語、法語、德語,只是方言差別?歐洲人之間語言差異究竟多大?
    拉丁語族則包括法語、義大利語、西班牙語、羅馬尼亞語、葡萄牙語和加泰隆尼亞語等語言。而斯拉夫語族則包括俄語、波蘭語、烏克蘭語、塞爾維亞-克羅埃西亞語、捷克語、保加利亞語、斯洛伐克語、白俄羅斯語、斯洛維尼亞語和馬其頓語等等。而在每種語言內部,基本上又都可以細分出不同的方言,其中某些方言之間也是相互聽不懂的。
  • 歐洲都是一些小國家,德語、法語是否屬於英語的方言?
    但是,如果考慮易學性和通用性,英語是國際場合最重要的語言。目前,有70多個國家和地區將英語作為官方語言。此外,大多數國家都會將英語列為學校的外語課程。在歐洲,只有英國和愛爾蘭將英語作為母語。受英國文化的長期影響,在愛爾蘭總共約490萬人口中,只有7.3萬人將愛爾蘭語作為母語,其餘絕大多數人都是英語。
  • 歐洲語言:冷熱悲喜60年
    與外交同冷熱那時,歐洲語言中使用人數較多的英語、德語、法語、西班牙語、葡萄牙語等已在中國高校開授。在國家扶持下,上世紀60年代初,隨著匈牙利語、保加利亞語、阿爾巴尼亞語、塞爾維亞-克羅埃西亞語、瑞典語等專業的增設,以東歐語種為主體的歐洲非通用語種群形成。
  • 書摘|無肉不歡+生而為吃:歐洲貴族為何如此饕餮?
    在這種炫耀消費的過程中,「數量優於質量」的說法通常是站得住腳的,至少與後來的時期相比是如此。布羅代爾更進一步提出了一個更廣泛的斷言,即「在15世紀以前,歐洲沒有複雜的烹飪法」。確實,他把「精緻的烹飪法」視作局限於5世紀以降的中國人以及11世紀和12世紀的穆斯林,在西方只局限於義大利人的成就,16世紀以降法國延續了此傳統,「在法國,那些追求美食和時髦的世俗節日的場面和典禮得到了大幅改進」。
  • 「拉丁文—法語—英語」,英語如何逐漸成為英格蘭官方語言?
    英語早在五世紀就產生,是當時身處在歐洲大陸的西部地區的日耳曼語族生成雛形,後來掌握這些語言的人四處分散,建立不同的國家,又經過一系列與別的民族語言的融合,形成了英語的早期形態,古英語。在諾曼徵服這個重大的歷史事件裡,古英語的發展中斷了。
  • 歐洲各國第二流行語言,反應出英語的重要程度
    歐洲各國,除母語外的第二流行語言地圖 大部分國家——都是英語; 愛爾蘭——愛爾蘭語; 斯洛伐克——捷克語;
  • 法語是世界上最美的語言嗎?
    法國人喜歡用法語交談,因此,如果您打算去法國的話,還是學習一點點的法語吧。在許多古老的英國殖民地中,通常將英語和法語結合在一起使用,並在法庭,商業或教育中作為一種官方語言使用。在五大洲或以上的地區,有2.2億人說法語。它是僅次於英語的第二種最常用的語言,而英語的使用人數則排名第六。
  • 用浪漫鑄就的語言——法語,比你想像的簡單多了!
    法蘭西共和國(法語:République franaise,英語:French Republic,France),簡稱「法國」,是一個本土位於西歐的半總統共和制國家,海外領土包括南美洲和南太平洋的一些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