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禁城距今已有600年的歷史,在故宮博物院午門,重磅展覽「丹宸永固——紫禁城建成六百年」正在舉行。諸多展品中,金嵌珠石金甌永固杯格外引人注目。這隻華貴精巧、流光溢彩的酒杯是故宮博物院的鎮館之寶,也是曾走進《國家寶藏》第二季的「明星文物」。
碧月照金甌,銀河燦珠鬥。金甌,原指金質的盆、缽或者酒杯,也用來比喻國土,有疆土完固的含義。文天祥詩云「萬裡金甌失壯圖,袞衣顛倒落泥塗。」晚清女革命者秋瑾曾寫道:「金甌已缺總須補,為國犧牲敢惜身。」正在國家博物館展出的紀念臺灣光復七十五周年主題展,以成語「金甌無缺」為題,表明國家統一、領土完整是民族大義、人心所向。
「金甌永固」之名,寓意國土永保、江山萬代。金甌永固杯是清宮年俗開筆儀式的重要用品。嘉慶皇帝在《元旦試筆》中記錄「玉燭金甌祖考貽,明窗試筆訝鴻禧」,並附註了細節:每年正月初一,要在養心殿進行「開筆」儀式,桌案上放置金甌永固杯和銘刻有「玉燭長調」字樣的蠟臺。由皇帝親手點燃燭臺上的蠟燭,並向金甌永固杯中注入屠蘇酒,再用一支鐫刻「萬年青」「萬年枝」文字的毛筆蘸取朱墨書寫吉語。
在乾隆皇帝心裡,這是一件承載帝王願望與目標的許願杯。為了打造心儀的酒杯,他從全國幾千名工匠中仔細挑選出80人專門負責,製作過程的每道工序,都要乾隆親自過目、反覆修改,甚至還前前後後下了十餘道聖旨。其製作時間之長,工序之繁、藝技之精,動用人工之廣,令人驚嘆。而且金杯製作成功後,所有參與「造寶」的人還得以封官晉爵。
玉燭金杯,浮華蔽目。史料記載,故宮博物院所藏的金甌永固杯,用了皇家內庫的九成黃金20兩,珍珠、紅藍寶石等幾十顆,嵌珠鑲寶、鏤金點翠。然而,這樣被寄予乾坤在握、基業永續厚望的杯子,卻沒能見證「金甌永固」的現實。乾隆醉心於設計製造美輪美奐的御用器物,卻對英國使團帶來的望遠鏡、戰艦模型、先進的地圖和懷表、火藥武器等不屑一顧,也不願理會英國的通商意願。中國就此喪失了一次次接觸近代工業文明的機會,與歐洲的差距越拉越大。最終,當封建王朝的統治者閉關鎖國、故步自封之時,英法聯軍的堅船利炮擊碎了「天朝上國」的美夢。文獻記載乾隆年間製作的四件金甌永固杯,亦因戰亂而四散分離。
今天,我們在展櫃中看到北京故宮僅存的這件金甌永固杯,欣賞中國金銀器技藝的巔峰之作,感受古人的智慧和中華民族曾經輝煌的過往,但這又何嘗不是一種警示?禮,在中國人的心中十分重要,注重禮儀、儀式是中國人的傳統。儀式是為了讓人們重視與銘記,「金甌永固」是提醒為政者胸懷天下、勵精圖治,如果只是痴迷鐫刻著這幾個字的器物,甚至大興奢靡之風,再厚的家底終究也得敗光,更不要說進取發展了。
金杯離散60多年後,毛澤東在《清平樂·蔣桂戰爭》中寫下這樣的詞句,「紅旗越過汀江,直下龍巖上杭。收拾金甌一片,分田分地真忙」,以紅旗指代紅軍,鮮豔的紅旗在隊伍前頭開路,紅軍戰士進軍神速、所向披靡。金甌一片,指代新開闢的根據地,紅軍收復破碎山河一角,發動群眾,進行土地革命,一派熱火朝天。以民心築金甌,才有了新中國的人民政權,為民心固金甌,才有了新中國成立70多年來的飛躍發展。
金甌以何永固,我們以何走向復興的明天,血脈、根基與力量之源,這才是永不可失的珍寶。(聶新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