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對於桌球選手來說,更是如此,選對了器材是可以促進自身打法技術水平提升的。那麼桌球江湖上流傳的那句「選對器材漲3分」是如何實現的呢?本人有些粗淺的想法,在此拋磚引玉,希望廣大球友來共同探討一下。
在之前的一篇文章裡,我曾提過一個觀點,就是人選擇器材,需要有「自知之明」,根據自己打法風格、技術水平來挑選器材。但同時我們也要看到事情的另一面——人也有適應器材的能力,而這個適應的過程可以視為器材對人的反作用力。既然是反作用力,自然是有好有壞。只有選對了合適的器材,才能讓自己的技術水平發揮得更充分,甚至能夠幫助自己提高技術水平。
那要怎麼樣才能選到能夠提高自己技術水平的器材呢?首先,就是要根據自身的打法技術特點來挑選器材。比如,馬琳為何選擇亞薩卡YEO呢?因為在他的那個時代(40mm球),YEO的小球控制+側身暴衝這兩項指標是非常突出的,而這兩項也正好是馬琳的特長技術,於是兩者相得益彰,幫助馬琳拿到了奧運男單金牌。
所以,如果你喜歡像馬琳那樣小球控制創造機會+側身暴衝「一板過」的打法風格,那麼選擇YEO多半不會讓你失望;如果你想提高直板橫打的水平,那麼紅雙喜的狂飆皓系列底板就是你最好的選擇;如果你希望擁有一招一錘定音的「霸王擰」,那麼蝴蝶的VIS會讓你更容易接近你的夢想……
原因何在?因為所謂「偶像光環」的加成,其實也是「見賢思齊」的一種表現,「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而針對某位頂尖選手打法技術所量身定製的底板,選手的打法特點越鮮明,選擇的器材往往所對應的特長指標也就越突出。而器材的某項指標突出了,就會降低對應技術使用的門檻。
大家都知道,桌球技術是十分考較基本功的,而基本功是需要用熟練度積累的。俗話說「萬事開頭難」,選擇合適自己打法風格的器材,就會讓萬事開頭沒那麼難。只要邁出了第一步,後面的路就會好走很多。
其次,要挑選稍微高於自己能力範圍的器材,「跳一跳剛好能夠摸得著」的最好。這其中最簡單的更換器材方法就是提升相同品牌套膠的硬度。這麼做有幾個好處,一來是可以較好地延續擊球的手感,二來就是可以提高一些出球的質量,三來可以倒逼自己提高擊球的發力水準。如果提升一個硬度之後感覺還是難以打透的話,可以考慮那個硬度的薄海綿版本。
比如,當前打39度2.2mm厚度的狂飆三套膠感覺自己已經可以完全掌控了,想要繼續提高自己的擊球質量,可以考慮更換40度的狂飆三。如果40度2.2mm厚度的狂飆三很難打透,十板球才能打透一兩板,那麼可以考慮40度2.15mm的套膠,會更容易打透一些,也就更容易提升自己的信心。
而後就是儘量選擇相同結構但是不同價位的底板。因為,器材生產商針對市場消費人群的產品投放是很有針對性的。總體而言,價位越低,器材的上下限都會比較低,更利於低水平的選手駕馭;價位越高,器材的上下限都會隨之提高,同時也會對使用者的技術水平有相應的基本要求。而強調相同結構的底板,也是出於手感延續的考慮,因為一塊底板的結構決定了它的基礎性能曲線或者說底板風格。
比如最為典型的就是紅雙喜W968結構的底板系列。相同或相似結構的的底板按按價位從低到高依次為:勁極5/勁極5X、博芳碳B2/博芳碳B2X、狂飆龍5/狂飆龍5X、省隊特製968、國家隊特製968。這簡直就是一條從青銅一路殺到王者的「成神之路」。
還有一個廣為流傳但同時飽受爭議的更換器材套路是「強化正手用內置,強化反手用外置」。一方面既有張繼科、馬龍這對「雙子星」強大的明星示範效應,另一方面也是「VIS的反手,968的正手」已經樹立起了業界標杆,深入廣大球友乃至專業球員的人心。看看前段時間的奧運模擬賽、全錦賽,在各路好手中這兩塊底板的普及率依然是遙遙領先於其他底板。
然而外置底板與內置底板較大的手感差異一直為很多球友所詬病,認為在這兩種底板之間切換,難以保持手感的一致性,乃至影響到個人的打法風格。但也有人反其道而行之,畢竟手感這個東西比較抽象,而且花些時間終歸還是可以適應的,但是底板性能對於自身技術短板的彌補那卻是顯而易見的。
比如去年朱雨玲被伊藤美誠完敗後,十分有針對性地強化正手的殺傷力,那段時間她就主要使用了W968底板;而正手特長突出但是反手相對較弱的方博,卻從W968換成了金標VIS,這其中的意思就很值得玩味了。而且,我個人一直覺得,許昕從極強純木換成許昕藍標之後,拿了一連串的巡迴賽冠軍,甚至一度重返世界第一的寶座,藍標相較於極強純木最主要的提升並不在於正手的殺傷力,而是很好地彌補了許昕反手位的漏洞。更換藍標後,許昕使用橫打的頻率上升了很多,而且命中率和殺傷力也提升了不少。
最後,簡單說一下更換器材的時機。其實一句話足以概況了——「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窮則思變。一般來說,當你還處於一個打法技術的上升期時,我不建議大家頻繁地更換器材的。因為不同的器材對於擊球動作的要求是不一樣的,擊球的手感也完全不同,不利於技術熟練度的提升。
因此,一般而言,當你打法技術的某個瓶頸期:比如擊球質量上不去了、某個技術漏洞經常被對手抓住了,或者最直觀的就是比賽成績下滑了,這時候就可以考慮是否更換器材了。比如馬龍以前比賽成績不理想的時候,也是更換了N多器材,直到換了W968+兩面狂飆之後一直勝率非常高,所以到現在也沒再換器材了。還有梁靖崑奧運模擬賽時的反手41.5度藍國狂,以及這次全錦賽顧玉婷的底板從阿波羅尼亞換成丹羽孝希碳素之後,都幫助他們取得了很不錯的成績。
還有就是針對某項技術或者某個技術體系的強化訓練,尤其是新增技術的初始訓練期,可以考慮有針對性地更換器材以提高訓練效率。比如:小球技術之於YEO,直板橫打之於狂飆皓656,反手技術之於VIS,正手技術之於W968……但是,當器材對某項技術的積累幫助不大的時候,大家還是要回到初心——「我到底要成為一位什麼樣打法技術的選手?」
在我心目的最適合自己的器材,就是能將自己當下的打法技術水平發揮得淋漓盡致,那其實便相當於球技漲了一兩分;同時能夠兼顧自己將來的一段時間內強化某項技術或者補齊某個漏洞,那又是再漲了一兩分球技,這就是我所理解的「選對器材漲3分」。希望本文能夠對各位球友有所幫助,歡迎大家在評論區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