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搶跑≠牛娃養成
「識字量超過2000字,會畫心肺循環和神經傳遞圖。」「24點、數獨遊戲嫻熟,掌握百以內混合運算,知道分數、小數和負數。」「一歲半背熟《弟子規》,能看懂英文原聲動畫片」……面對刷屏的神童級別幼升小簡歷,不少準備幼升小的家長對幼小銜接班躍躍欲試,希望藉此提升孩子的知識水平,讓孩子能儘早適應小學生活。提前掌握超齡的知識,孩子就能成為牛娃嗎?教師和專家提醒,應該尊重孩子的成長規律,對幼升小來說,知識過渡只是冰山一角,孩子的習慣養成、態度與情緒過渡更應該受到重視。
■新快報記者 陳思陶
家長說
幼小銜接有必要 但不一定要報班
給孩子報讀幼小銜接課程的張媽媽告訴記者,她並不想讓孩子過早承擔學習壓力,但培訓課程的教學方法符合孩子的認知水平,強調樂趣,孩子並沒有牴觸情緒和壓力,和老師、同學相處也很開心,而且她跟班上課時也學到了科學的育兒理念,何樂而不為。
劉媽媽說,孩子同班的過半孩子報讀了銜接課程,能學習語數英知識。她擔心升入小學後,如果班內多數同學進度較快,老師講課就難以照顧少數進度慢的孩子。她認為銜接班不能讓孩子超前一大步,但對於普通孩子而言,能跟上大多數孩子的進度不落後。
呂媽媽認為,幼小銜接有必要,但幼兒園組織過小學生體驗活動,也設置了小學準備課,所以沒有必要額外報讀銜接培訓班。銜接班的課程也許能讓孩子在民校競爭中佔優勢,如果家長的目標學校是可以就近入讀的公辦小學,可以不用如此緊張。
專家說
提前學知識不能一勞永逸
不少家長備戰幼小銜接,報班教孩子拼音、算數、識字和英語。海珠區某民辦學校的年級組長張老師認為,隨著教育環境和教育需求的變化,現在孩子普遍比過去掌握了更多知識和技能,是全社會關注教育、投資教育的自然結果;但遠超同齡人水平的學習能力、知識儲備的超能寶寶,背後是優質教育資源不均衡和家長的焦慮。
張老師指出,國家多次強調學前教育不能小學化,為追求優質教育資源而拔苗助長,是違背成長教育規律,本末倒置的,而孩子提前掌握小學知識也並沒有家長想像中那麼突出的優勢。一方面,孩子的知識水平、學習水平需要長期培養。沒有前期鋪墊,僅僅為了幼升小難題而報讀幼小銜接班,片面學習小學知識,並短時間衝刺,突增的負擔可能會挫傷孩子的學習興趣。另一方面,小學一年級教學遵循「零起點」,老師從頭教起,內容難度逐漸遞增,「先人一步搶跑,不代表孩子整個學段能保持優勢,在已經學過的心態中還可能錯失老師的教學節奏。」
張老師建議,家長與其緊盯幼升小知識搶跑,不如關注孩子學習習慣和品質的培養,這些對孩子的影響更持久。基本習慣如按時起床上學,整理書包與書桌,正確的書寫姿勢,良好的閱讀習慣,按時完成作業等,這些看似簡單的要求卻有很多小學生都做不好。更高的要求則是優先學習,延遲滿足,「很多孩子最初喜歡學習,但一旦遇到更喜歡的動畫片、遊戲時,孩子往往選擇玩耍。這是孩子的天性,但持續到高年級則不利於深度學習。從小培養合理取捨,保持學習優先的能力,才能長久取得成績。」
孩子厭學要傾聽原因
幼兒園課程中,孩子能得到很好的照顧,但在小學課堂上,更強調規則、紀律、嚴肅,一些孩子在課堂上會出現坐不住、玩衣物或文具、看書走神等問題;有的孩子甚至抗拒去學校。
其實孩子在該階段的厭學態度往往事出有因,需要家長追根溯源。海聯路小學孔英華老師舉例道,曾有學生在音樂課上不聽講,把玩鋼化玻璃碎塊,被老師點名後仍然我行我素。課後和學生交流,她才了解到,原來學生並不理解鋼化玻璃有危險,認為它們是「水晶」,想要送給媽媽做禮物。
因此孩子厭學,家長不能一味責備,要傾聽原因,給予理解並找尋解決的方法。短期性的厭學原因通常是身體不適,休息不足,新物品的刺激;長期性的厭學原因可能是家庭生活出現大的變化,興趣轉移,老師變換,課程太簡單或者太難等。當孩子沉默以對時,可能是因為無法表達清楚,需要家長循循善誘,採用提問引導,比如身體是否不舒服,作業是否太難,和同學相處是否不愉快等;必要時可以採用情境再現的方式,和孩子一起扮演學校的情境,引導孩子表達厭學的內因。
孩子的情緒過渡不可忽略
澳大利亞拉籌伯大學教育專業博士,澳大利亞某公費幼兒園教師阿傑告訴記者,由於升學競爭的客觀存在,家長會在幼升小時重視知識、自理技能的培養,但容易忽略情緒控制的問題。
阿傑老師指出,學齡前的孩子情緒表現具有爆發性,比如精神或者物質需求不被滿足時會即刻哭鬧、吼叫等;也有轉移性,表現在情緒來得快、去得快,注意力容易被轉移。小學階段,對孩子而言,不僅是校園環境的轉變,知識難度的提升,也包括教師、朋友、學習氛圍的變化。許多幼兒園階段理所當然的需求不被允許,孩子會面對更複雜的外界反饋,如舉手想回答問題卻不被老師點名、無法隨意上廁所、同桌更快完成作業、座位被安排在教室後面等,孩子會因為細小的事件而「受傷」,感到委屈、嫉妒、氣憤等情緒,這也會導致孩子上課注意力不集中,做作業拖拉,甚至厭學。
「步入小學,孩子的情緒會越來越豐富,但不能將孩子當做大人來要求,應鼓勵孩子合理表達、宣洩情緒。」阿傑老師表示,一方面家長應幫助孩子做好情緒過渡。家長要明確告訴孩子,吼叫、滾地、打罵的情緒宣洩方式不可取;可以帶孩子運動、遊戲或者看書來轉移情緒;對孩子說明老師、同學和父母不是完人,也會疏忽他的需求,但這不代表不喜歡他;同時,肢體上的撫摸、擁抱對於穩定孩子情緒也有作用。
另一方面可尋求朋輩影響的幫助。孩子喜歡和小哥哥、小姐姐相處,帶有崇拜和嚮往心理,家長可以多向孩子講述他們在學校的趣事和表現,給孩子樹立榜樣,但需注意不能同時貶低、批評孩子,防止敏感的孩子產生心理落差。
以上內容版權均屬廣東新快報社所有(註明其他來源的內容除外),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報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連結、轉貼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布/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