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9-10 16:2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2018年3月,青海省審計廳的回族幹部馬智淵被選派到位於海東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西溝鄉的大灘村擔任第一書記,在這個回族村一幹就是三年,馬智淵與這個回族村結下了不解之緣,從此讓他始終惦念的人多了466戶2265人,而他也多了一個群眾送來的稱號——「鐵腿馬書記」。
大灘村一角。
馬智淵所在的村,是全縣乃至全省最大的貧困村之一,全村466戶中有貧困戶184戶,佔總戶數的40%。共10個自然村,村民零散地居住在三座山和兩條溝之間。3年間,馬智淵帶領工作隊在這方圓十平方公裡的山村裡累計行程上千公裡,翻山越嶺,穿爛了好幾雙鞋。
2020年6月,全村28名黨員不約而同地將選票投給了馬智淵,他成了全村今年唯一的一名優秀共產黨員,這是父老鄉親們對這個「鐵腿馬書記」和他帶領的工作隊的認可和信任。為什麼鄉親們把這個年輕的第一書記叫「鐵腿馬書記」呢?事情要從2018年那場暴雨泥石流災害說起。
2018年8月,青海省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遭遇70年一遇的暴雨襲擊,暴雨持續了50多天,馬智淵所在的西溝鄉大灘村也未能倖免,河道水位暴漲、多處山體出現滑坡和泥石流,全村道路損毀嚴重、部分農舍發生倒塌和進水,農田和農作物不同程度受損。這著實給新上任的第一書記馬智淵出了個大難題。為了解村民受災情況,馬智淵和工作隊成員在溼滑泥濘的道路上奔波,撤離身處險境的村民。他在大雨中帶領大家徒步前行,泥水最深處已經沒過了大腿。鞋陷在泥中拔不出來,就光著一隻腳繼續前進,幾公裡的山路,他們來回走了一天,最終他和隊員們一起將中坪社的15戶村民全部安全轉移到災民安置點。
馬智淵的腳長時間浸泡在冰冷的泥水中,痛風症發作,紅腫得像個蘿蔔不能著地,連鞋也穿不上。他強忍著劇痛,堅持一瘸一拐挨家挨戶核查災情,患有痛風的腳關節不能打彎,走起路來像極了拖著一雙鐵腿在走,從此他被群眾們稱作「鐵腿馬書記」。「鐵腿馬書記」的言行深深打動了當地樸實的老百姓,他們聽說車前草能利尿治痛風,於是全村齊動員,東家挖一點,西家挖一點,把整整兩麻袋車前草送到了馬智淵的面前。
大灘村屬於腦山地區,自然稟賦差,存在貧困戶產業發展不強,棚圈空置,村裡有大量閒置勞動力,村集體經濟無法破零等問題。馬智淵和隊員駐村以來極力改變現狀,當他們了解到村裡有在外省開拉麵館的群眾收入較為可觀的情況後,積極調整思路,因勢利導,先後多次與縣就業局、縣農信社等協調拉麵經濟扶持事宜,併到蘭州拉麵培訓學校實地了解培訓、就業及市場前景情況,為群眾爭取信用貸款,順利開設拉麵館。目前村民在浙江、內蒙古等地開設有81個拉麵館,僅此一項,每年創收超過1000萬元,在拉麵餐飲行業就業的有近60人,每年工資性收入達200萬元,該產業合計每年為村民創收超過1200萬元,目前扶貧隊還在努力協調在村裡成立「拉麵經濟協會」的事宜。
村裡開拉麵館的貧困戶家新蓋的二層小樓。
一部分村民通過拉麵經濟富了,但還有一部分村民由於家有老人小孩需要照顧,無法外出經商和打工,經濟收入有限,為此馬智淵和隊友們絞盡腦汁想辦法,當得知本村創業大學生馬光耀要在縣上創辦民族用品加工廠時,馬智淵和隊友們喜出望外。他們找到馬光耀,說服他把民族用品加工廠辦在村內,並且幫忙跑貸款、跑項目,最終在青海審計廳的大力支持下,該廠獲得各類扶持貼息貸款16萬元和20萬元扶持資金,建起了扶貧車間。廠子辦在了家門口,已吸納14名貧困戶就業。
馬智淵與扶貧車間負責人了解扶貧車間運營狀況。
然而村集體經濟破零工程仍然是扶貧隊亟待解決的問題,駐村期間馬智淵和隊員,歷時一年半的時間,跑遍了省上和縣上的十幾個部門,在多次爭取在村裡建馬鈴薯加工廠、肉牛養殖場、機械租賃公司等願望都被一一破滅後,繼續探索,最終協調東西部協作扶貧資金50萬元,審計廳產業扶持資金18萬元,村集體分紅資金12萬元,共計80萬元,在縣城為村裡購買了一個商業鋪面,每年為村裡帶來集體收入3.05萬元,成功打破了村集體經濟為零的狀況。
曾經的貧困村成為了如今人人羨慕的和諧村、致富村、感恩村,再次走進大灘村,道路兩旁基礎設施建設完善,隨處可見村民自建的二層小樓房,牛滿棚、羊滿圈的脫貧戶比比皆是,村民都在為自己的生活忙碌,全村上下呈現出一派欣欣向榮的新氣象。而宣傳欄上那句醒目的標語:「脫貧攻堅,家家戶戶換新顏;感念黨恩,世世代代跟黨走」格外引人注目。(作者單位:青海省電視臺,青海省扶貧局辦公室)
徵稿啟事
等你來稿
原標題:《【「第一書記」徵稿選登176】馬智淵:大灘村的「鐵腿馬書記」》
閱讀原文
關鍵詞 >> 媒體號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