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書記」徵稿選登176】馬智淵:大灘村的「鐵腿馬書記」

2020-12-23 澎湃新聞

【「第一書記」徵稿選登176】馬智淵:大灘村的「鐵腿馬書記」

2020-09-10 16:2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2018年3月,青海省審計廳的回族幹部馬智淵被選派到位於海東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西溝鄉的大灘村擔任第一書記,在這個回族村一幹就是三年,馬智淵與這個回族村結下了不解之緣,從此讓他始終惦念的人多了466戶2265人,而他也多了一個群眾送來的稱號——「鐵腿馬書記」。

大灘村一角。

馬智淵所在的村,是全縣乃至全省最大的貧困村之一,全村466戶中有貧困戶184戶,佔總戶數的40%。共10個自然村,村民零散地居住在三座山和兩條溝之間。3年間,馬智淵帶領工作隊在這方圓十平方公裡的山村裡累計行程上千公裡,翻山越嶺,穿爛了好幾雙鞋。

2020年6月,全村28名黨員不約而同地將選票投給了馬智淵,他成了全村今年唯一的一名優秀共產黨員,這是父老鄉親們對這個「鐵腿馬書記」和他帶領的工作隊的認可和信任。為什麼鄉親們把這個年輕的第一書記叫「鐵腿馬書記」呢?事情要從2018年那場暴雨泥石流災害說起。

2018年8月,青海省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遭遇70年一遇的暴雨襲擊,暴雨持續了50多天,馬智淵所在的西溝鄉大灘村也未能倖免,河道水位暴漲、多處山體出現滑坡和泥石流,全村道路損毀嚴重、部分農舍發生倒塌和進水,農田和農作物不同程度受損。這著實給新上任的第一書記馬智淵出了個大難題。為了解村民受災情況,馬智淵和工作隊成員在溼滑泥濘的道路上奔波,撤離身處險境的村民。他在大雨中帶領大家徒步前行,泥水最深處已經沒過了大腿。鞋陷在泥中拔不出來,就光著一隻腳繼續前進,幾公裡的山路,他們來回走了一天,最終他和隊員們一起將中坪社的15戶村民全部安全轉移到災民安置點。

馬智淵的腳長時間浸泡在冰冷的泥水中,痛風症發作,紅腫得像個蘿蔔不能著地,連鞋也穿不上。他強忍著劇痛,堅持一瘸一拐挨家挨戶核查災情,患有痛風的腳關節不能打彎,走起路來像極了拖著一雙鐵腿在走,從此他被群眾們稱作「鐵腿馬書記」。「鐵腿馬書記」的言行深深打動了當地樸實的老百姓,他們聽說車前草能利尿治痛風,於是全村齊動員,東家挖一點,西家挖一點,把整整兩麻袋車前草送到了馬智淵的面前。

大灘村屬於腦山地區,自然稟賦差,存在貧困戶產業發展不強,棚圈空置,村裡有大量閒置勞動力,村集體經濟無法破零等問題。馬智淵和隊員駐村以來極力改變現狀,當他們了解到村裡有在外省開拉麵館的群眾收入較為可觀的情況後,積極調整思路,因勢利導,先後多次與縣就業局、縣農信社等協調拉麵經濟扶持事宜,併到蘭州拉麵培訓學校實地了解培訓、就業及市場前景情況,為群眾爭取信用貸款,順利開設拉麵館。目前村民在浙江、內蒙古等地開設有81個拉麵館,僅此一項,每年創收超過1000萬元,在拉麵餐飲行業就業的有近60人,每年工資性收入達200萬元,該產業合計每年為村民創收超過1200萬元,目前扶貧隊還在努力協調在村裡成立「拉麵經濟協會」的事宜。

村裡開拉麵館的貧困戶家新蓋的二層小樓。

一部分村民通過拉麵經濟富了,但還有一部分村民由於家有老人小孩需要照顧,無法外出經商和打工,經濟收入有限,為此馬智淵和隊友們絞盡腦汁想辦法,當得知本村創業大學生馬光耀要在縣上創辦民族用品加工廠時,馬智淵和隊友們喜出望外。他們找到馬光耀,說服他把民族用品加工廠辦在村內,並且幫忙跑貸款、跑項目,最終在青海審計廳的大力支持下,該廠獲得各類扶持貼息貸款16萬元和20萬元扶持資金,建起了扶貧車間。廠子辦在了家門口,已吸納14名貧困戶就業。

馬智淵與扶貧車間負責人了解扶貧車間運營狀況。

然而村集體經濟破零工程仍然是扶貧隊亟待解決的問題,駐村期間馬智淵和隊員,歷時一年半的時間,跑遍了省上和縣上的十幾個部門,在多次爭取在村裡建馬鈴薯加工廠、肉牛養殖場、機械租賃公司等願望都被一一破滅後,繼續探索,最終協調東西部協作扶貧資金50萬元,審計廳產業扶持資金18萬元,村集體分紅資金12萬元,共計80萬元,在縣城為村裡購買了一個商業鋪面,每年為村裡帶來集體收入3.05萬元,成功打破了村集體經濟為零的狀況。

曾經的貧困村成為了如今人人羨慕的和諧村、致富村、感恩村,再次走進大灘村,道路兩旁基礎設施建設完善,隨處可見村民自建的二層小樓房,牛滿棚、羊滿圈的脫貧戶比比皆是,村民都在為自己的生活忙碌,全村上下呈現出一派欣欣向榮的新氣象。而宣傳欄上那句醒目的標語:「脫貧攻堅,家家戶戶換新顏;感念黨恩,世世代代跟黨走」格外引人注目。(作者單位:青海省電視臺,青海省扶貧局辦公室)

徵稿啟事

等你來稿

原標題:《【「第一書記」徵稿選登176】馬智淵:大灘村的「鐵腿馬書記」》

閱讀原文

關鍵詞 >> 媒體號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相關推薦

評論()

相關焦點

  • 【「第一書記」徵稿選登149】老呂的退休「成績單」
    【「第一書記」徵稿選登149】老呂的退休「成績單」 2020-08-24 14:4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第一書記」徵稿選登173】黃智泯:「三心」書記顯擔當
    這可喜的變化,離不開貴州省委巡視辦派駐咱刀村第一書記黃智泯的傾情幫扶。01潛心上好「初心」教育課 凝聚攻堅力量黃智泯剛來咱刀村時,大家都以為他是一位臨近退休的老幹部,可能是下來走走過場的吧,那時誰都不曾想到,他能沉下身子為咱刀村帶來如此變化。
  • 【「第一書記」徵稿選登161】宋健波:田間地頭踐初心
    2018年他主動向組織請纓,成為渠縣靜邊鎮峰坪村駐村工作隊隊員,並出任第一書記。他秉持一張藍圖繪到底、一任接著一任幹的精神,持續建優支部、凝聚民心、夯實基礎、發展產業、轉變村貌……昔日無產業、無特色、無優勢的「三無」小山村正蝶變成遠近聞名的「四好村」:住上好房子、過上好日子、養成好習慣、形成好風氣。
  • 「「第一書記」徵稿選登190」馬吉:傾力為民結同心
    新疆阿克蘇地區沙雅縣委組織部駐沙雅鎮向陽村第一書記馬吉,正在一筆筆核算脫貧帳。遍訪民情 理清思路記得剛到村子時,馬吉放下行囊,就帶上筆和本,挨家挨戶走訪。全村建檔立卡貧困戶46戶170人,馬吉用3天時間全部遍訪,細心聽取他們的訴求。
  • 【「第一書記」徵稿選登㊵】趙雅萍:追求別樣的「詩和遠方」
    這是青海省婦聯派駐西寧市湟中縣上新莊鎮堯灣村第一書記趙雅萍感悟最深的話。走進堯灣村,到處能感受到一個字——「變」。昔日的垃圾死角,如今是避暑涼亭;曾經的汙濁河道,現在河水清澈。變身成為周邊村民羨慕的美麗鄉村,這一切都離不開第一書記趙雅萍。趙雅萍日常走訪貧困戶。
  • 「鐵腿」書記——韓慶玲
    2012年,國家稅務總局霍邱縣稅務局稅務幹部韓慶玲主動請纓駐村扶貧,成了安徽省六安市霍邱縣城關鎮南戎西村黨總支第一書記2016年,韓慶玲又被選派到重點貧困村——霍邱縣宋店鄉南北四村擔任第一書記。駐村工作的九年多時間,韓慶玲走訪群眾2000餘戶,騎壞了兩輛摩託車,穿破了30餘雙運動鞋。當地群眾親切地稱她為「鐵腿」書記。
  • 「「第一書記」徵稿選登137」陳宏科:民情卡上寫初心
    「喂,陳書記,你把咱村上的文化廣場修好了,大家閒餘時間有地方活動了,我建議在廣場上建個閱報欄,讓群眾可以隨時了解國家大事。」村民張三定在電話裡說道。「喂,陳書記,我們這一塊20多戶電視信號不好了,你看能不能協調一下廣電局,讓來給咱拾掇拾掇。」村民王萬全給他打電話說道。
  • 「「第一書記」徵稿選登136」高旭:荷葉坪來了個「新艄公」
    而今,大河之上早不見了為生計而奔命的老艄公,而多了為鄉親們脫貧而奔走的新「艄公」,第一書記高旭便是其中一位。1969年出生的高旭,是土生土長的陝西佳縣人。27年的軍旅生涯,鑄就了他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鬥、特別能奉獻的軍人品格。2013年轉業到榆林市能源局任職半年後,高旭便義無反顧地投身到了脫貧攻堅新戰場上。
  • 【「第一書記」徵稿選登㉟】踏破鐵鞋有覓處 花開渠首霞滿天
    這個村2016年已經整村脫貧,作為第一書記,我駐村的主要任務是鞏固擴大脫貧成果,為鄉村振興打牢基礎。圖為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渠首駐村之前,我愛人專門給我買了一雙品牌休閒鞋。我說你買這麼好的鞋幹啥,多麼不接地氣啊!她說咱不是圖名牌,關鍵是結實又耐穿啊。
  • 「「第一書記」徵稿選登」薛鍾:「犟拐拐」書記點石成金
    厚著臉皮化緣,爭項目引資金「薛書記,這條路修通了,對我們兩個寨子來說是天大的好事啊,今天一定要到我家吃頓飯!」這是丫塘路口和野竹溝2個苗寨路通的那天,陳大媽跑到村辦公室請薛鍾吃晚飯時說的話。水潦村偏遠落後,基礎條件差,為了改變現狀,薛鍾長期「厚著臉皮」奔走在爭資爭項的路上。
  • 馬書記與「牛專家」
    馬冠軍是項城市衛健委幹部,是項城市衛健委派駐新橋鎮賈莊村第一書記。張振田今年57歲,是賈莊村的貧困戶,因為常年養牛,性格直爽,脾氣倔犟,賈莊村的村民戲稱他「牛專家」。張振田說:「馬書記真是一匹好『馬』!他常來俺家給俺打氣鼓勁,為俺出謀劃策,讓俺發揮特長,擴大養牛規模,多掙錢、早脫貧、奔小康。他說話在理,熱心腸,處處為俺著想,俺從心裡感激他!他還說,咱倆一匹『馬』、一頭『牛』,都是農村的寶貝!」疫情防控期間,由於各防疫卡點對進出人員嚴格管控,「牛專家」為草料短缺犯了愁。馬冠軍得知情況,立即安慰張振田:「別擔心,我來辦!」
  • 第一書記的初心 第一書記的店
    在大連市城區,「第一書記的店」、「第一書記大市場」,正被越來越多的居民所熟悉,也開始越來越深地札根於城市生活。這是大連駐村第一書記們在社會愛心力量的助力下,探索出的一種消費扶貧新模式,不僅有效解決了「農民賣菜難、居民買菜貴」難題,更在源源不斷地匯聚全社會助農、扶貧、幫困的愛心力量。
  • 「我的扶貧故事」「有事就找馬書記」丨興義市捧乍鎮小寨村第一...
    2017年9月13號下午,我突然接到局黨委的電話,準備安排我單位對口幫扶的捧乍鎮小寨村任第一書記。想到自己不善於做群眾工作,家中父母年事已高且孩子嗷嗷待哺,我定然是不願意的。但既然是黨組織的決定,作為一個黨員,我還是於9月15日被成為小寨村裡的「馬書記」。5月30日,馬書記到小寨村中溝組張忠秀家六一慰問剛到小寨,大家都叫我 「馬書記」。
  • 【徵稿選登】紅馬特色 龍馬精神——記首屆紅古馬拉松比賽
    作為2019年咱大蘭州賽事的收官之舉,紅古半程馬拉松於11月10日盛大舉行,這是繼熱熱鬧鬧的蘭馬、新(區)馬、西(固)馬等系列重大賽事之後,跑者的又一次狂歡。比賽當天氣溫在5度左右,不怕,這是跑友們喜愛的溫度,因為他們的激情滿滿,渾身散發的熱量,足以沸騰整個城區。4輛滿載大神與跑渣的大巴,凌晨5點半浩浩蕩蕩從蘭州出發,一路向西與親戚們匯合。
  • 駐村第一書記的「公車」
    新華社鄭州12月9日電題:駐村第一書記的「公車」新華社記者韓朝陽、馬驍駐村第一書記張書濤開進村的老福特是自家的私車,卻也成了曾莊村鄉親們的「公車」。張書濤是濟源示範區黨工委宣傳部派駐曾莊村的第二任駐村第一書記,2018年6月,他被選派駐村時,第一任駐村書記成富營就對他說,私車就是村裡的公車,捎人帶物是常事。張書濤倒不怕捎人帶物,他擔心的是通往曾莊村的山路不好走。
  • 臨沂市第二屆「最美第一書記」評選結果出爐
    為深入挖掘和廣泛宣傳第一書記先進典型,引導和激勵全市第一書記再接再厲,紮實助推鄉村振興,2019年8月,市選派第一書記工作辦公室、臨沂日報報業集團聯合開展了臨沂市第二屆尋找「最美第一書記」活動。活動在基層推薦的基礎上,綜合縣區、市直部門評價,年度考核和日常表現,評選出60名「最美第一書記」。
  • 紹興市委書記馬衛光探路「越馬」
    10月20日上午,紹興市委書記馬衛光實地檢查2020紹興國際馬拉松賽線路及環境整治工作。馬衛光一行實地檢查了洋江西路與後墅路交叉口(軌道交通二號線後墅路站)、解放大道鳳林路口(軌道交通一號線鳳林路站)、袍中路與二環北路交叉口、府山公園、勝利西路與杭紹臺高速交叉口、綠雲路與鳳林西路交叉口等節點以及越馬起終點環境提升工作
  • 【瀋陽市駐村第一書記訪談:新民市馬戶屯村第一書記 李偉】
    我們瀋陽市湧現出了一大批優秀的駐村第一書記,他們紮根農村基層,舍小家,顧大家,在脫貧攻堅一線辛勤耕耘、默默奉獻。協助貧困村屯發展經濟產業,利用先進的網際網路+思維增加群眾收入,讓農村舊貌換新顏。為展示我市扶貧攻堅、發展特色農村經濟的建設成果,弘揚「駐村第一書記」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在扶貧攻堅的一線,腳踏實地苦幹實幹的精神,瀋陽電視臺特別策劃「誰不說俺家鄉好 瀋陽市駐村第一書記訪談」節目。今天走進我們全媒體會客廳的第一書記是——新民市馬戶屯村第一書記 李偉
  • 第一書記林丹丹:老鄉們的「小妹書記」
    25歲的河池市鳳山縣鳳城鎮鳳陽社區駐村第一書記林丹丹,曾經是2017年上海市市級優秀畢業生。畢業那年,她放棄上海的優厚待遇,回到家鄉廣西,奮鬥在脫貧攻堅一線,老鄉們都親切地稱她「小妹書記」。後來因為工作表現較好,組織上把她調整到更偏遠的隆梅村當駐村第一書記。但一開始,村民們並不接受這位行動不便的第一書記。林丹丹:「我語言不通,他們都說壯話,大家對我的印象可能都是覺得這個女孩子那麼年輕,也做不了什麼。」在村幹部的幫助下,林丹丹從力所能及的事情做起。
  • 第一書記的備忘錄——記彭山區保勝鄉金崗村「第一書記」餘勇
    村裡人都說餘書記已經將我們金崗村當成了自己的家,每天走東戶串西戶的,村裡的一草一木都是他熟悉得不能再熟悉了。今年44歲的餘勇,2015年7月被組織選派到彭山區保勝鄉,2017年5月任保勝鄉金崗村第一書記。彭山區保勝鄉金崗村地處於彭山區西北部,幅員面積7.8平方公裡,轄區內有10個村民小組,總人口908戶、2778人,其中中共黨員98人,佔總人口的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