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古老的彈撥樂器當中,中阮佔有重要的一席之地,不僅因為其歷史悠久,還因為其演奏能夠使樂曲更加飽滿豐富,但是這就需要演奏者能夠對其左右手演奏技巧掌握的相對熟練,才能夠根據樂曲需求準確獲取音色,並且能夠根據不同變化的因素及時運用對應技巧對其進行調控,從而表現出更為驚人的樂曲效果。
關鍵詞:中阮;演奏;左右手;音色;技巧;彈撥
在傳統的中國社會,文人雅士都講究對琴棋書畫的研習,即便是到了當代,琴棋書畫依然是備受大家推崇熱愛的藝術文化,尤其是音樂,它既是人們精神需求的藝術文化,同時也是一種重要形式的社會禮制。相較於民族樂器當中的古琴和琵琶,很多人對於「阮」可謂是聞所未聞,也時常會將其誤認為是琵琶。阮自漢朝傳入中原以來,在歷經了鼎盛時期的唐朝之後,雖然在明清時期一度被大家忽略,但是這數千年的坎坷之路卻得幸於專業人士的堅持探索研究,終得以留存至當代社會。關於阮,不得不提到漢武帝時期的烏孫公主,在《琵琶賦》這本由東漢傅玄所記錄的續載當中記錄了阮的出現,當時漢武帝在烏孫公主和烏孫之前,特命熟識音樂的能人巧匠特製了一種能夠在馬上彈奏的樂器以解烏孫公主遙途思念之情,「琴琵琶」便是此種樂器,自然也就是最初的「阮」。由此我們看出,在中國古老音樂文化當中的彈撥樂器之一就是阮。
一、中阮概述
琴碼、琴頭、圓形共鳴箱以及直柄是構成中阮的基本要素,對於這類需要通過彈弦發出聲音的樂器,現代社會相較於古代傳統彈撥方式稍作了些改善,用假指甲來替代直接用手指彈撥的方式。中阮與琵琶由於在演奏技巧方面極為相似,所以其所使用的彈撥假指甲也都大體相同,但是他們之間也存在一定的不同之處,這主要是因為琵琶弦比中阮弦要相對較細,致使彈琵琶所用的假指甲也比彈中阮所用的假指甲相對較薄,由此,才能確保中阮在演奏時所發出的聲音更為渾厚、明亮,這也是中阮能夠在大型或者小型樂隊當中發揮橋梁作用的關鍵原因之一,它是主奏彈撥聲部中非常重要的樂器之一。
二、中阮左手演奏技巧與音色的關係
就中阮的演奏技巧而言,其中左手演奏主要是基於對抬指按弦的基本掌握上對其運用各種變化的演奏手法使其能夠呈現出不同聲音效果的演奏技巧。
1、推拉弦與音色的關係
在中阮的演奏過程中,需要將手指放在同一品位上通過推弦和拉弦發出變化音高而呈現出滑音效果的推拉弦技巧。其上滑音主要是通過將弦在彈奏時或者彈奏後拉起而形成,而其下滑音主要是通過在彈奏前將弦拉起,而將弦放回原處時已經完成該節奏彈奏,由此來形成。音樂是進行是決定推弦與拉弦速度快慢的主要因素。當需要展現有稜角的節奏時,可以通過快速的推拉弦來實現,而需要展現偏柔的節奏時,則可以通過較緩的推拉弦來實現,這樣就可以通過掌控速度的快慢來實現對不同效果的需求。
2、滑弦與音色的關係
如果想要利用中阮發出的音色具有光澤的同時其滑音痕跡較小,就感覺像是很順暢的唱著柔和的歌曲一樣,那麼就需要確保其音與音之間能夠形成順暢、柔滑的滑行,這時就需要中指一直在品味滑動過程中一直按壓在琴弦上面,這樣來形成上滑或者下滑,這種滑音效果所需要的就是對滑弦技巧的掌握。
3、打弦與音色的關係
在中阮表演過程中,時常會出現具有鮮明色彩對比的音色效果,而要形成這種效果,就需要右手在左手擊打琴弦的瞬間不進行演奏,這時就能夠由於琴弦的振動是通過琴弦被手指擊打形成的聲音振動而產生的琴弦共鳴,所以能夠使其演奏技巧效果呈現出與其他技巧有著非常鮮明的對比。
4、帶弦與音色的關係
帶弦是指琴弦被左手撥動而右手不參與演奏的技巧方式,一般帶弦出現的同時打弦也會出現。
5、吟弦與音色的關係
吟弦是較為靈活的一種演奏技巧,不僅因為吟弦的手法在傳統風格的樂曲中變化非常的多,還因為它的出現是需要依據樂曲的節奏快慢來決定琴弦的拉放頻率,一般弦的拉與放主要是通過左手在右手進行音符彈奏的同時反覆進行的一個動作,在吟弦技巧的演奏下,其波動會由於其彈奏音的餘音而產生。吟弦最關鍵的技巧就是需要確保琴弦被左手指拉放的動作頻率能夠保持均勻,這樣才能夠形成富有韻味的聲音效果。
三、中阮右手演奏技巧與音色的關係
1、掃、拂與音色的關係
中阮演奏中所使用的掃、拂技巧最關鍵的一點是需要對三條或者四條弦同時進行彈或者是挑,這樣就能夠使形成的聲音為三個音或者四個音的綜合,對於這種同時由三個或者三個以上音所形成的音通常大家將其稱之為「和弦」,可以說,既可以單獨對掃拂技巧進行使用,同時又可以將其與其他技巧結合運用以形成能夠滿足不同演奏需要的多種聲音,以此來促進樂曲的表現力和內涵的表達呈現,使樂曲中所需要向觀眾表達出的或激昂、或悲哀、或高亢的情感得以充分刻畫。以下幾方面是掃拂技巧練習時所需要準確做到的內容:
首先,相較於雙彈跳動作而言,右手做運用更大的動作來完成掃佛,其比率應該掌控在一倍甚至以上,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說雙彈或者雙挑擴大後的撥弦軌跡和動作幅度就是下掃和上拂。其次,在執行掃佛動作時為了能能夠是和弦能夠更加突出其上方音,可以通過右手稍緊的持以撥片,並且還需要注意要比平時更深的完成撥片吃弦。第三,右手手腕完成三條或者四條弦的撥動時,小臂和大臂在迅速用力的過程中需要注意其協調支點為右手手腕,並且其
右手所使用的力度大小控制需要通過不同強弱要求的各弦需求而定。一般在初學者完成此項技巧時,其力度常常不容易掌控,會出現或強或弱的情況,所以說右手在掃佛過程中所使用的力度需要通過邊聽邊練來實現。
2、劃音與音色的關係
我們通常所說的琶音就是中阮演奏中的「劃弦」,它主要分為上劃與下劃兩種,一般上劃會更多的應用在實際的演奏過程中,而右手需要通過手持撥片來形成低音到高音的順次,進而實現對上劃和下劃的區分,我們經常能夠在優美且速度較慢的歌曲當中看到此技巧的應用,比如說為了呈現水面碧波蕩漾的情況、飄忽流動的行雲,嫩柳在春風的拂動下搖擺等等。
結語
我國的民族文化特徵在具有濃厚歷史文化氣息的中阮中得以完美體現,它不僅在現代音樂中佔有重要的地位,並且在古代歷史長河中也是非常重要的樂器之一。為了能夠根據樂曲內容呈現出更加豐富的情感和畫面,需要中阮演奏者在熟練掌握演奏技巧的同時能夠將自己對於樂曲的情感和想像充分融入到當中,從而呈現出更為自然、動聽優美的音樂演奏。
參考文獻:
[1]張玉芝.論中阮的演奏藝術——豐富的演奏技巧[J].魅力中國,2011(5).
[2]許敏.淺談中阮的演奏與發展[J].大眾文藝,2010(11).
[3]李思囡.淺析當今中阮的表現形式及在樂隊中的發展前景[J].北方音樂,2013(10).
文章發表於中國知網,經作者胡銳老師的首肯,分享在中阮公眾平臺。
胡銳,青年中阮演奏家,畢業於西安音樂學院,現任陝西藝術職業學院音樂系民樂教研室副主任、阮專業教師;陝西省民族管弦樂學會阮專業委員會秘書長。曾師從於中央音樂學院徐陽教授、上海音樂學院吳強教授、西安音樂學院王慧副教授、宋楠老師習阮;師從周煜國教授、吳延教授學習作曲指揮理論。其中創作的中阮獨奏曲《醉花陰》獲得2017年陝西省文化廳舉辦的民族器樂新作品大賽二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