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一個不能忘懷的日子
清明節被稱為「節」,是因為兩個意思,一是二十四節氣之一,二是中國傳統的節日。
曾子說:「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看來這種清明祭祀的傳統,在春秋戰國時候就有了,應該是孔子發展「周禮」的一部分。
人類是習慣於遺忘的,而有了清明,就能使人不斷重複對先祖、對英雄、對逝者進行哀思,追憶,然後自省,修正。
《論語》:「宰我(人名)問:『三年之喪,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為禮,樂必崩。陽穀既沒,新谷既升,鑽燧改火,期可斯矣。』子曰:『食夫稻,衣夫錦,於女(汝)安乎?』曰:『安』。曰:『女安,則為之!夫君子之居喪,食旨不甘,聞樂不樂,居處不安,故不為也。今女安,則為之!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後免於父母之懷。夫三年之喪,天下之通喪也。予也有三年之愛於其父母乎?』」
意思是:父母逝去後,子女要守孝三年,宰我說三年太多了。孔子說,父母生養我們,三年我們才能脫離父母的懷抱,父母逝去以後我們難道不能用三年的愛來回報嗎?
現在的人對待祭祀更是沒有這方面的作為了,多虧還有清明在啊!才能讓我們在每年的這一天回憶起父母、先祖的好處,才能很好地保持孝道。
有人疑問,特別是外國人不理解,中國人每年在這一天孜孜不倦的去祭拜祖先,難道真的會得到祖先的庇佑嗎?
其實他們甚至一些中國人不明白這個道理,因為對於大部分中國人來說:他們沒有死去,只是換了一個地方,換了一種方式活在了我們心裡。清明祭掃是說明我們沒有忘記他們。
清明,也是一個讓我們回憶起一切的日子,讓我們幼時眺望未來,瞻仰先輩,憧憬美好;中年恪守道德,勤儉持家,上孝下承;老來發揚祖訓,傳授經驗,發揮餘光。它讓我們記得來處,記得祖輩,一代代傳承下去。
每一個活過的人,都會留下一點足跡,一點光亮。或許是一顆巨星,也或許是一把火炬,最起碼也是一支燃燒自己照亮別人的蠟燭。
因此清明對我們來說:一是記得先輩的好;二是讓子孫,讓他人記得我們的好。這也是清明節祭祖的本義。
如今我們能在困境中重拾生活的勇氣,其實就是這個道理,就是來自於祖先的祝福。
清明也是提醒我們不能忘本
人的生命嚴格意義上來說,是不會消亡的,所謂的「死」只是人肉體的損壞和腐朽,人的靈魂一定會變成另一種生命形式,因為只有這樣世界才不斷地循環往復。
有人說,人的一生會死三次:第一次是他斷氣時,從生物學上他死了;第二次是人們來給他送葬,懷念他的一生,在社會上宣布他死了;第三次是最後一個還記得他的人,把他忘記了,那個時候,他在這個世界上就沒有一點痕跡了,這才是真正的死去了。因此說,清明,便是一個直面死亡的日子。
農村的春節也是一個團聚的日子,在農村一起過春節的不但是鮮活的一家人,還有被請回家的「祖先」。
而清明則直接就是面對失去的「先人」,清明祭掃就是提醒我們不要忘記我們的「來處」,因為只有這樣才是:不忘本。
今年的清明是一個更加特別的日子
疫情基本過去了,我們的生活也在逐漸恢復之中,看到世界上深受新冠肺炎其害的國家,我們暗自慶幸生在中國,我們應該知道:
哪有什麼歲月靜好,只是因為有人替我們負重前行。
哪有什麼超級英雄,只是因為有人替我們扛起生命。
山河仍在,烈士不返。
他們把我們送到開滿鮮花的春天,
自己卻在冬季長眠。
清明,這個特殊的日子裡,
我們靜靜默哀,
深深懷念!
英雄、英靈、英魂,
光輝永駐,燦爛人間。
他們的名字,總有人記得,
他們的故事時刻響在耳邊。
就在今天,
共和國的國旗降下一半。
在我們生命的最深處,
祭奠出最美的光環。
中國沒有忘記,
人民不會忘記,
直到永遠!
清明節,讓我們為逝去的親人,為共和國的英雄,點一盞心燈,獻一捧菊花,燃一炷心香,寄託無盡的哀思與懷念,送去無盡的祝願:祝一切安好,日月同輝,青山共眠,愛在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