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後三年,是我省開放合作力度最大、成效最顯著的時期。
堅持「大開放促大開發、大開放促大發展」的思路,三年來四川緊緊抓住西部大開發、災後恢復重建和新一輪國際國內產業調整轉移等重要機遇,把全省經濟工作和全部工作都與開放結合起來,加快承接產業轉移,加大招商引資力度,有力促進了全省經濟止滑提速、鞏固回升。
這三年,是四川利用外資數量最多、引進國內省外投資最多的時期:引進內資,連續三年每年跨越一個千億元臺階;實際利用外資,年均增速達69%;世界500強企業入川,2007年有111家,去年底躍升至161家;在38個國家級綜合專業博覽會中,西博會投資籤約額繼續保持第一……
三年重建,內陸省份變為開放前沿。
今年春節剛過,就有10個投資總額近7億元的電子配套項目集體落戶成都。「富士康、仁寶、緯創已經來了,我們再不加快就晚了。」在加百裕(崑山)電子有限公司總經理尹光鎔看來,電子信息配套企業「西進」勢不可擋。
4月28日,韓國現代汽車攜商用車品牌、技術和管理強勢入川。
經受地震重創的四川,卻在重建中崛起,贏得省外、國外投資者的青睞。
突圍危難之中強化開放力度
在四川建設西部經濟發展高地戰略中,充分開放合作是重要一環。「三向拓展、四層推進」:突出南向,加強東向,暢通西向;擴大區域合作,強化次區域合作,促進泛區域合作,積極參與國際區域合作——如此一來,四川這個內陸盆地將變成中國向西、向南開放的前沿陣地。突破口則是承接產業轉移。
正當全省滿懷信心全力實施大開放戰略時,汶川特大地震和全球金融危機疊加降臨。
「堅持省委九屆四次全會重大部署和奮鬥目標不改變,堅持實現全省年度主要目標任務的決心不動搖。」震後兩個月召開的省委九屆五次全會如是宣言。化作具體行動便是:堅定實施充分開放合作戰略,加快承接產業轉移。
突破重圍,四川對外開放在複雜多變的環境中開創新局面。
積極「請進來」,展現「機遇的四川、安全的四川、日新月異的四川」,讓更多知名外資企業對四川更加關注。震後不到一個月,110多家跨國公司的全球總裁或中國區CEO訪川,籤訂57億美元投資合同。
積極「走出去」,分享巨大商機。2008年9月26日,這一天起,省領導陸續率團出訪,將四川人民的感恩之情和災後重建市場帶到18個援建省市,共籤約項目464個,投資總額達2039億元,創歷次投資促進活動之最。
因地震推遲5個月舉辦的第九屆西博會,成功籤訂項目投資金額3004.52億元,籤約和參會人數創新高。與會的上萬中外客商看到了一個更加堅定對外開放合作的四川。
造勢投資便利化保持領先
把握住開放合作的種種契機,需要創造出自身的綜合比較優勢。
破除物流成本高企的瓶頸,一場前所未有的交通大會戰在四川展開,目標直指西部綜合交通樞紐,變「蜀道難」為「蜀道通」,使四川作為新歐亞大陸橋與南亞、東南亞國際大通道重要交匯點的優勢進一步凸顯。
「重汽布局綿陽,不僅為支持災區,還可通過四川輻射東南亞。」中國重型汽車集團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助理顏家智說。
從觀念到機制、從產業到環境全面升級,四川開放動力強勁,承接產業轉移加速前行。
全面放開基礎產業和製造業,全面開放服務業,入川投資機會越來越多。同時,四川在行政效能服務方面進行大膽探索,審批事項由1122項減少到了486項,審批時限平均提速37.9%,成為全國行政審批事項最少的省份之一。一系列改革,使四川投資便利化程度始終保持全國領先地位。英特爾、富士康等跨國巨頭進入西部,均將四川作為首選地。
圍繞「7+3」產業,精心布局50個成長型特色產業園區,建設我省承接產業轉移的優勢載體;再加上資源、科教、人力資本供給、產業基礎、市場以及政策優勢等,構成四川綜合比較優勢,造就投資「窪地」。去年9月至今,就有6個世界級電子巨頭落戶四川。
好戲大幕開啟:電子信息、汽車、油氣化工三大產業正在強勢崛起。四川有望成為全國第三個產值過萬億的電子信息大省。
展望開放新空間方興未艾
未來的舞臺,更值得期待。
我省將再造一個「產業成都」,建設天府新區,作為示範區的新川創新科技園合作協議已經籤署,起點更高、合作機制更新,必將創造出西部對外開放合作新範例,吸引更多的外資進入西部、進入四川。
四川正通過對口援建特殊通道,創造區域經濟合作新模式。截至去年10月底,在與18個對口援建省市的共同努力下,我省24個特色產業園區應運而生。初步統計,我省與援建省市共籤署產業項目698個,協議金額達523.77億元。省發改委表示,14個援建省市已分別與省政府和受援縣籤署了長效合作協議。
今年3月,《成渝經濟區區域規劃》獲國務院原則性通過。業內評價,成渝經濟區的作用可能不亞於長三角和珠三角,它對改變中國西部的經濟地理版圖、改變西部目前的發展格局,激活西部發展的各種要素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
直奔成渝,當月便有70家沿海企業來到樂山和涼山,兩場對接會,籤約上百億元。4月27日,50家韓國企業抱團入川。「立足成渝經濟區,發展大有可為。」韓國貿易投資振興公社副社長郭東運說。
中國西部最具活力、吸引力和競爭力的新的經濟增長極,魅力已現。
本報記者 曾小清 實習記者 萬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