摸骨、看相、尋找遺傳密碼……何以追溯人類祖先家譜?

2020-12-23 中國科普博覽

出品:科普中國

製作:慄靜舒(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

監製: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

你的家裡,是否有一本泛黃的家譜?裡面記載的許多名字雖然陌生,但其承載的個體與你有著親密的血緣關係。

普通人的家譜往前追溯三五輩,就往往讓後人感到複雜難辨。那些古人類學家,縱跨百萬年甚至更長時間尺度,橫覽撲朔迷離的親緣關係,僅憑一些散落的殘骸斷骨,又如何編寫人類祖先的"家譜"?

第一步 摸骨、看相

化石保存至今,往往被複雜的埋藏過程改造得支離破碎,所以研究者獲取到的多是零星的人骨片段,諸如幾顆牙齒(中學歷史教科書開篇提到的元謀人,實際上就是根據兩顆牙齒而命名的),胳膊或者大腿骨,腳趾頭,手指頭……對於化石的觀察、種屬與部位鑑定、測量與比較,是研究人類遺骸的第一步。

據說,古人類學家賈蘭坡先生有個習慣,常常在兜裡揣幾塊人類化石,反覆地摸索與感受,以增進對古人類骨骼的了解。雖然現在的學者不再被允許將化石揣到兜裡,但是識骨尋蹤的基本功訓練絕不可免。如果連人和動物化石都傻傻分不清,是大腿還是胳膊的問題也沒弄明白,那麼何談下一步的研究。

當然,如果足夠幸運地發掘出完整的遺骸,那麼就可以輕鬆愉快地完成第一步了。可惜天公不作美,這種送分題出現的概率很低,不論是我們所知的北京猿人化石,還是人類的"老祖母"——南方古猿露西的化石,都是古人類學家們在長期野外調查與發掘中,找到碎片才拼出來的相對完整的遺骸。

有時候,僅僅找到頭骨,也足以讓古人類學家們歡呼雀躍,因為頭骨蘊含著其他部位難以比擬的豐富信息。看面相就能找到很多信息:比如面相是像現代人類還是更像猿類,頭骨是否渾圓,腦容量有多大,牙齒是否原始,等等。而高解析度工業CT技術、3D復原、幾何形態量化各個微小解剖部位等手段,使得古人類學者從頭骨中獲得了更多的形態數據。之後,通過對數據進行分析,就能繪製出人類祖先的系統發育樹。

但是,通過這種方式繪製出的家譜,存在著顯而易見的局限性。萬一有些古人類,只是長得顯老呢?

2015年,一個古人類研究團隊宣布,在南非找到了當地最早的古人類——納萊迪人(Homo naledi),因為納萊迪人具有許多原始古人類特徵,比如較小的腦容量與南方古猿的相當,研究者推測這些古人類的生活年代距今約300萬年。

兩年後,綜合光釋光、古地磁、鈾系等多種測年法得出的年代數據,卻讓大家大吃一驚,距今300萬年的納萊迪人實際上只有約30萬年的年齡(距今約33.5萬至23.6萬年)——納萊迪人並不是南方古猿的競爭對手,而是尼安德特人的鄰居。由此可見,僅僅根據面相判斷發現的頭骨是原始還是現代,是無法真正得知其所處的演化位置的。畢竟,長得顯老,也不是納萊迪人的錯啊!

再比如在30萬年前的非洲大陸,一些原始人類的頭骨和早期現代人頭骨的解剖學特徵有一定的關聯,可以說同時具備"原始"與"現代"的特徵,而古人類學家也很難真正找到令人信服的、可以統一區分的標準。不僅如此,實際上在人類演化的各個階段,比如處於直立人至智人階段大多數古人類化石,都難以根據其骨骼形態特徵而判斷誰古老、誰年輕。

所以說,再高級的摸骨、看相,也是遠不夠的。

第二步 請問,您老高壽?

如上文所言,測年結果改變了納萊迪人的演化位置,也正是因為年代不清楚的原因,導致學術界對很多標本的重要性都存有疑問。古人類學家高星曾說過,"年代的準確性,對研究不同地區的古人類間的演化過程、時序和遷移路線等方面,可以起到決定性的作用。"

但是,獲取年代數據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在古人類研究中,能夠獲取到的年代一般分為"絕對年代""相對年代"絕對年代一般指直接在化石上測得的年代。但考慮到古人類化石的稀有性,很少會有學者慷慨地拿出標本讓年代學家打洞磨粉(取樣)。雖然捨不得人骨"套"不到信服的數據,但是目前大多數學者們仍會選擇更為保守的"相對年代"。

相對年代的測定,包括對化石出土的層位,和化石一起出土的哺乳動物、文化遺物,化石中填充的沉積物等進行測年。正是因為用來測年的對象不同,往往會出現一個遺址、多個年代數據結果。同時,由於測年技術的不斷改進,很多古老的遺址,也常常出現出時而老、時而新的年代數據。

北京猿人遺址發現於1921年,算是最早發現於我國的古人類遺址,但直至今日,仍然不斷地有新的年代數據刷新之前的記錄。2009年《自然》雜誌就曾以封面文章的形式,刊登了一個新的年代數據(距今約77萬年,在此之前一般認為北京猿人遺址距今約50萬年),將北京猿人置於"一個更冷的新年代",對北京猿人的耐寒能力提出了挑戰。

同樣在1921年,非洲首次出現了古人類的蹤跡。一群礦工在尚比亞布羅肯山發現了一個原始的顱骨,後來被命名為卡布韋人。古人類學家根據其頭骨以及後來發現的人類骨骼,將其歸入海德堡人。而學術界認為,海德堡人可能是歐洲尼安德特人與非洲現代人最後的共同祖先。

近日,《自然》雜誌的一篇文章,公布了最新的年代數據。不同於"變老"20萬年的北京猿人,卡布韋人"年輕"了20萬年(距今約32.4-27.4萬年,在此之前一般認為距今約50萬年)。

也就是說,以卡布韋人為代表的這一支海德堡人,曾與智人祖先、納萊迪人、尼安德特人等,同時出現在非洲南部?那祖先這一假說,豈不不攻自破?卡布韋人,究竟是怎樣的存在?

第三步,遺傳密碼哪家強?

基因檢測,可謂當今家喻戶曉的親子鑑定黑科技。如果說近二十年來,是哪項研究徹底改寫了許多古人類演化故事,非古DNA研究莫屬。David Reich在《人類起源的故事》中,甚至將古DNA研究視作繼碳十四測年之後的第二次考古學科學革命。似乎只要能提取到DNA信息,很多關於親緣關係的問題就有了答案。

根據基因研究,學術界提出"非洲多地區起源說(African multiregionalism)",即在40萬年—1萬年間,由於氣候原因,非洲大陸被分割成不同的生態區域,生活在不同區域的不同種群的人常常處於半隔離狀態獨立演化,並產生基因變異;但是隔一段時間,這些人群就會在交界點上發生基因交流,頻繁的基因交流最終產生現代人類。2020年年初,有研究團隊在現代西非人基因組中,發現平均有6.6%到7%的古老基因來自一種"幽靈"古人類群體,這個群體可能就是當初人群基因交流的證據。

而在關於卡布韋人的研究文章中,研究者也不免猜測,和智人祖先、尼安德特人、納萊迪人等古老人群生活在同時代的卡布韋人,也許就屬於這樣的"幽靈人群"。

不過,古DNA信息極容易被降解,如果降解到一定程度,再先進的DNA測序手段也無法檢測。距今約700—900萬年左右,人與猿就走到了揖別的岔路口,但是迄今為止人類最古老DNA證據,也不超過40萬年。

2019年,《自然》發表一篇題為《DNA,請挪步:輪到古蛋白登場揭示人類史了》的報導,似乎帶給了學術界新的希望。

同樣保存了遺傳密碼的古蛋白質,似乎比古DNA更加穩定,能夠保存的時間更久,留下來的概率也更大。古生物學家們甚至在距今1.3億年前的始孔子鳥羽毛化石中,發現了保存至今的角蛋白。難怪有些樂觀的學者們認為,未來,古蛋白質組學有希望解鎖整棵人類演化樹。

從利用古蛋白在骨骼碎片中尋找人類骨骼、鑑定人類遺骸性別,到僅僅憑藉蛋白質序列,就鑑定出夏河丹尼索瓦人,再到從距今180萬年格魯尼亞的德馬尼西人遺骸中提取到古蛋白序列,看起來,古蛋白質研究確實勢不可擋。

2020年4月,《自然》再次發表了參與夏河丹尼索瓦人鑑定工作的Frido Welker及其團隊的研究成果,此次被研究的先驅人(Homo antecessor),一般被認為是最早到達歐洲西部人科成員。根據曾經對骨骼、牙齒形態的研究,研究者認為先驅人既與尼安德特人有相似點,同時具有部分早期現代人的特徵,這導致無法判斷先驅人與直立人、尼安德特人以及早期現代人的關係。

而在新的研究中,研究者不但在牙齒中提取到了古蛋白組信息,並且將蛋白質序列與來自喬治亞的直立人、現代人的同類蛋白質進行比較,進而將先驅人放置到人類演化樹上相應的位置,即先驅人是後來中晚更新世的古人類——包括現代人、尼安德特人和丹尼索沃人——的一個關係親密的姐妹譜系。

但是不置可否的是,古蛋白研究和測年技術、古DNA研究面臨同樣的問題,那就是對標本的破壞性。同時,蛋白種類繁多,序列及其結構較DNA也更為複雜,所以在實際操作中仍然困難重重。例如,蛋白質不能夠像核酸序列一樣擴增,故檢測靈敏度有限,對樣本中蛋白含量要求較高。此外,對於降解較為嚴重的樣本,很難得到完整的肽段信息用於測序。

不過,我們也看到,化石本身並不具有智慧,只有靠著一代代學者對這些牙齒和碎骨進行多學科分析、多角度探索,我們距離人類祖先圖譜的完成、距離人類演化的真相才能越來越近吧。

參考文獻:

1. Wu X J, Crevecoeur I, Liu W, et al. Temporal labyrinths of eastern Eurasian Pleistocene humans[J].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2014, 111(29): 10509-10513.

2. Berger L R, Hawks J, Dirks P H G M, et al. Homo naledi and Pleistocene hominin evolution in subequatorial Africa[J]. Elife, 2017, 6: e24234.

3. Shen G, Gao X, Gao B, et al. Age of Zhoukoudian Homo erectus determined with 26 Al/10 Be burial dating[J]. Nature, 2009, 458(7235): 198-200.

4. Grün R, Pike A, McDermott F, et al. Dating the skull from Broken Hill, Zambia, and its position in human evolution[J]. Nature, 2020: 1-4.

5. Reich D. Who we are and how we got here: Ancient DNA and the new science of the human past[M].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8.

6. Henn B M, Steele T E, Weaver T D. Clarifying distinct models of modern human origins in Africa[J]. Current opinion in genetics & development, 2018, 53: 148-156.

7. Durvasula A, Sankararaman S. Recovering signals of ghost archaic introgression in African populations[J]. Science advances, 2020, 6(7): eaax5097.

8. Warren M. Move over, DNA: ancient proteins are starting to reveal humanity's history[J]. Nature, 2019, 570(7762): 433.

9. Welker F, Ramos-Madrigal J, Gutenbrunner P, et al. The dental proteome of Homo antecessor[J]. Nature, 2020: 1-4.

10. Pan Y, Zheng W, Moyer A E, et al. Molecular evidence of keratin and melanosomes in feathers of the Early Cretaceous bird Eoconfuciusornis[J].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2016, 113(49): E7900-E7907.

11. Chen F, Welker F, Shen C C, et al. A late middle pleistocene denisovan mandible from the tibetan plateau[J]. Nature, 2019, 569(7756): 409-412.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中國科普博覽立場

相關焦點

  • 北京人是中國人的祖先嗎?
    從遺傳基因看人類祖先 隨著科學的進步,人們試圖用人類遺傳密碼去解答下面的問題: 1、人類是否有一個共同的祖先?人類是否是同一個家譜的不同分支?曾經存在一對人類共同的父親——亞當和夏娃嗎?
  • 中年男子沾花惹草,結果胯下奇癢難耐,偶遇摸骨相師一語道破天機
    故事:《摸骨先生》作者:南極企鵝相由心生,相信這句古語很多人都聽過,從一個人的體貌特徵,基本上就能看出,一個人的性格等內在特徵,當然,普通人也許不能看出其他人的種種,所以自古就有算命看相,具備這種技藝的高人,而相學又有很多分支,摸骨就是相學中,一個比較偏門的技藝
  • 人類非洲老祖母存在嗎?
    線粒體DNA雖然只是人類基因組的極小一部分,但是它有母系遺傳的特性,也就是說線粒體DNA會從母親傳給女兒,女兒會再傳給她的女兒,因此利用線粒體DNA就可以往回追溯,進而還原出一個人類的母系系譜
  • 家譜文化的起源
    中國家譜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夫家有譜、州有志、國有史,其義一也」,清朝著名史學家章學誠更是把家譜與國史、方志相提並論。家譜,亦稱族譜、宗譜、家乘、通譜、統譜、世譜、支譜、房譜等等,名稱各異,其內涵是同一的,只是外延有所區別而已,現在一般統稱家譜或族譜。家譜是系統記述某一同宗共祖的血緣集團世系人物或兼及其他方面情況的歷史圖籍。
  • 世界上最古老的人類DNA在一顆80萬年前食人者的牙齒中發現了!
    這是在西班牙發現的Homo antecessor(現代人類的古老親戚)的骨骼遺骸。研究人員最終將之前未知的人類祖先命名為「人類前輩」。因為這些骨頭是歐洲發現的最古老的人類化石之一,一些研究人員推測,人類前輩可能是尼安德特人、傑尼索瓦人和現代人難以企及的共同祖先。
  • 狗為什麼喜歡吃人類的屎?這要追溯到幾萬年前!
    狗狗是人類的好朋友,也是所有動物中與人類最親近的動物,如果人類移民只能帶一種動物,那麼非狗莫屬!但是狗狗為什麼喜歡吃屎呢?很多人對狗吃屎都習以為常,好像狗天生就會吃屎一樣,還別說,狗吃屎真的是天生的本能行為,那麼為什麼會有這種行為呢?
  • 易經64卦與64個DNA遺傳密碼吻合,古人早已預料人類的秘密?
    易經64卦與六十四個DNA遺傳密碼符合,古代人早就意料大家的密秘?微生物遺傳密碼DNA是由奧斯瓦爾德·埃弗裡(O,Avery)等人到1943年第一次被識別出來了。接著,基因遺傳的分子結構原理――DNA複製、遺傳密碼、遺傳物質傳送的中心法則、做為基因遺傳的組成部分和細胞工程宏偉藍圖的遺傳基因及其基因的表達的管控陸續被了解。
  • 千真萬確,所有生命都源於同一個祖先,人類和新冠病毒是親戚!
    如果我說你和狗是親戚,你肯定會罵我;如果我說你和蘿蔔、白菜有同一個祖先,你肯定會覺得不可思議;但如果我說你和細菌、真菌,甚至新冠病毒,總之,和所有生物都有同一個祖先,你可能會想多一點,嗯,好像說得也是那麼回事。
  • 中國家譜總目:尋找我們「根」的印記
  • 最新DNA研究顯示:人類基因中有一個神秘的、未知的遠古人類祖先
    導讀:據了解,科學家正通過一種全新的分析比較現代人類與古代人類DNA的方法,繪製人類的基因樹,並且已經取得一些新進展。現代人類(智人)似乎更早和更頻繁地與一個古老的人類祖先進行過交配。他們還發現了這位神秘的遠古人類祖先的DNA,仍然是我們現代人類遺傳基因的一部分的證據。
  • 為什麼大家族都會有家譜?
    說到家譜,就要提到它的歷史性。家譜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時期,這是有史可考的。但其實,早在黃帝時期,就有最早的雛形。之前的家譜,彼時採取繩結記法,用來表示每戶的人丁數目。後來,文字誕生,人們會把姓氏和名字刻在甲骨,龜背上,竹簡當中。
  • 家譜
    到了日照,丁肇中四處尋找族人和家譜。一番奔波後,他不僅找到族人,也見到久違的家譜。但完整的家譜只有一套,無論如何也不能讓他帶走。面對丁肇中的熱切渴望,族人決心幫他達成心願。他們立即組織起大隊人馬,連夜手抄家譜。丁肇中帶著手抄出來的家譜回到臺灣,丁觀海欣喜無比。因為距離上次大修,恰好過去了60年。他感到續修家譜已迫在眉睫。南宋理學大師朱熹曰:「三世不修譜,為不孝。」
  • 滿族人的家譜特點
    滿族人十分重視本家族的家譜。因為在清代,家譜是他們證明自己出身和旗籍的憑證,也是承繼某些世襲職位的有效法律文件。這些都與其政治地位和經濟收入密切相關。另一方面,許多滿族人的家譜中都記載著本家族如何發祥長白、從龍人關和開創基業的功績,對後世子孫來說,也是莫大的榮耀。
  • 一研究員提出:人類祖先可能是位母親
    東方網9月9日消息:湖南省常德長生生命科學研究所所長蔣松柏研究員,在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最近出版的《生命的探索與延長壽命》一書中提出:人類不是由於猿的行為發展演化而成的,而是由於猿的遺傳基因突變產生的;人類的祖先可能是位母親。
  • 基因表達、男女有別:Science、Cell等發布15篇人類遺傳最新成果
    圖:GTEx v8研究樣本及數據類型正如前文所言,科學家們多年以來就意識到,基因組並不僅僅只是編碼蛋白質的一系列遺傳密碼。它同時也是一塊巨大的「開關板」,充滿了可控制基因活性的DNA序列。 目前,GTEx項目資源正在幫助研究人員了解癌症、心臟病、帕金森症和糖尿病等常見疾病的遺傳易感性。對於本次發布的最新研究成果,在Science的核心論文中, 研究人員描述了其目標和方法,並強調了數據集中捐贈者祖先和性別的多樣性。
  • 孔子家譜首次收女性(圖)
    得遇故鄉宗親,孔祥祺萌發了尋找臺灣孔子後裔的念頭。     從大陸遷至臺灣的孔子後裔可追溯到清朝康乾年間,早前這些後裔僅被記錄在各支系族譜中,從未被錄入過總譜。     這些孔子後裔主要來自臺灣屏東、龍潭、桃園等地,分屬二十多個支派。     其中,最早從大陸遷至臺灣的孔子後裔可追溯至清朝嘉慶年間(1796~1820年)。
  • 如今「編修家譜」之風盛行,這些規矩需謹記,6種人不能列入家譜
    中國的家譜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夫家有譜、州有志、國有史,其義一也」。在中國,家譜大約有3000年歷史,素來與國史、方志並稱為三大歷史文獻。家譜是一個家族的歷史記載,是一種特殊的文獻,它記載了某一地區一個姓氏的家族歷史。對個人來說,家譜是一個人的淵源,也是一個人的根。
  • 蔣介石是如何修家譜的?他在蔣氏宗族中的輩分是什麼?
    沙孟海考證出蔣氏有史可考的祖先,是五代時始遷明州(寧波地區古稱明州)的蔣光、蔣宗霸父子。蔣介石乃蔣光的28世孫,他在《武嶺蔣氏宗譜》自稱「遷四明第二十八世孫」。蔣宗霸,字必大,五代後梁時人,一說周顯德初人,曾任明州評事,後罷官,生一子。宗霸慈善溫謹,口誦「摩訶般若波羅蜜多」,故鄉人稱其為蔣摩訶。
  • 姓氏相同可測是否有同一祖先 為修訂族譜提供科學依據
    族譜造假一度成風  中國有著以修譜尋宗為特色的「文化認祖」傳統,族譜家譜是平民百姓的史冊,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家有譜,州有志,國有史,其義一也。」清代著名史學家章學誠把家譜與國史、方志相提並論。  然而,自古以來,族譜、家譜的編修就不可能是一件百分之百準確的事。
  • 5億年前人類最古老的祖先原來是它
    道金斯推測,40億年前,人類祖先的祖先不過是一個很小的單細胞,從那時到現在,人類一共經過了40「代」。道金斯給出的證據是分子遺傳學的間接證據。有意思的是,書中還引用了一些直接證據,其中特別提到了我們的「天下第一魚」,它非常接近5億多年前人類的第18「代」祖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