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的國慶前夕,在1978電影小鎮B4劇場,廣州市增城區增江街鳳塔社區舉辦的「我和我的祖國」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文藝匯演晚會上,一群白髮蒼蒼的長者表演者分外惹人注目。大提琴、笛子、電子琴、二胡、秦琴等默契配合,配上民樂的唱法,一首《最美的歌兒唱給媽媽》贏得了在場熱烈的掌聲。與其他表演者不一樣的是,這支隊伍中,最年輕的隊員也已有62歲,最高的已經74歲。他們是由增江街河東社區、東湖社區長者組成的耆樂曲藝隊,他們用音樂演繹多彩的晚年生活,實現了老有所樂、老有所為。
曲藝隊讓大家有了「組織」
在廣州市增城區增江街,很多人都知道耆樂曲藝隊。這支活躍在社區內的曲藝隊,主要由退休老職工、閒賦在家的老年人以及部分藝術愛好者所組建而成。今年74歲的刁伯松,是耆樂曲藝隊的隊長,也是「技術顧問擔當」。刁伯松19歲學二胡,20多歲成為生產隊宣傳隊隊員。後來雖然不再從事與音樂相關的工作,但他幾十年來陸續自學了小提琴、秦琴、高胡、笛子等樂器。
辛勤忙碌了幾十年的他,在退休之後感覺到生活索然無味,每天起來,心裡總覺得缺少點什麼。「退休之後,我覺得自己很孤單,人生失去了很多樂趣。」刁伯松說。2014年,刁伯鬆散步到增江街的一個停車場時,聽到了悠揚的二胡聲。打聽之後,才知道拉二胡的也是一位退休人員。這位叫陳仕流的老夥伴,同樣苦於「無組織」,平日裡自己只能一個人自娛自樂。
於此同時,今年正好70周歲的張秀美,退休後經常在河東社區文化活動中心彈電子琴和拉二胡。刁伯松和陳仕流也偶爾會到河東社區文化活動中心活動,一來二去間,大家都相互熟悉了。三個都喜歡音樂的人,一拍即合,成立了曲藝隊。擅長統籌組織的張秀美成為了曲藝隊的副隊長,也是「外聯部部長」。
曲藝隊讓大家「老有所樂」
曲藝隊成立後,又陸續吸引了更多喜歡音樂的人參加,比如喜歡吹笛子、拉二胡和唱歌的田廣興、喜歡拉二胡和彈奏秦琴的陳滿堂、主唱「男一號」王旭輝、大提琴手曾鋒、擅長二胡、電子琴、提胡的陳良、喜歡拉二胡的王金泉和大提琴、二胡的許小平等。因為隊員越來越多,河東社區文化活動中心不再滿足他們的需求。
經過社區的努力,2017年,曲藝隊有了新的「根據地」——增江街社工服務站,也有了自己的名字——「耆樂曲藝隊」,寓意老有所樂。自從加入曲藝隊後,大家的生活都變得充實起來,每周一、三、五的下午14時30分至17時30分,是他們歡樂的練習時光。練習結束後,大家也經常一起相約喝茶,平時也會到各個地方與其他的音樂愛好者一起交流。
曲藝隊讓大家「老有所為」
隨著技術純熟,越多越多的人知道耆樂曲藝隊,開始有人邀請他們去表演,《最美的歌兒獻給媽媽》、《增城,可愛家鄉》、《梁祝》、《平湖秋月》、《雨打芭蕉》、《春郊試馬》等,都是耆樂曲藝隊的代表作。表演節目的水平雖然算不上專業,但內容通俗易懂,能使老百姓產生共鳴,大家都愛聽。讓大伙兒們印象最深刻的是,在2017年的中秋節,耆樂曲藝隊被邀請去增城頤養院表演。
頤養院的長者們都很開心,使勁拍掌,拉著大家表演了一首又一首。本來說好表演一曲的耆樂曲藝隊,最後表演了6首歌才作罷。看到他們開心,我們也開心。看到他們那麼喜歡我們的表演,我們自己也很受感動,覺得自己還能做對社會有貢獻的事情。」刁伯松說。現在,耆樂曲藝隊逢年過節,都會被邀請送戲入社區、圖書館、敬老院等。他們不僅在音樂中找到了友誼、樂趣、意義,還為社會傳播了正能量,真正實現了老有所樂、老有所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