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具結構是相當複雜的,在模具製造中,往往會遇到一些結構複雜,形狀特殊的零件,需要用拆鑲件的方法來降低其加工與維修難度。
既然是要做鑲件,首先我們要對鑲件有詳細的了解:所謂的鑲件是模具廠家口中的一種術語的叫法,但是這個叫法根據地方習慣不統一,有的稱嵌件,有的呢,習慣叫入子,它主要是鑲在模仁中的模具的配件,形狀也是跟模具配件的需要進行定做沒有固定的形狀,而且對對精密度的要求也是相對比較高的。
鑲件的邊界一般處於成型形狀的較突出部分,如模具高出來的各式各樣的臺階,如圖一;或較深陷的部分如模具上的筋或卡鉤,凹坑等,如圖二。
在較易加工的地方,是不可以拆鑲件的,因為那樣的話就直接切斷了此處的水路流通,不過要強調,拆鑲件是在加工條件不得已情況或拆了比不拆要節省明顯的加工費用時才考慮。否則,應著重考慮模具水路流通,請設計人員要比較權衡。
鑲件頂部的擊穿不可以與成型面中重要尺寸重迭,以防止鑲件重要尺寸不到位而直接影響到靠破面的改動,造成補焊加工,如圖一。
後模鑲件全部為小鑲件拼合式之拆法:
特大的模具為了減少其加工周期,也為了方便加工,一般設計思路是將整個模腔分割成幾個模塊進行同步加工。如下圖所示:
那麼如何對其進行分割呢,可從如下幾方面考慮:
1. 總體成型型腔區域的高度,將其有界分開備料不會浪費。
比如說:鑲件的整個成型區域象 「山區」。而有些鑲件的成型區域象平原,海 拔相差很大,此時則可以無條件分割,而且對水路的控制較有益。不會因為 水路離成型面太遠而達不到溫控的效果。
2. 成型型腔有較深的筋,從易加工性和排氣的要求出發,也必須將筋處模具鑲塊分割。
比方說:鑲件上有許多排加強筋,若作為自然模後,必須以較慢速度的放電加工,而拆成小鑲件則可以單獨取出,以較快的磨床加工為工藝,絕對事半功倍。
再比如:鑲件和鑲件 間有根較深的加強筋,自然鑲塊加工時須放電,且電極需要很大一塊料(板),費用極高,而拆成兩塊小鑲件,則可以用側面銑削加工的方法。
綜上所述:
分割鑲塊的基本考慮點應是根據成型面和區域的高低面以及成型面上較難成型的低凹部位。
注意點:分割鑲塊的作法在作備料尺寸時,一定要求準確。並且要求以基準角定位加工,否則將造成一定的累積誤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