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疫情耽擱了不少律師的職業轉換大計,疫情來得突然,一方面公司捂緊了口袋,暫停招聘開源節流,一方面候選人也開始觀望市場,待局勢明朗後再看機會。隨著疫情慢慢成為一種常態,凍結的職位紛紛解凍,招聘市場逐漸復甦。
最近接觸了不少律所律師,有興趣轉型公司法務,雖然法律實踐經驗不少,但面試環節基本是小白,在面試基本問題面前,完全找不到方向,導致面試效果差強人意。
這樣的情況碰多了,我覺得有必要寫篇文章盤點一下,律師在面試時經常踩的那幾個坑。
01
MOTIVATION
Q:「為什麼來應聘這個崗位?」
A:「我就想換個環境」
我團隊的招聘顧問向公司推薦候選人前,都會希望我先見一下候選人。一般我也會問候選人這個問題,如果聽到這種不成熟的回答,我也會讓他回去再想想,可見真到面試階段,面試官聽到這樣的回答,上來就是一個「X」。
雖然,我能理解這的確是不少年輕律師的心聲,但換個環境?公司會質疑:那你可以去另外一家律所,大可不必換到公司做法務。
有些候選人便會修正道:律所太忙了,不想那麼辛苦。怕辛苦?公司更會質疑,我們這裡也不會很輕鬆,你確定能勝任這個崗位嗎?(相關閱讀:你還為了work-life balance轉型公司法務嗎?)
這種問題,一開始要回答錯了,無異於給自己挖坑,任何試圖修正的補充,無非是越描越黑,怎麼救也是救不回來的。
就有人問,那麼如何回答才最合適?我們自然不能幫候選人設定模版,每個人有自己轉型的理由,但在陳述你的理由之前,建議先了解公司為什麼問這個問題,也就明白應該如何按照自己的實際情況回答問題,所謂見招拆招。
對於公司而言,之所以問這個問題,無非是因為律師轉型法務屬於職業重大轉變,公司有理由擔心候選人並沒有考慮清楚,成為入職後的不穩定因素。通過這個問題,公司希望看到,候選人轉型是經過深思熟慮的,是做過市場調研的,是權衡過利弊得失的。相反,候選人回答得越隨意,越代表候選人並沒有好好思考過。
如果以「做律師做煩了,想要換個環境」作為回答,那麼大概率,新環境也會令你失望。
02
CAREER PLAN
Q:「你有沒有設想過未來若干年的職業規劃?」
A:」我不會想那麼遠,我比較看重當下,做好現在的工作「
拋開面試,這個回答本身並沒有錯。比起一些有的沒的未來規劃,律師更傾向於著眼當下的工作,這個回答,大概率候選人希望讓公司覺得自己是一個勤奮踏實,有務實精神的律師。
但很顯然,候選人並沒有搞清楚公司為什麼要問這個問題。事實上,面試官並不想了解候選人若干年後會變成什麼樣,但很關心候選人有沒有想過在這個崗位上穩定幹個兩三年。
所以,如果沒有工作規劃,公司會擔心你對於轉型公司並沒太多深思熟慮,萬一幹了幾個月覺得沒意思,轉頭回律所做律師,也不是沒有這個可能性。了解面試官問問題的初衷,至少避免回答時出現方向性的錯誤。
03
LAW FIRM v.s. IN-HOUSE
Q:「在你看來,做律所律師和做公司法務有什麼區別?「
A:「... ...(沉默)律師對接法務會多一些,法務對接業務人員多一些」
真有候選人在面試這麼回答。顯然,候選人沒考慮過這個問題,而這樣的回答,顯然不會令面試官滿意,會被直接解讀為:候選人對如何成為一個合格的公司法務一無所知。
實際上,面試官是想通過這個問題,來考核律師是不是了解法務的工作狀態,有沒有做法務的潛質。
不少候選人反駁道,沒有做過法務,怎麼知道區別在哪裡。但公司的邏輯是,既然申請一個職位,並且涉及到職業跑道的轉換,怎麼也應該和同行打聽打聽法務的工作狀態,通過自己獨自分析或者和小夥伴討論,權衡兩種職業道路對自己職業發展的利弊,所以問題本身如何回答不重要,但能否胸有成竹的表達自己的觀點,表達自己對如何做法務的理解,認真思考過兩種職業道路的區別,並做出自己的職業規劃和選擇,才是面試官想要考核的。
誠然,以上這些問題都是公司法務面試中最基本的問題,每個面試官的風格各不相同,候選人無法把所有面試問題都準備的面面俱到,這就需要候選人除了有紮實的法律實操能力外,在回答意識形態的問題時,多去考量面試官提問的初衷,是想要了解候選人哪些品質,有助於候選人給出有針對性的回答,提高自己的面試技巧。
文章希望通過以上案例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大家在面試中有遇到任何問題,踩過什麼坑,可以在留言區分享,與大家一起探討。
— The End —
PS:希望每個夜晚知律都能與你一同探索事物規律,相聚不走散,現在就做三件事
1 在文章底部右下角,多多點擊「在看」,讓微信知道您認可我們
2 轉發對您有所裨益的文章到朋友圈,讓更多的人知道我們
3 把我們的公眾號設為「星標」,每天相伴您左右
願我們一同見證法治時代的日新月異!
作者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