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甲聯賽第一輪補賽,國際米蘭客場挑戰升班馬貝內文託。比賽再度上演進球大戰,國際米蘭5-2大勝,取得新賽季開局兩連勝。
2-5
進攻端依然進球不少,防守端還是問題很多,新賽季第二場正式比賽,孔蒂仍然在繼續試驗。
【首發陣容】
孔蒂本場依然使用3412陣型,從熱身賽開始一直就在用這個陣型,不出意外的話,這將是國際米蘭新賽季的主打陣型。賽後孔蒂談到,我們花了一年時間打下基礎,現在我們可以在組織後腰和前腰戰術之間進行調整,這會讓我們在進攻端更難防範。這說明3412和352將是孔蒂主要使用的兩套打法,至於四後衛,估計還是得等特殊情況下偶爾使用。
人員方面,孔蒂輪換了多達7人,兩場比賽首發了18名球員,只有漢達和科拉羅夫兩人打滿了180分鐘。如此巨大的輪換力度,連續收穫兩場勝利,足以說明國際米蘭目前的板凳實力。
孔蒂在賽後也說,最讓一名主教練滿意的就是當球隊進行輪換時,整體的打法和表現依然保持在相同的水平上。可以看出,孔蒂對於目前的陣容厚度應該是比較滿意了。
首發及評分
貝內文託是上賽季意乙冠軍,以巨大的優勢提前升級。隊內基本都是一群意甲老油條,卡普拉裡、拉帕杜拉、斯基亞塔雷拉、約尼查、赫特馬伊、格裡克、馬喬、巴爾巴,都是些眼熟的名字。球隊平均年齡僅次於帕爾馬排名第二,經驗足夠,不像普通升班馬那樣生澀,但總身價5000萬排名意甲倒數第三,說明硬實力還是不足,保級任務比較艱巨。
【阿什拉夫的戰略作用】
開場29秒,國際米蘭就取得進球。阿什拉夫展現了自己的速度,幾步之內就把對方後衛完全甩開。
阿什拉夫助攻盧卡庫首開紀錄
這個進球首先得益於科拉羅夫精準的長傳,但也要注意到,在對手開局就壓出來進行高位逼搶的時候,身為右翼衛的阿什拉夫並沒有退回後場,而是前壓頂到了右邊鋒的位置上,而且拉得非常靠邊,幾乎貼著邊線。
阿什拉夫頂在前面的作用就相當於頂一把劍在對方的咽喉部位,讓對方不敢大舉壓上,從而緩解後場壓力。而站位靠邊則是充分利用場地寬度,拉開對方陣型。
定位球防守時阿什拉夫的位置
對方任意球,阿什拉夫一開始是在弧頂處防對方外圍球員,但他很快加速頂出去撲搶,之後就一直留在前面沒有回來。球在後場混戰很久,一直沒能解圍出來,但阿什拉夫都一直沒有回來,特別是在桑切斯準備大腳解圍的時候,可以看到阿什拉夫立刻前插。最後對方在他的防區發動進攻,都是比達爾去拉邊補防,直到形成死球之後,阿什拉夫才回到畫面中。
阿什拉夫反擊射門
對方角球,漢達手拋球發動反擊時,阿什拉夫出現在中鋒位置,然後往左路斜插接球,單挑後衛完成射門。這是他最擅長的進攻方式。
從以上三個片段可以看出,阿什拉夫的站位應該是孔蒂刻意的安排,在對方大舉壓上的時候,阿什拉夫並不參與後場防守,而是頂在最前線作為反擊尖刀,充分利用他的速度優勢。
因扎吉在上半場安排了大量人力投入前場逼搶,但在開場那次丟球之後,貝內文託的前場逼搶很注意方向,一定是從自己的左路,也就是國米的右路開始發動,目的就是把阿什拉夫壓回去。
貝內文託從左路開始前場逼搶
而且逼搶貼身非常緊,不給國米後衛正面拿球發動長傳的機會。
貝內文託再次從左路發起逼搶
阿什拉夫通過個人能力把球帶了出來,但科拉羅夫的長傳遭到封堵。
阿什拉夫再次被壓回後場
在進行了十多分鐘的高位壓迫後,貝內文託體能開始下降,前場逼搶的到位率降下來,幾次讓科拉羅夫處於空位。科拉羅夫一旦拿球向前,對手把人力橫移到這一側之後,另一側的阿什拉夫就有了機會。
科拉羅夫拿球向前,阿什拉夫跑出空位
可以看到在科拉羅夫帶球推進至中場的時候,右路的阿什拉夫緊貼邊線,是處於無人防守狀態的,一個斜長傳過去,後衛根本追不到,即使倉促到位,面對已經起速的阿什拉夫,也是很容易被突破的。
但是不知為何,科拉羅夫和加利亞爾迪尼都有正面拿球向右轉移的機會,但都沒有給。球由桑切斯帶到前場,比達爾禁區前沿拿球,後衛全部內收禁區,右路的阿什拉夫已經準備好了前插接球,但比達爾最終選擇了直接往中路傳。
阿什拉夫又一次跑出空位
這又是一次科拉羅夫後場獲得空間,長傳把球打到中場,這次阿什拉夫位置更好,對方中後衛幾乎壓到中線,而且距離阿什拉夫距離極遠,一腳斜長傳過去就能直接打穿。拿球的佳麗如果有這個意識,第一步接球就往右順一步,接下來就可以直接長傳,但他顯然沒有提前觀察,第一腳停球太跟腳,需要調整,就這一步迅速被對方貼上,失去了長傳的機會。
阿什拉夫右路前插接球無果,迅速回防到位
只要在後場左路出球,阿什拉夫就能在右路跑出空當,但關鍵是在後場一腳斜長傳直接穿越60米以上準確找到阿什拉夫,這對於腳法要求太高,基本只有科拉羅夫能夠做到,而且還需要充分的觀察和瞄準時間。但阿什拉夫那一側放空的前提就是對方集重兵來逼搶科拉羅夫這一側,既然集重兵逼搶,就不會給你科拉羅夫正面拿球調整觀察的機會。
其實貝內文託重兵壓左路也跟國米的進攻方向有關。左路阿什利楊在被換下時觸球36次,而右路的阿什拉夫達到53次。很顯然,孔蒂是以右路為有球側,依靠人數以及阿什拉夫的能力通過右路來進行推進,左路大部分時間是屬於無球側。
其實我認為,國際米蘭應該以左路為主要推進方向,科拉羅夫和阿什利楊都是技術型球員,左後腰用布羅佐維奇頂替加利亞爾迪尼,加上前腰森西和左前鋒桑切斯,左路集中五名技術型球員,足以在任何情況下完成推進。推進到中場附近時,長傳距離縮短,以上五人都有能力完成橫向轉移找到弱側的阿什拉夫,給他製造單挑的機會。
用阿什拉夫打強側,他的傳控配合能力不拖後腿,甚至還能通過個人能力把球帶出人員密集區域,這樣的安排並不算錯。但只有打弱側,拉開空間讓他去衝,才能使阿什拉夫的優勢得到最大限度發揮。
從阿什拉夫的跑位習慣也可以看出,只要處於無球側的時候,他一直都是壓著邊線,壓著對方後衛線,隨時準備前插。但本場比賽阿什拉夫的觸球大部分是處於有球側人多的時候,處於無球側時隊友給他的轉移球太少。
起速後的阿什拉夫,在意甲幾乎沒有人能夠一對一防得住,任何對手都承擔不起這樣的代價。所以,對手只能被迫改變戰術,增加邊路防守球員,縮短後衛與門將之間的距離,這樣一來,前場逼搶就無法形成整體,國際米蘭後場的壓力自然得到緩解。這才是阿什拉夫的戰略作用。
打強側的阿什拉夫,擠在人群中,比坎德雷瓦強也強得有限,能帶來提升,但只是量變。而打弱側的阿什拉夫,能以一己之力影響整個戰局,帶來質變。
孔蒂需要儘快摸索出一套以阿什拉夫為弱側的戰術,讓所有球員在拿球第一時間就習慣性的長傳找阿什拉夫,這才是本賽季進攻端的最大提升。
【桑切斯的雄心】
阿什拉夫的助攻來自於桑切斯的直塞。
桑切斯直塞阿什拉夫
這個球與上一場桑切斯給阿什拉夫的過頂傳球非常像。
上一場桑切斯給阿什拉夫的傳球
兩個球都是盧卡庫頂在前面吸引了中後衛,桑切斯靈活的移動到盧卡庫身後的區域,獲得了空間。阿什拉夫壓著外線準備前插,無人防守的桑切斯送出了舒服的直塞球打穿對方防線,讓阿什拉夫得以前插到禁區內完成傳中。
阿什拉夫新賽季的兩次助攻都來自於桑切斯的餵球,但其實桑切斯給他的餵球遠不止這些。
桑切斯過頂球找到遠點插上的阿什拉夫
桑切斯再次找後點阿什拉夫
桑切斯中路突破試圖直塞阿什拉夫
桑切斯左路突破傳中再次找遠點的阿什拉夫
能看出什麼?
桑切斯似乎有些過於喜歡阿什拉夫了,什麼球都想強行餵給阿什拉夫。
為什麼會這樣?
是因為給阿什拉夫餵了兩次餅之後,覺得阿什拉夫跟得上他的意識,很欣賞這個小夥子?
肯定有這方面的原因,但我認為還有更深層次的原因。
在之前的文章我就提到了,阿什拉夫是國際米蘭本賽季進攻提升的關鍵,是盧卡庫以外的第二爆點,是能為國際米蘭帶來質變的核武器,是夏窗孤注一擲耗盡轉會預算的救世主。
以上描述意味著什麼?
意味著阿什拉夫將在新賽季的戰術中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意味著孔蒂將無比倚重阿什拉夫。
但阿什拉夫並不是那種完全靠個人盤帶製造機會的邊鋒,雖然他也有突破能力,但他最大的威脅還是來自於無球前插。這就意味著,需要一個傳球高手,才能發揮阿什拉夫的威力。
那麼,這個傳球高手是誰?
國米隊內,能夠在前場送出精準直塞或過頂球,讓阿什拉夫盡情衝刺的,只有兩個人,埃裡克森和桑切斯。其他人諸如森西和布羅佐維奇,撞牆二過一之類的常規傳球也可以做到,但在前腰位置的想像力和創造力總歸是差點意思,傳球精度也稍遜一籌,只有埃裡克森和桑切斯的傳球能夠發揮阿什拉夫的最大威力。
所以上一場賽後我就說過,能否成功連線阿什拉夫,將決定埃裡克森在國際米蘭的命運,是他最後的機會。
而這個機會,被桑切斯敏銳的發現了。
如果我桑切斯能夠先和阿什拉夫形成默契,那孔蒂還有什麼理由再去試用埃裡克森?
如果只有我桑切斯能夠帶飛阿什拉夫,那孔蒂還有什麼理由不用我打主力?
桑切斯和阿什拉夫的慶祝
從進球後的慶祝也能看出兩人的關係非同一般,這個進球完全沒有桑切斯的參與啊,為什麼偏偏跟桑切斯一起慶祝?隊內這麼多大佬,阿什拉夫就單單仰慕桑切斯,主動去抱大腿嗎?更有可能是高情商的桑切斯主動對同說西班牙語的小兄弟伸出了友誼之手,額外關心,才使得兩人的關係迅速升溫。桑切斯的國家隊隊友比達爾也在慶祝人群走散之後,特意留下來單獨為阿什拉夫送上祝賀。
桑切斯的能力是大腿,但在隊內的地位卻並不是。在孔蒂的戰術中,只有盧卡庫一條大腿,本賽季阿什拉夫很可能成為第二條。
身為大腿,桑切斯自然很清楚如何抱大腿。
盧卡庫進球後,桑切斯第一個上去擁抱慶祝
佳麗進球後,距離最近的桑切斯卻遲遲沒有過來
最後過來跟佳麗說了什麼也並沒有喜悅的表情
後來還跟佳麗在場上發生了爭執
桑切斯很清楚自己的實力和地位,只用抱好盧卡庫和阿什拉夫這兩條大腿就足夠了。而圍繞在盧卡庫身邊拿二點球的能力以及帶飛阿什拉夫的能力,隊內只有他具備。
勞塔羅是中鋒踢法,與盧卡庫之間的配合其實不多,兩人基本是各分一個後衛去懟,而桑切斯二前鋒的特點,則可以在盧卡庫身邊尋找到更多機會。
前腰位置與埃裡克森、森西競爭,前鋒位置與勞塔羅競爭,出場機會不會少。作為隊內情商、球商和技術能力都處於頂尖的選手,與隊內兩條大腿都產生了連線,加上稀缺的前場拿球擺脫能力,桑切斯有機會成為國際米蘭的第三條大腿。
【什克的尬尷】
什克終於首發了,至於表現嘛,有人說不好,有人說還行。
從評分來看,whoscored和sofascore兩個不同的數據評分系統都只給了6.3分,僅高於出現失誤的漢達位列全隊倒數第二,《羅體》的專家評分為6分,同樣倒數第二。
很熟悉的感覺是不是?
從上賽季複賽以後,什克和漢達基本一直輪流拿倒數第一。
評分為什麼低?
從數據來看,防守端0搶斷、0封堵、0爭頂、1攔截、2解圍,6次對抗只贏下1次,4次犯規全場最高,還有5次丟失球權。
觸球數和傳球數都是全場最高,傳球成功率達到95%,但對進攻的支援極其有限。
什克觸球點
長傳4次成功2次,往進攻三區的傳球只有5次,其中三次是近距離傳給身邊隊友,真正有效的向前場傳球只有2次。而從觸球點可以看出,他基本沒有進入過對方三十米區域。
孔蒂上一場試驗了單中衛效果不佳,本場用三中衛同樣存在問題。
科拉羅夫由於年齡問題,速度和跑動能力下降,在孔蒂的體系裡他是作為中後衛來用的。
科拉羅夫觸球點
從科拉羅夫的觸球區域就能看出,他的進攻參與度也不高,跟什克差不多。也就是說,雖然是邊後衛出身,雖然防守硬度比不上正宗中後衛,但在孔蒂的兩個半後衛體系中,科拉羅夫是作為不助攻的一側中後衛來使用的,上一場甚至讓他與巴斯託尼換位打過拖後中衛,用的就是他的經驗、技術以及長傳出球能力,讓他成為一個穩定的後場控球出球點。
既然科拉羅夫不助攻,那麼另一側的中衛就得助攻,所以丹布羅西奧在與什克的競爭中佔據優勢。只有當左路用助攻能力較強的巴斯託尼時,右路的什克機會才會大一些。
本來,按照兩個半後衛的配置,左路用邊後衛出身的科拉羅夫,右路用中後衛出身的什克,正好。但是現在孔蒂把科拉羅夫定義為不助攻的後場控球者,這就要求右中衛必須具備助攻能力,所以什克就很尬尷。
說完助攻說回防守,我們知道,什克三個賽季的評分逐年下降,一同下降的還有搶斷。首賽季場均出腳2.9次,成功2.3次,成功率79%,第二賽季出腳2.5次,成功1.8次,成功率72%,第三賽季出腳2次,成功1.3次,成功率65%,本場為0次。無論出腳次數和成功率,同樣逐年下跌。而同位置競爭的丹布羅西奧,上賽季場均出腳3.1次,成功1.9次。
而與之相反的是犯規次數,第一賽季1.1次,第二賽季1.2次,第三賽季1.8次,本場被吹了4次。
這已經不單單是改變位置能夠解釋的了,要說位置,丹布變得更多。
什克的問題在於喜歡猛撲而腳下笨重,出腳很猛,裁判吹得松一點,就是成功斷球,吹得緊一點,就是犯規。首個賽季搶斷成功率高是因為他有一招逆足跨步上搶,非常規的防守動作,可以出其不意的斷球,但打了幾年意甲大家都熟悉以後,這一招很難再有用武之地,至少上賽季是基本沒見到過。
什克
什克表現最好的那個賽季,斯帕萊蒂玩控球率,靠傳控磨死對手,節奏慢,空間小,都是站位防守大保健的踢法,什克一個人撲出去上搶,有人補漏,他也容易出彩。而孔蒂的戰術節奏快,來回衝擊,大家都處於奔跑之中,本來防守給的空間就大,他再一撲,就容易失位。
什克的下滑,有戰術原因,也有他自己的因素。就像埃裡克森一樣,需要有特定的戰術配置才能出彩。孔蒂在進攻端願意為埃裡克森試陣,但在防守端卻很難為什克做出變化,專門設計戰術。
所以,什克在孔蒂的戰術中,進攻不給力,防守也不適合,真是非常尬尷。
【總結】
數據統計
本場對手實力不強,但依然丟了兩個球,防守端仍需磨合改進,但進攻端的進步是肉眼可見的。賽季前兩場權當練兵,但三天後就是對拉齊奧,已經沒有時間再來練兵了,不出意外又是一場對攻。
孔蒂在賽後說,我們是一支強調進攻的球隊,能夠創造出許多進球機會,因此不可避免的會在防線上留下一些空間。今天又丟了兩個球,因此我們需要考慮攻守平衡,不過觀看這支國米的比賽讓我很享受。
同樣提到了每次發言都離不開的攻守平衡,但重點已經轉移到強調進攻,所以防守漏洞不可避免,而且很欣賞目前的踢法。
這段話意味著什麼?
意味著孔蒂的重心已經從攻守平衡轉向了進攻為主,哪怕是因此造成防守下降也在所不惜。所以本賽季國米不可能再成為最佳防守球隊,遇到國米的比賽,無腦買大球就行了。
孔蒂
轉會窗口還剩最後5天,按奧西的話來看,引援基本是沒了,重點工作是清理冗員。
邊路阿薩莫阿和達爾伯特必須弄走,佩奇賣不掉只能留用,按照約定再進個達米安完事。後衛德弗賴、巴斯託尼、丹布、科拉羅夫位置穩固,什克沒有高價也不會賣,剩下的拉諾基亞和皮羅拉可能還會走一個。中場巴雷拉和比達爾會是主力,布羅佐維奇、埃裡克森和森西競爭最後一個位置,加利亞爾迪尼有身材和戶口本,打弱隊能用,在孔蒂心中是個合格的替補,剩下納因戈蘭、貝西諾、馬裡奧三個人待清理。鋒線上,出租皮納蒙蒂引進個替補中鋒最好,但應該沒時間來運作了。
三個門將、六個中衛、四個邊翼、六個中場、四個前鋒,正好23人,加兩個萬金油替補,正好25人大名單。
本賽季九月底才開始,明年五月下旬就得結束,聯賽38輪,歐冠小組賽6場,義大利杯至少1場,最少要踢45場比賽,但歐冠即使不出線大概率還有歐聯,義大利杯也不太可能第一場就淘汰,所以大概率會踢50多場比賽,加上國家隊的比賽,主力球員們將在8個月時間內踢60場左右的比賽。這也就意味著,本賽季絕大多數時間都會在一周雙賽的節奏中度過。
這樣高密度長時間的比賽,足夠的板凳深度是非常必要的,特別是盧卡庫和德弗賴兩人的替補,真指望著他倆全勤打六十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