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江南各地進入了枇杷成熟的時節,其中又以蘇州的枇杷最負盛名。清代文人沈朝初在《憶江南》中寫道:「蘇州好,沙上枇杷黃。籠罩青絲堆蜜蠟,皮含紫核結丁香。甘液勝瓊漿。」
蘇州種植枇杷的歷史悠久,元末明初名列「吳中四傑」的詩人楊基這樣記錄他在蘇州天平山看到的滿山枇杷:「細雨茸茸溼楝花,南風樹樹熟枇杷。徐行不記山深淺,一路鶯啼送到家。」蘇州種枇杷的地方很多,首屈一指的當數太湖洞庭東山的白沙枇杷,明代王世懋《學圃雜疏》如此誇讚:「洞庭枇杷天下最」。
這個時節,乘船在太湖悠遊,你能看到東西二山對望而立,漫山遍野的枇杷肆意地成熟,明麗但不耀眼的黃,漫山而下,又湧入湖中。東山枇杷體小圓潤,從樹上採下,兩手握住,搓揉一番就往嘴裡送,清甜如蜜,極其過癮。耐心者用雙指捏住,反覆幾次剝皮,枇杷入口即化,哪裡能停得下來呢?
枇杷渾身是寶,香甜解渴,清肺止咳,外形是世間最完美的渾圓,周身的黃是最周正而被普遍喜愛的顏色。東山白沙枇杷就這樣甜透了蘇州人的心。
「東山和西山被太湖環抱,山好水好,養出的枇杷自然味美甘甜。」是的,千百年來,蘇州人最愛枇杷,「到得家園樂事多,痴兒嬌女笑呵呵。慌張一事爭相問,可帶洞庭白枇杷。」清代詩人王泰偕的這首《到家口佔喜效隨園體四首其一》寫得多麼生動啊,外出歸家,孩子們迎接父親,爭著問,你有沒有買枇杷回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