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時奇花異色的樹

2020-12-23 北國銀杏

那還是初夏時節,園林中爭先綻放的各色鮮花還在繼續,火辣的錦帶花從春至夏久盛不衰、丁香花依然吐著淡紫色的清香、香豔的玫瑰壓滿樹梢、路邊的海棠樹輕紅暗紫、嬌小的藍葉忍冬花雨中漫放、草叢中的辣米花飛滿蜜蜂。

至於高大的榆、槐、楊、柳,除了風中招遙的鵝黃綠葉、驕陽下的蔭涼,奼紫嫣紅應該是與它們無緣。循著綠蔭走去,驀然一個奇異豔色的紫色小棒槌一穗穗掛在短針的松樹枝上,這似果非花、似花非果的彩色小棒棒到底是什麼花,竟也在萬花叢中奪人耳目,驚異大自然化物之神奇之餘,不禁一頓三百六十度胡亂抓拍,帶回去與夥伴們分賞。

據百度百科介紹,這是著名的雲杉。分布於我國青海東部、甘肅南部、陝西西南南部、四川西部、臺灣省。廣泛分布於南美墨西哥、歐洲西班牙、土耳其等世界各地,屬國家Ⅱ級重點保護野生植物。

雲杉高大筆直,質地柔軟細膩,是良好的原料木材,曾廣泛地應用於建築、橋梁、造船、車輛、航空器材、樂器(鋼琴、提琴)、舟車、電柱、家具、木纖維工業原料。

雲杉是松柏科下一松、柏、杉的三兄弟之一,形態秀美,翠綠的螺旋狀枝葉短促整齊,如結著綠色晶體冰花的樹掛,又如藍色海底波中湧動的浮藻珊瑚,彈性而有力地交錯伸展開去,深紫色蒲棒式的花柱碩大醒目,那花柱上鱗片一樣齊整的疊錯一起,加上每個樹幹、針葉都帶著鱗片,幾乎又是一個小青龍的化身。

這些原本祟山峻岭、峭壁巉巖、大森林深山裡的物種都被園林家們請進了這繁華的城市,與人們近距離地共處,增添了都市裡自然和諧的美。

相關焦點

  • 南風樹樹熟枇杷,嘗一口,屬於江蘇的初夏味道
    初夏,江南各地進入了枇杷成熟的時節,其中又以蘇州的枇杷最負盛名。清代文人沈朝初在《憶江南》中寫道:「蘇州好,沙上枇杷黃。籠罩青絲堆蜜蠟,皮含紫核結丁香。甘液勝瓊漿。」蘇州種植枇杷的歷史悠久,元末明初名列「吳中四傑」的詩人楊基這樣記錄他在蘇州天平山看到的滿山枇杷:「細雨茸茸溼楝花,南風樹樹熟枇杷。徐行不記山深淺,一路鶯啼送到家。」蘇州種枇杷的地方很多,首屈一指的當數太湖洞庭東山的白沙枇杷,明代王世懋《學圃雜疏》如此誇讚:「洞庭枇杷天下最」。
  • 又是初夏,再見你時,又在夢裡
    可是心靈沒有夏季,我望著初夏走來,馬上又是盛夏,我自己卻還留在那個寒風刺骨的冬季。我一遍又一遍告訴自己,必須走出那個黑色冷冽的季節,在欲望的陽光下老去。大家都說夏天來了,這可能,我不知道。庭院裡你栽的花兒都開了,河水解凍了,風兒暖和了。我不知道,那些庭院裡花兒開的時候你有沒有看見,你聞到它們的香味了嗎?這些我都不知道。
  • 木荷 | 初夏花又開
    邂逅木荷花開,就在這舒適怡人的初夏。 5月23日清晨,出單位大門,沿著石徑向寧波博物館前的樹林走去,忽然發現一棵開花的木荷。這棵木荷,樹皮縱裂成不規則的塊狀,樹幹粗大挺直,然而並無旁枝斜逸,只在被斫斷的頂端,長出濃密的樹冠。白色的花瓣、金黃的花蕊,旁邊還有小湯圓似的花苞,形成總狀花序。
  • 立夏將至,在10首清新活潑的古詩詞中,欣賞最美的初夏之景
    ①出處:《初夏》(宋)朱淑真竹搖清影罩幽窗,兩兩時禽噪夕陽。謝卻海棠飛盡絮,困人天氣日初長。「摘盡枇杷一樹金」這句表現力極佳,本來是一樹枇杷,顆顆飽滿,金黃燦爛,令人垂涎,詩人形象描繪為「一樹金」,仿佛那就是一樹金子。快樂灑在枇杷樹上,歡笑迴蕩在果園上空,將果農們歡天喜地,心花怒放的歡快心情如在目前。07.魚蝦潑潑初出網,梅杏青青已著枝。
  • 【警營文化專欄】初夏時光
    敏感的詩人們捕捉到變化,他們用自己手中的筆,從不同的角度為初夏拍下快照,為我們留下了歲歲不變又年年蓬勃蓊鬱清新怡人的初夏時光。初夏時光2020/06/02 生機勃勃今年,人們的生活節奏受了疫情的影響,比以往慢了許多,往年令人目不暇接著急忙慌趕趟似地花事仿佛也慢了下來,初夏裡,月季開始接續春花們對大自然的情意,在深深淺淺、韻致不同而又豐滿豐盈的綠色染就的主色調中,恰到好處地點染,姿態優雅、花香悠遠地開著。
  • 嘗一口,這是屬於江蘇的初夏味道
    山僧過嶺看茶老,村女當壚煮酒香」,這是明代蘇州詩人祝允明描寫江南初夏的詩句。在富饒的江蘇大地,初夏時節呈現給人們的,不但是詩句中的美景,更有舌尖上的美味。  立夏早已過了,暑氣正慢慢地將人的身體一點點包裹,如果你的食慾也在汗水中隱隱地消退,不妨循著這張「美食地圖」,找回屬於江蘇的初夏味道。
  • 歷下節的由來與初夏詩歌的學習
    初夏時節,萬物欣欣向榮。由於作物處於生長後期,油菜已接近成熟,而且作物的年景基本固定,所以農諺有「立夏看夏」之說。入夏後,氣溫逐漸升高,降雨量增加,部分地區將正式進入雨季。「多插立夏秧,穀子收滿倉」,全國各地都將從事插秧、除草、採茶,夏收等農忙。初夏,人們的新陳代謝加快,頭腦和大腦的供應血液不足,常常使人煩躁和懶惰。
  • 初夏,聽著這些清新女聲,一起瞌睡,一起沉醉吧
    於是遞變為初夏時節。」這是村上春樹的《舞,舞,舞》中關於初夏的描述。你有沒有發現?在不知不覺中,2017的初夏已悄然來到。《情書》裡藤井樹和藤井樹的故事就發生在初夏。《菊次郎的夏天》裡,菊次郎在初夏帶著正南踏上了尋找媽媽的旅途。
  • 冉冉初夏時,莘莘學子歸
    4月27日7時10分許,東山中學高三學生李佳祺和同學們在教師、家長志願者、交警的「護航」下,戴上口罩、拎著書包行李,以間隔一米的距離有序排隊測溫,提交健康卡進入校門,並按規定路線向宿舍、課室飛奔而去。 同樣「歡脫」的場景,在5月11日至18日的各校各級學生返校「大片」中均如期上演。開心、高興是說得最多的「返校感想」。
  • 在北京最美的初夏景點,有十萬株金黃的花朵,帶你進入粉紅的海洋
    林的花謝了春紅,太匆忙了,唯獨花開後,淡粉色的羽狀花梗也十分美麗,而且可以在樹頂宿存很長時間,可以持續到五月底。這一鮮為人知的景色,就藏在位於京西房山坡峰嶺一帶的一處山景中。每到五月,不管你是否來,黃魚總會在一片粉色的海洋中漫山遍野開放,溫馨浪漫,耐人尋味。位於北京市房山區周口店鎮黃山店村的坡峰嶺,毗鄰寶金山玉虛宮和上方山。
  • 桑葚:初夏的饋贈
    五六月間的桑子基本上是一天三熟,因此摘桑子的盛宴也會每天早中晚都在持續,孩子們從一棵樹換到另一棵樹,直到布單子抬不動了,就在水渠邊清洗乾淨開始大快朵頤。吃完桑子的娃娃們各個都被桑子的果汁染成了大花臉,吃剩下的被孩子們當做戰利品滿載而歸,桑子在這群歡快的笑聲中,承載著一代又一代孩子們無憂無慮的童年。
  • 生如初夏,絢爛熱烈
    王安石曾說過:「晴日暖風生麥氣,綠陰幽草勝花時。」其實初夏最亮眼的,是未完全退去青澀的草木,它們在暖風中蕩起了一陣青芒,比陽光還耀眼。所以每逢初夏,古人還會在山谷中擇一塊奇石,坐觀雲湧,以此養心。對於住在城裡的人,則會靜心準備一塊艾絨坐墊,待到風起雲湧時,只要坐在上面觀雲,不僅能養心還能汲天地之陽氣,驅走冬寒。雖然我們現在不大觀雲,但也不妨礙我們時時仰頭觀雲,從中習得一股山川之氣。
  • 綠博園:初夏五月,石榴花開
    五月,初夏,寂寞少花的季節,火紅的石榴花卻分外嬌豔,熱烈而燦爛,格外耀眼奪目。夏花是生命力旺盛的象徵,生如夏花,活著,就要像石榴花那樣絢爛盛放,紅的通透、純粹。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間時見子初成。可憐此地無車馬,顛倒蒼苔落絳英。
  • 《劍靈》初夏清涼禮活動怎麼樣 初夏清涼禮活動玩法介紹
    導 讀 5月劍靈更新了諸多活動,初夏清涼禮活動就是其中之一,獎勵有各類禮包,道具等等。但很多小夥伴不知道活動網址。
  • 十首小滿最美古詩詞,感受愜意初夏時光,品讀好時光
    苦菜中含有多種維生素和礦物質,具有清熱、涼血和解毒的功能,很適合在初夏吃。今日小滿,讓我們一起欣賞十首關於小滿的古代詩詞,讓我們在這些詩詞中,感受古人對初夏的印象和感懷。《五絕·小滿》宋·歐陽修夜鶯啼綠柳,皓月醒長空。
  • 雲遊河北|五月初夏,與最美的遵化不期而遇
    :楊朝陽這裡是一個擁有78萬人口的城市是一個面積1521平方千米的城市是一個文明、熱情、厚德、重義的城市是一個令我們愛不夠的城市在帶著初夏味道的五月裡尤其是這個時節的小鎮,青磚灰瓦,小橋流水,嫩綠的樹,靚麗的花,靜美若江南水鄉,處處散發迷人的魅力!04唐山好奇農業旅遊開發有限公司位於遵化市小廠鄉粳子峪村,是一個農業觀光體驗、園林景觀觀賞、休閒娛樂等多功能於一體的農業觀光旅遊生態園。
  • 濮陽的初夏,輕叩著深春的門環,來了!
    初夏的花叢吸引市民。初夏有種讓人心曠神怡的感覺。此時的花兒如此清新脫俗。初夏的花兒。廣場初夏景象。公園裡又聞嘹亮的歌聲。處處綠樹成蔭。野花也爭相開放。已是初夏時光萬木芳華漸茂立夏立夏,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7個節氣,夏季的第一個節氣。
  • 偷得初夏一日閒,自在之旅無需遠行,這樣的觀音山沒有理由拒絕
    既是喜歡,心中嚮往,不如在疫後的初夏,選擇一方森林秘境,偷得浮生一日閒,不用多遠,便選擇一個小時的路程,達到東莞樟木頭的風景區——觀音山。觀音山的初夏,花事連連,三角梅、黃蟬花、鳳凰花等花色嬌豔,驚豔了觀音山的初夏時光。花期漫長的三角梅,自春季以來,便是這座山林的守護者。每3片苞片相聚一朵小三角形的花,苞片形似豔麗的花瓣,絢麗的色彩染紅觀音山的這片天地,或遠看、或近觀都別有一番風味。
  • 初夏時節插秧忙
    初夏時節插秧忙 2020-05-30 04:2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初夏輕語,布穀鳥鳴
    初夏絕句(宋陸遊)紛紛紅紫已成塵,布穀聲中夏令新。這首詩的最後一句那個「始」字讓人不得不聯想到詩人作詩伊始依舊愁情滿懷,可這初夏的景色又著實振奮人心,他行走在林蔭道上,被布穀鳥的熱鬧和桑麻的繁茂所感染,不自覺地吟誦出了這首小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