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的年齡估計為138億年,地球或形成於45億年前,智人是經過40萬年慢慢進化而來,而人類最早的文明出現在9000年前的美索不達米亞平原。中國發現最早的農耕文化遺址可追溯到公元前6000年。自文明之初,人類就開始了在這廣袤大地上的無盡探索。那人類基因中早被烙印下的「好奇」,驅使著人類整個社會的進步與發展。如今人類的足跡幾乎已經遍布了整個地球。然而那好奇的種子依然在人類中滋養,孕育。探索永不停息。
上一期我們介紹了被「開除」行星之列的矮行星-冥王星(Pluto)「專題-矮行星」你所不知道的矮行星—冥王星(Pluto),這一期,我們來看一下離我們最近的矮行星-穀神星(Ceres)。如果您對於矮行星和太陽系星體的劃分還不太清楚,請參照「專題」你所不知道的星體——太陽系星體的劃分。
穀神星(Ceres)
命名:穀神星是以古羅馬神話中的農業之神Ceres(/sriz/ SEER-eez,拉丁語:[kres])來命名,她是農業女神,農作物女神,生育女神和母愛女神,他與古希臘神話中的德墨特爾 Demeter對應。他是羅馬眾神中唯一一個與農業相關的神靈。由於Ceres是穀物之神,在中國等亞洲國家,人們就將這個星名譯作「穀神星」。
圖片版權(By scar Marín Repoller - User:Oscurecido.Original uploader was Cynwolfe at en.wikipedia - Transferred from en.wikipedia(Original text : Commons), CC BY 3.0,)
數據:穀神星位於木星和火星之間的小行星帶中,它是小行星帶中最大的星體,它的質量佔整個小行星帶的25%。然而即使這樣,它的質量也只有同為矮行星的冥王星的1/14。穀神星的半徑有476公裡,是地球的1/13。 如果把地球比作籃球,那麼穀神星就和玻璃彈珠一樣大。穀神星與太陽的平均距離為4.13億公裡,約2.8個天文單位(AU)。 一個天文單位(AU)代表的是太陽到地球的距離。陽光照射到穀神星大約需要22分鐘。 穀神星有一個巖石核心,其上是由水冰組成的地幔,地殼則是由一層水冰和多種含水的礦物(如碳酸鹽和黏土)組成。穀神星白天的溫度大約為-73攝氏度,夜間更低,達-143攝氏度。它的大氣非常稀薄,但是有證據表明,稀薄大氣中含有水蒸氣。科學家分析,水蒸氣可能是陽光照射穀神星時,星體表面的水冰升華而成或由內部的冰火山噴發所致。(下圖中亮點位於為「Occator」隕石坑,其中富含有高反射性的鹽-純鹼(Na2CO3)).
圖片版權(Courtesy NASA/JPL-Caltech/UCLA/MPS/DLR/IDA)
時間:穀神星的自轉周期為9小時。因為它處在內太陽系中,公轉周期相對較短,為4.6個地球年,約1682個地球日。穀神星的旋轉軸相對於它的公轉軌道平面呈4度的夾角(地球為23.4度),致使它的星體表面沒有季節變化。
圖片版權(Courtesy NASA/JPL-Caltech/UCLA/MPS/DLR/IDA/IAPS/INAF)
衛星:在2006年8月,國際天文聯合會開會將太陽系星體的劃分作了具體的說明,冥王星從太陽系最小的行星被「降級」為矮行星,穀神星卻從太陽系最大的小行星被「升級」為了矮行星。雖然同為矮行星,但是穀神星卻沒有星環和衛星
圖片版權(Courtesy NASA/JPL-Caltech/UCLA/MPS/DLR/IDA)
探索:2007年9月27日,NASA發射黎明號宇航探測器,在2011年5月3日首先觀測了灶神星,在離灶神星150萬公裡的高空拍攝了第一張灶神星的近距離照片,並且環繞其軌道進行了13個月的觀測科研任務後,飛往了穀神星。在2015年3月6日進入穀神星軌道,進行觀測任務並傳回了大量高清照片。
好了,對於穀神星的星球屬性我們就先介紹到這裡,在未來的文章中,我們會繼續滋養我們基因中的「好奇」,使我們的腳印踏遍這個星球上所有的地方。
#太空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