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矮行星」你所不知道的矮行星—穀神星(Ceres)

2020-12-23 神燈探奇

宇宙的年齡估計為138億年,地球或形成於45億年前,智人是經過40萬年慢慢進化而來,而人類最早的文明出現在9000年前的美索不達米亞平原。中國發現最早的農耕文化遺址可追溯到公元前6000年。自文明之初,人類就開始了在這廣袤大地上的無盡探索。那人類基因中早被烙印下的「好奇」,驅使著人類整個社會的進步與發展。如今人類的足跡幾乎已經遍布了整個地球。然而那好奇的種子依然在人類中滋養,孕育。探索永不停息。

上一期我們介紹了被「開除」行星之列的矮行星-冥王星(Pluto)「專題-矮行星」你所不知道的矮行星—冥王星(Pluto),這一期,我們來看一下離我們最近的矮行星-穀神星(Ceres)。如果您對於矮行星和太陽系星體的劃分還不太清楚,請參照「專題」你所不知道的星體——太陽系星體的劃分

穀神星(Ceres)

命名:穀神星是以古羅馬神話中的農業之神Ceres(/sriz/ SEER-eez,拉丁語:[kres])來命名,她是農業女神,農作物女神,生育女神和母愛女神,他與古希臘神話中的德墨特爾 Demeter對應。他是羅馬眾神中唯一一個與農業相關的神靈。由於Ceres是穀物之神,在中國等亞洲國家,人們就將這個星名譯作「穀神星」。

穀物之神Ceres

圖片版權(By scar Marín Repoller - User:Oscurecido.Original uploader was Cynwolfe at en.wikipedia - Transferred from en.wikipedia(Original text : Commons), CC BY 3.0,)

數據:穀神星位於木星和火星之間的小行星帶中,它是小行星帶中最大的星體,它的質量佔整個小行星帶的25%。然而即使這樣,它的質量也只有同為矮行星的冥王星的1/14。穀神星的半徑有476公裡,是地球的1/13。 如果把地球比作籃球,那麼穀神星就和玻璃彈珠一樣大。穀神星與太陽的平均距離為4.13億公裡,約2.8個天文單位(AU)。 一個天文單位(AU)代表的是太陽到地球的距離。陽光照射到穀神星大約需要22分鐘。 穀神星有一個巖石核心,其上是由水冰組成的地幔,地殼則是由一層水冰和多種含水的礦物(如碳酸鹽和黏土)組成。穀神星白天的溫度大約為-73攝氏度,夜間更低,達-143攝氏度。它的大氣非常稀薄,但是有證據表明,稀薄大氣中含有水蒸氣。科學家分析,水蒸氣可能是陽光照射穀神星時,星體表面的水冰升華而成或由內部的冰火山噴發所致。(下圖中亮點位於為「Occator」隕石坑,其中富含有高反射性的鹽-純鹼(Na2CO3)).

圖片版權(Courtesy NASA/JPL-Caltech/UCLA/MPS/DLR/IDA)

時間:穀神星的自轉周期為9小時。因為它處在內太陽系中,公轉周期相對較短,為4.6個地球年,約1682個地球日。穀神星的旋轉軸相對於它的公轉軌道平面呈4度的夾角(地球為23.4度),致使它的星體表面沒有季節變化。

Occator隕石坑(Courtesy NASA/JPL-Cal

圖片版權(Courtesy NASA/JPL-Caltech/UCLA/MPS/DLR/IDA/IAPS/INAF)

衛星:在2006年8月,國際天文聯合會開會將太陽系星體的劃分作了具體的說明,冥王星從太陽系最小的行星被「降級」為矮行星,穀神星卻從太陽系最大的小行星被「升級」為了矮行星。雖然同為矮行星,但是穀神星卻沒有星環和衛星

黎明號探測器(Courtesy NASA/JPL-Calt

圖片版權(Courtesy NASA/JPL-Caltech/UCLA/MPS/DLR/IDA)

探索:2007年9月27日,NASA發射黎明號宇航探測器,在2011年5月3日首先觀測了灶神星,在離灶神星150萬公裡的高空拍攝了第一張灶神星的近距離照片,並且環繞其軌道進行了13個月的觀測科研任務後,飛往了穀神星。在2015年3月6日進入穀神星軌道,進行觀測任務並傳回了大量高清照片。

好了,對於穀神星的星球屬性我們就先介紹到這裡,在未來的文章中,我們會繼續滋養我們基因中的「好奇」,使我們的腳印踏遍這個星球上所有的地方。

#太空探索#

相關焦點

  • 「專題-矮行星」你所不知道的矮行星—鬩神星(Eris)
    「專題-矮行星」你所不知道的矮行星—冥王星(Pluto),和離我們最近的矮行星-穀神星(Ceres)「專題-矮行星」你所不知道的矮行星—穀神星(Ceres)。這一期,我們來看看太陽系質量最大的矮行星-鬩神星(Eris)。如果您對於矮行星和太陽系星體的劃分還不太清楚,請參照
  • 「專題-太陽系」你所不知道的太陽系-柯伊伯帶
    亡神星還沒有被國際天文學聯合會(IAU)正式承認為矮行星,但它滿足了矮行星的所有要求。它的等效半徑約為480公裡,於太陽的平均距離約為39個天文單位。(詳情請參照「專題-矮行星」你所不知道的矮行星—亡神星)妊神星
  • 科技日曆丨「紛爭女神」厄裡斯被發現 連累冥王星從行星降級為矮行星
    最初被歸類為行星,但引發了一場科學爭論,最後導致它和冥王星都從行星降級為矮行星。厄裡斯是行星還是矮行星?當厄裡斯在2005年首次被發現時,天文學家認為它比冥王星大得多,甚至考慮厄裡斯是否可能是我們太陽系的第10顆行星。然而,最終,科學家發現厄裡斯是一顆如此小的行星,從而在2006年將冥王星降級為矮行星的原因。這一決定至今仍有爭議,因此厄裡斯的名字恰如其分。「厄裡斯是希臘的紛爭女神。」
  • 「專題」你所不知道的行星——金星(Venus)
    宇宙的年齡估計為138億年,地球或形成於45億年前,智人是經過40萬年慢慢進化而來,而人類最早的文明出現在9000年前的美索不達米亞平原。中國發現最早的農耕文化遺址可追溯到公元前6000年。自文明之初,人類就開始了在這廣袤大地上的無盡探索。
  • 科普:「特殊」隕石研究或揭開太陽系未知矮行星?
    一、新研究2020年12月美國西南研究所的科研人員通過12年長期研究Almahata Sitta隕石,簡稱AhS,研究認為:太陽系中有一顆目前未知的矮行星。【天文學背景知識】:矮行星,體積介於行星和小行星之間,圍繞恆星運轉,質量足以克服固體引力以達到流體靜力平衡(近於圓球)形狀,沒有清空所在軌道上的其他天體,同時不是行星。
  • 新知丨太陽系有顆矮行星叫「共工」
    我們的太陽系由八個已知的大行星和環繞這些行星運行的上百個衛星組成。此外,還有無數小行星、彗星以及被稱為矮行星的天體也在圍繞太陽的軌道上遊蕩;它們中最為著名的就是體積最大,一度躋身「太陽系九大行星之一」的矮行星冥王星。
  • 太陽系究竟有幾顆行星?
    太陽系中有多少行星?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賽。我只是要提醒你,這是個富有爭議的話題。當你問太陽系有多少行星,是八大,十大還是更多的時候,有些人會相當暴躁。我能給你保證的是,我們再也不會回到九大行星的時代了。在我們很多人小的時候,太陽系有九大行星。它就像我們腦海中一個根深蒂固的觀念。作為孩子,記住這個行星的順序是早期書呆子值得驕傲的事情: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
  • 你知道鳥神星嗎?它「長」什麼樣?這顆矮行星在哪裡?
    矮行星——鳥神星鳥神星與其他的矮行星冥王星、鬩神星和妊神星,一同位於海王星軌道之外的柯伊伯帶。鳥神星比冥王星要稍微小一些,是柯伊伯帶從地球上看第二亮的天體(冥王星是最亮的)。這顆矮行星繞太陽一圈大約需要305年的時間。
  • 矮行星?原來你是這樣的冥王星!
    2.冥王星是唯一被熟知擁有大氣層的矮行星。它的空氣非常稀薄,有可能含有有毒氣體,不適宜人類生存。當冥王星運行至近日點(最接近太陽),它的大氣變為氣體;當它行至遠日點(距離太陽最遠),大氣會凝結成冰,像雪一樣落下。
  • 太陽系第五大矮行星以中國神話人物命名「共工」
    | 字號:A+ | A- 記者從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獲悉,太陽系第五大矮行星、此前系內最大未命名星球近日獲得以中國水神共工的名字命名,這是太陽系首個、也是迄今唯一一個以中文命名的矮行星。
  • 一顆打破規矩的矮行星,它擁有了一個中文名:共工
    如果我們大家太陽系由什麼組成,相信很多朋友最新想到的是太陽和地球,之後可能會說八大行星、月球,再之後就說不出來了。其實,太陽系之中還有這矮行星、小行星、各個行星的衛星、彗星、隕石碎片等等,它們共同都在太陽的引力範圍之內。
  • 硬剛冥王星的也就穀神星了:這個女性版土星,你事業的豐盛全靠她
    【編者按】如果說,你的天賦是一粒種子, 它需要怎樣的土壤,才能生長綻放?這個答案,就在你的穀神星。如果你關注,你就不能不看穀神星。她是冥王星的嶽母,珀耳塞福涅的母親,土星的女性版。她和月亮一樣代表滋養,卻不同於月亮的情感滋養——穀神星給你摸得到的提示,因為她是你實實在在需要的物理環境。
  • 胡永雲:地球之外的冰雪世界——行星冰凍圈研究綜述
    如果我們把視野放大到整個太陽系,各行星的冰凍圈所展示的豐富多樣性遠超出了我們基於地球所形成的冰凍圈概念。由於各行星和衛星的表面氣壓、溫度與地球存在巨大的差異,它們的冰凍圈與地球冰凍圈有著很大的不同。 特別地,行星冰凍圈還包括其他易揮發組分的冰凍圈層。
  • 科學家提議在穀神星軌道建永久人類棲息地
    在這部電視劇中,穀神星在接受改造後可以自轉,並利用人造重力在其表面創造了一個可供人類永久居住的棲息地。如今,科幻作品中的場景似乎正逐漸成為現實。多位芬蘭科學家提議在穀神星軌道上建立永久性人類定居點。穀神星是一顆體型巨大的小行星,也是位於火星和木星之間小行星帶中的一顆矮行星。根據研究團隊的說法,這個「巨型衛星定居點」可以通過收集穀神星本身的材料來建造。
  • 九個行星成為12個有爭議的新定義
    圓形的小行星Ceres將在新計劃中重鑄為矮行星。冥王星仍然是一顆行星,它的月亮Charon將被重新歸類為行星。然而,兩者都被稱為「深成巖」,以區別於八個「古典」行星。一個名為2003 UB313的遠離冥王星大小的物體也稱為巖體。 這將使加州理工學院的研究員邁克·布朗(Mike Brown)找到 2003 UB313,正式成為第12個星球的發現者。
  • 冥王、天王、海王……一張圖看懂行星名字的由來!
    我們知道,夜空中各個星座的名字,都是來源於希臘神話。他還是希臘郵局的標誌。因為水星在天上運行的速度很快,比其他任何行星都快,所以用了墨丘利的名字來命名。在古代中國,人們管它叫「辰星」,這是因為它與太陽的分離角度很小,接近一個時辰的角度。金星 | VenusVenus,也就是羅馬神話中的愛與美之神——維納斯,對應希臘神話中的阿佛洛狄忒。她擁有完美的相貌和身材,象徵著愛情。
  • 冥王星被除名九大行星,開始聚攏人馬單幹
    冥王星被除名九大行星,命名為矮行星這是什麼原因呢?這在天文學上有什麼意義嗎?為什麼要這麼歸類?在上學的時候一直是背誦九大行星「水金地火木土天海冥」,但在2006年冥王星被天文學家們投票,踢出了九大行星的行列。
  • 「專題-衛星」你所不知道的衛星-歐羅巴(Europa)
    宇宙的年齡估計為138億年,地球或形成於45億年前,智人是經過40萬年慢慢進化而來,而人類最早的文明出現在9000年前的美索不達米亞平原。中國發現最早的農耕文化遺址可追溯到公元前6000年。自文明之初,人類就開始了在這廣袤大地上的無盡探索。那人類基因中早被烙印下的「好奇」,驅使著人類整個社會的進步與發展。如今人類的足跡幾乎已經遍布了整個地球。
  • 冥王星之後,第九行星有了新線索,科學家發現一顆軌道異常的行星
    自從冥王星在2006年被天文學會貶為矮行星以後,叫了幾十年的太陽系九大行星變成了八大行星,一時間很多人還不適應。但這也沒辦法,誰讓冥王星的個頭太小,而且軌道異常,最主要的是它沒有清除自身軌道周圍的其他小型天體。
  • 有水的行星在太陽系很常見,那麼它們在銀河系中應該也很常見?
    眾所周知,在我們的太陽系中,有幾個行星衛星常被科學家認為生命存活的希望星球,包括穀神星,木衛四,木衛二,木衛三,土衛二,土衛六,土衛六,海衛三,甚至還有矮行星冥王星等等。據信,這些「海洋世界」內部有豐富的液態水,還有有機分子和潮汐加熱,這是生命的基本成分。這就提出了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類似的衛星在其他恆星系統中也存在嗎?在銀河系是不是很常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