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時報記者 王振雅)王天運行醫50多年,獨門「絕技」耳穴針療法曾被譽為「耳穴王」;10多年義診,被百姓讚譽為「星期天大夫」,曾在北京中醫藥大學國醫堂以專家身份坐診,而今卻因沒有行醫證被停診。王天運告訴健康時報記者:「看了一輩子病,我就想有個合法的身份繼續行醫。」
「中醫持證行醫是必須的,但如何合理合法的給老中醫行醫證是亟需解決的問題。」全國政協委員、北京中醫藥大學教授張其成建議,老人老辦法、新人新辦法。
80年代義診揚名,曾經的「星期天大夫」
受訪者供圖
從今年2月,王天運停診了。「每天都有患者打電話要看病,他們急我也急。我現在什麼也不缺,就缺一張行醫證,能讓我繼續給患者看病,義診。」王天運告訴記者。
王天運1942年出生於河南商丘的中醫世家,他的外祖父是當地的一位中醫,從小耳濡目染。
而他真正的走上從醫之路,是在1963年底,他參軍入伍後,他向北京部隊新醫療法醫療隊學習了快速針刺療法。
「為了練習,針刺療法,我把自己身上的穴位扎了一個遍,也買了許多書籍跟針灸專家學習交流,扎的深度、準度都會影響到給患者治病的效果。」王天運回憶最初在部隊裡行醫的經歷。
後來,王天運在山西、河南等地義診,扎針手法越來越嫻熟,醫術也得到了當地患者的認可。
「在河南原籍探親,用快速針刺療法為鄉親們義診,一天到晚只能休息2小時左右,一個月沒出家門一步。患者病情就改善好轉。一下子大家都來找我看病。」王天運介紹,那時每天院子裡排隊候診的有數百名患者。當地縣醫院針灸科主任還帶領5名醫生向他學習。
隨著看病的人越來越多,王天運也開始小有名氣。1970-1980年,10年間,他在部隊利用業餘時間自學醫學知識,同時也給戰友們義務看病。
1980年初,他在向解放軍總醫院耳針專家黃麗春教授學習了耳穴診療法後,即在地壇公園用耳穴壓豆方法為老百姓義診治病。成千上百的患者在地壇公園東門排隊約號。
就這樣,王天運連續10年,每周日在地壇醫院義診,曾被稱為「星期天大夫」。10年義診,雖然不收掛號費和診費,但一天工作十多個小時,不少人自願捐出一、二角零錢,放入一個箱子裡。王天運指定專人收集記帳,全部分批捐助給中國兒童和少年基金會。到1990年,王天運共捐助5109.10元。
50年老中醫就缺一張行醫證
後來,他被邀請在北京中醫藥大學國醫堂以專家身份掛牌應診,當時的國醫堂領導給劉渡舟、趙紹琴、王綿之等頂尖專家定的掛號費是3元,卻給他定5元,但他卻只答應1元。
「因患者較多,國醫堂同時給我開了六個診室,他和他的助手日門診量最多時曾達600人次。」王天運告訴健康時報記者,除了耳穴針療法外,他有一套治療近視的方法,從1990年後,他的門診對象主要轉向了近視等群體。結並制定了《青少兒近視等眼病防控和逆轉行為規範》。
2020年2月,因為無行醫證,行醫50年,王天運被所在門診告知,為了避免處罰,停止坐診。
治病無數、擁有獨技,行醫50載的王天運卻一直沒有行醫證。「一直在給病人看病,國家出了新的醫師管理政策也不太了解。後來,年紀越來越大,去考中醫執業資格考試已經不太實際了。」王天運告訴記者,「中醫越老越有經驗,沒有退休一說,現在就是想多給病人看病,讓老百姓少打針、少吃藥」。
多年來,由於種種原因,王天運與行醫證失之交臂。比如,成名後的王天運,河南原籍曾給他特辦了主治醫師資格證書。但後來在北京統一辦理醫師資格證書換發時,因當時他的戶籍在河南而漏辦。2018年9月,王天運按照北京市的確有專長考核辦法上報了有關材料,因操作不當錯報而沒有通過報名審核。
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研究員、中醫藥發展戰略研究課題組執行組長張超中認為,「王大夫很有名,很多專家、領導都知道他。從醫這麼多年,醫德、醫術都很好,應該不屬於非法行醫者。」
張其成認為, 「在我國,有的中醫是醫學世家、有的是學從名師、有的是自學,有好的技術、有真本事、老百姓認可就是好大夫、真中醫。」
民間中醫「轉正」難
2019年1月,北京市石景山區京西中醫藥文化研究會申報了王天運中醫藥傳統技能傳承工作室,王天運原本以為自己可以「合法」行醫了,但該工作室至今也沒進展。
如王天運一樣的,許多民間老中醫,因為行醫身份問題而處境尷尬。「民間中醫,雖然具有某一領域的專長,但通常年齡偏大、文化程度低,不要說考取執業醫師證,連報考的資格都沒有了。」張超中介紹,像王天運的情況不在少數,民間中醫許多處於「無證行醫」的狀態。
1999年5月1日,我國實施《執業醫師法》,從此國家實行醫師資格考試制度,具有高等學校醫學專業本科以上學歷的人,才有執業醫師考試資格,具有高等學校醫學專科學歷或者中等專業學校醫學專科學歷的人,才有執業助理醫師資格。
「我這一輩子,最放不下的,還是民間中醫。」原運城市衛生局副局長、因推行運城民間中醫管理改革而享譽全國的田康立曾接受媒體採訪時說,按照考試標準,是不可能給他們發證的,中醫應制定適合中醫的管理制度。
「一個80多歲的老中醫,考了0分,他是家傳中醫,很會看肝病,一輩子看病都是免費的;另一個70幾歲的中醫,只考了7分,但他的中藥炮製得非常好,每天找他看病的不下30個人。」田康立舉例說。
2017年12月20日,我國實施《中醫醫術確有專長人員醫師資格考核註冊管理暫行辦法》,以師承方式學習中醫或者經多年實踐,醫術確有專長的人員,可以申請參加中醫醫術確有專長人員醫師資格考核。
然而,兩名推薦醫師、三級審核、筆試,然後才是現場考核,層層加碼,剛剛看到「轉正」希望的民間中醫,在一次次嘗試後,又失望。
「在村裡看病一輩子,我壓根兒不認識執業醫師,想找兩個這樣的人來給我做推薦,顯然是辦不到的。」山東聊城的一名民間中醫透露,因無法找到兩名執業醫師來推薦報名,他選擇相信了當地的考試機構,後來卻被騙了3萬元,也未能參加考試。
中醫專長考試,在全國各地出現「兩低」的情況,即審核通過率低、考試通過率低。根據各省公布考核數據顯示,2018年,青海省考核通過率僅為11%,廣西省考核通過率僅為6%,廣東省通過率不足1%。
張其成介紹,行醫證是現代醫學的產物,中醫是中國傳統文化瑰寶。如何更好的傳承中醫傳統,讓民間中醫合法、合理的擁有行醫證是目前亟待解決的問題。
張其成建議,對於年輕的中醫可以按照現在考核體系考核,對於老中醫,可以設立「特色考核」制度。比如一些老中醫可以按照實踐考核方法,讓考生給3-5位病人看病開藥方,由若干資深名中醫組成考核小組來評定其臨床水平,主要考核其是否符合中醫思維、是否有效,合格者即可發行醫資格證。
參考資料:
1、中醫藥發展戰略研究課題組專家張超中:老中醫行醫50年,就缺一張行醫證.2020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