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九哥財經
你可曾記得1929~1933年美國經濟大蕭條時期的經典一幕:縱使很多人喝不上牛奶,奶農產的牛奶也賣不上價,只能好把牛奶倒掉。新冠疫情下的美國,經濟危機屢屢見端倪,美股史無前例地遇10天4次熔斷,2周內失業人數逾千萬,如今「經典重現」,「倒牛奶」場面又一次上演:
4月3日,威斯康星州的奶農們被迫傾倒數十萬加侖牛奶;美國廣播公司(ABC)隨後解釋,受疫情影響,通常在餐廳提供牛奶的學校現在關閉、商店限制每戶家庭的牛奶購買量,加上許多美國家庭在新冠大流行初就囤積了大量牛奶,導致現在對牛奶的需求不高。一位農民甚至感嘆道,那是非常美味的牛奶,本該在貨架銷售,如今只能倒進下水道。
經濟大蕭條時期,為保證利益最大化,只好眼睜睜地將自己農場的牛奶倒掉,因為這些被稱為萬惡的資本家深知,就算是拿去發放給窮人運輸要錢、包裝要錢、分發也要錢,萬一牛奶在運輸中出現了紕漏,搞不好還會惹上大麻煩。
「經典」場景重現,是否意味著美國當前的經濟危機與以往的「大蕭條」如出一轍?1.「倒牛奶」見供需矛盾正如ABC報導所說,奶農無奈將牛奶倒入下水道是由於其需求下降,這實際上就是美國經濟危機的其中一個具體表現,概言之,是需求和供給存在了嚴重的矛盾。2.現有生產模式無法延長保質周期為更好地保存牛奶口感,美國大部分使用巴氏消毒滅菌法,
這也意味著牛奶的生產和運輸都必須在全程冷鏈的狀態下進行,加上牛奶本身的保質周期較短,大量堆積的牛奶變質,奶農們也不得不將變質的牛奶倒掉。而閃蒸法可以延長牛奶的保質周期,可要想在短時間內改變加工工藝的可能性更小。3.出於對生產交易成本的考量從生產到運輸到銷售,每個環節都要消耗成本。奶農出於對成本和收益的考量,
與其將少量牛奶包裝、運輸到更遠的地方銷售,不如直接倒掉以省去倉儲包裝、運輸等一大筆費用;再者,儲備量要留給最新鮮的牛奶,變質的牛奶庫存當然需要處理掉。可見,這次的「倒牛奶」事件更多是礙於生產模式和交易成本的考量,與此前的「大蕭條」還是有所差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