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溫馨年夜飯 -
「生於五十年代」的人們為過年有雞鴨魚肉和水果糖吃而興奮。是的,買幾斤肉、一隻雞、一條魚,加上點青菜、豆腐,已經夠一家人快快活活地吃幾天的了。
- 娛樂是扭秧歌 -
哈哈哈,從扭秧歌到廣場舞,好像也沒什麼改變。咱以後過年的娛樂節目,會不會是看大媽跳廣場舞?怕怕!
- 最大的樂子是逛廟會 -
當年的廟會也是人山人海,各種傳統節目很多,不像現在,廟會越來越少了。
- 選購花布,回家裁製新衣 -
對比很明顯,誰家媳婦手巧,大家都看得到……多麼淳樸的年代!
- 年夜飯在公共食堂 -
雖說集體吃有集體吃的熱鬧,但畢竟無法顧及所有人的胃口。
- 最流行大串的冰糖葫蘆 -
餵冰糖葫蘆那孩子好捨不得……話說現在還見過這麼大串的冰糖葫蘆麼?
- 簡單的年夜飯 -
70年代,從「上山下鄉受教育」到「恢復高考」,從打倒「美帝」到「中美建交」,從「文革」到改革開放。70年代末春節的傳統色彩加強了,廟會、傳統小吃恢復了,人們嗑瓜子、放鞭炮、包餃子、發壓歲錢、互相拜年。
- 娛樂節目比較單調 -
基本都是看樣板戲、革命歌曲、革命舞劇、革命電影、紀錄片等等,雖然形式單一了點,卻也算熱鬧。
- 排隊給遠方的親人打電話 -
那個年代號召知識青年下鄉,城裡的家庭大多骨肉分離,因此這個電話尤為珍貴。
- 菜式不再單調的年夜飯 -
1983年取消了憑票採購,家家戶戶自己選購想吃的菜,終於不再單調,可以吃一回豐盛的年夜飯了。
- 新年俗:看春晚 -
1983年,第一屆現場直播的春節晚會一炮打響。李谷一一口氣唱了《鄉戀》等七首歌。後來《難忘今宵》幾乎成了每屆晚會的結束曲。
當時看春晚,誰也捨不得錯過一秒鏡頭,畢竟頭一回。和我們這一輩一樣,據說那個年代的人最愛的也是小品。
- 零食最愛爆米花 -
當年能吃零食的機會很少。過年能吃到爆米花,異常滿足。
- 真正豐盛的年夜飯 -
大江南北新鮮的菜都能擺上桌了,真正有了年味。
- 新出的節目:看賀歲片 -
春晚是重頭戲,但賀歲片開始盛行起來,頗受大家歡迎。
- 小孩最愛:放鞭炮 -
這不是90年代的專利,但那個年代畢竟娛樂活動太少,放炮還是很興盛滴。
- 年夜飯外面吃 -
生活富裕了,在外面吃,不必親自動手,也蠻熱鬧的。
- 娛樂節目:旅遊 -
人們已經不再滿足於以往在家過年,開始旅遊過年。從此時起,過年才真正進入了新的開放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