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這是南京大學歷史學院民族與邊疆研究中心主任劉迎勝教授的論文《十三——十六世紀中國與東亞以外地區交往的外交語言問題》結尾部分(收入氏著《華言與蕃音——中古時代後期東西交流的語言橋梁》),提綱挈領般地敘述了11—15世紀舊世界急劇變化的面貌,並指出正是這種變化使得波斯語成為了13—16世紀中國與東亞以外地區交往的外交語言,也成為了中古時代舊世界的國際通用語言之一。現照錄如下以饗學林。
中古時代舊世界的國際通用語言
11至15世紀是舊世界急劇變化的時代。
在東亞,起初是遼、金先後與宋南北對峙,其後蒙古軍先後滅金滅宋。而後,元又為明所取代。
在中亞東部,來自漠北的回鶻人在天山東段立足,稱臣於遼朝;遼亡後回鶻人繼續稱臣於西遼。在中亞西部,中心在今阿富汗的古兒王朝(Ghurids)、操突厥語民族所建立的哈剌汗朝(Qarakhanids)和塞勒柱帝國(Saljuqs)稱雄並立,而其中的哈剌汗朝滅亡了信奉佛教的以于闐為中心的尉遲氏政權,強盛一時;遼亡之後逃離東亞的契丹人餘部建立了西遼,統治中亞東西部近百年。居於鹹海之南阿母河(Āmū Daryā,即今阿姆河)與忽闡河(即今錫爾河,Sīr Daryā)下遊的花剌子模(Khwārezm)原先臣服與塞勒柱突厥,繼則歸附西遼。西遼末年花剌子模強大起來,背叛西遼,企圖與同時興起的成吉思汗爭雄今歐亞草原地區。元中期,元帝國的統治逐漸限於漢地及蒙古本土,中亞先是窩闊臺與察合臺兩汗國分治,而後統一於察合臺汗國。元末,察合臺分為東西兩部,其東部仍由察合臺後裔統治,稱東察合臺汗國,其西部則為蒙古巴魯剌思部貴族帖木兒所統治,稱帖木兒帝國。
在西亞,稱霸一時的東大食帝國威風不再,其統治者哈裡發的政令僅及報達城(Baghdād)周圍,伊斯蘭世界陷於分裂境地。成吉思汗及其子孫的軍事徵服遠逾中亞,深入波斯,滅花剌子模與滅亡東大食國。拜佔廷王朝被迫囿於小亞半島一隅。在苫國(今敘利亞)蒙古軍與馬木路克(Mamuluk)王朝形成對峙。在西亞的蒙古各勢力統一於元世祖忽必烈之弟旭烈兀旗幟之下,建立伊利汗國。伊利汗國以波斯為中心,西遷的蒙古人迅速伊斯蘭化。在元帝國的西亞封國中,以伊利汗國與元廷的關係最為密切。14世紀30年代不賽因(Abū Sa』 īd)汗之後,伊利汗國大權旁落於蒙古札剌亦兒貴族之手。帖木兒興起後,伊利汗國為其所並。
在東歐各地,封建主互相制約,沒有強大的政權。操突厥語部落在太和嶺(今高加索)以北地區立足已久,其最重要的草原勢力是遊牧於亦的勒河(Itil,今伏爾加河)及其以東地區的欽察人與康裡人。這一地區先後為蒙古軍佔領。在西歐,封建主組織的十字軍為爭奪「聖地」(今巴勒斯坦)與近東的伊斯蘭勢力長期相互攻殺。在欽察草原的蒙古人在成吉思汗長子朮赤後裔的領導下,建立欽察汗國。遷居亦的勒汗草原的蒙古人很快突厥化。帖木兒興起後,欽察汗國與帖木兒相互攻戰,曾大敗於帖木兒。
從文化上看,當時的歐亞大陸自東向西並存著三、四個大文化圈:即東亞以中國為中心的漢文化圈、中亞和西亞的伊斯蘭文化圈、南亞的印度文化圈與東地中海與歐洲的基督教文化圈。而其中的伊斯蘭文化圈又可概分這東西兩大部分,其西部阿拉伯語佔統治地位,其東部自10世紀起即以波斯語為第一文學語言。東亞與印度之間的東南亞,除漢文化與印度文化外,還深受伊斯蘭文化的影響。
不同的人類之間有著交往的要求,而語言則是文明交往的媒介。從遺留至今的文獻看,漢文、泰米爾文、波斯文/阿拉伯文與拉丁文在當時的歐亞大陸上,自東而西分別扮演著國際交際語(lingua franca)的角色。橫跨歐亞疆域空前的蒙元帝國,東起今太平洋之濱,西達東地中海,南接伊斯蘭世界,西及基督教諸國。它的存在使這幾個文化圈之間的聯繫之便利與密切超越以往。這種聯繫的一個重要例證是,伊斯蘭文化圈的第二學術語言(東部伊斯蘭世界的第一學術語言)波斯語傳入中國,並在中國紮根繁衍。由於中國在漢文化圈和東亞的重要地位,波斯語的影響力便擴及東亞和東南亞。質言之,藉助蒙元帝國的勢力和中國的影響,波斯語大大地擴展了其在東方的影響。
在蒙元時代,波斯文曾經既是蒙元王朝的官方語言之一,也是回回人內部的共同交際語,同時又是當時歐亞大陸上各國各民族間主要的外交語言之一。元亡後,波斯語在中國的官方語言的地位不復存在,但其作為外交語言和與回族漢語共存的回族共同語的地位仍然保持了一段時期。前述明成祖致沙哈魯國王的國書的波斯文本和錫蘭山碑足以證明,明初時無論沿陸路出使西域,還是沿海路下西洋的明朝使臣,均以波斯語作為外交語言,而掌握這種外交語言的是蒙元時代入華的回回人的後裔。
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
劉迎勝先生的《華言與蕃音(中古時代後期東西交流的語言橋梁)》包含20篇文章,是作者20多年來在內陸亞洲史、中外關係史、古代語言文字典籍等研究領域研究成果的匯集。內容主要涉及到唐代以後至清朝初年波斯語等語言在中國官方和民間的教授與傳承、古代中國波斯語教材研究、「小經」文字研究、古代中國對中亞西亞地區聯繫中的語言問題、中國古代雙語字典的編纂及對幾部古代語言學研究著作如《米諾哈志》等的研究。從整體上看作者側重於從歷史比較語言學方面著手來探討古代中國與中東地區的文化交流史。
唐蘇諒妻馬氏漢、巴列維文墓誌再研究
唐元時代中國的伊朗語文與波斯語文教育
宋元至清初我國外語教學史研究
中國官辦波斯語教學教材源流研究
古代中原與內陸亞洲地區交往中的翻譯和語言學習問題
《回回館課集字詩》回回文研究
波斯語在東亞的黃金年月的開啟及終結
關於我國部分穆斯林民族中通行的「小經」文字的幾個問題
「小經」文字產生的背景
關於「回族漢語」
回族語言800年發展史簡要回顧
回族與其他一些西北穆斯林民族文字形成史初探
從回回字到「小經」文字
有關元代回回人語言問題
社會底層的漢一伊斯蘭文明對話
對回族語言演進史的簡要回顧
有關《簡明小兒錦一漢文一波斯/阿拉伯文辭源研究詞典》的編纂問題
中古亞洲大陸民族雙語字典編纂傳統
從《雙語辭典學導論》談起
中古時代後期東、西亞民族交往的三座語言橋梁
《華夷譯語》與《國王字典》的會聚點
十三一十六世紀中國與東亞以外地區交往的外交語言問題
《米諾哈志》的作者及其波斯文動詞分類原則初探
《回回藥方》與中國穆斯林醫藥學
尋訪東幹人
掃描圖中二維碼關注「南大元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