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國三次鼠疫都被他滅掉,他首創的防疫措施,如今仍在使用

2020-12-14 豆廚

《自嘲》:遮顏破帽鬧市過,載酒漏船中泛流。

雖然說在很多人看來,人類佔據著地球發展的主導地位,但實際上,人類卻仍然是一種十分脆弱的生物。縱觀整個人類社會發展的進程就會發現,因為一些大型瘟疫的出現,人類的發展道路也受到過一些阻礙。

提到鼠疫,想必大家都不陌生,作為一種十分嚴重的瘟疫,鼠疫的到來曾經對無數的平民百姓進行過殘忍的迫害,而在抗擊鼠疫的過程中,許多醫學方面的專家也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在我國近代社會中,曾爆發過三次大型的鼠疫,在這三場鼠疫爆發之後,一位英雄學者的出現成功維繫了人民的發展。時至今日,他所創造的防疫措施也仍然在被人們普遍使用,可以看出,對於中國社會的發展而言,他所做出的貢獻也是十分巨大的。那麼,這位抗疫英雄究竟是誰?在抗擊鼠疫的過程中,他又做出過怎樣的努力呢?

這位多次抗擊鼠疫的英雄就是伍連德,他出生於1879年。雖然說伍連德出生在馬來西亞地區,但是,他的祖籍卻在中國的廣東省內,而這也註定了他與中國之間的緣分。在伍連德小的時候,他便是一位學習成績非常優異的學生,而在1906年時,年僅十七歲的伍連德也成功考入了英國劍橋大學的伊曼紐爾學院,開始了對醫學方面的學習。

憑藉著在校期間的出色表現,1899年時,伍連德正式考入了聖瑪麗醫院內,並成為了該家醫院所接納的第一位中國實習醫生,而在1902年時,伍連德也進入到了英國利物浦熱帶病學院,開始了對醫學知識的深度研究,在1904年時,伍連德回到了馬來西亞地區,並開辦了一家私人診所,而在1907年時,他也應清政府的聘請,並回到中國任教

在1910年時,中國東北地區曾爆發過一次大型的鼠疫,當時,醫學水平較高的伍連德也來到了東北地區,並指揮著防疫工作。雖然說在最開始的時候,由於伍連德對中文的掌握程度不是很高,因此,他的工作也受到了一定的阻礙,但是,他卻並沒有因為這種外界的因素,而放棄對鼠疫防疫事業的推進。在1911年時,伍連德在哈爾濱地區建立了第一個鼠疫研究所,而在這個時候,他也深入到了疫區當中,對鼠疫的流行趨勢進行著調查研究。在伍連德的帶領之下,不到四個月的時間之內,東北的鼠疫就被完全撲滅,而正因如此,伍連德也成為了享譽國內外的防疫學權威。

在1911年時,十一個國家的醫學專家參與到了萬國鼠疫的研究會議當中,而在這一階段之內,伍連德也向其他國家分享了抗擊鼠疫的經驗。通過伍連德的努力,世界範圍內的許多大型疫情都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對於人類社會的發展而言,這樣的貢獻也是十分巨大的。

在1919年時,哈爾濱地區再次流行起了霍亂,而在這種情況之下,伍連德也用直轄醫院收治了近兩千的霍亂病人。1920年時,東北鼠疫再次流行,在這種情況之下,伍連德通過一系列防疫措施的推進,使得疫情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而在1920年時,全國鼠疫開始出現了大流行的情況,此時,伍連德也領導東北地區的防疫人員,對全國各地進行了疫情防治的支持。在當時的社會當中,中國的防疫水平已經遠遠超過了日本和俄國這兩個相對而言較為發達的國家,而這樣的成就也是基於伍連德的努力。

從這三次抗疫活動中就能夠感受到,伍連德的貢獻是非常突出的,時至今日,伍連德所提出的抗疫方法,也仍然對世界各國的防疫事業有著非常大的啟示作用。在當時的那個年代中,伍連德製作出的「伍氏口罩」為整個中國的抗疫工作提供了重要的支持。雖然說當時的中國社會整體發展水平還較為落後,但是,伍連德卻憑藉著自己不斷的努力,幫助中國實現了抗疫方面的成功。

對於整個中國社會來說,伍連德所做出的貢獻也是不可磨滅的,而在1960年時,八十二歲的伍連德也因病離開了人世。雖然說伍連德已經永遠的離開了我們,但是,他留下的種種經驗卻仍然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結語

可以看出,那些真正為人類社會發展做出一定貢獻的人,是永遠會被人們所銘記的,相信在未來的日子裡,也會有更多的醫護工作者將伍連德作為自己奮鬥與前進的榜樣。

參考資料:《中華醫學雜誌》

相關焦點

  • 他是中國近代走進諾貝爾獎第一人,撲滅「東北鼠疫」,拯救了世界
    他是中國近代走進諾貝爾獎第一人,撲滅「東北鼠疫」,拯救了世界 生活中總會遇到大大小小的波折和困難 ,天災人禍也是無法避免的,鼠疫又稱黑死病,在人類歷史上曾經爆發過三次鼠疫,每次都造成巨大的遭難。歷史上第一次鼠疫的爆發造成全球1億多人的死亡,第二次鼠疫更是導致整個歐洲人口三分之一的死亡。
  • 伍連德,憑一己之力消滅近代三次大鼠疫,卻被國人遺忘的英雄
    如果不是前不久央視上播放專門的一期《國家記憶-鼠疫鬥士伍連德》,或許很多人不知道中國歷史上還有這樣一個人。他是中國現代醫學先驅,他曾引領撲滅東北大鼠疫,綏化大鼠疫,拯救億萬生命。我們先來科普一下相關知識。
  • 《鼠疫》:喚醒近代中國的現代轉型
    原標題:李公明| 一周書記:疫情如何……喚醒近代中國的現代轉型三、已經關閉的學校、旅館、車站等公共建築被徵用作為防疫辦公室、檢查站和隔離室等;從哈爾濱的俄國鐵路當局租借一百二十節火車車廂,改作隔離收容營,可以容納3000人。被隔離者如果5天沒有出現發病的徵兆,即可離開。四、兩千多具因天寒而無法掩埋的屍體,被集中火化。另外,鐵路方面也採取了嚴厲的檢查及禁運措施。在今天看來,一百多年前的中國政府應對疫情的措施無論在專業性和社會管理層面上都是很現代型的。
  • 中國近代數次鼠疫被同一人擊潰,他的防疫方案,新冠還在用沿用
    每一次大規模的傳染病都使得人類歷史發生巨大變化。2003年的非典,以及2020年的新冠肺炎,讓世界看到了中國強大的抗疫能力,也讓全國人都知道了鍾南山院士。其實,在近代歷史上,我國也曾發生過多次傳染病,而且每次都來勢洶洶。
  • 近代早期歐洲的鼠疫
    鼠疫是近代早期歐洲最主要的殺手。病菌主要由老鼠身上的跳蚤傳播。在那個年代,就個人而言,衛生條件極差,人們身上經常滿是跳蚤和蝨子;就居住環境而言,城鎮裡居住密度高,城內垃圾成堆、汙水橫流。更糟的是,時人對這種疫病的傳染性幾乎一無所知,對屍體的處理方式也很簡單,收屍人們沒有任何防護,這些因素都加速了鼠疫的蔓延。    鼠疫主要由船艙裡藏有的老鼠帶進歐洲的港口城市。
  • 防疫與博弈:清末鼠疫背後的大國外交
    任何限制外國人人身自由的做法都要事先得到外交上的許可。這就意味著,中俄和中日之間若不進行合作,防疫舉措就會漏洞百出,效果可想而知。歐美列強都注意到了中日俄三國各自為政對防疫的影響,也紛紛提出了折中的辦法。德國駐哈爾濱領事率先表態,為防疫大計,德國願暫時放棄治外法權,由中國方面統一謀劃,在東北居留的德國人也要服從清政府的安排。
  • 差點席捲全球的大鼠疫,清政府僅用4個月便搞定,引發了醫學革命
    上世紀初,在我國的東北地區爆發了一場「鼠疫」大流行,其發展速度之快,波及範圍之廣,死亡人數之多,造成的損失之大,都屬我國近代史上的首創。這不僅是「鼠疫」一詞首次出現國人的視野之中,同時,也掀起了中國近代史上的首次醫學改革與衛生革命,推動了防疫體制的建立、發展與完善,此事件也被稱之為中國近代醫療衛生史上的標誌性事件。
  • 110年前,那場鮮為人知的驚天大鼠疫
    導語:發生在20世紀初的東北大鼠疫持續了六個多月,席捲了半個中國,吞噬了六萬多條生命,國際著名防疫專家也未能倖免於難,中國政府為什麼大膽啟用伍連德?中國自己的防疫專家對抗鼠疫的結局又如何?天津衛生局發布緊急告示,列出喝開水、吃熟食、注意生活衛生等十條預防措施。北京則「令各街巷剃頭棚房屋一律裱糊乾淨,地下均墊石灰,所有鋪內夥友,衣服、搭布、手帕每日更新三次」; 如發現私自通行於斷絕交通之處及隨地便溺不遵守公共衛生者,處以5元至30元不等的罰款。
  • 曾造成6萬人死亡的清末東北鼠疫,是如何被一名華人醫生撲滅的?
    在疫情爆發後,日俄便以護僑為名要求介入此次防疫工作,這是想插手東北的行政體系,清政府自然要行動起來。其實清政府很早就接觸過近代防疫工作,1873年印度和東南亞暴發了霍亂,當時負責上海海關的英國人便強行對從上海入華的所有人士進行檢驗,隨後其他各個港口的海關也都啟動了檢疫程序。
  • ...110年前東北鼠疫:伍連德首次使用現代醫學方法四個月撲滅
    日本和俄國正借這種疾病威脅中國,如不能有效控制,他們將派遣專家和軍隊接管東北。到達東北後,伍連德首先確定傳染源為「肺鼠疫」,並提出了可能「人傳播人」,制定了封城、交通管制、管控流動人口以及集中收治疑似病人等措施。不到4個月,這次「20世紀世界上最嚴重的一次流行性鼠疫」被撲滅了。
  • 發明伍氏口罩、消滅東北鼠疫……這位中國醫生戰「疫」方法今天仍...
    伍連德與北京也極有淵源,北京城裡留下了他的諸多痕跡:他創辦的中央醫院,如今依然在發揮作用;他在東堂子胡同置辦了產業,他和家人在這裡度過了數十個春秋,如今他的舊居矗立在原地,雖然未經修繕,但依然風姿綽約。 消滅東北鼠疫獲國際聲譽 伍連德(1879-1960),祖籍廣東臺山,出生於英屬海峽殖民地檳榔嶼(如今的馬來西亞檳榔嶼)。
  • 遮斷交通:1917-1918年中國的鼠疫防治
    1918年1月1日山西省政府接北京政府急電,告知綏遠、五原、薩拉齊及包頭鎮等地方發生肺鼠疫。1月7日,總統段祺瑞立即批准了內務總長錢能訓的呈文,任命伍連德、陳祀邦、何守仁三人為檢疫委員,負責防疫事務,並在大同一帶調查辦理。伍連德曾經在哈爾濱領導了抗擊肺鼠疫的鬥爭,而且在1911年4月的奉天國際鼠疫會議上擔任會議主席,是近代著名的鼠疫防治專家,由其負責調查疫情再合適不過。
  • 1910年的鼠疫風暴::一個上海車夫的防疫故事
    車夫唐阿狗醒來,刷把臉就要去取車,今天他要和另外三個夥計一塊兒,把車上的藥水運到公共租界去。與廣州不同,清末的上海,一派華洋雜居的狀態。閘北城南的華界,閒時會有包著頭巾的印度捕快去逛;法租界和公共租界的洋房大宅裡,也住著不少「華商精英」和有勢力的華人。租界的各類苦工都需要勞力,唐阿狗他們也會時常出入。於是白天的租界人流紛雜,長袍短褂西裝纏頭布,煞是熱鬧。
  • 6萬多人死亡、109年前東北的一場「鼠疫」,中國專家改寫了醫學史
    11月12日晚間,官方消息證實,錫林郭勒盟兩例鼠疫病例在北京確診,相關防控措施已落實。 近十年來,亞洲、南北美洲、非洲都有鼠疫病例發生,昨晚在京確診的兩例鼠疫病例,再次敲響了警鐘。 傳染病沒有國界,這一曾經肆虐全球的夢魘,在一百多年前的中國,曾經一次性捲走過6萬多人的生命。
  • 戴口罩、用公筷、建「方艙」這些硬核防疫措施百餘年前他就用過了!
    我們今天所採用的大多防疫方法,在伍連德時代早已存在。而他憑一己之力,就控制了整座城市的疫情。他,才是真正的國士無雙! 記者 | 金 姬 在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之下,有關防控措施也是出了一輪又一輪。
  • 伍連德:中國口罩發明者
    1910年冬,在如今無法想像的艱難環境中,他臨危受命,冒著被感染的危險,深入東北鼠疫疫區,在冰天雪地的哈爾濱採用了加強檢疫、隔離疫區、控制交通、殺滅病原等一系列嚴格的防疫措施,撲滅了已經造成了近6萬人死亡的鼠疫。
  • 110年前與武漢極為相似的一幕|他臨危受命,果斷上書朝廷封城焚屍
    在中國政府的強幹預下,在國民的空前團結下,政府果斷對武漢進行封城,使其迅速得到了控制,因此並沒有給我國造成過大的影響。但是,在近代中國因為疫情,還有一次封城之舉,可知是哪個城市?1910年冬,中國邊境小城滿洲裡的一家客棧裡,從俄國回來的兩位皮毛商人突然口吐血沫兒死,怪異的是他們死後全職的皮膚都呈紫紅色。
  • 1911年奉天國際鼠疫會議報告
    在他的致辭中,不時涉及傳染病,他說:「如果可以預防,為什麼不加以預防?」在中國,我們也逐漸認識到這句話的價值。我希望,同時也相信,現代醫學,特別是衛生學,與我們今天所能做的相比,在未來的中國將會受到更多的關注,當傳染病再次出現的時候,我們將從容地應對類似的問題。
  • 20世紀初的東北大鼠疫,如果不是他,就會有死人百萬的慘劇發生
    鼠疫,另一個叫人聞之變色的名稱叫「黑死病」,因為死者周身犯黑,故名。這種流行病對當年的歐洲人來說,是永遠無法抹去的傷痛。因為從1347至1353年短短的6年時間內,這場大鼠疫奪走了2500萬歐洲人的生命,這個比例數佔當時歐洲總人口的三分之一。
  • 新中國成立之初是如何迅速平息鼠疫的?
    隨即成立了察北專區防疫指揮部,各縣、區、村也建立了防疫組織,全權指揮察北專區的防疫工作。10月24日,察哈爾省黨、政、軍各有關部門緊急集會,商討防疫措施。會上一致認為鼠疫是察哈爾省人民當前最兇惡的敵人,防疫、滅疫是緊急的戰鬥任務,成立了察哈爾省防疫滅疫委員會,同時決定察北專區及其所屬各縣都應成立指揮部,以便統一領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