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中國近代走進諾貝爾獎第一人,撲滅「東北鼠疫」,拯救了世界
生活中總會遇到大大小小的波折和困難 ,天災人禍也是無法避免的,鼠疫又稱黑死病,在人類歷史上曾經爆發過三次鼠疫,每次都造成巨大的遭難。歷史上第一次鼠疫的爆發造成全球1億多人的死亡,第二次鼠疫更是導致整個歐洲人口三分之一的死亡。而1910年12月份,第三次鼠疫在中國東三省爆發,迅速延伸到很多地區,每天都有幾百人死亡,是一場前所未有的大災難。
而在危難之際,一個人出現了,他用了不到4個月的時間,撲滅了這場巨大的災難,拯救了上萬條生命,他的名字叫做伍連德。伍連德出生在馬來西亞華僑家庭,長大後獲取了留學英國的機會。當時馬來西亞的條件並不好,當地平民的醫療條件很差,還是英國的殖民地,所以伍連德選擇了學醫,想要改善馬來西亞的醫療現狀。
24歲那年,伍連德從劍橋大學畢業,獲得了醫學博士學位,並回到馬來西亞開了一家診所。1907年時,伍連德受到邀請回到了中國,並在天津陸軍軍醫學堂任職。在回國三年後,大規模鼠疫便爆發了,伍連德臨危受命前往鼠疫最嚴重的東北進行診治。當時疫情傳播很快,短短幾天時間就迅速蔓延到了整個東北地區,兩三個月的時間奪去了三萬人的生命。
一波三折,伍連德好不容易才到達了哈爾濱,到哈爾濱後便立馬展開了行動,採取很多措施來阻擋這場災難。但是有一個很大的問題沒有得到解決,想要確定疫情的根源,必須要對屍體進行解剖,但當時人們思想比較封建,講究的是入土為安。伍連德為了儘快找到原因,只能偷偷進行,而這也是中國歷史上記載的第一例病理解剖。
後來,伍連德在屍體內發現了鼠疫桿菌,確定了這場疫情是鼠疫。不過外國專家認為這場鼠疫屬於腺鼠疫,是通過跳騷、鼠類叮咬造成的感染,所以解決辦法就是全境滅鼠。但是滅鼠是滅了,疫情並沒有得到抑制。顯然源頭還是沒有找對,伍連德再次對屍體進行了解剖,這才最終確定了這場鼠疫是肺鼠疫,是通過呼吸和飛沫傳播的,最緊要的任務是對患者進行隔離。起初伍連德的診斷並沒有得到外國專家的認同,直到其中一位外國專家感染鼠疫去世,伍連德的診斷才得到認可。
此時,伍連德提出要封鎖全城,切斷交通,並對患者進行了全面隔離,所有人都需要戴口罩等進行防護。所有措施都做了,但是疫情仍舊沒有得到控制,伍連德對每一個環節進行了審查,發現問題出在了屍體上,屍體沒有得到有效處理,自然無法抑制疫情的,等到天氣轉暖後果更是不堪設想。
但是伍連德知道,燒屍是一個大忌,很可能引起民眾的反抗,但是防疫工作不能夠耽誤。最後伍連德只能給朝廷寫信,希望得到清王朝的支持,朝中收到信後也亂了。在思考了三天之後,載灃同意了伍連德的做法,便開始了火化屍體,
在伍連德計劃之下,中國開始了首次大規模的火化屍體,只要是感染了鼠疫的病人屍體,不管有沒有棺材,直接放在火中焚燒。整套流程下來,鼠疫終於得到了大範圍的控制,這是一個被載入歷史的功勳成績。在僅僅不到四個月的時間裡,這場危害全世界的災難終於被撲滅了。1911年3月,鼠疫的死亡人數已經是零,這場災難迎來了收尾。
伍連德可謂是做出了巨大的奉獻,拯救了無數生命和家庭,他當時定下的一套防疫手段到現在依然是最佳的方式。因為伍連德功不可沒,清王朝還賜予他「醫科進士」的稱號,雖然次年清政府就滅亡了。而伍連德更是以「鼠疫鬥士」在全世界打響了名號,他成為了中國在世界上的醫學權威代表。
伍連德的醫學之路並沒有停下腳步,之後長期在疾控工作上發展,1926年9月9日建立了哈爾濱醫科大學,這是東北地區首個醫學高校。1935年時,伍連德更是被提名為諾貝爾生理醫學獎,這是近代來中國人第一次走向諾貝爾。不過伍連德被提名諾貝爾生理醫學獎的消息,是在2007年才被世人知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