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是我國最重要的河流之一,被稱為母親河。然而在黃河哺育著炎黃子孫的同時,時不時爆發的水患,也令人們損失慘重。幾千年來大家一直都在尋找治理的方法。在唐開元年間,由於當時科技不發達,沒有科學的治理方法,當時人們就鑄造了四尊重達60噸的大鐵牛放入黃河中,以期望能夠鎮壓水患。
對於大鐵牛的傳說一直都有,每個人對他的用途的觀點都不相同,有的認為把他做的那麼重是為了當橋墩使用,60噸重量可以保證橋不被大水衝走。還有的人認為大鐵牛是一種迷信的觀點,因為當時人們對水患沒有解決的方法,就用大鐵牛來祭河神,希望河神不在發怒。隨著黃河的泥沙越來越多,大鐵牛被埋到2米多深的河沙裡,銷聲匿跡了。
大鐵牛就位於歷史上著名的渡口——蒲津渡,陪伴著打鐵的是蒲津橋。20世紀40年代的時候,河水枯竭,下水都可以摸到牛角,甚至有的船隻經過還會被牛角劃傷船體。到了60年代,三門峽庫蓄洪,河床淤積,大鐵牛再次消失蹤影。直到1988年,文物工作者經過一年的探訪,終於把大鐵牛打撈上岸,使大鐵牛重見天日。
專家經過研究發現,大鐵牛都是一次性澆築而成的,這對當時來說是是十分不容易的,對鑄造水平的要求非常高。可見唐朝開元年間,對於鐵器的鑄造已經發展得很好了,技術醇熟,而且鐵的冶煉也很熟練。這是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也是我國很寶貴的文物,歷史的見證,對我們研究唐代歷史具有很重要的意義。
當我們看著大鐵牛的時候可能會有一種穿越的感覺,回到古代,無數工匠揮汗如雨,把鐵水澆築到大鐵牛的模具裡。鑄造完成後,再靠無數人把他拖到河裡,大鐵牛是古代老百姓對美好生活的期望。希望來年風調雨順,不再有水患,希望黃河能夠繼續養育兩岸的無數炎黃子孫。也許大鐵牛真的起了作用,開元年間達到了唐朝最鼎盛的時期,開元盛世創造出無數燦爛的文明,一些技藝領先西方國家數百年,值得我們驕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