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多年來鎮守黃河的神器,60噸大鐵牛重見天日

2021-01-20 彩虹讀史

黃河是我國最重要的河流之一,被稱為母親河。然而在黃河哺育著炎黃子孫的同時,時不時爆發的水患,也令人們損失慘重。幾千年來大家一直都在尋找治理的方法。在唐開元年間,由於當時科技不發達,沒有科學的治理方法,當時人們就鑄造了四尊重達60噸的大鐵牛放入黃河中,以期望能夠鎮壓水患。

對於大鐵牛的傳說一直都有,每個人對他的用途的觀點都不相同,有的認為把他做的那麼重是為了當橋墩使用,60噸重量可以保證橋不被大水衝走。還有的人認為大鐵牛是一種迷信的觀點,因為當時人們對水患沒有解決的方法,就用大鐵牛來祭河神,希望河神不在發怒。隨著黃河的泥沙越來越多,大鐵牛被埋到2米多深的河沙裡,銷聲匿跡了。

大鐵牛就位於歷史上著名的渡口——蒲津渡,陪伴著打鐵的是蒲津橋。20世紀40年代的時候,河水枯竭,下水都可以摸到牛角,甚至有的船隻經過還會被牛角劃傷船體。到了60年代,三門峽庫蓄洪,河床淤積,大鐵牛再次消失蹤影。直到1988年,文物工作者經過一年的探訪,終於把大鐵牛打撈上岸,使大鐵牛重見天日。

專家經過研究發現,大鐵牛都是一次性澆築而成的,這對當時來說是是十分不容易的,對鑄造水平的要求非常高。可見唐朝開元年間,對於鐵器的鑄造已經發展得很好了,技術醇熟,而且鐵的冶煉也很熟練。這是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也是我國很寶貴的文物,歷史的見證,對我們研究唐代歷史具有很重要的意義。

當我們看著大鐵牛的時候可能會有一種穿越的感覺,回到古代,無數工匠揮汗如雨,把鐵水澆築到大鐵牛的模具裡。鑄造完成後,再靠無數人把他拖到河裡,大鐵牛是古代老百姓對美好生活的期望。希望來年風調雨順,不再有水患,希望黃河能夠繼續養育兩岸的無數炎黃子孫。也許大鐵牛真的起了作用,開元年間達到了唐朝最鼎盛的時期,開元盛世創造出無數燦爛的文明,一些技藝領先西方國家數百年,值得我們驕傲。

相關焦點

  • 永濟黃河大鐵牛
    1989年8月,永濟政府經過一年多的查訪勘探,發現並出土了唐開元鐵牛、鐵人引起轟動. 開元鐵牛又稱唐代鐵牛位於永濟市城西十五公裡黃河古道兩岸各四尊.鑄於唐開元十三年( 725年),為穩固浮橋所用.元代末年因橋毀,黃河東移,開元鐵牛逐漸為泥沙埋沒.
  • 黃河大鐵牛存在1200年,最輕重達45噸,遊人可以隨意觸摸
    黃河是我們的母親河,中華文明離不開黃河的養育。早在公元前541年黃河上面就有一座浮橋。後來歷經歲月的侵蝕黃河浮橋也就消失在了歷史的長河中。今天我們要說的黃河大鐵牛又叫唐代開元鐵牛,從名字上面我們也可以了解一點這個鐵牛的歷史。鐵牛非常重最輕的一隻也有45噸最重的有72噸。
  • 唐朝70噸的「黃河鐵牛」撈出後,為何露天擺放不保護?專家:不敢
    每隻約重30噸,加上底盤,可達到70噸!我國自古就有「寶塔鎮河妖」的說法,難道這些鐵牛是河神所化,用來鎮守黃河的水怪?河神化身之說當然是無稽之談,不過「鎮守」之說倒是確有其事,《易經》說;「牛象坤,坤為土,土勝水」。
  • 1200年前的黃河鐵牛,為何露天擺放30年不保護?專家:誰敢動?
    小學有一篇經典的課文名叫《撈鐵牛》,在北宋時期的一天,山西地區黃河發了大洪水,結果把一座橋給衝斷了,其中栓橋用的八隻大鐵牛被衝進了河裡,人們都毫無辦法,結果被一個名叫懷丙的和尚想了辦法,最後才讓這八隻鐵牛成功回到了岸上,最後這八隻鐵牛存放在黃河邊直到今天。
  • 70噸重黃河鐵牛被挖出後,為何露天放置不管?專家:不敢動
    青銅器可以歷經幾千年的風雨仍然保存完好,曾在黃河流域挖出70噸重的鐵牛,之後一直露天放置,有人問為何不管呢,專家表示說不敢動,這是為什麼?在上個世紀80年代,人們在山西的黃河流域打撈發現了4個巨型鐵疙瘩,震驚世人。專家檢測發現這4個鐵疙瘩並不是真正的純粹鐵製物品,而是鍛造成牛形的鐵器,而鍛造時間大約在唐朝時期,距今兩千多年,因此這鐵牛也被稱為唐代鐵牛。
  • 山西出土「黃河鐵牛」,露天存放30多年,無人看守,為何不保護?
    據專家測算,黃河鐵牛每尊高約1.9米,長約3米,寬約1.3米,重達30噸,可以說,黃河鐵牛算是我國迄今為止出土的質量最重,歷史最悠久的鐵質文物了。在大家印象中,鐵在古代算是一項非常重要的戰略物資,鐵器打造的兵器遠比青銅鋒利,所以對於鐵的使用,古代管控得非常嚴格,那麼為何在蒲津渡會存在著這麼4尊鐵牛鐵人鐵山呢?這不是對國力的嚴重浪費嗎?
  • 黃河灘上出土的開元大鐵牛,堪稱世界奇觀,見證了唐代人們智慧!
    黃河大鐵牛也叫唐開元鐵牛,共有4尊,是安定黃河上的蒲津浮橋用的一種「牛形」浮橋地錨。蒲津浮橋,黃河上最早、最長、最大的黃河大浮橋,浮橋用鐵索相連,這些鐵牛用來栓這些鐵索的。開元鐵牛亦稱唐代鐵牛,位於永濟市城西十五公裡,蒲州城西的黃河古道兩岸,各四尊。鐵牛是用作拴鐵索用,鐵索連舟便成了浮橋。元末橋毀,久置不用,故習稱"鎮河鐵牛"。因黃河變遷,逐漸為泥沙埋沒。
  • 我國最重文物,深埋黃河一千年的大鐵牛,出土後每個重達30噸!
    許多唐朝時期的物品,經過一千多年歲月的洗禮,被人們從塵土中發掘出來時,依然保存完好。唐代鐵牛,就是千年不腐的珍貴文物之一。唐代鐵牛亦稱開元鐵牛,位於永濟市城西十五公裡,蒲州城西的黃河古道兩岸。黃河出土的這四尊鐵牛也是我國目前發現的重量最重、歷史最久、工藝水平最高的珍貴文物,在國內外極為罕見。據資料記載,唐玄宗李隆基在公元724年對蒲津橋作了加固和修建。
  • 黃河「鐵牛」已出土31年,為何露天擺放不保護?專家:誰敢動它?
    這些鐵牛亮眼圓睜,呈現出負重狀,形象逼真,而牛尾後均有橫鐵軸一根,長2.33米,用於拴連橋索,高1.5米,肩寬0.6米。其重量加上下面的底盤和鐵柱,重大約40噸左右。蒲津浮橋一直存在到了元代末期,最終因為年久失修而毀壞,然而鐵牛卻依然頑強的屹立在這裡,而隨著黃河改道,他們也逐漸被泥沙埋沒。
  • 為什麼經歷了一千多年歲月的黃河鐵牛,至今依然完好無損?
    宋英宗時期,黃河發大洪水,將一座浮橋衝斷,連帶著黃河岸邊的鐵牛也被帶進了黃河中,這可是一件大事,河中府做了很多工作,但是都沒有辦法將鐵牛弄出來,因此,當地的官員不得不遍尋天下能夠將鐵牛撈出來的人,而一個名叫懷丙的和尚毛遂自薦,利用河水的浮力,以兩條載滿土的船與水中的鐵牛牽連在一起,
  • 黃河大鐵牛被打撈上岸,為何露天陳列卻不保護?專家:我們不敢
    比如黃河大鐵牛。山西省永濟市的蒲津渡,有4尊唐朝開元年間鑄造的鐵牛。四尊鐵牛都是參照秦牛澆鑄的,膘肥體壯,肌肉隆起,瞪目怒視,尾貼後股而向外,奮力拽拉著舟橋上的鐵鏈。細看實則各異。史書上記載:「一牛且數萬斤。」
  • 70噸黃河鐵牛撈出以後,為何露天擺放不保護,「有本事你來抬」
    這個就是非常著名的開元鐵牛,在20世紀80年代末發現。開元鐵牛是一隻四頭鐵牛,距測量高1.5米,長度是3.3米,測量的重度重達70噸,這還只是其中一頭牛的重量,這四頭鐵牛是在山西永濟縣的黃河裡被打撈出來的,據專家調查,這4頭鐵牛澆鑄的時間是在唐朝開元年間,所以也叫開元鐵牛,古代人比較迷信,認為黃河會發大水是河神生氣,所以想拿鐵牛鎮壓河神,其實一開始鐵牛也並非就在黃河裡面,而是經過時間的推移,鐵牛慢慢陷入黃河泥沙之中
  • 「黃河鐵牛」被打撈後,為何露天放置?專家:技術不夠,無人能管
    1988年,永濟縣博物館在當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經過長期的查訪勘探,於次年8月探明並出土了唐代開元年間的鐵牛、鐵人,這引起了各界人士的關注。鐵牛是怎麼回事?它為何會出現在黃河,又為何會被掩埋在黃河水下這麼多年呢?今天,小編就來給大家好好講一講這隻鐵牛的故事。
  • 黃河鐵牛為何出土31年,一直放在河邊無人保護?專家:不敢亂動
    這件遭到「特殊」對待的文物是「黃河鐵牛」。我們對於黃河鐵牛並不陌生,因為我們小學都學過《撈鐵牛》這篇課文,文中講的就是打撈黃河鐵牛的故事。黃河鐵牛出土於山西永濟市西十五公裡的黃河古道兩岸,共出土了四尊鐵牛。
  • 1200年前的黃河鐵牛撈出後,為何露天放著不保護?專家:誰敢動它
    黃河被稱為是我國的母親河,是中華文明最主要的發源地,華夏先民於8000年前在黃河流域建立起了大地灣文化和裴李崗文化,龍山文化是分布於黃河中下遊地區,之後中華大地的各地區陸續進入了文明階段,出現了文字、道德禮儀和制度等。
  • 曾消失八十年的唐朝大鐵牛,出土時真的「一點沒生鏽」?
    那必須有「唐朝大鐵牛」。1989年8月,山西永濟城西15公裡的「蒲津渡」遺址上,經過考古人員歷經一年的艱苦打撈,位於黃河古道東岸的四尊「黃河大鐵牛」,終于震撼出土。一併出土的,還有四個「鐵人」與兩座「鐵山」以及一組「七星鐵柱」。其中每一尊「大鐵牛」長三米三高一米五,「鐵人」每尊高一米七五。
  • 黃河挖出了大鐵牛——有價值就不會被埋沒
    上小學的時候學過一篇《撈鐵牛》的課文,說的是宋朝年間一位叫懷丙的和尚把河中府城門外被黃河水衝走的幾隻大鐵牛從河底的淤泥裡撈出來的故事
  • 水下發現重達72噸的鎮河鐵牛,1200年沒有任何鏽跡,至今無法解釋
    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這裡孕育了燦爛的中華文明,也是僅次於我國長江的第二大河, 在國人眼裡,黃河很親切,自己學生時代學的關於黃河的歌、文本等,足以看到黃河在我國的重要地位。關於黃河的故事、傳說有很多,今天和大家分享的就是這樣, 這是用72噸純鐵製成的「鎮河鐵牛」,據說躲在黃河裡已經有1200多年了,現在保存得很乾淨,沒有生鏽,這樣的未解之謎也被科學地考證了。
  • 你知道開元大鐵牛旁邊站著的四亇鐵人各屬於哪個少數民族?
    景區大門口江澤民提字蒲津渡建造於春秋戰國時期,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當時是黃河流域最大的一個古渡口,連接著盛唐時期秦晉兩岸的兩個大都市-唐朝的都城長安和中都蒲州城。這四尊大鐵牛,是用來做「天下黃河第一橋」蒲津橋的橋頭地錨,鑄造於唐開元十二年(公元723年),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歷史,每尊鐵牛重約55~75噸,造型精美,做工精良,體態飽滿,栩栩如生,用鐵量佔去了當時全國產鐵量的百分之八十。
  • 黃河鐵牛:全年無休算什麼?俺鐵打身子堅持工作500年!
    一同出土的文物多達1000多件,這就是著名的何家村唐代窖藏。 瑪瑙是一種膠質礦物,經過匠人的琢磨,被做成了杯子。這種杯子被稱為「來通」。精美的紋飾,精湛的工藝,太陽般的黃金,月光般的白銀和充滿異域風情的舶來品,輝映了中國歷史上最耀眼的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