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消失八十年的唐朝大鐵牛,出土時真的「一點沒生鏽」?

2021-02-08 朝文社

20世紀中國的出土文物裡,要論哪些文物充滿著「震撼的現場觀感」?那必須有「唐朝大鐵牛」。

1989年8月,山西永濟城西15公裡的「蒲津渡」遺址上,經過考古人員歷經一年的艱苦打撈,位於黃河古道東岸的四尊「黃河大鐵牛」,終于震撼出土。一併出土的,還有四個「鐵人」與兩座「鐵山」以及一組「七星鐵柱」。其中每一尊「大鐵牛」長三米三高一米五,「鐵人」每尊高一米七五。這麼一群鑄造於盛唐開元時代,歷經一千二百年考驗的「鐵傢伙」,出土時就引發轟動效應,僅發掘現場就有上萬人圍觀。

而後,這些「鐵傢伙」經過一系列保護搶救,被露天安置在「蒲津渡」遺址上,成為今天當地的重要文物景點,更是目前為止中國發現的工藝水平最高、歷史最為悠久的鐵器文物。其生動的風姿和高精尖的古代冶煉技術,至今不知收了多少後人的膝蓋。「黃河大鐵牛出土時一點沒生鏽」的說法,也從此生動流傳,惹來一陣陣嘖嘖驚嘆。

但其實,當這些沉睡在泥沙裡的「黃河大鐵牛」重見天日時,現場人們看到的,是這些「鐵牛」「鐵人」鏽跡斑斑的模樣。後來這些「鐵傢伙」們圈粉無數的動人原貌,主要得力於文物工作者們的搶救保護。但比「生不生鏽」更重要的,卻是他們的「重量級」價值——搭橋。

出土「黃河大鐵牛」的山西「蒲津渡」遺址,曾是古代中國北方的黃金渡口,黃河上的第一座浮橋,正是春秋年間(公元前541)年秦公子針在蒲津搭建的黃河浮橋,但蒲津渡急速的水流,讓這類浮橋,也只是適用一時。到了隋唐時代,蒲州(永濟前身)的地位直線飆升,一躍成為大唐「三都」之一。作為連接蒲州與「兩都」的要衝,蒲津渡也需要一座永久而堅固的橋。

而在盛唐開元年間之前,作為要道的「蒲津渡」,雖然也動用了上千艘艦船搭成浮橋。但在黃河高速水流下,這座橋不但不牢靠,每年維修的費用更是巨大,甚至「數至二萬」。關鍵是錢花了還常打水漂:當時比黃河巨浪更恐怖的,是每年初春黃河上初融的冰川,堅硬的冰大塊往往乘著黃河巨浪呼嘯而下,苦心維修好的浮橋往往「艦破橋裂」,甚至被活生生砸斷。開元十二年,忍夠了的唐玄宗終於拍板:得造新橋!用鐵牛!

於是,一系列的「鐵傢伙」,就成了抗擊黃河冰川巨浪的大招:搭建浮橋的艦船,全數改成用總計5400米長鐵鏈相連。東西兩岸各有「鐵人策之」的四尊大鐵牛,還有三十六根鐵柱和四座鐵山,「其牛並鐵柱入地丈餘」。從此後,這伏臥黃河兩岸的鐵牛,就好比鋼鐵打造的臂膀,將蒲津渡浮橋牢牢扛住,任他驚濤駭浪還是恐怖冰川,統統霸氣打回去。這樣一座創造性的「鐵浮橋」,被橋梁學家唐寰澄譽為「世界橋梁史上唯我獨尊的無價之寶」。這樣的「創舉」,在之後的幾百年裡,叫多災多難的蒲津渡變成了通途,更成了中國浮橋建築的嶄新一筆,從盛唐開始,以「鐵傢伙」搭建浮橋成了潮流。黃河長江沿線上,多少有樣學樣的「鐵浮橋」,在宋元明清各朝代裡不斷湧現,以不同形式的「鐵傢伙」,在一個個曾經恐怖的「江口」「渡口」上,搭起暢通無阻的道路,默默改寫中國古代交通史。

而與之相對應,卻是黃河大鐵牛的浮沉命運:從盛唐年間開始,「黃河大鐵牛」扛起的蒲津橋,熬過了數百年的驚濤駭浪。卻在宋英宗治平三年(1066)再度毀於洪水。幸虧僧人懷丙用兩艘載滿泥土的大船拴住鐵牛,利用浮力原理把西岸的三隻鐵牛拉了上來。這段典故,還被改寫成了小學語文課本裡的《撈鐵牛》課文,影響了一代代中國孩子。

但自此以後,蒲津橋又扛住了多次黃河大水,卻終於在蒙金戰爭裡毀於戰火,結束了其「黃金通道」的歷史。但元明年間時,中國歷代王朝也曾利用這幾隻鐵牛多次造橋,成就了蒲津關的繁榮地位。直到清代時黃河改道,蒲津渡這才逐漸荒廢,只空餘了岸邊這一堆「鐵傢伙」,在歲月的侵蝕下鏽跡斑斑。1911年,在經歷了一次次泥沙衝擊後,這些曾經書寫輝煌的「鐵牛」「鐵人」「鐵山」終於徹底消失,直到近八十年後重見天日……值得一提的是,目前已出土的四尊鐵牛,只是東岸的鐵牛,西岸的鐵牛究竟在哪?這依然是個考古學界還在苦苦搜尋的問題。但相信,鐵牛的「團圓」,會在不遠的將來。

而即使是這已經出土的四尊鐵牛等「鐵傢伙」,帶給後人的,不止是其震撼的觀感,更有深藏在其身後的,多少中國歷史「硬核」的信息。

首先一個信息,就來自「鐵牛」的造型:「鐵牛」「鐵人」的形態栩栩如生,其造型風格有別於中國傳統雕塑,吸收了外來的寫實技法,護衛「鐵牛」的「鐵人」,更包括了漢藏維吾爾等各族造型。獨特的藝術工藝,恰見證了盛唐王朝海納百川的胸懷。

更「硬核」的,還有「鐵牛」代表的冶煉技術。如此大規模的「鐵傢伙」,每一隻鐵牛都是實心澆築,採用的是當時世界最先進的「油蠟制模」技術,一次澆注的鐵水就要數十噸。整個的冶煉工程,要用掉鐵錫三十六萬公斤,佔大唐鐵錫產量的近三分之一。如此大工程,更需要諸多的熔鐵爐和鼓風機依次不斷澆注,這不止需要頂級的技術工藝和大量人力物力,更意味著極度嚴密的產業協作。

可以說,這個工程,見證了大唐一次幾乎「傾國之力」的投入,這是一個王朝開創盛世的決心,更生動證明了盛唐的強大——當時擁有這種冶煉技術,能夠完成如此利國利民工程的,唯有大唐一家。核心技術的強國價值,一如默默守護蒲津渡千百年的「唐朝大鐵牛」。

比起這樣的輝煌記憶來,「唐朝大鐵牛」的浮沉,更印證了黃河地理水文千百年的變遷。從唐宋年間的黃金渡口,到元明清年間一次次「大水」「改道」的多災多難。「鐵牛」曾經書寫過「人定勝天」的輝煌,也曾經扛不住大自然的折騰。但無論河道水文變化,無論災荒打擊,這塊土地上的中華文明,卻能夠在一次次災難後浴火重生。看懂鐵牛,也就看懂了中華民族的胸懷、堅韌、智慧,湧起發自內心的深深敬意。

參考資料:譚德睿《黃河鐵牛》、茅以升《中國古橋技術史》、黃國強《論唐開元鐵牛的文物價值》、王澤慶,秦蘭親《唐代黃河鐵牛》、泰克斯特《世界冶金髮展史》

相關焦點

  • 山西出土「黃河鐵牛」,露天存放30多年,無人看守,為何不保護?
    現在,唐朝時期的「黃河鐵牛」再次出現在公眾視野,引起了世人的廣泛關注。黃河鐵牛1988年,永濟縣在經過一年多的走訪查探後,終於確定了黃河鐵牛的具體位置,於是展開了挖掘工作,最終成功出土了鐵牛、鐵人。後來經過不斷挖掘,蒲津渡遺址上共出土鐵牛4尊、鐵人4個、2座鐵山、1組七星鐵柱,令世人震驚!
  • 黃河鐵牛為何出土31年,一直放在河邊無人保護?專家:不敢亂動
    黃河鐵牛為何出土31年,一直放在河邊無人保護?專家:不敢亂動文/觀心通史中國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中國有著數千年的歷史,古人曾在文化和經濟等方面創下了很多奇蹟。當然也有例外,我國曾出土了一件珍貴的文物,出土後,考古專家沒有選擇立即帶回文物局或博物館,而是決定露天敞放。這件遭到「特殊」對待的文物是「黃河鐵牛」。我們對於黃河鐵牛並不陌生,因為我們小學都學過《撈鐵牛》這篇課文,文中講的就是打撈黃河鐵牛的故事。黃河鐵牛出土於山西永濟市西十五公裡的黃河古道兩岸,共出土了四尊鐵牛。
  • 唐朝70噸的「黃河鐵牛」撈出後,為何露天擺放不保護?專家:不敢
    1989年,在三峽工程的推進過程中,專家無意在山西永濟發現了黃河蒲津渡遺址。隨之「出土」的還有四隻碩大的鐵牛,這些鐵牛每尊高約1.9米,長約3米,寬約1.3米,牛尾後有橫軸,直徑約0.4米,長約2.3米。
  • 我國最重文物,深埋黃河一千年的大鐵牛,出土後每個重達30噸!
    眾所周知,唐朝是中國歷史上最為輝煌的一個王朝。它國力強盛,經濟繁榮,文化燦爛,工藝技術已極為複雜精巧。許多唐朝時期的物品,經過一千多年歲月的洗禮,被人們從塵土中發掘出來時,依然保存完好。唐代鐵牛,就是千年不腐的珍貴文物之一。
  • 黃河灘上出土的開元大鐵牛,堪稱世界奇觀,見證了唐代人們智慧!
    古代黃河上的著名渡口--蒲津渡位於山西省永濟市古蒲州城西門外黃河東岸,歷史上著名的蒲津橋和唐開元鐵牛也位於此處。後因黃河東移,開元鐵牛等沒入水中,悄然消失。20世紀40年代,河水沿蒲州西城牆外流過,據當地老人回憶,枯水季節,下水還可摸到鐵牛牛角,行船還有被牛角掛傷船底的情況。
  • 黃河鐵牛出土32年,為何露天放置無人看管?專家:動都不敢動
    在大多數人看來,那些出土的文物都是十分珍貴的,而為了對其進行保護,我國政府也付出了許多努力。然而,在山西地區,卻有著這樣一件特殊的文物,在出土後的三十二年時間內,它一直處於露天放置的狀態,而並沒有人對其看管,當有關專家談論此事的時候也表示,對這件文物是動都不敢動的。那麼,這件文物究竟是何來歷?為什麼專家會對它持有這種態度呢?
  • 黃河「鐵牛」已出土31年,為何露天擺放不保護?專家:誰敢動它?
    開元鐵牛的來歷,可是一點都不小,在歷史書上便有記載。唐朝開元十三年(725年),唐朝政府為了穩固蒲津浮橋,而從而為此秦晉兩地的交通,從而專門建立四尊鐵牛放置在浮橋的四個角。為什麼要塑造成牛的樣子呢?《易經》認為:「牛象坤,坤為土,土勝水。」因此古人也認為牛這種動物,也能夠有效地鎮壓住洪水的爆發,因此它也就被指導科成為了一個具有實際功能的藝術品。
  • 水下發現重達72噸的鎮河鐵牛,1200年沒有任何鏽跡,至今無法解釋
    關於黃河的故事、傳說有很多,今天和大家分享的就是這樣, 這是用72噸純鐵製成的「鎮河鐵牛」,據說躲在黃河裡已經有1200多年了,現在保存得很乾淨,沒有生鏽,這樣的未解之謎也被科學地考證了。很久以前,有專家去蒲津渡遺蹟調查過, 這裡出土了四頭大鐵牛, 用實物測量,這些鐵牛的重量共計達到45-72噸, 據專家推測,這些文物是唐開元年間鑄造的,當時特別用於固定橋梁, 雖然我們知道鐵非常容易氧化,但是被放進水裡一千年後也沒有生鏽的痕跡。
  • 文物要建博物館保護,唐朝「鎮河鐵牛」卻露天放30多年,這是為何
    1988年,永濟縣博物館在縣委、縣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經過一年多的查訪勘探,於次年8月發現並出土了唐開元鐵牛、鐵人,引起各界人士關注。 1989年,在三峽工程項目的推動全過程中,權威專家不經意在山西永濟發現了黃河蒲津渡遺蹟,隨著「出土文物」的也有四隻粗大的鐵牛,這種鐵牛每頭高約1.9米,約長3米,寬約1.3米,牛尾巴後有橫坐標,直徑0.4米,約長2.3米。橋軸有紋樣,各軸不一樣,各自有連珠飾、菱花、卷草、荷花等。每隻約重30噸,再加上汽車底盤,可做到70噸!
  • 黃河大鐵牛被打撈上岸,為何露天陳列卻不保護?專家:我們不敢
    然而,經歷了千百年滄桑和磨難,大多數文物由於自然環境的影響,已經受到了不同程度的腐蝕和損壞,看著讓人心痛。比如黃河大鐵牛。山西省永濟市的蒲津渡,有4尊唐朝開元年間鑄造的鐵牛。四尊鐵牛都是參照秦牛澆鑄的,膘肥體壯,肌肉隆起,瞪目怒視,尾貼後股而向外,奮力拽拉著舟橋上的鐵鏈。細看實則各異。史書上記載:「一牛且數萬斤。」
  • 1200年前的黃河鐵牛,為何露天擺放30年不保護?專家:誰敢動?
    小學有一篇經典的課文名叫《撈鐵牛》,在北宋時期的一天,山西地區黃河發了大洪水,結果把一座橋給衝斷了,其中栓橋用的八隻大鐵牛被衝進了河裡,人們都毫無辦法,結果被一個名叫懷丙的和尚想了辦法,最後才讓這八隻鐵牛成功回到了岸上,最後這八隻鐵牛存放在黃河邊直到今天。
  • 70噸黃河鐵牛撈出以後,為何露天擺放不保護,「有本事你來抬」
    這個就是非常著名的開元鐵牛,在20世紀80年代末發現。開元鐵牛是一隻四頭鐵牛,距測量高1.5米,長度是3.3米,測量的重度重達70噸,這還只是其中一頭牛的重量,這四頭鐵牛是在山西永濟縣的黃河裡被打撈出來的,據專家調查,這4頭鐵牛澆鑄的時間是在唐朝開元年間,所以也叫開元鐵牛,古代人比較迷信,認為黃河會發大水是河神生氣,所以想拿鐵牛鎮壓河神,其實一開始鐵牛也並非就在黃河裡面,而是經過時間的推移,鐵牛慢慢陷入黃河泥沙之中
  • 黃河大鐵牛存在1200年,最輕重達45噸,遊人可以隨意觸摸
    早在公元前541年黃河上面就有一座浮橋。後來歷經歲月的侵蝕黃河浮橋也就消失在了歷史的長河中。今天我們要說的黃河大鐵牛又叫唐代開元鐵牛,從名字上面我們也可以了解一點這個鐵牛的歷史。鐵牛非常重最輕的一隻也有45噸最重的有72噸。而且經歷1200年仍然保存完好。古代黃河上的著名渡口--蒲津渡位於山西省永濟市古蒲州城西門外黃河東岸。在唐代開元年間,隨著經濟的發展。
  • 美文選粹|見證盛唐繁榮的蒲津渡鐵牛
    八十年代中期,永濟縣制定「旅遊興縣」戰略,文化建設掀起一個引人矚目的高潮。普救寺重建,五老峰開發,已經進入實施階段。1988年春,永濟縣文博部門開始進行鐵牛勘探,訪耆問老,探杆篩查,歷時一年,方有眉目。第二年春開始挖掘。黃河灘涂水淺沙淤,挖掘工作困難重重,數月過去,挖得清泓一灣,水波粼粼。
  • 還記得小學課本《撈鐵牛》的故事嗎,鐵牛現在在哪兒呢
    還記得小學課本《打撈鐵牛》的故事嗎?那麼,當時的鐵牛現在在哪兒呢?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宋朝河中府有一座浮橋,用八頭鐵鑄的牛來固定著它,一頭鐵牛將近幾萬斤。後來河水暴漲衝斷了浮橋,牽動鐵牛,沉到河裡。朝廷招募能夠撈出鐵牛的人,真定有個名叫懷丙的和尚,用兩隻大船裝滿泥土,把鐵牛繫到船上,用大木頭做成秤鉤的形狀鉤住鐵牛,慢慢地去掉船上的泥土,船浮出水面的同時鐵牛浮上來了。轉運使張燾聽說了這件事,賜給他一件紫色裟衣。在中國古代,沒有像在這樣發達的起重設備和打撈技術,懷丙和尚能夠把幾萬斤重的鐵牛從河中撈出來,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那麼,現在鐵牛在哪裡呢?
  • 黃河挖出了大鐵牛——有價值就不會被埋沒
    上小學的時候學過一篇《撈鐵牛》的課文,說的是宋朝年間一位叫懷丙的和尚把河中府城門外被黃河水衝走的幾隻大鐵牛從河底的淤泥裡撈出來的故事
  • 1000多年來鎮守黃河的神器,60噸大鐵牛重見天日
    幾千年來大家一直都在尋找治理的方法。在唐開元年間,由於當時科技不發達,沒有科學的治理方法,當時人們就鑄造了四尊重達60噸的大鐵牛放入黃河中,以期望能夠鎮壓水患。對於大鐵牛的傳說一直都有,每個人對他的用途的觀點都不相同,有的認為把他做的那麼重是為了當橋墩使用,60噸重量可以保證橋不被大水衝走。
  • 1200年前的黃河鐵牛撈出後,為何露天放著不保護?專家:誰敢動它
    蒲津渡則是歷史上一個著名的古渡口,被稱為「河東、河北陸道進入關中之第一鎖鑰」,所以這裡時不時的發生戰亂,唐朝時期蒲州城因為社會經濟快速發展,少了些許戰亂,一躍成為了六大雄城之一。開元十三年(725年),唐玄宗決定對蒲津橋進行大規模的改建,以便於統治河東地區及整個北方地區,兵部尚書張說主持蒲津橋的改建工程,命人加固了石堤,將之前的木樁改為了鐵牛,易笮索為鐵鏈。
  • 你知道開元大鐵牛旁邊站著的四亇鐵人各屬於哪個少數民族?
    1988年3月至1989年8月,在山西省永濟市的蒲州鎮蒲津渡遺址上發現並出土了四尊大鐵牛,是千年瑰寶,價值連城,是中華古代文明成就的重大發現,具有非常重要的歷史意義。 這四尊大鐵牛,是用來做「天下黃河第一橋」蒲津橋的橋頭地錨,鑄造於唐開元十二年(公元723年),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歷史,每尊鐵牛重約55~75噸,造型精美,做工精良,體態飽滿,栩栩如生,用鐵量佔去了當時全國產鐵量的百分之八十。
  • 70噸重黃河鐵牛被挖出後,為何露天放置不管?專家:不敢動
    青銅器可以歷經幾千年的風雨仍然保存完好,曾在黃河流域挖出70噸重的鐵牛,之後一直露天放置,有人問為何不管呢,專家表示說不敢動,這是為什麼?在上個世紀80年代,人們在山西的黃河流域打撈發現了4個巨型鐵疙瘩,震驚世人。專家檢測發現這4個鐵疙瘩並不是真正的純粹鐵製物品,而是鍛造成牛形的鐵器,而鍛造時間大約在唐朝時期,距今兩千多年,因此這鐵牛也被稱為唐代鐵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