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西南邊陲的雲南,三十八萬平方公裡的錦繡河山,山高谷深,河川縱橫,大自然的萬千氣象和多民族的風情異彩,讓雲南成為一個令人神往的魅力之地。
雲南的美食不勝枚舉,但其中一樣實在精彩:說它是小吃,它又可以做主食;說它是正餐,它也可以是閒暇時的「零嘴」;我們在大雅之堂用它來招待高貴的客人,而街邊的小館子裡也隨處可見它的身影,它,就是雲南人難捨難離的米線。
一碗雲南米線是什麼樣子?「無非就是一碗帶有湯汁的成品米線,牛肉等配料置於其上,跟米粉很像,沒什麼特別的。」這是大多數人的普遍認知。而著名作家汪曾祺卻這樣回答:「一是湯好。湯麵一層雞油,看似毫無熱氣,而湯溫在一百度以上。二是片料講究,雞片、魚片、腰片、火腿片,都切得極薄,而又完整無殘缺,推入湯碗,即時便熟,不生不老,恰到好處。」
我們按照汪老先生的描述,找到了這一碗藏在昆明花之城裡的非遺正宗過橋米線。據悉,作為土生土長的雲南人,雲魁創始人—任氏家族對過橋米線一直以來都有著獨特的情結。雲南山水凝結的美食文化滋蘊,也如烙印般刻進骨子裡。1982 年,第一碗雲魁過橋米線在雲南誕生了。而就是這一口鮮湯,一熬就是 38 年。而如今雲魁每一份食材,每一口湯,火候的掌握,都依然是按照 1982 年的標準在做。
從創立之初,雲魁團隊就紮根雲南本土,執著於尋找深藏於大山深處的生態好食材。為讓每位食客充分享受生態美食,雲魁過橋米線嚴控每一道菜品的貨源,真正做到了良心用好料、還原好味道。
經過1000多個日日夜夜的沉澱,雲魁過橋米線已然形成自己獨有的尋味文化,「深入原產地,挖掘好食材」成為雲魁團隊一開始就在做的事情。為了湯底味道更加上乘,雲魁團隊在黃靜昆大廚的帶領下,遍尋雲南高山深谷,不斷實驗、對比,反覆品嘗,歷經重重海選,才甄選出符合要求的湯底食材:精選高山放養一年以上的足欄土豬和土雞,輔以踏遍群山尋得的秘制高湯配料,8 小時微火慢熬,方才成就一碗好湯。
"食材必須精挑細選,口味必須千酌萬品,一定急不得。"這是黃靜昆常說的一句話。"本真無改",正是對黃靜昆大廚最中肯的評價。回歸本真,用真正的好食材,才能做出這碗"好湯,好健康"的過橋米線,這是黃靜昆大廚傳承下來的做菜法則,也無時無刻不在突出生態園人的用心。
雲南物產豐富,食材多樣卻又獨特,而過橋米線的配菜更是豐富多彩。作為一碗地道的雲南過橋米線,雲魁在配菜的選用上也是操碎了心,淨雞肉、鵪鶉蛋、火腿、瘦肉片、香酥、雞絲、蝦仁、草花、油雞樅多達十二道看似天馬行空的搭配,背後卻是黃大廚對味覺的無盡想像。既保留了食物本身的營養和精 華,又要健康美味。
在雲魁團隊看來,在物慾得到極大滿足的今天,人們習慣了高鹽高辣的"調味料食物",被工業化的調味料麻痺了味蕾,卻忘了自然賜予的食材本身的味道。在這樣的市場環境下,雲魁想要打造的,卻是帶著本味的健康食物,讓顧客品嘗到食材最本真的原味和純香,真正踐行了「好湯,好健康」的品牌理念。
而今,3000m²全國最大花園過橋米線店,將於2021 年1月30日面世,雲魁將以全新的姿態展現在世人面前。這不僅對於雲魁,乃至整個雲南美食屆都意義非凡。據了解,雲魁旗艦店主打精緻時尚與復古民國的文化碰撞,通過打造四大主題概念復古沉浸式的場景,以及其中建築風格的精緻簡化來塑造全新民國風格,搭配具有年代感的趣味互動裝置體驗,折射出極具民國情懷的品牌調性。
關於一座城市的記憶,往往都沉澱於不經意走過的街巷之中,而這條街巷對於生活在這裡的人來說是有溫度的,街巷的一角、不經意更換的構築。「雲魁」旗艦店民國物語不光承載生活的點點滴滴,是獨特又溫馨的味道。
通過七大人物IP場景,通過塑造車站、報亭、黃包車、攝影棚等不同特色場景的IP裝置互動體驗,勾勒出一幅幅多維的歷史詩篇,仿佛給顧客提供另一個時空傳遞來的能量,在觀賞和拍照打卡中度過歡樂時光,成為城市喧囂背景下的一處生動、溫馨、宜人的街景,也成為周邊消費者在結束一天疲勞工作之後抑或閒暇周末的首選放鬆地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