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在雲魁 用嘴巴去探索,收割正宗非遺雲南米線,一碗足矣!

2021-02-07 財說新語

位於西南邊陲的雲南,三十八萬平方公裡的錦繡河山,山高谷深,河川縱橫,大自然的萬千氣象和多民族的風情異彩,讓雲南成為一個令人神往的魅力之地。



雲南的美食不勝枚舉,但其中一樣實在精彩:說它是小吃,它又可以做主食;說它是正餐,它也可以是閒暇時的「零嘴」;我們在大雅之堂用它來招待高貴的客人,而街邊的小館子裡也隨處可見它的身影,它,就是雲南人難捨難離的米線。

一碗雲南米線是什麼樣子?「無非就是一碗帶有湯汁的成品米線,牛肉等配料置於其上,跟米粉很像,沒什麼特別的。」這是大多數人的普遍認知。而著名作家汪曾祺卻這樣回答:「一是湯好。湯麵一層雞油,看似毫無熱氣,而湯溫在一百度以上。二是片料講究,雞片、魚片、腰片、火腿片,都切得極薄,而又完整無殘缺,推入湯碗,即時便熟,不生不老,恰到好處。」

我們按照汪老先生的描述,找到了這一碗藏在昆明花之城裡的非遺正宗過橋米線。據悉,作為土生土長的雲南人,雲魁創始人—任氏家族對過橋米線一直以來都有著獨特的情結。雲南山水凝結的美食文化滋蘊,也如烙印般刻進骨子裡。1982 年,第一碗雲魁過橋米線在雲南誕生了。而就是這一口鮮湯,一熬就是 38 年。而如今雲魁每一份食材,每一口湯,火候的掌握,都依然是按照 1982 年的標準在做。

從創立之初,雲魁團隊就紮根雲南本土,執著於尋找深藏於大山深處的生態好食材。為讓每位食客充分享受生態美食,雲魁過橋米線嚴控每一道菜品的貨源,真正做到了良心用好料、還原好味道。



經過1000多個日日夜夜的沉澱,雲魁過橋米線已然形成自己獨有的尋味文化,「深入原產地,挖掘好食材」成為雲魁團隊一開始就在做的事情。為了湯底味道更加上乘,雲魁團隊在黃靜昆大廚的帶領下,遍尋雲南高山深谷,不斷實驗、對比,反覆品嘗,歷經重重海選,才甄選出符合要求的湯底食材:精選高山放養一年以上的足欄土豬和土雞,輔以踏遍群山尋得的秘制高湯配料,8 小時微火慢熬,方才成就一碗好湯。

"食材必須精挑細選,口味必須千酌萬品,一定急不得。"這是黃靜昆常說的一句話。"本真無改",正是對黃靜昆大廚最中肯的評價。回歸本真,用真正的好食材,才能做出這碗"好湯,好健康"的過橋米線,這是黃靜昆大廚傳承下來的做菜法則,也無時無刻不在突出生態園人的用心。

雲南物產豐富,食材多樣卻又獨特,而過橋米線的配菜更是豐富多彩。作為一碗地道的雲南過橋米線,雲魁在配菜的選用上也是操碎了心,淨雞肉、鵪鶉蛋、火腿、瘦肉片、香酥、雞絲、蝦仁、草花、油雞樅多達十二道看似天馬行空的搭配,背後卻是黃大廚對味覺的無盡想像。既保留了食物本身的營養和精 華,又要健康美味。

在雲魁團隊看來,在物慾得到極大滿足的今天,人們習慣了高鹽高辣的"調味料食物",被工業化的調味料麻痺了味蕾,卻忘了自然賜予的食材本身的味道。在這樣的市場環境下,雲魁想要打造的,卻是帶著本味的健康食物,讓顧客品嘗到食材最本真的原味和純香,真正踐行了「好湯,好健康」的品牌理念。

而今,3000m²全國最大花園過橋米線店,將於2021 年1月30日面世,雲魁將以全新的姿態展現在世人面前。這不僅對於雲魁,乃至整個雲南美食屆都意義非凡。據了解,雲魁旗艦店主打精緻時尚與復古民國的文化碰撞,通過打造四大主題概念復古沉浸式的場景,以及其中建築風格的精緻簡化來塑造全新民國風格,搭配具有年代感的趣味互動裝置體驗,折射出極具民國情懷的品牌調性。

關於一座城市的記憶,往往都沉澱於不經意走過的街巷之中,而這條街巷對於生活在這裡的人來說是有溫度的,街巷的一角、不經意更換的構築。「雲魁」旗艦店民國物語不光承載生活的點點滴滴,是獨特又溫馨的味道。

通過七大人物IP場景,通過塑造車站、報亭、黃包車、攝影棚等不同特色場景的IP裝置互動體驗,勾勒出一幅幅多維的歷史詩篇,仿佛給顧客提供另一個時空傳遞來的能量,在觀賞和拍照打卡中度過歡樂時光,成為城市喧囂背景下的一處生動、溫馨、宜人的街景,也成為周邊消費者在結束一天疲勞工作之後抑或閒暇周末的首選放鬆地點。










相關焦點

  • 為了吃碗正宗雲魁過橋米線 我跑了趟雲南……
    作為來滇的遊客,你應該了解一下雲南有哪些特產。雲南比較知名的特產有宣威火腿、雲南白藥、普洱茶、雲南過橋米線、文山三七、雲南鮮花餅等。你都聽說過哪些呢?  雲南宴席各式各樣千變萬化,有連吃三天三夜的流水宴!有擺滿一條街的長街宴!可問到你「最小的宴席」——最小無負擔的一人宴席是什麼?我覺得是過橋米線。
  • 非遺美食 | 舌尖上的雲南美食 一碗始於1982 的雲魁過橋米線
    要說米線中的「大哥」那一定非過橋米線不可了,過橋米線堪稱"一個人的盛宴",比臉還大的海碗加上幾十個裝滿食材的小碟子,還沒吃,心裡就已經有「天下唯我獨尊」的快感。雲魁團隊聯合舌尖上中的中國十大名廚黃靜昆,找尋優質的食材,潛心研發、將雲魁過橋米線匠心打造到極致。任何一碗過橋米線都離不開一碗 95 度以上的高湯。而高湯則是最能體現過橋米線靈魂的食物。一口湯從舌頭滑過,就知其中的用心與功夫。
  • 連昆明人都N刷的雲魁過橋米線 究竟是什麼神仙味道?
    都說不吃過橋米線,不算到過   原標題:連昆明人都N刷的雲魁過橋米線,究竟是什麼神仙味道?     都說「不吃過橋米線,不算到過雲南「,這神奇又美好的米線成了雲南對外的一張名片.而在滇內,米線不僅只是具有強烈地方特色的文化符號,更一直是雲南人特有的生活方式.如今,米線的品類眾多、口味、做法、工藝五花八門,各式各樣,但論味道與傳承還是雲魁最為地道.
  • 藏在花之城的這家雲魁店,憑什麼稱霸昆明區米線榜?
    相比於清一色的各大米線店,雲魁過橋米線,更像是藏在城市深處的一處寶藏店鋪。在大眾點評這家店鋪隨手一翻都是好評,竟有超過600條的好評!不少人稱TA為"雲南超正宗的米線",評論中提到最多的還有超熱情的服務,堪比"米其林三星"!
  • 傳承味蕾上的民族風情 雲魁過橋米線概念旗艦店即將面世
    來雲南旅遊除了逛古城賞雙廊海景以外,嗜吃如命的你怎麼能忘了雲南美食呢?汽鍋雞、鮮花餅、乳扇、烤豆腐......說到雲南的吃,怎麼能少了米線呢?想要把一個雲南米線做出正宗獨特,那麼一定不能摒棄掉那調調自身攜帶的逼格與情懷,第一個將米線店搞成非遺美食傳承店的,恐怕就是雲魁了。
  • 雲南人的米線情結,相信每個地方都有一種東西是融進骨髓裡的美食
    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而在雲南,可以說所有的人從小都是被米線寵大的,更確切地說米線貫穿了一個地道雲南人的一生,孩童、成年人、老人對米線都有一種特殊的情結,無論深處何方,總是很渴望每天能夠吃上一碗米線,那種滿滿的知足感,就好像河南人對胡辣湯的熱愛、重慶人對火鍋的執著、東北人對大醬的依賴一樣
  • 雲南人有一百種方式吃米線
    米線出沒在任何時間地點,在雲南人碗裡生出無數風情。▲ 吃米線有專門的動詞。老昆明用請,而年輕人則說「劃米線」或是「走,甩碗米線克」。圖源水印外地人在雲南吃米線,最容易犯選擇困難症。汪曾祺在《米線和餌塊》一文裡都寫了數十種,也就只是昆明一地。
  • 一碗米線的N種吃法,每一種都讓雲南人魂牽夢繞
    今天就和大家分享米線在雲南的N種吃法也為過年無法回家的遊子獻上一份來自家鄉的味道豆漿米線一碗碗熱氣騰騰的豆漿米線,可謂色香味俱全。豆花加米線,是一種在雲南隨處可見卻經久不變的吃法。米線用熱水燙過後放入碗裡,再依次放入冬菜、醬、韭菜末、花生,還有鮮辣爽口的辣醬,最後向碗中舀進一大勺豆花將米線覆蓋。
  • 風味雲南,一根米線串起鄉愁
    用紅酸湯烹煮出的酸湯米線,湯色瑩潤、不油不膩,食之沁人肺腑,且具有消暑解渴、健脾開胃的功效。這樣一碗酸鮮可口的米線豈可辜負?雲南很多地方都有吃火燒辣子的習慣。高原的長日照賦予了雲南青辣椒濃鬱的香氣,整個青辣椒放在炭火上烘烤,待青辣椒烤焦之時,其香氣被激發出來,十分誘人。這時趁熱把燒辣子剁碎放在米線裡,青椒的炭燒味和清香瞬間四溢開來。
  • 一口湯一口米線,過橋米線人人愛
    在各種關於「哪裡的米粉最好吃」、「哪裡的人最能吃辣」的爭論中,很少看到雲南人站出來為自己爭辯,低調的性格或許跟地處邊陲的位置有關。但在私底下,雲南人又對自己的飲食文化表現出充足的自信:哪裡最能吃辣,看看中國最辣的辣椒(涮涮辣)長在哪兒不就知道了?在諸多雲南人引以為傲的飲食中,米線也應擁有姓名。米線是雲南人最喜歡的食物之一,雲南人將米線的吃法也發揮到了極致,涼、燙、滷、炒都有。
  • 一碗米線的N種吃法!
    煮食是把新鮮米線用滾燙的開水燙2-3分鐘,然後撈出放在大碗裡,放入火燒肉、青椒、西紅柿、香菌等佐料,加上炒花生碎粒、醬油、蔥花,澆上雞湯或肉湯。涼拌的食法與煮食佐料相同,只是不用雞湯和肉湯,改用梅子汁(或醋)相拌合。當地人外出一段時間回家後,總惦記著要到小食館裡吃上一餐,或買上米線,割上鮮肉,配上佐料,拿回家吃個「滿堂彩」。彌勒除了彌勒大佛、天然溫泉外,滷雞米線也很出名!
  • 周轉率高的過橋米線對吃碗很滿意,卡路裡高嗎?
    過橋米線這種美現在在中國的大部分地區都很常見,幾乎很多地方都可以吃到,但是他的誕生地就在雲南這個美麗的地方,而在雲南當地有百年的歷史,這種食物是雲南獨特的食物。事實上過橋米線實際上與maocai差不多在一起,有很多配菜可以搭配,你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來選擇,不同的配菜價格不同,因此很多吃過正宗過橋米線的人會發現,每個人的價格都沒有用。
  • 雲南到底有多少種米線?
    說起雲南米線,你最先想到的是不是過橋米線,但事實上它只是雲南米線的一個小小支系,只是雲南米線王國的萬花筒中一個閃光點。雲南人把米線的吃法發揮到了極致:烹調方法有涼、燙、滷、炒;配料更是數不勝數:豬肉有燜肉、豬皮、腸旺、酥肉、雜醬,牛肉也可紅燒和清燉,其餘還有雞鴨羊魚之類,只要想得到的,似乎都可進入「米線家族」——雖然只是用筷子劃拉進肚皮的簡單小吃,但云南人就是如此肯花心思,誓用數不清的花樣豐滿自己的「米線人生」。
  • 只知道過橋米線,如何敢說了解雲南食物,並在吃骨灰時推薦他們
    說到雲南的特殊食物,我們一定會會想到過橋米線和蘑菇,是的過橋米線和蘑菇是雲南的特點,但這不是打開雲南美味的正確方法。在昆明住了7年之後,汪曾祺先生可以在20頁紙裡理解昆明的味道,除了他根深蒂固的偏好之外,雲南的誘人味道。「十裡不同風,百裡不同俗」,這也是雲南少數民族飲食文化。
  • 正宗雲南味,老昆明人都吃它
    復古的裝修風格裡多了一些雲南風,木質桌椅搭配雲南特色扎染,不論是外地朋友來宴請還是小聚,亦或是逛街逛累了進來吃一碗米線都是絕佳選擇。雲南人愛吃野味、鮮味,每年鮮花盛開的季節,雲南人都愛吃花。鮮花怒放過橋米線裡面搭配了五六種鮮花,茉莉花、金雀花、蟲草花...
  • 盤點雲南那些不吃就會死的小鍋米線,你喜歡哪碗?
    要說起雲南最有代表性的食物,非米線莫屬。只要能達到以上幾點,不敢保證正宗,卻也是一碗合格的小鍋米線了。雲南人吃米線分類多樣,很是講究。原本放雜醬放燜肉的米線已經算是另一種「加帽子」的米線種類了,但是百變的小鍋米線加上雜醬燜肉,油水足,管飽!
  • 這麼好吃的雲南米線看一眼都是賺!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米線是雲南的特色飲食之一,雲南人的飲食離不開米線,早點、正餐、宵夜都有米線的身影。最具代表性的莫過於過橋米線,享譽全國,堪稱米線之最,如果大家有機會來雲南昆明的話,一定要去嘗一下。今天要做的小鍋米線是很歡迎的一種,熱辣辣的一碗下肚,那種滿足感是無可替代的,雲南人的米線情節啊。雲南人對米線的熱愛,外地人不容易體會。在雲南,米線可以貫穿一天當中的每一個餐飲時間點:早餐、午餐、晚餐、宵夜。全天吃米線也無不可,還可以每餐都吃的不一樣。
  • 從雲南派生的過橋米線如何成為東北零食?
    說到米線,尤其是過橋米線,大多數人都知道這是正兒八經的雲南菜。然而在東北數千公裡之外,當地人也被美味的過橋米線所陶醉。在東北中,東北周圍可能有米線商店,多年後,他將成為許多人的共同記憶,遠離家鄉的人甚至會因為吃了一碗家鄉風味的米線而感動落淚。
  • 中國最愛吃米線的城市,攤位都是米線,排著隊也要買
    例如,中國的米線在全國都是受歡迎的小吃,尤其是在我國的雲南。人們對米粉的痴迷確實令人難以置信。特別是在中國雲南,那裡的人們非常喜歡米線。前往雲南旅遊,就會發現早晨有賣米線的攤位,當地人排著隊也要買。當地的米線基本都是3塊5一斤,而且當地市民買一次都是5斤到10斤回去作為主食,所以那裡的攤位都是很受歡迎的,通常米線每天都會賣光。在雲南最喜歡的早餐便是米線。
  • 雲南過橋米線知多少?
    於是她先把肥雞、筒子骨等熟好清湯,上覆厚厚雞油;米線在家燙,而不少配料切得薄薄的到島上後用滾油燙熟,之後加入米線,鮮香滑爽。此法一經傳開,人們紛紛仿效,因為到島上要過一座橋,也為紀念這位賢妻,後世就把它叫做"過橋米線"。傳說二還有一種說法是:傳說蒙自城的南湖舊時風景優美,常有文墨客攻書讀詩於此。有位楊秀才經常去湖心亭內攻讀,其妻每飯菜送往該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