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過橋米線知多少?

2021-02-07 我愛昆明


【特點】過橋米線"是雲南滇南地區特有的食品,已有百多年歷史,五十多年前傳至昆明。過橋米線由四部分組成:一是湯料覆蓋有一層滾油;二是佐料,有油辣子、味精、胡椒、鹽;三是主料有生的豬裡脊肉片、豬圃肉片、烏魚片,以及用水過五成熟的豬腰片、肚頭片、水發魷魚片;輔料有來過的豌豆尖、韭菜,以及芫荽、蔥絲、草芽絲、薑絲玉蘭片、氽過的豆腐皮;四是主食,即用水略燙過的米線。鵝油封面,湯汁滾燙,但不冒熱氣。【分類】雲南米線可分兩大類,一類是大米經過發酵後磨粉製成的,俗稱"酸漿米線" 工藝複雜,生產周期長。特點:米線筋骨好,有大米的清香味,是傳統的製作方法。另一類是大米磨粉後直接放到機器中擠壓成型,靠摩擦的熱度使大米糊化成型,稱為"幹漿米線"。幹漿米線曬乾後即為"幹米線",方便攜帶和貯藏。食用時,再蒸煮漲發。【起源】傳說一

過橋米線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相傳,清朝時滇南蒙自市城外有一湖心小島,一個秀才到島上讀書,秀才賢慧勤勞的娘子常常弄了他愛吃的米線送去給他當飯,但等出門到了島上時,米線已不熱了。後來一次偶然送雞湯的時候,秀才娘子發現雞湯上覆蓋著厚厚的那層雞油有如鍋蓋一樣,可以讓湯保持溫度,如果把佐料和米線等吃時再放,能更加爽口。於是她先把肥雞、筒子骨等熟好清湯,上覆厚厚雞油;米線在家燙,而不少配料切得薄薄的到島上後用滾油燙熟,之後加入米線,鮮香滑爽。此法一經傳開,人們紛紛仿效,因為到島上要過一座橋,也為紀念這位賢妻,後世就把它叫做"過橋米線"。

傳說二

還有一種說法是:傳說蒙自城的南湖舊時風景優美,常有文墨客攻書讀詩於此。有位楊秀才經常去湖心亭內攻讀,其妻每飯菜送往該處。秀才讀書刻苦,往往學而忘食,以至常食冷飯涼菜,身體日漸不支。其妻焦慮心疼,思付之餘把家中母雞殺了,用砂鍋燉熟,給他送去。待她再去收碗筷時,看見送去的食物原封未動,丈夫仍如痴如呆在一旁看書。只好將飯菜取回重熱,當她拿砂鍋時卻發現還燙乎乎的,揭開蓋子,原來湯表面覆蓋著一層雞油加之陶土器皿傳熱不佳,把熱量封存在湯內。以後其妻就用此法保溫,另將一些米線、蔬菜、肉片放在熱雞湯中燙熟,趁熱給丈夫食用。後來不少都效仿她的這種創新烹製,烹調出來的米線確實鮮美可口,由於楊秀才從家到湖心亭要經過一座小橋,大家就把這種吃法稱之"過橋米線"。


傳說三

當年秀才攻讀,其妻子為避免其丈夫食用時過涼,就將湯內倒入熱油以保溫,其丈夫使用時湯麵仍然很熱,需用小碗冷食。就將砂鍋內的米線用筷子重置於碗中,米線將兩碗架作一橋,有妻子送米線過橋之意,故稱過橋米線。

傳說四

清代道光年間雲南省建水縣進士出身的李景椿(曾任山西省稷山縣知縣)所創。

傳說五

傳說有一書生,喜歡遊玩,不願下工夫讀書。他有一個美麗的妻子和一個年幼的兒子。夫婦之間,感情很深。但妻子對書生喜遊樂,厭讀書深感憂慮。對書生道:"你終日遊樂,不思上進,不想為妻兒爭氣嗎?"聞妻言,生深感羞愧,就在南湖築一書齋,獨居苦讀,妻子也與生分憂,逐日三餐均送到書齋晌生。書生學業大進,但也日漸瘦弱。妻子看在眼裡,很心疼,思進補之。宰雞煨湯,切肉片,備米線,準備給書生送早餐。兒子年幼,戲將肉片置湯中,生妻怒斥兒子的惡作劇,速將肉片撈起,視之,已熟,嘗之,味香,大喜。即攜罐提籃,送往書齋。因操勞過度,暈倒在南湖橋上,生聞訊趕來,見妻已醒,湯和米線均完好,湯麵為浮油所罩,無一絲熱氣,疑湯已涼,以手掌捂湯罐,灼熱燙手,大感奇怪,詳問妻製作始末,妻一一詳道。良久,書生說道,此膳可稱為過橋米線。書生在妻子的精心照料下,考取了舉人,這事被當地群眾傳為佳話從此,過橋米線名聲不脛而走。


【食療價值】

米線含有豐富的碳水化合物、維生素、礦物質及酵素等,具有熟透迅速、均勻,耐煮不爛爽口滑嫩,煮後湯水不濁,易於消化的特點,特別適合火鍋和休閒快餐食用。

【食用禁忌】

米線在泡製過程中營養容易流失,因此米線需搭配各種蔬菜、肉、蛋和凋料,來增加營養

做米線要用到明礬,吃多了會增加得老年痴呆症的風險。


【遺產】

摺疊過橋米線已被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

2008年5月9日由昆明市政協常務副主席張建偉接待來訪的文史委員及文史專家,論題集中在昆明市建城千年以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保護上,從接待現場獲悉,過橋米線已經列入昆明市重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這是昆明市首個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經濟類項目。

昆明市文化館民族民間傳統文化部主任徐剛認為,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對於昆明經營過橋米線的企業來說,增加了一個對外推介的品牌。昆明的過橋米線從蒙自傳入後,深受昆明人的歡迎,過橋米線的來歷中有趕考的傳說,但是對過橋米線的製作技藝和規範,研究還不足,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後,對過橋米線這一昆明飲食文化背後的傳統技藝,要有更多的研究和規範,食客在吃下一碗過橋米線的同時,也得到文化上的享受。而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品牌,不歸某一家過橋米線館獨有,它是昆明共有的品牌。


【食用指南】

過橋米線由湯、片、米線和佐料四部分組成。米線則以細白、有韌性者為好。吃時用大磁碗一隻,先放熟鵝油、味精、胡椒麵,然後將雞、鴨、鵝、排骨、豬筒子骨等熬出的湯舀入碗內端上桌備用。此時滾湯被厚厚的一過橋米線層油蓋住不冒氣,但食客千萬不可先喝湯,以免燙傷(注:一般封頂的油為鵝油)。要先把鴿雞磕入碗內,接著把生魚片、生肉片、雞肉、豬肝、腰花、魷魚、海參、肚片等生的肉食依次放入並用筷子輕輕撥動,好讓生肉燙熟。然後放入香料、叉燒等熟肉,再加入豌豆類、嫩韭菜、菠菜、豆腐皮、米線,最後加入醬油、辣子油。過橋米線就是在煨好的鵝湯中加入米線和其他食品的一種獨特的吃法。初去雲南吃此小吃的人如不向別人請教會鬧出笑活:湯是滾燙的由於表面有一層鵝油,一點熱氣也沒有,初食者往往誤認為湯並不燙,直接用嘴去喝,這樣很容易燙傷嘴皮。因此,不能用嘴直接去喝湯。在食用時應先食鵪鶉蛋,再食生片,趁湯是最高溫的時候將生片燙熟。過橋米線是分食的,每人面前生片、鵝湯、蔬菜、米線各一碗。我們力圖找到文章的作者,但是由於交際有限,我們很難全部聯繫。精選的這些文章,如果原作者不同意,請與我們聯繫。

投稿合作QQ:2289696112 電話 :13888016454

更多精彩,請點擊「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從雲南派生的過橋米線如何成為東北零食?
    說到米線,尤其是過橋米線,大多數人都知道這是正兒八經的雲南菜。然而在東北數千公裡之外,當地人也被美味的過橋米線所陶醉。在東北中,東北周圍可能有米線商店,多年後,他將成為許多人的共同記憶,遠離家鄉的人甚至會因為吃了一碗家鄉風味的米線而感動落淚。
  • 非遺美食 | 舌尖上的雲南美食 一碗始於1982 的雲魁過橋米線
    要說米線中的「大哥」那一定非過橋米線不可了,過橋米線堪稱"一個人的盛宴",比臉還大的海碗加上幾十個裝滿食材的小碟子,還沒吃,心裡就已經有「天下唯我獨尊」的快感。  據悉,作為土生土長的雲南人,雲魁創始人—任氏家族對過橋米線一直以來都有著獨特的情結。1982 年,第一碗雲魁過橋米線在雲南誕生了,而這一口鮮湯,一熬就是 38 年。
  • 為了吃碗正宗雲魁過橋米線 我跑了趟雲南……
    作為來滇的遊客,你應該了解一下雲南有哪些特產。雲南比較知名的特產有宣威火腿、雲南白藥、普洱茶、雲南過橋米線、文山三七、雲南鮮花餅等。你都聽說過哪些呢?  雲南宴席各式各樣千變萬化,有連吃三天三夜的流水宴!有擺滿一條街的長街宴!可問到你「最小的宴席」——最小無負擔的一人宴席是什麼?我覺得是過橋米線。
  • 一口湯一口米線,過橋米線人人愛
    但在私底下,雲南人又對自己的飲食文化表現出充足的自信:哪裡最能吃辣,看看中國最辣的辣椒(涮涮辣)長在哪兒不就知道了?在諸多雲南人引以為傲的飲食中,米線也應擁有姓名。米線是雲南人最喜歡的食物之一,雲南人將米線的吃法也發揮到了極致,涼、燙、滷、炒都有。
  • 德州首家過橋米線在休斯頓Katy正式開業啦!十秒就到雲南~
    撰稿 | 魅力休斯頓網攝影 | 白露過橋米線是雲南特色小吃,可以說大名鼎鼎,無人不知,也被列入了昆明市重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十秒到」(Ten Seconds)是一家經營過橋米線的網紅連鎖餐館,目前在全球已開設了超過2300家門店。
  • 特色滷肉米線、重慶雞湯砂鍋米線、雲南正宗七菊過橋米線配方
    (5)麻辣料盛入小碗內,與米線一同上桌,根據客人口味添加即可。雲南正宗七菊過橋米線七菊過橋米線醬料是醬香和香辣的複合型的專用過橋米線醬料,其色澤鮮紅,略油潤有光澤,有獨特的醬脂香和辣香,香氣濃鬱自然,味道辣而不爆,回味醇厚悠長。
  • 雲南到底有多少種米線?
    說起雲南米線,你最先想到的是不是過橋米線,但事實上它只是雲南米線的一個小小支系,只是雲南米線王國的萬花筒中一個閃光點。雲南人把米線的吃法發揮到了極致:烹調方法有涼、燙、滷、炒;配料更是數不勝數:豬肉有燜肉、豬皮、腸旺、酥肉、雜醬,牛肉也可紅燒和清燉,其餘還有雞鴨羊魚之類,只要想得到的,似乎都可進入「米線家族」——雖然只是用筷子劃拉進肚皮的簡單小吃,但云南人就是如此肯花心思,誓用數不清的花樣豐滿自己的「米線人生」。
  • 過橋米線,當代年輕人最喜愛的小吃
    【過橋米線介紹】   過橋米線是雲南滇南地區特有的小吃,屬滇菜系。
  • 過橋米線的由來以及傳說中的愛情故事
    過橋米線源自紅河州,與當地的農耕文明、水土、民俗有著極深的淵源。紅河的哈尼族創造了輝煌的梯田耕作,並把"吃新米"當作一年中最隆重的節日之一,這個節日名直接叫做吃新米,其內涵一目了然。過橋米線的愛情故事米線為什麼要過橋、是與愛情有關係的過橋米線的故事就發生在詩畫般的蒙自湖南。傳說、明末清初、當地一位書生在湖南書齋苦讀,妻子每日將三餐送到書齋。日子久了,書生學業大有進步,但身體卻日漸消瘦,妻子便想辦法為他進補。
  • 日銷過萬的蒙自過橋米線配方,已有百年歷史!
    蒙自過橋米線已有一百多年歷史。源於滇南蒙自。據傳說,過橋米線的新穎吃法起源於清光緒年間的雲南蒙自,迄今已有100多年的歷史。在民間流傳著一個美麗動人的故事:在風光明媚的蒙自縣城,有一個綠樹環抱、波光粼粼的南湖,如同翡翠,環境十分優雅。當時,有一個書生在南湖的湖心亭攻讀詩書,他的妻子每天前來送飯,因她家離島還有一段路,途中要經過一長座橋,經常飯一送到就都涼了。
  • 周轉率高的過橋米線對吃碗很滿意,卡路裡高嗎?
    過橋米線這種美現在在中國的大部分地區都很常見,幾乎很多地方都可以吃到,但是他的誕生地就在雲南這個美麗的地方,而在雲南當地有百年的歷史,這種食物是雲南獨特的食物。事實上過橋米線實際上與maocai差不多在一起,有很多配菜可以搭配,你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來選擇,不同的配菜價格不同,因此很多吃過正宗過橋米線的人會發現,每個人的價格都沒有用。
  • 去光華街「酒杯樓」甩一碗裝滿故事的過橋米線
    掌上春城訊在裝滿歷史和故事裡的老房子裡吃雲南過橋米線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在昆明老街光華街上,矗立著兩幢老昆明的標誌性建築——酒杯樓。這兩座靜靜守護勝利堂已60餘載的雙子樓現在已經華麗變身為擁有餐廳、精品酒店雙重格局的複合型建築。
  • 雲南過橋米線神仙組合,搶購價僅需29.9元!吃貨必備!每一款都讓人口水直流!
    說起米線,大家耳熟聞詳的首先就是過橋米線,過橋米線的出生至今已有百年歷史。
  • 連昆明人都N刷的雲魁過橋米線 究竟是什麼神仙味道?
    都說不吃過橋米線,不算到過   原標題:連昆明人都N刷的雲魁過橋米線,究竟是什麼神仙味道?     都說「不吃過橋米線,不算到過雲南「,這神奇又美好的米線成了雲南對外的一張名片.而在滇內,米線不僅只是具有強烈地方特色的文化符號,更一直是雲南人特有的生活方式.如今,米線的品類眾多、口味、做法、工藝五花八門,各式各樣,但論味道與傳承還是雲魁最為地道.
  • 傳承味蕾上的民族風情 雲魁過橋米線概念旗艦店即將面世
    來雲南旅遊除了逛古城賞雙廊海景以外,嗜吃如命的你怎麼能忘了雲南美食呢?汽鍋雞、鮮花餅、乳扇、烤豆腐......說到雲南的吃,怎麼能少了米線呢?,雲魁創始人—任氏家族對過橋米線一直以來都有著獨特的情結。1982 年,第一碗雲魁過橋米線在雲南誕生了。而就是這一口鮮湯,一熬就是 38 年。而如今雲魁每一份食材,每一口湯,火候的掌握,都依然是按照1982 年的標準在做。
  • 只知道過橋米線,如何敢說了解雲南食物,並在吃骨灰時推薦他們
    說到雲南的特殊食物,我們一定會會想到過橋米線和蘑菇,是的過橋米線和蘑菇是雲南的特點,但這不是打開雲南美味的正確方法。在昆明住了7年之後,汪曾祺先生可以在20頁紙裡理解昆明的味道,除了他根深蒂固的偏好之外,雲南的誘人味道。「十裡不同風,百裡不同俗」,這也是雲南少數民族飲食文化。
  • 過橋米線技術配方
    過橋米線是雲南滇南地區特有的小吃,屬滇菜系,起源於蒙自地區,由湯料、佐料、生的豬裡脊肉片、雞脯肉片、烏魚片及五成熟的豬腰片、肚頭片、水發魷魚片製作而成。主食即用水略燙過的米線,鵝油封面,湯汁滾燙,但不冒熱氣。
  • 過橋米線-「Gucci Michelle」?看完這些雲南美食「神翻譯」已笑暈...
    這下雲南吃貨們坐不住了,「神翻譯」怎麼能沒有我們?!下面請欣賞雲南美食「神翻譯」~(前方高能,請勿單獨享用,快轉發給你的集美們!) 過橋米線 Gucci Michelle
  • 蒙自過橋米線的「底湯秘方及兩個秘密增香武器」
    二、介紹:蒙自過橋米線已有一百多年歷史。源於滇南蒙自。據傳說,過橋米線的新穎吃法起源於清光緒年間的雲南蒙自,迄今已有100多年的歷史。在民間流傳著一個美麗動人的故事:在風光明媚的蒙自縣城,有一個綠樹環抱、波光粼粼的南湖,如同翡翠,環境十分優雅。當時,有一個書生在南湖的湖心亭攻讀詩書,他的妻子每天前來送飯,因她家離島還有一段路,途中要經過一長座橋,經常飯一送到就都涼了。
  • 小編告訴你,雲南到底有多少種米線!
    【過橋米線】過橋米線的吃法大家應該都不會陌生,它的「過橋」之處就在於那碗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