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貫中《三國演義》人物命名拾趣

2020-12-12 楊易程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白髮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羅貫中,名本,字貫中,號湖海散人,被稱為中國章回小說的鼻祖和中國古代小說之王。元末明初,羅貫中在《三國志平話》基礎上重新創作《三國志通俗演義》。所謂「演義」,就是根據各路史料的記載,加以虛構的意思。「演義」一詞出於晉代潘嶽《西徵賦》,是援引古事,敷陳其義而加引伸的意思。明代演義小說題名上常標明「按鑑演義」或「演義按鑑」,以忠於歷史相號召。同時又在題名上常標明「通俗演義」,則說明敷演歷史故事。同時演義更是小說題材的一種。歷史在小說中只不過是一個框架,一個時空斷限。至於裡面的人物被重新塑造,事件已被重新安排。它不再像歷史典籍那樣去真實地記錄歷史,而是根據作者的創作意圖和喜好去虛構歷史,把作者對歷史人物的愛憎、對歷史規律的把握和對歷史精神的闡釋全都融合到一起。「有信史,有野史,好事者兼取而演之,以通俗諭人,名曰演義。」(雉衡山人《東西兩晉演義序》)「演之」就非虛構不可。《三國志通俗演義》更廣泛吸收過去的通俗小說和戲劇的營養,再加上自己的創造,綜合加工,大加演義,在據史敘事和虛構情節特別是細節兩方面都大有進境,產生了很大影響。

《三國演義》描寫了從東漢末年到西晉初年之間近105年的歷史風雲,以描寫戰爭為主,反映了吳.蜀.魏三個政治集團之間的政治和軍事鬥爭。反映了三國時代各類社會鬥爭與矛盾的轉化,並概括了這一時代的歷史巨變,塑造了一批叱吒風雲的三國英雄人物。全書分為黃巾之亂、董卓之亂、群雄逐鹿、三國鼎立、三國歸晉五大部分。在廣闊的背景上,上演了一幕幕氣勢磅礴的戰爭場面。編者羅貫中將兵法三十六計融於字裡行間,既有情節,也有兵法韜略。

為何《三國演義》裡的人物全部都是單名?大凡讀過《後漢書》與《三國志》的人都知道東漢、三國時期的人物絕大多數都是單名,此之前朝(周秦、西漢),單名使用的頻率更高。東漢從光武帝劉秀到漢獻帝劉協13帝全系單名,他們是劉秀、劉莊、劉怛、劉肇、劉隆、劉祜、劉保、劉炳、劉纘、劉志、劉宏、劉辯、劉協。西漢皇帝中至少還有劉弗陵、劉箕子(劉銜)二人是復名,東漢皇帝居然一個也沒有。三國時的曹魏政權,曹操、曹丕、曹睿、曹芳、曹髦、曹奐都是單名;蜀漢政權,劉備、劉禪也是單名;東吳政權孫權、孫亮、孫休、孫和、孫皓也全是單名。至於大家熟知的三國人物如諸葛亮、關羽、張飛、趙雲、孫堅、孫策、周瑜、魯肅、黃忠、馬超、袁紹、袁術、呂布、王佐、蔣幹、夏侯淳、黃蓋、陸遜、許褚、張遼、孟獲、馬稷、姜維、司馬懿、司馬昭、鄧艾、華陀等,無一不是單名。「建安七子」孔融、陳琳、王粲、徐幹、阮禹、應瑒、劉楨與「竹林七賢」嵇康、阮籍、山濤、向秀、阮鹹、王戎、劉伶,亦全系單名。間或也有採用二字名的,但甚罕見。或為隱逸,如龐德公、鄧盧敘等;或為藝人,如東方安世等;或為乳名不改,如劉盆子、鄭小同等;或單稱其字,如黃承彥、苟巨伯之屬。像三國時期這樣廣泛的單名現象,在歷史上是絕無僅有的。

漢朝建立之後,中國社會從上到下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也打破了中國姓氏結構原來的平衡和秩序。中國的姓氏狀況此時發生了顯著的變化。而最醒目的變化體現在,古老的姓悄然退出了社會舞臺,姓氏混一,「姓氏」合成為一個詞。而人們無論貴殘貧富,都有了自己的姓氏。在漫長的奴隸社會裡,只有貴族有姓,失去人身權利的奴隸是沒有資格有姓的,而平民和自由職業者或依附於某個姓族,或以自己從事的職業作為稱呼標誌。如《孟子》中提到的「弈秋」,《莊子》中提到的「庖丁」,一個是名叫秋的下棋者,一個是名叫丁的廚師,都是沒有姓氏的平民。隨著時代的發展,周朝時姓氏只為貴族專有的制度帶入了平民階層中。許多卑微的農夫、士兵踏上了吃風雲的政治舞臺,他們取代了以前的貴族、官史,成為新的權勢階層,也為自己爭得了取姓冠氏的權利。因祖祖輩輩所從事的職業(如張、馬、庾賈、甄、陶),因所依附的田邑(如高、林、茅),以及所住的環境、山谷、河流等(如東郭、南宮、百裡、池、關)被人們互相之間長期使用的習慣稱呼,無形之中都轉化為姓。西漢新政權建立以後,郡縣制度取代了戰國時代的氏族統治模式,統治集團不再把擁有姓氏作為貴族的專權,普通民眾在實際生活中作為姓氏使用的稱呼,至此得到了官方的認可載入戶籍以上這一切,匯成了秦漢之際普通平民紛紛取姓擇名的熱潮。到了西漢時代,社會上無論貧富貴賤,山隅海角,基本每個人都有姓氏了。東漢(25-220年)、三國(220-265年)時期約有240年左右,如果再加上三國歸於統一的西晉(265-316年),這一階段約佔300年。從中國姓名史考察,這300年是中國人盛行單名的第一個高峰時期。為什麼這一時期單名特別多呢?主要原因是因為西漢末年王莽建立新朝後復古改制,即「託古改制」。「令中國不得有二名」所致。王莽實施「二名之禁」 東漢流行單字名,也導致《三國演義》裡的人全部都是單名。西漢末年,王莽掌握政權。為了鞏固統治,他撿起了董仲舒的「神學目的論」,大搞迷信,大搞復古,以此為核心,還推行了一系列「新政」,從土地制度到用人制度,從貨幣到地名,無孔不入,當然也涉及到人名。西漢名人中,取二字名的並不鮮見,如周亞夫、段會宗、雋不疑、蕭望之、薛廣德、範明友、李信成、田廣明、韋玄成、張當居、張釋之等。而到了東漢,取二字名的人就鳳毛麟角,幾乎絕跡了。東漢人名變成清一色的單字名,與西漢末年王莽實施「二名之禁」有關。據《前漢書·匈奴傳》記載:「時莽奏令中國不得有二名,因使使者以風(諷)單于,宜上書慕化,為一名,漢必加厚賞。單于從之。」王莽輔政時曾上奏提出禁用「二名」,並派使者到匈奴,暗示匈奴單于順從這一法令。匈奴單于明白使者的意思,隨後上書稱臣,順應時勢改名為「知」(原名「囊知牙斯」)。王莽奏令執行的「二名之禁」,即禁用二字名。在此之前,《春秋公羊傳》也說過「二名非禮也」,但此處「二名」非指二字名,而是指兩個名。表明在周秦時期,一個人取兩個名是不合禮數的,但取二字名從來不在禁止之列。 王莽禁用二字名的目的是復古改制,他認為「秦以前復名蓋寡,遂禁復名」,「復名」就是二字名。王莽的長孫原叫王會宗,後改名王宗。因自畫服天子衣冠像,刻銅印三枚,與其舅合謀繼承大統。事發後,王宗自殺。王莽大怒,廢了王宗之名,恢復其原名,以示貶辱。這件事對後來幾百年的取名規則產生了極大影響,在王莽當政時期,無人敢取二字名。王莽覆滅後,雖然人們已不用遵守「禁二名」的法令,但取單字名的趨勢已不可逆轉,不僅東漢人全部取單字名,連三國人、西晉人也把取單字名視為理所當然。直到東晉,才打破了這一「戒律」,陸續有人取二字名。《漢書·王莽傳》中有這樣的記載:王莽的長孫叫王宗,要是慢慢地等,等到爺爺和爹爹死了以後,這個王宗是可以當皇帝的,可是,他性子太急,等不得了。自己弄了天子的衣服、帽子,穿上讓人畫了幅畫像,還刻了銅印三枚,與其舅舅合謀,準備搶班奪權。可能力有限,事情暴露了。儘管是親孫子,但這事也不能輕饒,王宗一看不好,就自殺了。雖然人死了,但「政治權力」也要剝奪,王莽下了這樣一道命令:「宗本名會宗,以製作去二名,今復名會宗。」 這道命令不琢磨是看不出門道的。「製作」就是法令,王宗原來名是兩個字,叫「王會宗」,是依法令後改成的「王宗」,現在他犯了法,得再改回去,還叫原來的「王會宗」。」王莽的「二名之禁」造成東漢、三國乃至西晉三百餘年的單名大倡。王莽對名字的重視,是發自內心的。公元1年,哀帝劉欣逝世,太皇太后王政君大權在握,提拔王莽當了大司馬。王莽和王老太一起立中山王(首府盧奴,河北省定州市)劉箕子為帝,是為漢平帝。第二年,也就是公元2年,王莽就把劉箕子的名字給改了。《漢書·平帝紀》說,皇帝二名,通於器物,今更名,合於古制。什麼意思?就是說,劉箕子居然叫箕子,居然是兩個字!這與茶壺、酒杯、掃把、虎子等器物一樣啊,怎麼能當皇帝的名字?如今,皇帝改名,以合於古制。於是,把「劉箕子」改成「劉衎」(衎讀如看,去聲,意思是快樂、安定。這個字可是夠「古」的,一百個人得有九十九個半不認識)。王莽當皇帝後,對他自己的「新朝」也沒放過,先是改為「心朝」,後來又改為「新室」。

楊易程、伊萬卡老師剪紙作品《三國人物像》

曹操。曹操字孟德,小字阿瞞。曹操名操,字孟德,二者結合起來看,操即為節操、操守;孟德為孟子之德。《荀子·勸學》篇說:「生乎由是,死乎由是,夫是之謂德操。」字和名在一句話裡,合成德操,即道德操守,字對名作了修飾性解釋和補充。橋玄曾謂「子亂世之奸雄,治世之能臣」果如是也。

劉備。劉備字玄德。《周禮·考工記》中記載,「備」其實是繡,也就是在絲織品上繪畫和刺繡設色。因此,「備」實際上是一種五彩的綢緞。在漢代,中國還沒有棉花,當時的人們,平民只能穿麻,而達官貴人才能穿得起絲織品,也就是綢緞做成的衣服。因此,「備」字包含了劉弘對劉備的美好期盼,希望他將來能夠大富大貴,做一個達官貴人。玄德是指潛蓄而不著於外的德性.《書·舜典》:「玄德升聞,乃命以位.」 孔 傳:「玄謂幽潛,潛行道德.」《文選·劉琨<勸進表>》:「伏惟陛下,玄德通於神明,聖姿合於兩儀.」 李周翰 註:「玄德謂潛行道德也.」 明 梅鼎祚 《玉合記·宸遊》:「陛下玄德格天,聖母徽儀應地.」老子曰:故道生之,德畜之;長之育之;成之熟之;亭之毒之;養之覆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這句話簡而譯之:道雖化生萬物,德雖蓄養萬物,雖長育、安定、覆養萬物,卻是化生而不為己有,興任而不恃己能,長養而不自以為主宰,像這樣微妙深遠的力量,就是玄德了。玄德者,盛大之德,無所不包,微妙深遠,與「備」相呼應。

諸葛亮。諸葛亮字孔明、號臥龍(也作伏龍)。《三國志》載:「諸葛亮字孔明,琅邪陽都人也。」自古以來,關於諸葛亮名和字的由來,一直是眾說紛紜。關於諸葛亮單名「亮」的由來,民間故事說:諸葛亮是在天快要亮的時候出生的,所以,他父親給他起名叫「亮」。最先使用漢字五行補救生辰八字命理缺陷的人是三國時期的蜀國丞相諸葛亮的先祖西漢漢元帝的司隸校尉諸葛豐,(諸葛豐,字少季,琅琊諸縣(山東諸城)人。因通曉經術而做郡文學,以特別剛直而聞名。貢禹任御史大夫時,任命諸葛豐為屬官,並推薦他為侍御史)。亮複姓諸葛、字孔明。明與亮都有光線充足的意思;其父諸葛珪、公元181年農曆七月二十三(辛酉年)在泰山郡丞任上(今山東臨沂市沂南地區)喜得次子,起名諸葛亮。亮之父諸葛珪繼承先祖諸葛豐之《易經》學操,從亮的生辰八字辛酉、丙申、癸丑、乙卯中斷出其用神為火,遂起名為亮、字孔明。亮之兄諸葛瑾、之弟諸葛均的名字也是其父諸葛珪從他們的八字中提取用神土來選字而起的名字。

關羽。關羽字雲長。關羽本字長生,後改字雲長, 河東郡解縣(今 山西 運城)人。《莊子·逍遙遊》中說:有鳥焉,其名為鵬,背若太山,翼若垂天之雲,搏扶搖羊角而上者九萬裡,絕雲氣,負青天,然後圖南。這可以說是對「雲長」最貼切的解讀了。羽者,鳥翼也,引申為飛翔之意。雲天即大鵬展翅翱翔於天上,心胸廣大,其志鴻遠,與燕雀迥然不同。所以關羽一生傲骨錚錚,一雙丹鳳目,世人難入其法眼。雲長乃是長期在雲端之意。那麼名字合起來就有俊鳥翱翔於九天的意思。所以關羽無論生前還是死後,都是名震華夏。三國演義中的五虎將分別是:關羽、張飛、趙雲、黃忠、馬超。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劉備在漢中大敗曹操,自稱漢中王,大封群臣:拜關羽為前將軍、假節鉞,早在建安五年,關羽為曹操解白馬之圍,已被封為「漢壽亭侯」;拜新亭侯張飛為右將軍、假節;拜都亭侯馬超為左將軍、假節;拜黃忠為後將軍,賜爵關內侯,拜趙云為鎮軍將軍,賜爵永昌亭侯,併合稱為「五虎上將」。

張飛。張飛字翼德,原本是「益德」,源於《易經》第42卦——風雷益,寓意著他飛黃騰達。有「翼」方能「飛」。飛者,飛黃騰達也,處事雷厲風行也,翼德者,以德為羽翼也。可嘆翼德性急如火。而「益」字又通假「鷁」,一種會飛的水鳥,對應「飛」這個名,自然相得益彰。

周瑜。周瑜字公瑾。《左傳》有雲,高下在心,川澤納汙,山藪藏疾,瑾瑜匿瑕。瑾瑜都是美玉的意思。有個成語叫懷瑾握瑜出自《楚辭·九章·懷沙》:「懷瑾握瑜兮,窮不知所示。」  比喻人具有純潔優美的品德。瑾、瑜:美玉。周朝分封諸侯,有五等爵位,公侯伯子男。後來,公和子就演化成對男人的尊稱。

司馬懿。司馬懿字仲達,達,通達事理;懿,德行美好,通常指美好的德行。達有追求完美極致之意。司馬懿的父親京兆尹司馬防有八子,當時號稱「八達」。所以每人字裡面都帶一個「達」字,這是他父親取定的。而司馬懿排行老二,按照伯仲叔季的順序,自然就是「仲達」了。

趙雲。趙雲字子龍。《易經·乾卦》——雲從龍,風從虎。)龍得雲而施雨,虎得風而顯威。趙雲趙子龍,即名與字相配相應。希望成為一位有翻江倒海之能的飛龍,龍處雲端之意。既有神龍見首不見尾的意思,還有飛龍在天之意,所以趙雲有常勝將軍之名。也暗示著他將是一位攻城拔寨的將才,而非運籌帷幄的舵手。當年趙雲的師父童淵就是知道龍順雲,雲從龍而給趙雲的字取為子龍。

魯肅。魯肅字子敬,肅與敬是同義字,《書·洪範》:「恭作肅。」,乃恭敬之意(肅然起敬)。「敬」是一個會意自兼形聲字。左半邊是「茍」(jì)字,許慎《說文解字》認為,「茍」字為「自我告誡、自我反省」之義;今也有說法認為「茍」是「敬」字的初文。右半邊為「攵」,即反文旁,反文旁由「攴」(pū)字演化而來,是用棍子或鞭子敲打的意思。因中國內地推行漢字改革,故「敬」字左半邊的「茍」字被改成類似「苟」字的寫法,總筆畫數也從原先的13畫變成12畫。從攴( pū),以手執杖或執鞭,表示敲打,從苟( jí),有緊急、急迫之義。「敬」本義:恭敬;端肅。恭在外表,敬存內心)同本義敬,肅也。--《說文》毋不敬何允。--《禮記·曲禮》。注:"在貌為恭,在心為敬。"賓客主恭,祭祀主敬。--《禮記·少儀》入門主敬,升堂主慎。--《儀禮·聘禮》敬德之聚也。--《左傳·僖公二十三年》敬諾。--《戰國策·趙策》敬受命。--《史記·陳涉世家》敬進如姬。--《史記·魏公子列傳》敬聞命關。--唐· 李朝威《柳毅傳》。

董卓。董卓字仲穎,卓穎是同義字,都有超出一般、不平凡的意思。可惜這字有「單腿桌子站不穩」的嫌疑。仲穎,仲是排行老二,穎是聰穎之意。不過,穎字右面是一個快倒的人站在錢(貝)上,右面一把刀(匕),這把刀下砍禾苗,預示百姓遭殃,右砍自己,表示早就命懸一線了。

孫策。孫策字伯符。古代以竹簡記事然後連編成策,策通冊,而符為標記、記號,另虎符可領兵,策有駕馭的成份,有兵符方能策兵;策有許多解釋,可以是策略計謀,如果結合孫權字仲謀解釋,策理應是策略之意。不過,他的字是伯符,伯是老大,符有符咒之意。那麼以符來補充解釋策的話,策就有了鞭策之意。而且,策和符都是竹字頭,暗示此人命運與竹器有關。

許褚。許褚,字仲康。褚乃卒也,褚為貯藏、儲存,康為豐足、富裕,豐富可由儲存而來;就是說,無論許褚被封為多大官,他都始終是曹操身邊的一個小卒。曹操手下有「五子良將」和「八虎騎」。「五子良將」是:張遼、樂進、于禁、徐晃、張郃;「八虎騎」是曹仁、曹洪、曹純、夏侯惇、夏侯淵、曹真、曹休、夏侯尚。都沒有許褚。但這並不影響許褚的名氣。事實上,許褚的字「仲康」起的好,預示他一生平安終老。

21、袁術。袁術字公路。術的原本的字體是從行,術聲。行,甲骨文中指道路。本義是城邑中的道路,所以「術」這和字中的「路」是同義詞。術繁體寫作「術」同時有「朮」這個字,後來簡化成一個字了,術的本意是道路,此外,所有「行」字旁的字都有這個意思,比如「街」「衢」「衚衕(胡同)」等,所以字「公路」裡的「路」字是與「術」呼應的。

公,因為袁術是嫡長子,袁家「四世三公」,希望他以後也做三公。

劉禪。劉禪字公嗣,禪位與嗣位,一退讓一繼承。劉備的四個兒子名字分別為:劉封,劉禪,劉永,劉理。劉封是養子,他本名姓寇。剩下三個兒子為:劉禪、劉永、劉理。 」前兩個兒子為劉封、劉禪,他們的名和起來讀就是封禪。封禪是什麼意思呢?「封」是祭天的意思而「禪」是祭地的意思。封禪之禮,是只有帝王受命天降祥瑞來體現,只要有十五種不召而自至的祥瑞,就要舉行這種典禮。後面兩個兒子,分別為劉永,劉理。「永」就是古代帝王希望自己的王位是能夠世世代代長久傳承下去的。而「理」就是帝王希望自己的王位是能夠名正言順,順應天理的,能得到天的信服的。 總的來說劉備的四個兒子的名連起來就是「封禪永理」。

司馬昭。司馬昭字子尚。「子」字是古代對人的尊稱,通常稱老師或稱有道德、有學問的人,如孔子、先秦諸子等。有些文人沿用古代「公、侯、伯、子、男」爵位的等級給自己表字時,既不願以末得的「男」做為自己的表字,也不用頭等的「公」為自己表字,往往採用偏下的第四等「子」來表字。有趣的是,同是表字「子安」的可查到有三人:西晉的成公綏、唐代的王勃、清代的魏秀仁;北周的王褒與西漢的王褒不但同姓同名,而且表字都是「子淵」。尚,上也。釋義是仍然、尊崇、自負、久遠。《晉書》帝紀第二《景帝文帝傳》:文皇帝諱昭,字子上,景帝之母弟也。《三國志·魏書·高貴鄉公傳》斐松之注引《漢晉春秋》:「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

曹丕。曹丕字子桓桓的意思取大,與「丕」的意思一致是名字的延伸。「丕」,是偉大的意思。《尚書》裡有這樣一句,「爾惟弘周公丕訓」。

《說文解字》裡「丕」字意為「大」。一個「不」加一個「十」意為「不十」。「十」在漢語中有代表頂點的意思。《呂氏春秋·博志》也提到:「全則必缺,極則必反。」《鶡冠子·環流》:「物極則反,命曰環流。」詞語丕業就是大業;丕烈就是大功業。《舊五代史·晉書·少帝紀》:「朕虔承顧命,獲嗣丕基,常懼顛危,不克負荷。」「丕基」就是很大的功業如帝王之業。子:兒,兒或女;意為有學問、有德行的人。恆:恆字的本義主要是指長久或經常。另外還指人的恆心及表示平自治通等意義。恆字還有一個讀音為gèng,含義基本同「亙」,表示月亮的盈滿或遍及、連續等意義。

馬忠。馬忠字德信,原名狐篤。忠,漢語常用字(一級字) ,讀作zhōng,此字最早見於戰國,形聲,從心,中聲,本義為盡心竭力,引申為忠厚。依照"聲中有義"、"因聲求義"學說,"忠"字可以認為是"中心不二"、"心"意集"中",心無旁騖 。《書·仲虺之誥》:"佐賢輔德,顯忠遂良。"(幫助賢能之人,輔佐仁德之人,表彰忠誠之人,起用善良之人)中山王壺:"餘智(知)其忠信也。"在封建社會裡特指為君主盡心盡責。引申為忠厚。戰國文字上部為古形"中"旁,下為"心"旁;小篆以後從"心"、"中"聲相沿至今。自漢代以迄晚清,文字、音韻、訓詁學家特別講究漢字形音義的融會貫通,主張"聲中有義"、"因聲求義"。依此學說,可以認為"忠"字是"中心不二"、"心"意集"中",心無旁騖 。篤,忠實之義,德,美德。信,信用,算是兩種美德,忠信之義.

曹仁。曹仁字子孝,仁與孝都是美德;仁,本義:指人與人相互友愛幫助,是中國古代一種含義廣泛的道德觀念。指心性純良,溫文爾雅;人與人相互友愛、互助、同情等。用做人名有為人善良仁慈,樂於助人,待人彬彬有禮的含義。仁字在姓名學中是4畫,仁字的五行屬性為金,仁字用於人名常喻意志向堅定果決,不容易受到影響而產生動搖。因此常用於男孩名字。在81數理中代表身遭劫難、萬事休止的兇惡數理。象徵是兇變,含有辛苦困難,獨立乏身的預意暗示。

龐德。龐德字令明,明字是起名中的常用字,明字代表著光明,或者明亮的生活,不少父母給孩子取名的時候同樣有這樣的期望。明字五行為火、水,本義為明亮,清晰。在人名中引申為聰明、明智、明察、光明、照亮等含義。甲骨文以「日、月」發光表示明亮。甲骨文的明字有兩種寫法:一是由日月兩字組成,用來計時,表示月落日出、日月交替之際,即拂曉時分;另一種寫法是由月和一個窗形的結構組成,意思是月光照進窗內,表示光亮之意。金文、小篆的明字,均以後一種形體為準,只是到隸書、楷書以後,兩種形體並存,現在的明字則確定為日月之明了。甲骨文從月照窗欞,或從日月朗照,皆會光明、明亮之意。古文大同。篆文整齊化。隸變後楷書寫作朙和明。如今規範化用「明」。不過現在的明字,一般用為光亮之義,不表示拂曉的意思。小篆從月囧,從月,取月之光;從囧,取窗牖之明亮。本義:明亮,清晰明亮) 同本義。與「昏暗」相對。朙,照也。《說文》 照臨四方曰明。《左傳·昭公二十八年》。明,按詞語來說分別有兩種意思:一是清楚,清晰,通透的意思。明目張胆,明察秋毫,明知故犯,明智,明顯,明亮等等。人與事均離不開好與壞,對與錯,真與假等陰陽之中。也就是說,陰陽不失協,為之明(做事,做人都不要失協於陰陽當中,以陰克陽,以陽克陰,該陽則陽,當陰則陰。以陽克陽,若無法勝於陽,若不及時以陰相補,畢然引火自焚。陰陽相協可適於生活,工作,交際等之中。)明明之中有註定,其實也就是說明,陰陽相協之中有註定。二是未來,時間的意思。日月調轉為這一天(不對於南極之說)它在這裡代表著的是時間,未來是無數個日日月月,也是由日月相生而成就。

張遼。張遼字文選。文,從玄從爻。天地萬物的信息產生出來的現象、紋路、軌跡,描繪出了陰陽二氣在事物中的運行軌跡和原理。故文即為符。上古之時,符文一體。古者伏羲氏之王天下也,始畫八卦,造書契,以代結繩(爻)之政,由是文籍生焉。——《尚書序》;依類象形,故謂之文。其後形聲相益,即謂之字。——《說文》序》;倉頡造書,形立謂之文,聲具謂之字。——《古今通論》。甲骨文此字象紋理縱橫交錯形。「文」是漢字的一個部首。本義:花紋;紋理。文,從字面意思上就可以理解為文章、文字,與古今中外的各個文學著作中出現的各種文字字形密不可分。古有甲骨文、金文、小篆等,今有宋體、楷體等,都在這一方面突出了「文」的重要性。古今中外,人們對於「文」都有自己不同的認知,從大的方面來講,它可以用於表示一個民族的文化歷史,從小的方面來說它可用於用於表示單獨的一個「文」字,可用於表示一段話,也可用於人物的姓氏。「文」字在篆書中,上面代表整體,如同「六」字上面一樣。因為文字是可以表達任何內容的,是用於普遍交流的符號形式。由於它是符號,從陰性,所以下面是兩個陰符交叉。又由於文字可以表達客觀的事物,又有陽性,下面的扭曲陰符,就是本著重陰必陽的法則來造字的。重陰必陽是造字中的一個重要法則,「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文」字的甲骨文字繪畫的像一個正面的「大人」,寓意「大象有形」、「象形」;特別放大了胸部,並在胸部畫了「心」,含義是「外界客體在心裏面的整體影像、整體寫真、整體素描、整體速寫」。   許慎《說文解字》把「文」解釋為「錯畫也」,意思是「對事物形象進行整體素描,筆畫交錯,相聯相絡,不可解構」,這與他說的獨體為文、合體為字的話的意思是一致的。「說文解字」這個書名就表示了「文」只能「說」,而「字」則可「解」的意思。「文」是客觀事物外在形象的速寫,是人類進一步了解事物內在性質的基礎,所以它是「字」的父母,「字」是「文」的孩子。「文」生「字」舉例(以「哲」為例):先對人手摩畫,其文為「手」;又對斧子摩畫,其文為「斤」。以手、斤為父母,結合、生子,其子就是「折」(手和斤各代表父母的基因)。這個「折」就是許慎所謂的「字」。「字」從宀從子,「宀」表示「獨立的房子」,子在其中,有「自立門戶」的意思。故「字」還能與「文」或其他「字」結合,生出新「字」來。在本例,作為字的「折」與作為文的「口」結合,就生出了新的字「哲」。

周倉。周倉字元福。福,從示從畐,順天垂象(示),腹滿(畐)之義。「福」字在甲骨文裡的意思是:兩手捧酒罈把酒澆在祭臺上的會意字。「福」字在甲骨文裡的意思是:兩手捧酒罈把酒澆在祭臺上的會zhi意字,是古代dao祭祀的寫照。古人祭祀總是以祈求達到希望為宗旨,因之「福」是古人祭祀時的希望。「福」字含有五種意思:一是「壽」,即長壽,長命百歲;二是「富貴」,即財多物豐;三是「康寧」,即健康無疾患;四是「德厚」,即德善有道;五是「考終命」,即壽考自然天命;蓋謂之「五福」也。福還有四種意義:—曰「順」,新年伊始貼福字,祈求在新的一年裡能一順百順,諸事如意,吉祥並臻。二曰「保佑」,貼上福字能求得保佑,逢兇化吉,遇難呈祥。三曰「創造幸福」,貼上福字乃告誡家庭成員,在新的一年裡,全家人要團結一致,同心協力,創造一個幸福家庭。四曰「拜」,古時祭祀要行跪拜之禮,「福」字本身就有「拜」一解。《鏡花緣》第八十五回:「於是面對戲臺,福了—福』,句中的「福」則是「拜」意,即為了求得達到上述貼福字的目的,對天地鬼神為之一拜。中國人起名時喜歡用這個字,含義遠不只是物質上的富足。

司馬八達:司馬防,字公建。生有八子,司馬朗、司馬懿、司馬孚、司馬馗、司馬恂、司馬進、司馬通、司馬敏,此八子,表字裡面均有一個「達」字,世稱「司馬八達」。其中司馬懿,排名老二,按照「伯仲叔季顯惠雅幼」來順,司馬懿,字仲達。司馬懿兄弟八個,除了我們熟知他的字是仲達外,他其他兄弟的字分別是伯達、叔達、季達、顯達、惠達、雅達、幼達。司馬昭字子尚,顯揚、使彰明,而尚為尊崇、仰慕,意思相近;司馬師字子元,師和元都是帶頭的;劉協字伯和,協有和之意;諸葛恪字元遜,恪是謹慎誠敬,與謙遜意相近.

參考文獻:

[1]新中國七十年《三國演義》研究概述,鄭鐵生,內江師範學院學報;020-05-25

[2]中國古代小說之王、章回小說的鼻祖:羅貫中http://www.360doc.com/content/15/1216/15/18314967_520838902.shtml

[3]基於語料庫的明清小說人名與稱謂研究,熊丹; 陸勤; 羅鳳珠; 石定栩; 趙天成,中文信息學報『』2015-01-15

[4]《三國演義》羅貫中改一名字,讓「五虎上將」都飛上了天!https://dy.163.com/article/DA5PDJM80521F3K3.html?referFrom=360

[5]《三國演義》字頻研究 桑哲 曲阜師範大學 2013-04-01

[6] 楊易程:《中國名人姓名故事》.時代經典出版社.2020年

相關焦點

  • 羅貫中死後,《臨江仙》才被寫出,如何成為《三國演義》開篇詞
    《三國演義》的作者羅貫中,元末明初小說家,在公元1400年前後仙逝。我們熟知的《三國演義》開篇詞《臨江仙》,並不是羅貫中所做,而是明朝三大才子之一的楊慎所做。但是,楊慎在1488年才出生。▲羅貫中雕像那麼問題來了,《臨江仙》寫出時,羅貫中早已去世多年,它為何會成為《三國演義》的開篇詞呢?《臨江仙·滾滾長江東逝水》: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 羅貫中冤枉:這些與歷史不符的三國故事與《三國演義》無關
    作為古典四大名著之一,《三國演義》讓漢末三國成為中國民間知名度最高的歷史時期,很多二三流的人物都具有高熱度。不過明朝以來一直有觀點認為《三國演義》歪曲了民間對真實歷史的認知。《三國演義》是根據歷史改編的小說,書中人物的文學形象與歷史形象確有不同,導致民間認知與歷史出現部分不符。但羅貫中冤枉的是,很多與歷史不符的三國故事與《三國演義》沒有什麼關係。
  • 羅貫中究竟乃何許人也?
    美國把《三國演義》列為國家最高軍事學院的戰略教材之一,日本經濟界把《三國演義》作為企業管理人員的必讀書,世界各國大百科全書都收錄有羅貫中及其作品,並給予極高評價。羅貫中的小說創作,已經成為中國和世界人類文化遺產中一份寶貴財富。
  • 羅貫中比楊慎早150年 楊慎臨江仙為何成為三國演義開篇詞
    有這樣一個問題:為什麼明朝的楊慎所寫的《臨江仙》,會出現在羅貫中《三國演義》開篇詞?前言讀過羅貫中《三國演義》的人,對於這首開篇詞一定很熟悉: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 是非成敗轉頭空。 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白髮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 一壺濁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 《三國演義》關於龐統的三個謠傳 羅貫中到底有何用意?|文史筆談
    我猜排在前三的是這些,而這三個標籤都是羅貫中所賜,是因《三國演義》而廣為傳播的謠言,其實沒有歷史根據。我們來看看,羅貫中編造的關於龐統的這三個謠言都有何用意。龐統像而到了《三國演義》中,羅貫中卻通過孫權和劉備給龐統的貌醜來了個雙重權威認證。魯肅邀請龐統入見孫權時,孫權「見其人濃眉掀鼻,黑面短髯,形容古怪,心中不喜」。眉毛粗,朝天鼻,皮膚黑,不修邊幅,整體形象古裡古怪……這也太醜了吧。
  • 羅貫中之墓
    鎮河塔村裡的羅姓人家尚存家譜、神祗、硯臺等諸多與羅貫中相關的文物。這些文物上刻寫有「羅本」、「羅貫中」、「貫中」、「湖海」等文字。有關文物專家,多次對以上文物進行核證後,認為:羅貫中應是祁縣河灣村人。關於羅貫中的籍貫,一直有爭論,其中主要有三種觀點:(1)山西太原祁縣人;(2)山西太原清徐縣人;(3)山東東平縣人。
  • 羅貫中:小說家,《三國志》作者,人稱「中國古代小說之王」 歷史上的優才人物No.165
    一是用三國故事作為題材寫出了《三國演義》,一是用兼歷史與英雄傳奇品質的梁山好漢故事編輯《水滸傳》(通行的說法,比如說《中國文學史》贊同由施耐庵原創、羅貫中編輯整理成書的說法)。他的作品文學特點主要表現在:成書過程從歷代集體編著過渡到個人獨創;創作意識從借史演義,寓言寄託,到面對現實,關注人生;表現題材從著眼於興廢爭戰等國家大事,到注目於日常生活、家庭瑣事;描寫的人物從非凡的英雄怪傑,到尋常的平民百姓;塑造的典型從突出特徵性的性格到用多色、動感的筆觸去刻畫人物的個性;情節結構從線性的流動,到網狀的交叉;小說的語言從半文半白,到口語化、方言化;如此等等,都足以說明羅貫中的章回小說在中國的小說史上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 《三國演義》作者羅貫中「七步成詩」的典故是在罵世人都是傻子
    圖片來自網絡《三國演義》作者羅貫中說曹丕要殺曹植,就找個藉口,令曹植走7步後,必須作一首詩出來。要是曹植做不出詩來的話,曹丕就要殺掉曹植了!依小編看,《三國演義》作者羅貫中說人家曹氏兄弟之間是骨肉相殘的,然後就編排出一個《七步詩》的典故出來!把後來的國人,都帶入了三歲小孩所待的幼兒園中去了!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讀者都不會思考了,羅貫中說的,曹丕讓曹植七步作詩,做不出來就殺!怎麼讀者就信以為真了呢!不就是三歲小孩一樣,沒有思考能力嗎,人家說什麼就信什麼了。
  • 《三國演義》:羅貫中為何刻意引導讀者將蜀國當成正義的一方?
    在真正的歷史上,三個國家各有各的特色,各自籠絡了數不盡的人才,而這些人物之間的交鋒才是這場歷史大劇的看點。毫不誇張地說,《三國演義》更大程度地擴展了歷史,當然這種拓展有不少是出於作者的主觀色彩的,也結合了不少民間傳聞。
  • 羅貫中借三國演義寫元末三雄爭霸:他自比諸葛亮,誰是篡漢曹操?
    「有志圖王」的湖海散人羅貫中本人就是一位傑出的軍事家,所以他描寫宏大的戰爭場面和巔峰權謀,駕輕就熟。 對照後漢三國和元末明初的歷史,我們會有一個有趣的發現:《三國演義》其實就是《元末演義》,羅貫中自比諸葛亮,那麼朱元璋陳友諒張士誠,誰是曹操孫權劉備?
  • 三國演義中過於神話的人物
    其中便屬明朝羅貫中的《三國演義》最為著名了。作為我國著名的四大名著之一,很多人從小就看,《三國演義》是一部優秀的文學作品,但是作品歸作品,它與正史還有不少偏差的地方。那今天咱就聊聊,《三國演義》中被神話的人物。可能是羅貫中尊劉貶曹的思想吧,蜀國這邊被神話的估計比較多(誰讓皇叔大漢後裔呢),第一個,徐庶,字元直。徐庶本名徐福,為寒門子弟。
  • 《三國演義》人物塑造方法研究,正摹以塑其形,側映以凝其神
    《三國演義》是我國古代四大名著之一,是元末明初小說家羅貫中創作的長篇章回體歷史演義小說。它塑造了一個個我們所熟知的、鮮活的人物形象,而其人物形象塑造方法包含著無數文學奧秘。《三國演義》在人物形象塑造上,不僅有細緻獨特的正面描寫,也有恰到好處,畫龍點睛的側面映襯。
  • 古典文學瑰寶之《三國演義》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淨英雄,是非成敗轉頭……這首膾炙人口的歌曲是電視劇《三國演義》的主題曲。在劇中,那一個個鮮活的角色,一個個壯觀的場面,個個扣人心弦的故事,無不使觀眾如痴如醉。電視劇《三國演義》之所以能成為無數人心目中的經典,主要還是依靠羅貫中那部有磨精彩絕倫的原著小說《三國演義》。
  • 為什麼三國演義中貶曹操褒劉備?
    三國演義把曹操定義為奸雄代表奸滑狡詐,劉備代表仁義大度,諸葛亮代表智慧,關羽代表了忠義。三國演義如此定義其核心就是為了讓世人追捧劉備、諸葛亮、關羽等正面的人物,宣揚封建正統思想,像曹操這樣劍走偏鋒,狡詐的權臣當然會被黑,可以說尊劉抑曹在三國演義中屬於正常曹操,換在當時這屬於封建王朝的政治正確。
  • 滾動長江東不是由羅貫中編寫的?
    可以說《三國演義》是中國古典四大名著中知名度最高的一部,尤其是94版電視連續劇《三國演義》播出後,讓更多的人了解了這部偉大的作品。我想當很多人想到《三國演義》時,他們會自動地在腦海中聽到那首開頭的歌「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這首歌實際上是《三國演義》開頭詞《臨江仙·滾滾長江東逝水》的重新組合。大多數人不知道的是這個詞不是羅貫中寫的!那麼到底是誰這個詞呢?這從《三國演義》的過程開始。
  • 羅貫中是什麼人?你想知道嗎?
    《三國志通俗演義》(簡稱《三國演義》)是羅貫中的力作,這部長篇小說對後世文學創作影響深遠。除小說創作外,尚存雜劇《宋太祖龍虎風雲會》。寓居江南當元仁宗延祐年間,羅貫中父為絲綢商人。元代中期,由於滅宋戰爭的創傷逐漸平息,社會的經濟、文化重心也開始由北方轉移到了南方。
  • 威哥講《三國演義》第0-2講,之前世今生
    第0-2講 《三國演義》前世今生大家好,歡迎收看威哥講《三國演義》這一講,威哥來給大家講一講《三國演義》的前世今生。我們都知道,《三國演義》是一部歷史小說,羅貫中把歷史做了一些修改,寫成了小說,那麼這部小說就是我們今天看到的《三國演義》嗎?
  • 《水滸傳》的作者,到底是施耐庵,還是羅貫中?
    但是,還有很多人認為這部著作的作者是羅貫中。那麼,究竟是誰呢?(施耐庵)究竟有沒有施耐庵這個人?很多學者也是存疑的。有人認為,施耐庵是如果反過來讀,就是「俺乃是」,可能是羅貫中的筆名。從經歷上來看,施耐庵和羅貫中都曾是元末軍閥帳下的軍師,兩人在此相識,並且成為師徒關係。
  • 周瑜被抹黑,可不能怪羅貫中
    在《三國演義》第三十六回《柴桑口臥龍弔喪,耒陽縣鳳雛理事》中,這段描寫栩栩如生。只論文學性,周瑜堪稱是小說中最出彩的人物之一,他狹隘、嫉妒、自負,最終被諸葛亮和劉備活活氣死。其實,正史的周瑜「性度恢廓,大率為得人」,曾與老將程普不睦,「普頗以年長,數陵侮瑜」,周瑜卻反覆避讓,最終程普都服氣了,說:「與周公瑾(周瑜字公瑾)交,若飲醇醪,不覺自醉。」
  • 羅貫中是位身世成謎的作家,他為何神龍見首不見尾,只因一個原因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一代天才作家羅貫中,用這首詞來評價他,可謂是非常的契合,他是四大名著《三國演義》的作者,可這樣一位優秀的小說家,生平身世卻迷離撲朔,關於他的事跡,各界一直爭論不止。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接下來讓我為您揭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