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實說現在的鍵盤設計,是有點反人類的,拋棄原本的字母順序而改用亂序排列,真是拼音不好的人和手殘黨們的噩夢。

現代人的生活是離不開鍵盤的,手機和電腦都用鍵盤來打字。可能對於老年人來說用語音多一點,年輕人兩者都用,取決於自己想不想偷懶。那不知道各位是習慣用9鍵還是26鍵?閒雲習慣用9鍵,9鍵輸入一隻手就夠用了,字母的分布區域不大。26鍵字母分布廣一些,對閒雲這個手短的人來說有點費勁。還有就是閒雲對26鍵的輸入法掌握得不夠,每打一個字都要找字母在哪裡。
這仿佛回到了小學上電腦課的時候。老師要求我們練習指法,一分鐘之類打完一段話,然後小夥伴們就開始敲擊鍵盤了。而這時候,閒雲就在心裡默默吐槽,這鍵盤的設計為什麼不按照26個字母的順序,而是用QWERTY這樣的設計?這簡直反人類啊。

現在的鍵盤的前身其實是打字機,在19世紀末的時候,由美國人肖爾斯研究出來。他是個商人,主要經營的就是打字機生意,在獲取了打字機的專利後,他就覺得以前的鍵盤設計不夠好,琢磨著開始改良。沒多久QWERTY鍵盤模式就被研究出來了,其實是從兩個角度來設計字母的分布模式的:
首先是保護鍵盤本身,那個時候的鍵盤結構和今天的不一樣,是全機械的。每一個按鍵下面都連接著一個傳動杆,它的作用就是傳輸字母和按鍵回彈。但是因為材質的原因,回彈的時候經常造成卡殼,有時候打字員還要動手把按鍵摳出來,摳的時候就容易損害鍵盤。

於是肖爾斯就故意想了個損招,他把字母的順序給打亂了,常用的按鍵被分散了,這樣打字員的打字速度就降低了,不得不耐心尋找每一個按鍵。而每一個按鍵也有了時間進行回彈,不至於被外力損害。
其次就是因為合作夥伴的關係,肖爾斯之所以下定決心要這麼改造鍵位,是聽了打字機供應商的話。打字機的英文是typewriter,原本的按鍵第一行打不出來,於是供應商就要求他重新設計鍵位,讓第一行的按鍵能把打字機的英文打出來,也算是一種營銷手段了。

但就像閒雲在前面說的那樣,這鍵盤設計是反人類的,它根本不符合人體工學。
人總共有10個手指,兩個小拇指力量弱小又不靈活。但是觀察一下鍵盤,可以發現兩個小拇指能觸及到的Q鍵P鍵都是常用字母,漢字和英文都是這樣。所以剛開始打字的時候特別不舒服,還有G鍵和H鍵,這兩個按鍵在盲打的時候容易按錯,可偏偏它們兩個還連在一起,這樣的設計一點都不符合人體工學。

就是這樣缺點滿滿的鍵盤,還能延續到今天,真的走了大運。20世紀中期的時候還出現了一種DVORPK鍵位的鍵盤,可惜那個時候QWERTY鍵盤已經佔領了市場。新鍵盤根本沒人用,沒人願意改變,即使它的打字速度要快於前者。

市場競爭就是這樣,優勢商品也有敗於劣勢商品的時候。從這也能看出來一個問題,每個人都是懶惰的,不必要的時候都不願意做出改變,更信任我們了解的事物,所以很多時候我們錯失良機。而從QWERTY鍵盤的發展史,也能看出科學的一面:它隨著人們的需要而誕生,又隨著電腦的出現而被普及。或許未來誕生了新的機器,這種鍵盤也會被淘汰,被更快捷更有效率的鍵盤替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