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知道,對計算機來說,鍵盤是絕對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就像樂譜裡的音符,書裡的文字,為了傳達某些指令,必須通過鍵盤上的按鍵來輸入。然而,不知大家是否發現,不管鍵盤怎樣更新,即使是超薄鍵盤,藍牙鍵盤,甚至是機械鍵盤,26個英文字母的次序總是不變的,若要提高打字速度,只需堅持練習,或熟記「五筆法」口訣。所以,既然學打字這麼辛苦,為什麼還沒有人想到要把打亂的字母按「ABC」來排列呢?
然而,說到鍵盤上的字母排列順序,不得不說到最初的輸入。自1714年以來,英、美、法等國先後發明了各種打字機,但技術不太成熟,打字機的誕生,也就意味著世界上最早的鍵盤出現。可惜,當時世界上還沒有形成固定的鍵盤標準,這也導致各國鍵盤良莠不齊,壞率極高。幾天之內,打字機的鍵盤必須重新換一個,這不僅費時費力,而且很費錢。
一直到1868年,「打字機之父」ChristophLassonShaws發明了一種世界上唯一的鍵盤,當他的鍵盤專利逐漸被各國認可後,便開始統一生產26個英文字母按「ABC」順序排列的鍵盤。一開始,當「ABC」鍵盤投入使用後,不僅大大提高了打字效率,而且大多數人都喜歡它,無論是鍵位還是手感,都無可挑剔。但是,不久之後,「ABC」鍵盤的缺點就顯露出來。
那時,打字機是全機械結構,打字速度太快,會使打字機按鍵復位時間過長,容易造成一些常用鍵位的卡鍵問題。此外,由於一些常用的字母被聯結在連結杆的相鄰位置上,久而久之,隨著復位時間的延長,打字員也會無形中降低打字速度,不利於工作。因此克裡斯託夫發明了「QWE」鍵盤來取代傳統的「ABC」鍵盤來解決這個問題。
鍵盤使用的是一種全新的字母排列方式,根據Christov的說法,他在原有的基礎上,通過反覆測量和概率試驗,最終確定了這一最大限度地不影響按鍵復位的排列方式。可以看到,Christov將經常一起出現的字母以幾個字母分開,這樣,打字員在移動手指時,就有足夠的時間重新排列。雖然「QWE」鍵盤解決了按鍵不能及時復位的缺點,但是這樣的布局方式是沒有效率的。
此外,世界上大多數人的慣用手都是右手,而「QWE」鍵盤卻讓左手承受57%的工作量,而最無力的無名指和小指卻要頻繁地使用,而最中間的字母的使用率還不到30%,從某種意義上說,這是本末倒置了。一九三四年,美國人德沃拉克又發明了一種 DVORAK鍵盤,這種鍵盤的布局,不僅縮短了打字時間,還儘可能地交替著用左右手,這就是所謂的「盲打技術」。也就是說,沒有什麼是一成不變的,即使是經常使用的「QWE」鍵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