祿勸彝族苗族自治縣人民法院是「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範集體」。多年來,祿勸縣法院充分發揮審判職能,全面貫徹落實黨的民族政策,積極打造民族地區特色審判模式,著力用司法護航民族團結進步、維護邊疆繁榮穩定,淬鍊出了「背著國徽去開庭」精神、雙語法官精神和民族團結精神。在近日舉行的昆明市創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市工作表彰大會上,祿勸縣法院黨組書記、院長楊文昆分享了「三種精神」的歷史由來和祿法人薪火相傳的奮進故事。
山高路難,背著國徽去開庭
祿勸轄區面積廣、山高路遠,在交通不便的幾十年前,法院幹警們外出辦案基本靠搭乘畜力車及步行,有時光是送一張傳票就需耗費幾天時間,偏遠地區的群眾到法院應訴開庭往返又需幾天時間。為減輕群眾訴累,老一輩祿法人創造了一種獨特的庭審方式——將法庭搬到鄉村空地、農家小院、田間地頭等老百姓家門口,攜卷下鄉、就地辦案。
為確保巡迴審判的莊嚴與規範,1980年初,祿勸法院委託縣美術館一名教師,以全手工的方式手繪並製作了4塊鐵皮國徽,成為「背著國徽去開庭」最早的物質載體。同年,幹警們將國徽背到庭審現場。
一枚國徽、一條橫幅,從老鄉家借來的兩張桌子、幾個板凳,就組成了一個露天法庭。
一次,因路途遙遠、條件有限,在下鄉開庭時,一名法官未攜帶國徽便開庭審理了案件,在案件宣判時被告表示:「打官司都是在國徽下開庭才算審理案件,我不認可。」經過法官耐心細緻解釋,被告才最終接受了判決結果。
此後,幹警們每次出門都要背上十幾公斤重的國徽,穿梭於祿勸的綿延大山中。
「如今庭審搭上了網際網路快車,我們啟用了可攜式庭審設備,幹警們背國徽的機會少了,但深入田間地頭開展巡迴審判、普法宣傳的工作模式卻被傳承下來,『背著國徽去開庭』被賦予新的時代內涵,那就是一種路途雖遠但公平正義必達的使命追求和法治情節。」楊文昆說,有庭審的地方,就有國徽的「身影」,法院幹警把國徽帶到每一個開庭現場,將黨和國家的公平正義送到彝鄉苗寨,從而在「四個共同」基礎上有效提升「五個認同」。
語言不通,雙語審判解難題
祿勸是昆明市3個少數民族自治縣之一,有漢族、彝族、苗族、傈僳族等24個民族,少數民族人口佔到30以上%。
全縣40多萬人口中,彝族、苗族同胞人數居多,有相當一部分少數民族群眾,長期以來都使用本民族語言,既聽不懂、也不會說國家通用語言。如果用國家通用語言與他們溝通,交流起來就很困難,甚至會產生誤會。所以,當他們的矛盾糾紛訴至法院時,祿勸法院的雙語法官們就會用他們的本民族語言進行審判活動,充分保障少數民族同胞們的訴訟權益。
「我寧願多花兩個小時和同胞們聊聊法律法規調解糾紛,也比判決來得更有效果。」這是苗族法官潘志強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
在一次原被告雙方均為當地苗族群眾的離婚訴訟中,因雙方對孩子撫養權的問題爭議較大,庭審未能如期開展。潘志強便邀請原告方所在村的村小組長及被告的爺爺一同參與調解,兩位長者闡述了苗族婚俗中的各種禮儀禮節,潘志強則用苗語向當事人及家屬解釋了婚姻法的相關規定。經過三個多小時的努力,該案件成功調解。
旁聽群眾對潘志強豎起大拇指,紛紛說:「真是一個口水講幹,還能接著調解的小夥。」
祿勸法院現有法官22名,少數民族法官佔比達33.33%;有少數民族人民陪審員32名,佔陪審員總數的38.1%。8名雙語法官中有4名彝苗雙語法官是祿勸本土成長起來的,他們知民俗、懂傳統、解民情,能很好地使用民族語言定紛止爭。
「我們的雙語法官們用少數民族語言架起溝通的橋梁,通過雙語審判確保訴訟中各民族一律平等,在司法實踐中踐行公平正義,在工作中的細微之處維護民族團結,助推實現各民族間的交通交流交融。」楊文昆如是說。
真情相系,移民搬遷別樣緣
烏東德水電站是世界第7大、中國第4大水電站,是「西電東送」的新時代大國重器。
移民搬遷作為電站建設的關鍵一環備受關注,祿勸縣共搬遷1190餘戶4162人,涉及多個民族聚集地。
祿勸法院負責聯繫的淹沒區湯郎鄉魯車村組,大多是以彝族、傈僳族為主的少數民族村。搬遷工作正式啟動後,幹警們挨家挨戶紮實認真開展思想動員及搬運家具工作,每戶少則跑上十餘次,多則幾十次。
通過持之以恆的努力,魯車村組70戶231人於2019年10月15日全部搬遷安置完畢,保障了烏東德水電站按時下閘蓄水。
在搬遷過程中,幹警們如同自己搬家一樣,每一個物件都細緻梳理,每一件家具都小心搬抬。「搬完我們這最後一戶,你們就要回縣城了吧,這段時間真是麻煩你們了。」聽到有群眾說出這一句話,幹警們哽咽了。其中一名幹警一向性格爽朗,這次卻沒有出聲,而是低頭用心擦拭著一臺老舊的收音機,其他人則如往常一樣收拾著行李,沒有多餘的話。
「進火的時候一起來看看咱們的新家。」這樣一句普通尋常的話,讓法院幹警們很感動。
移民搬遷後,群眾是否適應新居房、新生活、新環境,這些問題仍然牽動著幹警的心。幹警們一直同搬遷戶保持聯繫,從他們口中得知,他們的「新」家既留得住鄉愁又看得見發展,這才放下了心。
但幹警與移民群眾的緣分並未就此終結。今年9月份,祿勸法院在所掛鈎的移民搬遷點烏東德鎮金瑞社區掛牌成立了法官工作站,將優質的法律服務送到老百姓家門口,真正做到法院幹警與民族同胞攜手齊奮鬥、同發展、共進步。
薪火相傳,民族團結花更豔
「通過一代代祿法人的不懈努力,我們找準了法院工作與民族團結工作的契合點,始終把民族團結工作融入到審判、執行、普法、移民、扶貧等各項工作中,用法治護航民族團結進步事業。」楊文昆說,結合新時期民族團結工作發展新要求,祿勸法院進一步創新工作理念、手段和方法,全面鞏固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成果。
依託祿勸縣矛盾糾紛大調解體系,祿勸法院在縣公共法律服務中心建立了非訴訟服務中心,在縣法院了設立訴前委派調解服務中心,在17個鄉(鎮、街道)建立了非訴訟服務分中心,在195個村(社區)依託法律服務工作室設立了非訴訟服務窗口,構建了縣、鄉、村三級工作網絡,以非訴調解服務為切入點,拓寬多元調解的範圍。
祿勸法院在全縣成立了7個法官工作站,定期每月開展一次法官工作日活動,把法庭開到少數民族群眾家門口,就地、及時地為少數民族群眾解決糾紛,以判後答疑、以案釋法等方式深入彝山苗嶺宣傳法律法規。打造了訴源治理示範村,將訴前調解工作前移至基層一線,讓矛盾糾紛化解在群眾家門口,讓更多高質量的法律服務「走」進家門。
同時,推出了法官聯繫鄉(鎮、街道)工作機制,選派調解及審判經驗豐富的20名法官掛鈎聯繫17個鄉(鎮、街道),就地開展普法宣傳、法律諮詢、矛盾排查、訴訟服務等事宜,與街道社區聯動形成工作合力,推進源頭解紛。
時光奔湧不歇,奮鬥馳而不息。站在「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歷史交匯點上,祿勸法院將更加注重傳承和發揚「三種精神」,為持續鞏固脫貧成效、有效銜接鄉村振興提供強有力司法保障,讓民族團結之花在彝山苗嶺開得更加絢麗多姿。
原標題:《【關注】背著國徽去開庭!雲南這家法院用司法護航民族團結進步事業》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