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我陸續寫了幾篇文章,提出和分析了同一個問題,那就是「下一個李娜在哪裡?」
可能有的讀者對這樣的標題有不同的看法,認為不應該用「再出一個李娜」作為我國網球發展的目標,也不應該將「李娜」樹立為所有網球運動員努力奮鬥的偶像。
在我看來,「李娜」已經不再是指具體某個人,而更多地被賦予象徵意義,「下一個李娜在哪裡?」這個問題背後的真實含義是,中國網球未來發展的方向和目標是什麼?或者說,為了再創中國網球的輝煌,我們當下應該做什麼?
我打算寫四篇系列文章,從四個不同的角度來談一談我對這個問題的認識。
今天談的角度是關於網球人才培養和儲備。
一切商業問題、社會問題、教育問題,甚至世界問題,歸根到底都是人的問題。中國體育問題、中國網球問題,歸根到底也是人的問題。沒有人,一切都是白談;解決不了人的問題,一切都是空談。
談到人的問題,首先就繞不開廣為傳播的人種論的觀點。
中國是人口大國,唯一不缺的或許就是人了。中國有14億人,可就是挑不出11個會踢足球的。談到中國足球的尷尬,有人就常常拿這個來開玩笑。接著就有人解圍,足球不適合中國人,人種不行。可同為黃種人的日本、韓國、伊朗足球也不至於像中國這麼差啊?
可見,拿人種來說事,還真不是過得硬的理由。既然排除了人種原因,那中國的足球、網球為什麼始終發展不上去呢?
說到底,問題主要還是出在管理體制和人才儲備兩個方面。談到體制的問題,大概率是說了也白說,因為這不是哪一個人能改變得了,每個人都習慣被洪流裹挾著往前走,個體是沒有力量和能力改變洪流方向的。
那剩下的只能談談人才儲備了。
說到人才儲備,當然是從孩子說起。現在學網球的孩子和家長都是哪些人?他們的目標是什麼?
實際上,關於這個問題,我在《學網球的孩子和家長面臨的四個現實困境》這篇文章裡已經談了一些,今天我還想再補充一點。
對於各省的體育主管部門來說,備戰全運會是一項非常重要的工作,目標就是儘量在全運會上多拿獎牌,多破紀錄。順著下來,各省轄市體育主管部門的工作重點之一就是備戰省運會。
自第13屆天津全運會開始,國家體育總局開始逐漸倡導和淡化了「唯獎牌榜」的競爭,並在天津全運會取消了獎牌榜,目的是為了讓全運會回歸「發展體育運動、增強人民體質」的初心,成為群眾運動健身的舞臺。
不過,多年來形成的「唯獎牌論」的影響並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全革除。各地在備戰全運會和省運會時,仍會將奪牌作為重要的目標。在全運會所有比賽大項中,田徑無疑是最大的一項。以13屆全運會為例,田徑共有46項,而網球只有6項,田徑項目不僅獎牌多,而且還有很多打破紀錄的機會,相比之下網球項目就太少了。地方體育主管部門的領導肯定會重點關照獎牌多的項目,網球自然就遇冷了。
這就導致很多地方的體育主管部門不太重視青少年網球的訓練,孩子要想練網球主要得靠家長自己培養。很多事情,如果官方不出面推動而僅靠民間力量或個人力量來推動的話,那基本上不會有太好發展的。
除了在湖北、天津等幾個網球有傳統優勢的省市之外,其餘大部分地區對網球人才的培養、選拔和儲備都明顯不足。在一些經濟比較發達的廣州、深圳、上海這些地方,相當一部分孩子學網球主要靠家庭的投入和支持。
這麼分析下來,各地對網球人才的培養和儲備顯然存在著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發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這是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的目前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網球領域顯然也是如此。
如果單純依靠家庭投入來培養網球人才,肯定是難以為繼的。況且,能拿得出這麼多錢的家庭也不太甘願孩子走職業網球這條道路,畢竟這條路太艱辛而且成功的可能性極低。經濟條件比較好的家庭一般也善於算計,知道怎麼平衡好投入和產出的關係。這些家庭讓孩子練網球,很多是為申請國外大學做準備的。但也有極個別的情況,比如華潤豪就是妥妥的學霸,在美國密西根大學上學期間,很好地平衡好打網球和學業之間的關係,順利畢業後回國轉為職業球員,但他未來能在職業網球這條路上走多遠,還有待時間的觀察。
看來,要想培養出能在WTA或ATP巡迴賽上有影響有實力的職業球員,短時間內還得依賴於國家,還得依賴於傳統的舉國體制。
接下來的問題就是,怎麼挑好苗子,又從哪裡挑好苗子?在這方面,我覺得美國和臺灣給我們提供了兩個比較好的範例。
美國大小威姊妹之所以能打出一方天地,能取得傲世成就,與她們從小的艱苦生活有很大的關係。黑人天生優秀的身體素質、甘於吃苦的精神、勇於改變自身命運的追求,都是大小威苦練並最終練出來的重要因素。窮苦出身的人,吃苦精神和奮鬥的動力一般比家庭優渥的人要強很多。所以,你會看到美國NBA、網球等項目中黑人的比例比較高。
同樣的,臺灣地區也比較注重從高山族的原住民中挑選一些網球苗子加以培養,胡娜從美國移居臺灣後,就受美國大小威成功經驗的啟發,在臺灣比較窮苦的高山族人中選擇一些青少年加強培養。那些家庭出身比較好的人,儘管捨得花錢投入,但他們中途放棄網球的可能性非常大,成年後他們比窮人有更多的選擇機會。而窮苦出身的人,想改變自己人生只能靠網球,別無其他選擇,他們會在網球這條路上堅持走下去。
而我們也欣喜地看到,中國網球的管理層也意識到了這一點,他們在選拔網球苗子的時候,已經有針對性地從一些少數民族中挑選身體條件出眾、有較強學習能力的球員了。在中國網球協會公布的最新一期中國網球國家積分排名榜上,我們看到好幾位少數民族姓名的球員上榜。
以上談的是網球人才培養和儲備的路徑,明天接著再聊一聊網球對外交流與合作的路徑。
謝謝各位的閱讀。 (來源:網球之家 作者:雲捲雲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