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正和島標準
作者:李順軍 華夏基石高級合伙人,新銳管理研究與實踐者
來 源:華夏基石e洞察(ID:chnstonewx)
一個原本優秀的人,慢慢開始淪落,直到一無所成。或者說,同時起步的人,有些人越來越優秀,有的人卻稍有成就後就像流星一樣隕落。這些現象,在我們身邊大量發生。
企業也如此,那些原本很有潛力的企業最後卻沒落了,而很多知名品牌悄然從市場退出,有些很優秀的企業在規模擴張的同時就變得越來越差。真是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潮起潮落,風雲變幻。
這是為什麼?為什麼在我們做了大量的管理活動,又增設了那麼多管理層後,不但沒有取得理想的效果,反而越管理越糟糕,致使組織沒能突破瓶頸而陷入死亡的泥淖?
有時不得不痛聲疾呼,大為嘆息。傳統的管理機制和管理模式,除了造成前文所提到的四大典型問題外,還必然導致「三大毒瘤」的出現,這幾乎是任何組織都逃不脫的悲劇。這三大毒瘤也必然制約組織成長,為組織的失敗埋下深深的隱患,且是致命的。
如果說上面講的四大典型問題是疾病在醞釀,那麼三大毒瘤就是企業的癌症,它會蠶食組織的動力系統,消解組織的生命力,讓組織活力消失殆盡,直到把組織拖向死亡。
第一大毒瘤:地位性懈怠
對地位和特權的喜愛陪伴我們走完人生之路,從搖籃到墳墓。——堂恩
對地位和特權的熱愛,可以說是多數人的普遍特性。他們愛面子,崇尚金錢與地位,以此獲得存在感和價值感。
在組織中,管理者通過努力或機遇,不斷獲得職位的晉升,贏得一定的地位後,很多人開始不再努力進取,該自己幹的事情也不幹了,開始做甩手掌柜,官僚作風盛行。
他們還會動不動挑剔別人、看不慣別人,以自己的價值取向來衡量他人,把批評、否定、斥責當成家常便飯,以獲得權威和存在感。喜歡聽好聽的話,無法接受負面信息和質疑,也成為常態。
他們沉浸在自己的舒適區,甚至吃喝玩樂、享受地位帶來的便利。滔滔不絕地表達自己的觀點,成為一堆人中的主角,也是他們所熱愛的活動,他們認為自己都是對的。
唯我獨尊的感覺實在太爽了,以至於他們把地位當本領,把地位當資本。
在組織裡,有的管理者一旦晉升到高層,獲得一定地位後,他們就不動了,就會失去奮鬥精神。他們就開始享受地位帶來的福利和便利,不再努力進取,不再深入一線和市場,不再擁有他們當年晉升前的品質。因地位而忽視別人,以自我為中心,自以為是,錯把地位當本事,活在自己的世界中,這就是地位性懈怠。
這也是華為為什麼提倡奮鬥文化的關鍵,他們的核心價值觀就是「以奮鬥者為本」。基於這種局面,我們企業在管理理念裡重點提出了4個關鍵,即深度思考、把事做透、提升格局、持續奮鬥,做不到這幾點或者說不能拿這幾點來約束自己的管理者,很容易陷入地位性懈怠的局面而不自知。
一個佔著位置而懈怠的管理者,不但無法為客戶提供好的產品和服務,他們本身就會成為組織成長進步的障礙,也會成為限制部下成長的障礙點。
員工是組織的財富,管理者是團隊的天花板,當管理者懈怠時,他們也在扼殺組織未來的新鮮血液,當下也許看不出太大的問題,但他們會讓組織失去未來。
最好的戰略,就是能在當下建立起擁有未來的人才梯隊。而懈怠的領導者,很明顯是無法做到的,他們只有眼前和過去,他們的存在會讓組織戰略成為空談。
地位性懈怠,是人性深處的惡。組織必須洞察到這種惡的危害,並通過合理的機制,打破官僚體制形成的地位性懈怠,破除這種人性的惡,讓「能者上、平者讓、庸者下」的管理機制在組織形成,否則組織就難以為繼。
第二大毒瘤:成就性傲慢
閃光的東西,並不都是金子;動聽的語言,並不都是好話。——莎士比亞
人都有物質、精神需求,都會追求成就感,當取得成就後渴望被表揚和肯定,這是人之常情。當你沉浸在動聽的讚美聲中時,往往會伴隨傲慢的出現,甚至不再努力。
更可怕的是,因自己過往的成就,不再聽取別人的意見和建議,不但不再傾聽,還會否定別人、批判別人,逐步陷入成就性的傲慢陷阱。
這種狀態,幾乎是所有企業管理者都會面臨的陷阱,過去的成就帶來的光環會讓我們缺乏進步的動力,讓我們因成就而傲慢,除非具備極強的自我管控能力以及擁有極強的目標性的人才能避免。
躺在過去的功勞簿上睡覺,這是企業功臣和老臣常見的狀態,這就是典型的成就性傲慢。他們不但不再進取,還會成為企業變革的阻力。
每個人都會取得成績,自己跟自己比,總會有牛的時段,可那都是過去。我們帶著過往的成就,戴上昨天的光環,來掩蓋今天的乏力和不足。
我們還會拿以往的成就說事,來抵禦今天的錯誤,把問題掩蓋,像鴕鳥一樣把頭埋在沙土下躲避災難,也像一個掩耳盜鈴者。
我們每個稍微努力的人,過往都會取得點成績,都會擁有自己的光環。如何去掉光環,讓自己以空杯心態面對未來,對於成長來說非常重要。而陷入過往的成績中,很容易讓人變得傲慢,失去進取心。
最容易出現成就性傲慢的人,就在組織的高層,他們成為整個組織的天花板,成就性傲慢一旦在組織中蔓延,組織就會面臨癱瘓和失控。
第三大毒瘤:權力性放縱
無限的權力會毀掉它的佔有者。——威·皮特
事實是,很多企業的管理者一旦身居要位,就開始官僚、腐敗、不思進取、行動遲緩、牛哄哄……這樣只會讓一個團隊低效、掣肘、渙散。
19世紀歷史學家和政治家阿克頓勳爵(Lord Acton)說:「權力的確會腐蝕人。」
這就是「權力悖論」。當初為了獲得權力,具備良好品質和行為,如進取、感恩、謙虛、同理心、開放等;然而當你擁有權力後,開始變得怠惰、自以為是、傲慢、自我、封閉,最終你變成一個聽不進意見且牛哄哄的人,不但自己不作為,還想讓別人侍奉自己。
達契爾·克特納(Dacher Keltner)在《即便擁有了權力,你也該活得高貴些》中講道:「研究顯示,身居公司要職的人,打斷同事說話、開會時三心二意、提高聲音說話、在辦公室言語粗俗的概率,是普通員工的3倍。」
在團隊中,你會發現那些權力越高的人,做起事情來越差點「意思」,不認真、不務實、不自律、隨意成為他們身上的代名詞,這就是權力性的放縱。他們失去了應該有的自我要求和自律,開始揮霍和濫用自己的權力,直到被權力摧毀。
為什麼?因為權力可以給他們帶來放縱的便利性。
權力在帶來便利的同時,也順便帶來了放縱,讓你失去敬畏心、進取心、自律心。克制權力性放縱帶來的災難,是每一個管理者必須克服的難題。
中國著名的木製別墅建造商德勝洋樓,是非常有意思的一家企業,創始人聶聖哲明確提出反對官僚主義,其中一個重點就是反對管理貴族。
一是新員工入職,無論是管理者還是員工,都要在物業中心接受三個月培訓,培訓內容都是一些清潔、園林護理之類的基礎工作,還要洗馬桶——標準是洗完的馬桶水能再利用。
二是管理者工牌上有一句話,即「我首先是一名出色的員工」,提醒管理者不要高高在上。
三是「代崗制」,公司的管理層每月必須抽出至少一天時間參加一線勞動。
四是對管理者的要求比員工嚴。
五是設立督察部,起到對管理層進行監督的作用,使權力受到制約。
德勝的這些做法,是很好的制約權力性放縱的良藥,值得每個組織學習。只有把權力關進籠子裡,才不會傷害組織,或破壞組織的公平性。
管理者成長有三個階段:關注自我、關注他人、完全自我管理。
剛開始,都是考慮自己的感受、收穫、薪酬待遇、成長等。隨著成長,自己心裡能裝下更多人——也就是常說的心裡能容多少人就能領導多少人,這時開始就慢慢地由關注自我轉向關注他人——成就他人之心升起。人因此自私減弱,無私增持,領導力也就越來越強(這裡特別說明:一個極度自私的人永遠不可能成為優秀的領導者)。
當你的領導力越來越強時,相應地聽到的負面話語就越來越少,你能解決的難題就越來越多。這時步入一個危險境地,就是你會步入成功的路徑依賴,思維和工作方式變得越來越固化,最關鍵的是沒有人再像以前那樣督促你,你就容易陷入自我、自尊、自負的局面。
其實,表面看你這時很強,但你不是變強而是變得更脆弱了——很容易出現問題。再加上步入更高領導職位,很多工作通過部下完成,你的業務技能會下降,這時更容易成為空談道理和概念的「大師」——俗話說的「不接地氣」。
因此,這就需要自我管控,不斷地進行自我否定、自我調適、認知升級、思維迭代、工作方式變革等。這樣,你才能上到一個更高的臺階,否則很容易又回到成長初期的自我關注的局面。
前兩個階段問題不大,在進入第三個階段時,一般很難突破,這時最容易出現地位性懈怠、成就性傲慢、權力性放縱,會讓我們失去謙卑、自律、鬥志、進取和務實。
想要未來取得更好的突破和成長,個人必須加強自我管理以避免這三大毒瘤在自身浮現,讓自己時刻精進而不懈怠。
本文摘編自《領導力就是不裝1:遊戲化管理變革》。作者:李順軍,華夏基石高級合伙人,新銳管理研究與實踐者;已出版《海底撈店長日記(十年回望版)》、領導力專著《領導力就是不裝1:遊戲化管理變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