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高層管理者的「三大毒瘤」

2020-12-16 新浪財經

來源:正和島標準

作者:李順軍 華夏基石高級合伙人,新銳管理研究與實踐者

來 源:華夏基石e洞察(ID:chnstonewx)

一個原本優秀的人,慢慢開始淪落,直到一無所成。或者說,同時起步的人,有些人越來越優秀,有的人卻稍有成就後就像流星一樣隕落。這些現象,在我們身邊大量發生。

企業也如此,那些原本很有潛力的企業最後卻沒落了,而很多知名品牌悄然從市場退出,有些很優秀的企業在規模擴張的同時就變得越來越差。真是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潮起潮落,風雲變幻。

這是為什麼?為什麼在我們做了大量的管理活動,又增設了那麼多管理層後,不但沒有取得理想的效果,反而越管理越糟糕,致使組織沒能突破瓶頸而陷入死亡的泥淖?

有時不得不痛聲疾呼,大為嘆息。傳統的管理機制和管理模式,除了造成前文所提到的四大典型問題外,還必然導致「三大毒瘤」的出現,這幾乎是任何組織都逃不脫的悲劇。這三大毒瘤也必然制約組織成長,為組織的失敗埋下深深的隱患,且是致命的。

如果說上面講的四大典型問題是疾病在醞釀,那麼三大毒瘤就是企業的癌症,它會蠶食組織的動力系統,消解組織的生命力,讓組織活力消失殆盡,直到把組織拖向死亡。

第一大毒瘤:地位性懈怠

對地位和特權的喜愛陪伴我們走完人生之路,從搖籃到墳墓。——堂恩

對地位和特權的熱愛,可以說是多數人的普遍特性。他們愛面子,崇尚金錢與地位,以此獲得存在感和價值感。

在組織中,管理者通過努力或機遇,不斷獲得職位的晉升,贏得一定的地位後,很多人開始不再努力進取,該自己幹的事情也不幹了,開始做甩手掌柜,官僚作風盛行。

他們還會動不動挑剔別人、看不慣別人,以自己的價值取向來衡量他人,把批評、否定、斥責當成家常便飯,以獲得權威和存在感。喜歡聽好聽的話,無法接受負面信息和質疑,也成為常態。

他們沉浸在自己的舒適區,甚至吃喝玩樂、享受地位帶來的便利。滔滔不絕地表達自己的觀點,成為一堆人中的主角,也是他們所熱愛的活動,他們認為自己都是對的。

唯我獨尊的感覺實在太爽了,以至於他們把地位當本領,把地位當資本。

在組織裡,有的管理者一旦晉升到高層,獲得一定地位後,他們就不動了,就會失去奮鬥精神。他們就開始享受地位帶來的福利和便利,不再努力進取,不再深入一線和市場,不再擁有他們當年晉升前的品質。因地位而忽視別人,以自我為中心,自以為是,錯把地位當本事,活在自己的世界中,這就是地位性懈怠。

這也是華為為什麼提倡奮鬥文化的關鍵,他們的核心價值觀就是「以奮鬥者為本」。基於這種局面,我們企業在管理理念裡重點提出了4個關鍵,即深度思考、把事做透、提升格局、持續奮鬥,做不到這幾點或者說不能拿這幾點來約束自己的管理者,很容易陷入地位性懈怠的局面而不自知。

一個佔著位置而懈怠的管理者,不但無法為客戶提供好的產品和服務,他們本身就會成為組織成長進步的障礙,也會成為限制部下成長的障礙點。

員工是組織的財富,管理者是團隊的天花板,當管理者懈怠時,他們也在扼殺組織未來的新鮮血液,當下也許看不出太大的問題,但他們會讓組織失去未來。

最好的戰略,就是能在當下建立起擁有未來的人才梯隊。而懈怠的領導者,很明顯是無法做到的,他們只有眼前和過去,他們的存在會讓組織戰略成為空談。

地位性懈怠,是人性深處的惡。組織必須洞察到這種惡的危害,並通過合理的機制,打破官僚體制形成的地位性懈怠,破除這種人性的惡,讓「能者上、平者讓、庸者下」的管理機制在組織形成,否則組織就難以為繼。

第二大毒瘤:成就性傲慢

閃光的東西,並不都是金子;動聽的語言,並不都是好話。——莎士比亞

人都有物質、精神需求,都會追求成就感,當取得成就後渴望被表揚和肯定,這是人之常情。當你沉浸在動聽的讚美聲中時,往往會伴隨傲慢的出現,甚至不再努力。

更可怕的是,因自己過往的成就,不再聽取別人的意見和建議,不但不再傾聽,還會否定別人、批判別人,逐步陷入成就性的傲慢陷阱。

這種狀態,幾乎是所有企業管理者都會面臨的陷阱,過去的成就帶來的光環會讓我們缺乏進步的動力,讓我們因成就而傲慢,除非具備極強的自我管控能力以及擁有極強的目標性的人才能避免。

躺在過去的功勞簿上睡覺,這是企業功臣和老臣常見的狀態,這就是典型的成就性傲慢。他們不但不再進取,還會成為企業變革的阻力。

每個人都會取得成績,自己跟自己比,總會有牛的時段,可那都是過去。我們帶著過往的成就,戴上昨天的光環,來掩蓋今天的乏力和不足。

我們還會拿以往的成就說事,來抵禦今天的錯誤,把問題掩蓋,像鴕鳥一樣把頭埋在沙土下躲避災難,也像一個掩耳盜鈴者。

我們每個稍微努力的人,過往都會取得點成績,都會擁有自己的光環。如何去掉光環,讓自己以空杯心態面對未來,對於成長來說非常重要。而陷入過往的成績中,很容易讓人變得傲慢,失去進取心。

最容易出現成就性傲慢的人,就在組織的高層,他們成為整個組織的天花板,成就性傲慢一旦在組織中蔓延,組織就會面臨癱瘓和失控。

第三大毒瘤:權力性放縱

無限的權力會毀掉它的佔有者。——威·皮特

事實是,很多企業的管理者一旦身居要位,就開始官僚、腐敗、不思進取、行動遲緩、牛哄哄……這樣只會讓一個團隊低效、掣肘、渙散。

19世紀歷史學家和政治家阿克頓勳爵(Lord Acton)說:「權力的確會腐蝕人。」

這就是「權力悖論」。當初為了獲得權力,具備良好品質和行為,如進取、感恩、謙虛、同理心、開放等;然而當你擁有權力後,開始變得怠惰、自以為是、傲慢、自我、封閉,最終你變成一個聽不進意見且牛哄哄的人,不但自己不作為,還想讓別人侍奉自己。

達契爾·克特納(Dacher Keltner)在《即便擁有了權力,你也該活得高貴些》中講道:「研究顯示,身居公司要職的人,打斷同事說話、開會時三心二意、提高聲音說話、在辦公室言語粗俗的概率,是普通員工的3倍。」

在團隊中,你會發現那些權力越高的人,做起事情來越差點「意思」,不認真、不務實、不自律、隨意成為他們身上的代名詞,這就是權力性的放縱。他們失去了應該有的自我要求和自律,開始揮霍和濫用自己的權力,直到被權力摧毀。

為什麼?因為權力可以給他們帶來放縱的便利性。

權力在帶來便利的同時,也順便帶來了放縱,讓你失去敬畏心、進取心、自律心。克制權力性放縱帶來的災難,是每一個管理者必須克服的難題。

中國著名的木製別墅建造商德勝洋樓,是非常有意思的一家企業,創始人聶聖哲明確提出反對官僚主義,其中一個重點就是反對管理貴族。

一是新員工入職,無論是管理者還是員工,都要在物業中心接受三個月培訓,培訓內容都是一些清潔、園林護理之類的基礎工作,還要洗馬桶——標準是洗完的馬桶水能再利用。

二是管理者工牌上有一句話,即「我首先是一名出色的員工」,提醒管理者不要高高在上。

三是「代崗制」,公司的管理層每月必須抽出至少一天時間參加一線勞動。

四是對管理者的要求比員工嚴。

五是設立督察部,起到對管理層進行監督的作用,使權力受到制約。

德勝的這些做法,是很好的制約權力性放縱的良藥,值得每個組織學習。只有把權力關進籠子裡,才不會傷害組織,或破壞組織的公平性。

管理者成長有三個階段:關注自我、關注他人、完全自我管理。

剛開始,都是考慮自己的感受、收穫、薪酬待遇、成長等。隨著成長,自己心裡能裝下更多人——也就是常說的心裡能容多少人就能領導多少人,這時開始就慢慢地由關注自我轉向關注他人——成就他人之心升起。人因此自私減弱,無私增持,領導力也就越來越強(這裡特別說明:一個極度自私的人永遠不可能成為優秀的領導者)。

當你的領導力越來越強時,相應地聽到的負面話語就越來越少,你能解決的難題就越來越多。這時步入一個危險境地,就是你會步入成功的路徑依賴,思維和工作方式變得越來越固化,最關鍵的是沒有人再像以前那樣督促你,你就容易陷入自我、自尊、自負的局面。

其實,表面看你這時很強,但你不是變強而是變得更脆弱了——很容易出現問題。再加上步入更高領導職位,很多工作通過部下完成,你的業務技能會下降,這時更容易成為空談道理和概念的「大師」——俗話說的「不接地氣」。

因此,這就需要自我管控,不斷地進行自我否定、自我調適、認知升級、思維迭代、工作方式變革等。這樣,你才能上到一個更高的臺階,否則很容易又回到成長初期的自我關注的局面。

前兩個階段問題不大,在進入第三個階段時,一般很難突破,這時最容易出現地位性懈怠、成就性傲慢、權力性放縱,會讓我們失去謙卑、自律、鬥志、進取和務實。

想要未來取得更好的突破和成長,個人必須加強自我管理以避免這三大毒瘤在自身浮現,讓自己時刻精進而不懈怠。

本文摘編自《領導力就是不裝1:遊戲化管理變革》。作者:李順軍,華夏基石高級合伙人,新銳管理研究與實踐者;已出版《海底撈店長日記(十年回望版)》、領導力專著《領導力就是不裝1:遊戲化管理變革》

相關焦點

  • 警惕管理者的「三大毒瘤」:地位性懈怠、成就性傲慢、權力性放縱
    想要未來取得更好的突破和成長,個人必須加強自我管理以避免這三大毒瘤在自身浮現,讓自己時刻精進而不懈怠。傳統的管理機制和管理模式,除了造成前文所提到的四大典型問題外,還必然導致「三大毒瘤」的出現,這幾乎是任何組織都逃不脫的悲劇。這三大毒瘤也必然制約組織成長,為組織的失敗埋下深深的隱患,且是致命的。如果說上面講的四大典型問題是疾病在醞釀,那麼三大毒瘤就是企業的癌症,它會蠶食組織的動力系統,消解組織的生命力,讓組織活力消失殆盡,直到把組織拖向死亡。
  • 這3種管理者是「企業毒瘤」,鬚根除!
    傳統的管理機制和管理模式,必然導致「三大毒瘤」的出現,這幾乎是任何組織都逃不脫的悲劇。這三大毒瘤也必然制約組織成長,為組織的失敗埋下深深的隱患,且是致命的,它會蠶食組織的動力系統,消解組織的生命力,讓組織活力消失殆盡,直到把組織拖向死亡。
  • 郵儲銀行南昌市分行中高層管理者業務創新與素質提升培訓班在中山...
    郵儲銀行南昌市分行中高層管理者業務創新與素質提升培訓班正式開班  央廣網南昌9月15日消息(記者鄧玉玲 通訊員蔡萱)為進一步提升各級高管人員服務能力、履職能力、發展能力和管理能力9月13日-18日,郵儲銀行南昌市分行聯合華南第一學府中山大學舉辦了「中國郵政儲蓄銀行南昌市分行中高層管理者業務創新與素質提升培訓班」,切實凝聚改革發展的「智慧」動能,為改進服務提供更多智力支撐,為實現2020年工作新目標充電提升。
  • 中層管理者如何做好員工管理
    事實上,對於中層管理者來說,已經完全脫離「員工」層次邁入「管理者」層次,這時候講究的不再是個人能力表現,而是看團隊力量,所以學會授權,學會做評委,而不是即當運動員又當裁判。2、走動式管理中層管理者對於多數不了解的新人來說是一個比較尷尬的位置,首先決策權不足,上頭還是更高一級的企業高層和企業老闆,所以對於許多想從企業戰略發展著手發展很難,但是因為完全脫離了「員工」層次,這又使得中層管理者很難加入到員工層的工作中。
  • 培養工廠的中層管理者?看這篇就夠了
    因此,我們首先要讓中層管理者明白工廠的經營目標是什麼?包括工廠的產能目標、成本目標、利潤率目標等。有了目標才好制定計劃,才好明確相對應的管理指標。  企業的經營目標要轉化成管理指標才能落實到中層管理者的頭上,驅使其成為戰略執行者、行動方案制定者。否則,經營目標便會成為高層開會時的一個口號。
  • 為什麼走技術路線往往成不了管理者?什麼樣的人才能成為管理者?
    發展路徑、階段、職位不同,側重點就有所偏移,並非懂技術的人成不了管理者。 兩個人的風格截然不同,發展的路勁也不同,但最終都走上了公司高層。 1.基層管理者 基層管理者必然是業務、技術水平在團隊中是佼佼者,否則根本沒法帶領團隊,基層管理者是最基礎的「單位元」,如果基層管理者業務、技術都不行,那公司根本沒法向前發展,團隊也一定是墊底的團隊。
  • 兩個部門管理者的故事
    有一次,我們為一家企業做管理項目,其中有一項針對基層員工訪談調研,一位銷售人員講了他兩個部門管理者的一個故事。那時,他在很勤快地跑業務,雖然很辛苦,但他和同事們「特別喜歡」在這個部門工作。因為那是一個「快樂的」地方:他的部門管理者非常關照他人,通情達理,尊重每一個人,用心幫助團隊中每一個人,盡心盡力幫助促進客戶和銷售人員之間的合作。可以說,那真是一個有價值意義的地方。這個部門業績很好,老闆有一個難啃的地區需要攻克,就選擇了這名部門管理者,從外面招了一個富有銷售經驗的部門管理者來接替了他。沒有「任何交談……這名新來的部門管理者就開始質疑一切」。
  • 「救火隊員」是不是真正的管理者
    當前,許多企業中存在著形形色色的中高層管理者。有的雷厲風行,獨當一面,基層和他之間的管理者只是個擺設,從而形成了「真空地帶」;也有管理者行事遲緩,喜歡聽報告,形成一個決議需要一周甚至一個月的時間,被下屬「綁架」前行;更有些管理者平時看不見人,一旦出現問題或突發情況時,就橫空出世、指點江山、熱衷於「救火」,而在突發事件結束之後,他的脾氣和領袖氣質馬上就煙消雲散,泯然眾人矣!
  • 爐石傳說牧師能完美針對三大毒瘤 控制牧卡組分析
    總結:雖然髒龍牧的強度無法和毒瘤卡組比肩,但這套卡對三大毒瘤卡組的針對效果是有目共睹的,這套卡很適合在剪子包袱錘的環境中尋找突破口的玩家,如果厭惡了毒瘤互咬可以來嘗試一下,記住不要接受戰後好友邀請哦!
  • 王建和阿里巴巴三板斧 為銷售管理者點燃心中的火
    作為一個阿里工作九年的老兵,王建和經歷了從一線業務人員到管理者的完整過程。  談到阿里三板斧,王建和說到,馬雲非常注重管理層的培養,針對幹部培養有一個「管理三板斧」必修課培訓體系。現在市面上很多都在講三板斧,三板斧不是具體的某三招,而是一個結構化的思維方式,可以借鑑,但不宜照搬。  在王建和就職阿里早期時,阿里也有遇到重大問題,甚至連工資都發不下來。馬雲請來了關明生。
  • 員工不喝領導敬的酒被掌摑:濫用職位權力,是管理者的無能
    一問才知道,該公司的老闆在高層的會議當中,不斷宣揚「管理就是管人,要把人管得服服帖帖」的觀點。他接受不了這樣的價值觀,既然和老闆在認知上存在偏差,那麼註定無法一起走得更遠,所以果斷辭職。我覺得他辭職是正確的決定,管理絕對不是讓員工無條件服從。老闆就是公司的天花板,當老闆高度認同這種扭曲的價值觀時,這家公司的氛圍也不可能會好。
  • 財經小百科|高層管理人員真的那麼好當嗎?
    這也恰恰是高層管理人員和普通員工的區別。普通員工或是低層管理人員從事的幾乎都是一些被制度框定好的工作,只要熟悉標準流程,就能將工作順利地進行下去。而高層管理者正好相反,對一些可規範化工作制定標準,讓普通員工去執行。把自己從中解放出來,關注無法規範化的例外工作。這種例外管理原則,能夠發揮有效資源的優勢。
  • 《管理工作的本質》第二章02集 管理活動的分類與管理者的角色
    輕音樂小提琴 - Schlummerlied_愛給網_aigei_com03:41來自龍熵財富能量大學管理活動的"三大分類管理者的4種決策制定角色分別是:「創業者」,負責發起公司變革;「故障排除者」,在組織受到威脅時臨危受命。;「資源調配者」負責決定公司資源的用途;「談判者」負責在必要時代表組織進行談判。人際關係的三大角色:名義領袖,領導者,聯絡官。一 :「名義領袖」 所有管理者最基本也最簡單的角色便是「名義領袖」。由於其正式權力管理者便成了一種象徵,他有責任去承擔很多義務。
  • 「現代管理學之父」彼得·德魯克:如何成為卓有成效的管理者?
    他的主要著作有《管理的實踐》《卓有成效的管理者》《管理:使命、責任、實務》《後資本主義社會》等,總銷售量超過600萬冊。在《卓有成效的管理者》這本書中,他集中論述了一個管理者如何做到卓有成效。他認為,所謂的效率是「把事情做對」的能力,而不是「做對的事情」的能力。
  • 中層管理者的18種墮怠行為,與惰怠行為作鬥爭,管理者才能擔起責
    企業成功的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始終警惕員工惰怠的蔓延和泛濫。以下是管理者的18種墮怠行為。1 、安於現狀,不思進取安於現狀、不思進取應該只適用於我們的少數的管理者,雖然不多,但肯定存在。對於管理者而言,你敢不敢於去挑戰新的領域,敢不敢於去挑戰新的難題,敢不敢於有所追求?如果是不敢的話,都是安於現狀的表現,也是不思進取的表現。
  • 錯,真正的管理者從不管員工
    以下三點值得你借鑑: 警惕低效率 少即是多 目標明確 警惕低效率 這裡的效率低並不是指員工工作效率低下,更多的是公司制度安排上的效率低下,從而影響部門員工之間的協同工作。
  • 中年管理者的必修課,不是打造狼性團隊,而是掌握這3個法則
    中年管理者的必修課,不是打造狼性團隊,而是掌握這3個法則在職場中,我們經常可以聽到一個形容詞「狼性」。在很多企業中,打造狼性團隊都是一個永恆的話題。特別是當我們在一些以業績為上的銷售公司時,不僅在他們工作中能夠經常看到辦公室裡面到處貼著的「狼性團隊」的橫幅牆貼,而且他們在工作氛圍中也一直處在一個狼性思維下的高強壓下。這種狼性團隊管理的方法已經不少見了。
  • 優秀管理者的三點式管理法:抓重點、做亮點、定節點
    想要提升執行力,就要通過「管」和「理」,來制定好目標,也就是管理者一段時間內最想做的事情;梳理好實施路徑,也就是管理者要制定可量化的指標來推動目標的實現情況。 對於管理者來說,發現問題已經不是能力,能夠迅速的從一堆問題中找到最當務之急需要解決的重點工作,才是能力。 顯然這還不夠,能夠帶領團隊出色的完成任務,在時間節點內,把重點工作做出亮點,這才是優秀的管理者應該具備的能力。
  • 勇士現在最大的毒瘤是他嗎?
    而且季後賽遇到的對手會讓勇士的這三大得分點那麼順利的拿分嗎?答案是肯定的。在常規賽都沒有人能站出來,更別提是季後賽了,再說今年的伊戈達拉,格林,利溫斯頓這三個勇士元老級被的人物都發揮不是很好。遲遲找不到比賽的狀態。
  • 重新定義管理者的價值——《卓有成效的管理者》書評
    管理者如何卓有成效德魯克先生認為企業管理要想卓有成效,管理者首先要卓有成效。而管理者想要做到卓有成效,就一定要理清楚以下幾點。1、關於時間管理書中原文講述:「有效的管理者並不是一開始就著手工作,他們往往會從時間安排上著手。他們並不以計劃為起點,認識清楚自己的時間用在什麼地方才是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