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大連「盧書記」上了熱搜,引起大家的一片聲討和質疑!
1月13日晚,大連金普新區,一名女子準備回家進社區。
被防疫志願者在門口攔住,要求其登記並出示相關信息才準放行。
按道理,這是防控疫情期間正常的手續,每個公民都應該遵守和執行。
但這位女子不但不配合志願者工作,還拿起電話,接通了電話的另一端。
只聽見這位女子說到:「盧書記,你在社區嗎?」
原來,她撥打的電話是金普新區友誼街道康樂社區黨委副書記盧憲寶。
而這位女子是金普新區友誼街道辦事處副主任王琛明。
從隸屬關係上看,該女子是盧書記的領導。
只見電話裡該女子簡單的和盧書記敘述事件緣由,想讓盧書記和志願者打招呼後,讓其放行。
或許盧書記考慮是領導的電話,默認王主任的意思,隨後,王主任把電話轉交給了志願者。
但該志願者依然堅持原則,對電話裡的盧書記說了一段義正言辭的表態。
整個事情被視頻清楚地記錄下來後,放到網上後,引起了媒體和群眾的廣泛討論。
評論基本都是一邊倒,批評王主任和盧書記的自大妄為和不遵守規則,破壞防疫制度。
時隔一天,官方就通報了此事,並做出了相關處理決定。
王琛明受到黨內嚴重警告處分,免職處理。
盧憲寶受到黨內警告處分。
至此該事件可以說宣告結束。
01
標籤化的批評
加劇社會層級分裂
此事一出,立馬登上了各大媒體的熱搜榜,各種批評和討伐聲浪層出不窮。
在各種的批評聲音中,有一種批評值得引起我們的注意,那就是以點論面的批評。
這兩位同志的崗位從工作性質上說,都屬於我們的基層社區展現的員工。
他們的做法肯定是錯誤的示範,必須嚴肅處理。
但這隻代表他們個人的行為,不應該把火燒到他們兩位所在的這個群裡和行業。
這網上的評論裡面,不乏一些針對這個群裡的惡意評論和攻擊,並獲得眾多點讚。
有人把矛頭對準了機關單位,而且認為是多數的普遍現象。
有人則把矛頭指向所有社區街道工作人員,質疑他們的辦事風格。
可以說,這樣的批評都是在標籤化的批評。
通過給某個群體打上固有的標籤,混淆視聽,給大家造成先入為主的固化思維,非常不利於社會的和諧穩定。
我們需要監督和批評,但不需要毫無根據地放大批評群體,毫無道理的攻擊關聯群體。
無獨有偶,這種標籤化的批評還屢見不鮮,幾乎每一個個案都演化成對該關聯群體的討論和評價。
比如之前發生在武漢的一起外賣小哥殺人事件,同樣引起了大家的熱議。
在眾多的評論中,除了譴責暴力批評當事人外,我們依然可以看到一些標籤化的評論。
比如說有人指責騎手的素質低下。
甚至有評論把矛頭直指武漢人群。
更令人揪心的是此類事情絕非偶然,發展進程幾乎一致,就拿近期的幾個熱點來說:
比如成都確診女孩的個人軌跡被公開後,就出現針對這類軌跡人群的謾罵指責。
比如武漢保安凌晨打死外賣小哥,就出現針對保安這個群體的無端攻擊。
這樣的標籤化的評判和指責可以說一次次地在我們身邊上演,我無法判讀這些人評判的根據來自哪裡。
或許你覺得網上是一個表達自我的場所,是零風險的言論自由,是可以放飛自我的空間。或許你想標新立異,博取更多關注,想得到別人的贊同,獲得存在感。但我可以堅信,你每多一次的標籤化批評,就多在自己內心播種一份仇恨的種子,加重自己的負能量。
人的內心是一面鏡子,你見到的世界,你說的話,都是自己內心的投射,內心是仇恨的,看到的也必定是仇恨。
02
魔鬼化的標籤
固化思維的簡單聯想
為何這樣的事情接二連三地上演,而每次的故事演化都似曾相識,從個案慢慢地擴散到相關群體的指責。
這或許和人們熱衷於簡單聯想有關。
先看一個外國測試的實驗:
某實驗機構請了6位攝影師,在同一個地方,用指定的統一照相器材給同一個人拍照。
在開始之前,實驗人員和這6位攝影師分別介紹了這個人的身份,但虛構了6種不同身份。
分別是:富翁,救生員,囚犯,漁民,靈媒以及酒鬼。
結果,6位攝影師給同一個人拍出來6種不同的味道,和之前身份屬性基本一致。
有的陰冷奸邪,像囚犯一樣可怕;
有的陽光溫暖,像一個助人為樂的救生員;
還有的面目呆滯,像一個頹廢的酒鬼。
實驗機構最後總結是:
「一張照片所展現的與其說是鏡頭前的人,不如說更多地表現了拍攝者的觀念。」
可以看到,這一切的根源只是攝影師對於不同身份的固有思維決定的,我把它稱之為簡單聯想。
一旦這樣的簡單聯想深入人心,將會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輕則讓你產生偏見,重則讓你拒絕思考。
生活中這樣簡單聯想的案例比比皆是,除了上述講到了針對某類群體的攻擊外,還比如:
你聽其他人說某樣東西很好,不管自己的需求,就盲目跟進。你聽其他人說某課程很有用,不管自己的需求,就盲目報課。你聽其他人都在背後議論某個人,即使你不認識,你心中早有定論。更可怕的是我們很多人都喜歡用這種簡單聯想思維去看世界,這或許源於我們祖先傳下來的潛意識。
在原始社會,當你看到一頭老虎試圖攻擊你時,你本能反應就是快跑。
這就是一個避免懷疑,簡單聯想的成功實例。
這樣的快速反應力在當時的時代被證明是有效的,可以更好地保護自己。
所以這樣的思考紮根在我們的潛意識裡,這樣的簡單聯想是建立在相對簡單的環境之上的,是符合當時時代的產物。
但現在我們面臨的環境是複雜多變的,信息更是爆炸一般的圍繞我們。
所以我們如果還用簡單聯想,已經無法應付。
03
我們看世界的眼光保持適度懷疑
正確的思維方式應該是對凡事保持適度懷疑,儘可能多角度的了解事物的全部。
適度懷疑絕不是一種不信任的表現,正是因為不想失去彼此和珍愛對方,所以才需要全面客觀地考察對方。
當你看到事物的全貌後,你就會更具共情力,讓此次更具感染力。
讓你更加了解對方這樣行為背後的原因,而不是靠簡單的一個聯想就得出結論。
當你看到盧書記這樣的社區街道幹部時,同時,我們也該看到絕大多數的社區街道一線員工在堅守自己崗位,甚至獻出寶貴生命。
1月13日上午,河北石家莊國赫紅珊灣社區,一名社區工作人員在核酸檢測點工作時突發猝死。
她叫李瑞芝,年僅55歲。
當我們一邊指責外賣小哥的態度和素質時,同時也一邊享受著外賣小哥給我們生活帶來的便利。
更應該看到,無數的外賣小哥風裡來雨裡去,為的就是準時送到。
我們每個人都努力地用自己的方式,勇氣,擔當活著。
保持懷疑,克服偏見除了需要提高自己的判斷力,更需要有勇氣去面對質疑,排擠,甚至是威脅。
《殺死一隻知更鳥》被譽為美國現代的經典文學,翻譯成40多種文章,全球發行3000多萬本。
該書作者是美國著名作家哈珀.李,是一個講述人性,偏見,勇氣的故事。
故事發生在一個種族歧視嚴重的美國偏遠小鎮克林姆,講述一名年輕的黑人被指控犯有強姦罪。
而為它辯護的就是男主人公,一位白人律師阿蒂克斯.芬奇,他看懂了事件的真相,掌握了未犯罪的證據。
但嫌疑犯是黑人,其行為受到全鎮人的質疑和打壓,自己和家人都受到極大的危險,但他依然傾其所有的為其辯護。
可惜,最終的結果依然無法阻止陪審團的有罪裁決。
這個故事是當時時代的產物,其背後揭示的就是簡單聯想帶來的可怕結果。
正如書中的一句說的那樣:
「你不可能真正了解誰,除非你進入他的鞋子,陪他走上一段」!
我們都是凡夫俗子,一葉障目是我們人性的弱點之一,我非常喜歡蘇軾的兩句詩詞: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所以當我們看到某個現象後,首先要思考的就是我處於哪個角度的位置,不同角度看到的結果自然不同。
當你不了解事物全貌的時候,不要過早地輕易下結論,以免造成無法挽回的影響。
保持適度懷疑,看待真實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