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金以遺子孫,子孫未必能守;積書以遺子孫,子孫未必能看

2020-12-15 復性讀書會

啟予國學《修身格言365》 328

【格言】

積金以遺子孫,子孫未必能守;積書以遺子孫,子孫未必能看;不如積陰德於冥冥之中,以為子孫長久之計。

——《司馬光家訓》

【譯文】

積累金錢留給子孫,子孫不一定能守住。積累書籍留給子孫,子孫不一定能讀。不如多積累點善德,這樣才是為子孫打算的長遠之計。

【解讀】

記得有人說過:「兒子比我強,留給他金錢有什麼用;兒子不如我,留給他金錢又有什麼用。」其實說的就是子孫如果比自己強,即便沒有我留下的金錢,也一定會過得很好;子孫若是不如我,即便我給他留下金錢,他也會把錢敗光。都說創業容易守業難,很多人以為這句話說的就是一個人從創業,到事業達到一個程度後守住事業的過程,其實創業、守業,講的是從第一代人創業,到後面幾代人的守業和發展的過程。子孫如何能守住業,靠的就是子孫修身的提高。

至於積書,我曾經嘗試過。不但買了許多書,還自己寫了一本厚厚的日記想要留給自己的兒子,甚至畫了一本畫冊。可是他似乎對我的東西並不感興趣,我寫的那些神話故事、童話故事也只有在他困得不得不睡的時候,才能聽上一會。我就在想,如若有一天我離開了,他還會把它拿起來看一看麼?

一直在想,我究竟能給我的孩子留下些什麼?多積累些善德。這句話我想了想,一方面,我們多積累善德,那麼我們的子孫就會在我們身上學習和模仿。他們就能夠在無形中將自己的天性之光展露出來。爺爺70歲的時候,還騎自行車往來於雙陽長春之間,80歲還在超市裡做義工,在報社做義務記者。父輩們也是如此,大爺72歲了,還在創業;二大爺退休之後種地開荒;父親退休了,也一樣忙於工作。而我們這一代,也同樣把勤勞當成一種生活習慣。其實回想起來,這或許就是祖輩們給我們留下的財富。

另一方面,且不談陰德的究竟,就說我們行善之後所能積累的人脈,就足夠給子孫留下巨大的幫助。《大學》上說:「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財。」這裡有德就是我們善行的根本,我們行善,就會有更多的人脈,而這些人脈,也會因為孩子的成長,逐漸留給孩子,這樣的財富,豈是其他能比的?

而積累善德的好處又何止於此,太多太多!語言是很難說清楚的。或許有人會問如何積累善德,其實就是要有善念、行善事。那麼如何能讓自己一直有善念?無外兩個字—修身,一起修身吧!

作者:啟予弟子王翊名天譽

相關焦點

  • 「積德行善,必有善報」:積陰德的5種善事,看看你做過幾種?
    古人說:「積金以遺子孫,子孫未必守;積書以遺子孫,子孫未必讀,不如積陰德於冥冥之間,為子孫長久之。」  《了凡四訓》讀物裡就講到:陰德天報之,陽善享世名。眼睛不看美色,不看為淨。嘴巴不談淫色,不談為淨。讓心口目遠離誘因,則漸得清淨。  佛經上說:「若有眾生多於淫慾,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欲。」聖號若能每日常念,效果定會彰顯。此外也須力行善事,廣積陰德。
  • 印光大師:積金和積書遺於子孫,不如多積陰德於冥冥之中
    昔人有云,積金遺於子孫,子孫未必能守。積書遺於子孫,子孫未必能讀。不如積陰德於冥冥之中,此萬世傳家之寶訓也。其義本於孔聖贊《易》。文言曰,積善之家,必有餘慶。善而曰積,不尚陽德而尚陰德也。慶而曰餘,不在一身而在子孫也。必舉家鹹務陰騭,而後可稱積善之家。亦必此身先得本然之慶,而後子孫受其餘慶。是故餘慶易曉,而本然之慶難曉也。書曰,考終命。又曰,祈天永命。
  • 一命二運三風水,四積功德五讀書,六擇業七擇偶,八交貴人九養生
    讀新疆·看世界↑↑↑
  • 魯迅:少看或不看中國書,多看外國書
    魯迅說:我看中國書時,總覺得就沉靜下去,與實人生離開;讀外國書——但除了印度——時,往往就與人生接觸,想做點事。中國書雖有勸人入世的話,也多是殭屍的樂觀;外國書即使是頹唐和厭世的,但卻是活人的頹唐和厭世。我以為要少——或者竟不——看中國書,多看外國書。
  • 以忠孝遺子孫者昌,以智術遺子孫者亡
    自利利他則國富元朝時候有一位叫史弼,史弼彙編了一本很好的講人生修養的書,叫做《景行錄》。我會建議大家把《景行錄》找出來看一看,有很多的很精闢的格言,比如說「不自重者取辱,不自畏者招禍,不自滿者受益,不自是者博聞」。比如說「以忠孝遺子孫者昌,以智術遺子孫者亡」,就是如果以忠孝傳家,子孫後代會很昌盛;如果你不講忠孝只講謀略智術,這樣子孫後代漸漸會消亡。「以謙接物者強,以善自衛者良」,怎樣自衛,怎樣保護自己?以善自衛者良。
  • 行善未必都能積陰德,這麼做只是在積陽善
    《易經》云:「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積善和積不善比較容易理解,就是指積累善行和惡行,說白了就是指做好事和做壞事。但對於什麼是餘慶和餘殃,許多人卻不大理解。餘慶,指福澤後世子孫;餘殃,指殃及後世子孫。
  • 高僧說:子孫有大出息的家庭,往往有這三個「傳家寶」
    每個孩子的成長也是因緣和合,家庭教育,家風的好壞決定了一個孩子將來的成就,子孫有大出息的家庭,往往有這三個傳家寶。」01忠孝高僧引用《景行錄》中的一句話開示道:「以忠孝遺子孫者昌,以智術遺子孫者亡。」忠孝有德行,這樣的人對內孝順父母,對外謙讓他人,獲得擁有良好的名聲和人緣,做事也能誠誠懇懇,一步一步走向成功。因此想要自己的子孫有出息,必須要教育子孫斷惡修善,孝順長輩,禮恭兄弟姐妹。忠孝傳家遠,有忠孝這個「傳家寶」,子孫方能使得家庭和睦友愛,並且人脈通廣,事業有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