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予國學《修身格言365》 328
【格言】
積金以遺子孫,子孫未必能守;積書以遺子孫,子孫未必能看;不如積陰德於冥冥之中,以為子孫長久之計。
——《司馬光家訓》
【譯文】
積累金錢留給子孫,子孫不一定能守住。積累書籍留給子孫,子孫不一定能讀。不如多積累點善德,這樣才是為子孫打算的長遠之計。
【解讀】
記得有人說過:「兒子比我強,留給他金錢有什麼用;兒子不如我,留給他金錢又有什麼用。」其實說的就是子孫如果比自己強,即便沒有我留下的金錢,也一定會過得很好;子孫若是不如我,即便我給他留下金錢,他也會把錢敗光。都說創業容易守業難,很多人以為這句話說的就是一個人從創業,到事業達到一個程度後守住事業的過程,其實創業、守業,講的是從第一代人創業,到後面幾代人的守業和發展的過程。子孫如何能守住業,靠的就是子孫修身的提高。
至於積書,我曾經嘗試過。不但買了許多書,還自己寫了一本厚厚的日記想要留給自己的兒子,甚至畫了一本畫冊。可是他似乎對我的東西並不感興趣,我寫的那些神話故事、童話故事也只有在他困得不得不睡的時候,才能聽上一會。我就在想,如若有一天我離開了,他還會把它拿起來看一看麼?
一直在想,我究竟能給我的孩子留下些什麼?多積累些善德。這句話我想了想,一方面,我們多積累善德,那麼我們的子孫就會在我們身上學習和模仿。他們就能夠在無形中將自己的天性之光展露出來。爺爺70歲的時候,還騎自行車往來於雙陽長春之間,80歲還在超市裡做義工,在報社做義務記者。父輩們也是如此,大爺72歲了,還在創業;二大爺退休之後種地開荒;父親退休了,也一樣忙於工作。而我們這一代,也同樣把勤勞當成一種生活習慣。其實回想起來,這或許就是祖輩們給我們留下的財富。
另一方面,且不談陰德的究竟,就說我們行善之後所能積累的人脈,就足夠給子孫留下巨大的幫助。《大學》上說:「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財。」這裡有德就是我們善行的根本,我們行善,就會有更多的人脈,而這些人脈,也會因為孩子的成長,逐漸留給孩子,這樣的財富,豈是其他能比的?
而積累善德的好處又何止於此,太多太多!語言是很難說清楚的。或許有人會問如何積累善德,其實就是要有善念、行善事。那麼如何能讓自己一直有善念?無外兩個字—修身,一起修身吧!
作者:啟予弟子王翊名天譽